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十章质量管理第一节质量与质量管理的发展一、质量的概念概念:是动态、变化和发展的,它随着时间、地点、使用对象的不同而不同。1、国外的有代表性的定义:a、戴明:是一种以最经济的手段,制造出市场最有用的产品b、朱兰;是一种合用性,所谓合用性,指产品在使用期间能满足使用者的需要c、费根堡姆认为质量不是最好的,它只是在某些消费条件下最好,这些条件指的是产品价格以及实际的用途d、石川馨:是一种能令消费者或使用者满足,并且乐意购买的特质e、克劳斯比:就是符合要求的标准f、石滋宜:品质就是对消费来说物超所值,且在交货、价格、服务等方面满足需求者。2、ISO8402—86《质量—术语》:(品质)是反映产品或服务满足明确或隐含需要能力的特征和特征的总和3、本书(305):GB3953:产品,过程或服务满足规定要求的特征和特征总和4、总结:是指产品或服务适合一定用途、满足用户明确或隐含需要能力的特性二、质量内涵图式质量:1、产品质量外在质量:外观、形状、手感、色泽、气味等内在质量:结构、性能、精度、纯度、物理性能、化学成分2、工序质量(工程质量):为保证生产合格产品而具备的全部手段和条件所达到的水平3、工作质量(组织活动水平):为保证和提高产品质量的工作水平三、提高产品质量的意义1、是企业实施差异战略的核心内容2、是企业提高竞争能力的重要支柱3、是企业取得良好经济效益的重要条件4、是为企业树立良好外部形象奠定基础5、有利于实现良好的社会效益四、质量管理的发展过程1、质量管理的概念(307)2、质量管理发展中的三个阶段(1)质量检验阶段①背景:20世纪20~40年代,大批量生产,对零部件互换性、标准化、通用化的要求提高,防止废次品出厂②具体做法:对产品或服务的一种或多种特性进行测量、检查、试验、度量,并将这些特性与规定的要求进行比较,以确定其符合性。包括投入资源(原材料、零部件)检验、工序间检验、产出品检验③特点:A、优点:进入科学管理阶段,防止不合格产品出厂B、缺点:事后检验,缺乏预防和控制,大批量生产时检验工作量大,需要进行破坏性试验时难以做到(2)统计质量控制阶段①背景:20世纪40~60年代:数理统计理论应用于质量控制工作,美贝尔电话公司的工程师休哈特20年代提出(“预防缺陷”;采用统计控制方法)②具体做法:运用抽样验收原理,解决检查不经济和破坏性检验无法实施的问题③特点:具备预防职能,强调对生产过程的控制,为实现质量标准化提供了依据。片面强调料应用统计方法,忽视组织管理工作)(3)全面质量管理阶段(TQC)A、背景:20世纪60年代延续至今美费根堡姆(通用电气)和朱兰提出(60年代)a、生产体系大型化,对产品安全性、可靠性的要求b、局限于生产过程和后检验过程的不足c、认识到人对质量的影响d、保护消费者的加强,要求加强质量保证和质量责任含义(308)B、做法:运用专业技术和管理技术,对产品设计试制过程、制造过程和使用过程进行全过程的管理和控制C、特点(308~310):全过程、全面、全员、全部技术综合运用3、新发展(1)几位大师:菲利普·克罗斯比、W·爱德华·戴明、约瑟夫·M·朱兰比较:质量定义、高层管理、责任程度、行为标准/动机、基本方法、结构、统计工序管理(SPC)、改进基础、团队、质量成本、采购和货物接受、供应商评价(2)各主要国家情况(310)①1987美,国家标准和技术局设立“马可姆·波里奇国家质量奖”②1951日本,科技联盟,设立“戴明奖”,从TQC——TQM③欧洲:1988欧洲质量管理基金会设立“欧洲质量奖”④中国的状况(311~312)第二节全面质量管理的内容和保证体系一、全面质量管理的概念(308)概言之:就是由企业全体人员参加的、用全面工作质量去保证生产全过程质量的管理活动二、全面质量管理的工作内容(313~317)1、设计试制过程的质量管理(1)设计试制过程包含的环节调查研究、创新开发、产品设计、工艺设计、试制鉴定等据资料:产品质量问题,有20%~40%是发生在设计过程(2)应做好的几项工作(314)A、B、CD、要制定好产品质量目标E、加强设计中的试验研究工作2、制造过程的质量管理(1)制造过程的质量管理是TQM的中心环节,是产品质量的直接形成过程(2)应抓好的几项工作(314~315)3、辅助过程的质量管理(1)辅助过程包含的内容:物资供应、工具准备、设备检修(2)应抓好的几项工作(316)4、售后使用过程的质量管理(1)售后使用过程的质量管理是企业质量管理的重要内容和归宿点(2)应抓好的几项工作①积极开展技术服务工作(317)②进行使用效果和使用要求调查③认真处理出厂产品的质量问题三、全面质量管理的实施——建立质量保证体系1、质量保证体系的含义(317)2、建立质量保证体系的作用(1)有利于建立正常的质量管理秩序(2)有利于建立科学的业务流程(开发、设计、试制、生产、售卖、服务)(3)有利于形成一个质量管理活动有机整体(各部门、各环节、各手段、方法、各制度、信息系统、协作)3、建立健全全面质量管理应做好的工作(317)(1)机构(2)目标(3)工作管理流程(4)信息反馈系统(5)外协厂质保(6)“PDCA”循环补充:①质量方针的含义:指企业最高管理者正式批准和颁布的质量政策,为实现质量目标,企业各部门和全体人员执行质量职能、从事质量管理活动所必须遵守和依从的行动指南质量目标:是根据质量方针要求,在一定时期内,在质量方面所要达到的预期成果质量计划:各部门、环节进行质量工作的纲领②“PDCA”的含义:戴明提出,又称“戴明环”特点:顺序形成大环,并不停转动,大环套小环,循环上升③有关QC小组(质量管理小组)的内容A、含义(322)B、QC小组活动的目标:发挥员工的能力,建设尊重人性的车间,提高企业的素质,推进全公司的质量管理活动(总之,发挥人的积极性,建设一个和谐、充满生气的车间以及提高企业的素质)C、QC小组的功能:正确操作,分析不良状况产生的原因,提出和实施革新方案;评估、发表和表彰革新成果;自我启发和相互启发;改善车间里的人际关系;保证安全。D、QC小组活动的效果:提高质量,降低成本,缩短交货时间,提高生产效率,保证安全生产,提高员工的士气④质量信息反馈系统的具体构成外部信息反馈:外部厂(以本厂产品、半成品为加工对象)信息、对手厂信息、主管部门信息、国内市场信息、国外市场信息内部信息反馈:工序质量测试、生产现场动态、出厂成品检验、质量基础资料、员工技术革新和合理化建议4、全面质量管理的实施步骤(1)制定质量方针(要考虑企业经营环境、经营战略和长期规划、质量管理现状)(2)选择、确定质量体系要素(四个层次)①总体性质量体系要素:质量成本、质量体系原则、管理职责②基本过程质量体系要素:设计和开发、采购、工艺准备、生产制造、产品验证、搬运和生产后职能、营销③辅助过程质量体系要素:测试和试验设备、不合格的控制、纠正措施④基础性质量体系要素:人员、质量文件和记录、产品安全和责任、设计方案(3)编制质量手册(质量手册:阐述一个企业的质量方针并描述其质量体系的文件)包括:企业质量方针,企业质量管理组织结构管理、执行、验证或内审质量活动人员的职责、职权以及他们间关系,质量体系程序及说明,质量手册的评审、修改和控制的规定等。(4)编制质量计划(针对某项特定的产品、项目或合同,制定专用的质量措施、资源和活动顺序的文件)质量计划应包括:质量目标;实施过程各阶段中责任和权限的明确划分;应采用的特定方法、程序和作业指导书;有关阶段的试验、检验和审核大纲;随项目进展而修改和完善质量计划的方法;为达到质量目标必须采取的其他措施(5)戴明关于质量改进的十四点建议A、目标一致B、促进变革C、使质量成为产品自然组成,而不是靠检验来找出问题D、建立基于绩效而非价格之上的长期关系E、持续改进产品、质量和服务F、着手培训G、强调领导权H、驱除畏难情绪I、消除部门间壁垒J、停止对员工夸夸其谈K、支持、帮助和改进L、树立以工作为荣风气M、建立一项员工教育和自我改进的有力计划N、使公司每一个成员的工作都围绕着产出过程来进行(6)有效TQM方案的五个基本概念A、持续改进B、员工授权C、基准评价D、准时生产E、全面质量管理方法知识案例介绍:美国通用电气(GE)公司的六西格玛管理第三节质量管理的统计方法一、质量管理的两大类方法1、以数理统计方法基础的质量控制方法2、建立在全面质量管理思想之上的组织性质量管理方法二、运用统计方法进行质量管理所要达到的目的(323)1、研究生产中存在的问题2、进行工序控制3、判断已生产产品是否合格三、工序控制的统计图表方法(找出影响工序质量的因素,分析原因,以便对症下药,加以解决)1、主次因素排列突发(排列图、帕雷托图)(1)由来:美品官大师:朱兰,运用意大利经济学家帕雷托()的统计图加以延伸格而成。(2)目的:寻找主要质量问题,以便确定质量改进的项目(3)制作的程序①确定资料搜集的项目和期限②分门别类对数据进行整理③绘制图表A、横轴填项目,从左至右按影响质量因素大小排列,最后一项为“其他”B、纵轴:左边为不良数合计(绝对数),右边为累比率(相对比率)④应注意的事项A、主要因素不宜过多,一般为一两项,最多不超过三项,否则要从新考虑分类B、当影响因素过多时,可适当合并一些因素。质量问题发生的累积百分率质量问题发生数量项目C、当找出主要因素,并采取措施解决后,应把原来次要因素上升为主要因素加以分析,以循序渐进,持续改进质量。2、因果分析图法(1)由来:又称“石川图”、“鱼刺图”由日本品管大师石川馨1943年提出(2)目的:分析产生质量问题原因,以便确定主要原因,为质量改进提供依据(3)应用步骤①确定待分析的质量问题,将其写在鱼刺图的顶端②确定该质量中各原因的分类方法,将各基本分类标在大刺旁边③将各大刺的原因分别展开,形成中刺④将各中刺的原因分别展开,形成小刺⑤依次展开,直到能提出解决措施为止⑥分析原因(4)应注意的问题①影响质量问题的大原因,通常为五个(人、机器、材料、工艺、环境),但可灵活掌握②要发挥民主,各抒己见,头脑激荡,充分吸纳各种意见③要注意问题解决的措施落实和效果调查3、分层法(1)含义;将混杂在一起的不同类型数据按其不同的目的分类,把性质相同、在同一条件下收集的数据归并成一类,将数据分类统计,以便找出数据的统计规律(2)目的:分清责任,找出原因(3)分层方法:一般为4M:人、机械、方法、物料4、检查表法(1)含义:又叫统计调查分析表,是利用统计表来进行数据整理和粗略原因分析的一种工具(2)分类:缺陷位置检查表、不合格分项检查表、频数分布表等(3)方法:①先确认目的所在②决定记录的项目③决定记录的格式④在记栏中记录资料的条件、检查的厂所、工程、时间、日期、记录者等⑤在栏外将检查的方法、记录的注意事项记下,以便其他人方便使用(4)应注意事项①以最少时间将现场资料记录下来②记录者应容易明了所记录内容③切记勿遗漏重要项目5、散布图法(相关图法)(1)含义:将两种因素的资料显示在坐标图上,借以判断两者是否相关的方法(2)基本思想①两事物联系的关系(函数关系、相关关系)②相关关系的类型:正关系——不相关——负关系(3)目的(328):质量分析,找原因,制定质量改进计划(4)方法①资料搜集②找出数据之中的最大值和最小值③准备方格纸,画出纵横轴刻度,计算组距④将各组的对应数据标示在坐标上四、工序控制的统计图表法工序:指产品制造过程是指从原材料进厂开始到产品交验、入库的全过程,是产品质量形成过程的基本环节工序质量控制:就是通过质量分析(工序中各种相关因素与产品质量波动的内在联系和规律)。找出质量缺陷的主要原因,并采取预防性措施,控制质量形成过程,将质量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1、基本理论(1)运用统计方法进行工序控制的优点(328)(2)产生质量差异的原因分析(329)①正常原因(偶然原因)②不正常原因(系统性原因)(3)关于工序质量状态分析的基本思路生产过程质量波动——工序质量特性值的波动——在受控状态下,这种波动规律可通过正态
本文标题:企业生产管理第十章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0155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