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 人兽共患病及虫媒传染病应急处理
人兽共患病及虫媒传染病应急处理彭志强广东省CDC传染病预防控制所一、鼠疫的应急处理(一)流行病学1.病原体鼠疫杆菌典型菌:短而粗,两端钝圆,两极浓染,几乎成卵圆或椭圆形的小杆菌。有荚膜,无鞭毛,无芽孢。涂片标本:常散在,或成双排列,或呈群聚,偶见有短链状排列。对苯胺染色易着色;革兰氏阴性;吉姆萨(Giemsa)染色可清楚见到荚膜。2.传染源野生啮齿动物(黄鼠属),家猫和病人等。3.传播途径啮齿动物-蚤-人;直接接触病啮齿动物如旱獭或狐狸;肺鼠疫-飞沫-人。4.潜伏期:1-9天(二)我国鼠疫流行态势西部(野鼠鼠疫疫源地)依然是动物间和人间鼠疫的多发区,主要包括青海、西藏、甘肃、新疆、内蒙,时常波及邻近地区:如青海—四川,内蒙—宁夏、陕西、河北等;云南省为我国家鼠鼠疫疫源地的核心区,其中云南、广西和贵州三省交界区域为疫源地的外围区;沿海城市港口面临输入的风险因素在增加。(三)诊断要点病前10天内曾经到流行区或与鼠疫动物、病人接触史;突然发病,高热,早期衰竭、出血倾向伴淋巴结肿大、肺部受累或败血症;实验室检查:淋巴结、血、脓等涂片或培养出鼠疫杆菌,血清学、分子生物学检测阳性。(四)报告鼠疫属于法定甲类传染病、国际检疫的疾病,一旦怀疑鼠疫立即在2小时内报告,实行首诊医生责任制,发现鼠疫病人或疑似鼠疫病人要立即向疾病控制机构报告。1.法定报告人执行职务的医护人员、检疫人员、疾病预防控制人员、乡村医生、个体医生为法定疫情报告人。2.义务报告人各行各业的职工、机关干部、教师、妇幼保健人员、学生、居民、农牧民及其它人员均为义务报告人。疫区发现不明原因的急死病人或病、死啮齿类及其它动物,应及时用口头、书面、电话等方式向所在地的医疗、卫生机构报告(五)病例(疑似病例)调查处理工作人员在进入病家时,须着防护服,预防性服药1.个案调查临床表现、发病前9天与动物接触情况,是否被跳蚤叮咬,是否与疑似病例接触,发病后每天活动情况。2.隔离严格住院隔离治疗,肺鼠疫病人要单独隔离。清除病人身上、衣物等蚤类。3.采样要求在病人用抗生素药前采集,静脉血、淋巴、痰液及咽拭子,必要时采集眼分泌物、大便。(六)接触者调查处理1.直接接触者:日常生活接触、诊查鼠疫病人及解剖尸体的人,根据病人在传染期内的活动情况查明所有接触者,肺鼠疫接触者必须隔离观察;其他型鼠疫的接触者,健康隔离或跟踪观察9天,如已离开本地,应通报追踪,就地隔离留验,密切接触者包括医务人员应服药预防。2.预防性投药四环素1.0-2.0克/天,分2-4次口服,儿童25.0-50.0毫克/天,分2-4次口服;多西环素100.0-200.0毫克/天,分1-2次口服,儿童剂量及服法相同;磺胺类药(含增效剂)1.6克/天,分2次口服;连服5-7天。(七)控制措施1.设立隔离区根据病人和密切接触者对周围人群可能造成的威胁的范围而定,隔离区域要设立明显警示标志,由专人负责警戒管理。疫区立即进行消毒、灭蚤、灭鼠等处理工作。隔离区内居民视为直接接触者,预防性服药,隔离期限:9天2.监测报告:实行每天零报告制度。疑似病例:高热及意识不清的病人;高热伴淋巴结肿大的病人;高热伴咳嗽、胸痛、咯血的病人;高热伴皮肤水泡或溃疡的病人;突然不明原因死亡者。3.宣传教育宣传鼠疫防治科普知识和相关法规,建立“三报三不”制度:三报,即发现自毙鼠和其他染疫动物要报告;发现疑似鼠疫病人和原因不明的急死病人要报告;发现原因不明与急性发高热病人要报告;三不,即不私自捕猎旱獭;不剥食旱獭和其他野生动物;不私自贩运倒卖旱獭。二、炭疽应急处理(一)流行病学1.病原体:炭疽杆菌2.传染源:草食动物牛、马、羊、骡、骆驼和猪,犬。3.传播途径:直接接触污染的土壤、动物皮革;吸入带芽孢的灰尘-肺炭疽;食用带菌肉类-肠炭疽。4.炭疽诊断要点流行病史(职业、接触病畜史);临床表现:皮肤特征性的黑色焦痂;肺炭疽:血性胸水,出血性肺炎;肠炭疽:剧烈腹痛、血性水样腹泻实验室检查:标本直接涂片或培养发现炭疽杆菌。5.治疗:青霉素,氯霉素或四环素(二)报告按法定乙类传染病管理,责任单位或报告人24小时内报告,肺炭疽按甲类传染病管理:2小时内报告。以下情况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1例以上肺炭疽;1个单位(学校、幼儿园、工地、村寨、社区)发生3例及以上肠炭疽或皮肤炭疽病例;1例以上职业性炭疽病例;2小时内报告并网络直报。(三)病人调查处理1.个案调查:发病前接触史-查找传染源2.隔离:就地隔离治疗,避免长距离运送3.采样:尽量在用药前采样,不得用解剖方式获取标本,均应以穿刺方式取得(血液、粪便、呕吐物、痰、脑脊液、病人和动物尸体的肝脏)。4.消毒:病人的引流物和分泌物及污染之处应随时消毒;病人物品必须焚毁;病人所处环境应终末消毒;尸体消毒后包裹火化。(四)接触者调查处理1.调查:肺炭疽必须追踪接触者;其他型炭疽调查动物的接触史。2.医学观察:肺炭疽接触者必须给予预防服药,职业人群给予预防接种炭疽疫苗。3.采样:采集接触者血清供检测。(五)控制措施1.病人就地隔离治疗;2.处死或隔离治疗病畜,尸体焚化或用5%碱液、无水氧化钙(生石灰)处理后深埋;3.消毒炭疽芽孢杆菌污染的物体和环境;4.污染所在地所有牲畜实施应急接种;5.高危人群预防接种;6.卫生宣传三、钩端螺旋体病应急处理(一)流行病学1.病原体:由钩端螺旋体引起的一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的动物源性疾病;2.传染源:老鼠、猪、牛、狗,带菌动物肾小管无症状感染,长期或终身排钩端螺旋体尿。3.传播途径:接触疫水经破损皮肤或粘膜感染。(二)诊断要点1.流行病学史:流行季节(6-10月),1-2周内有疫水接触史;2.临床表现:发热、头痛、乏力、结膜充血、肌肉痛(腓肠肌明显且触疼),淋巴结肿大。严重者可出现黄疸、肺出血、肾损害、脑膜脑炎等症状;3.实验室检查:钩体抗体检测,病原体分离。(三)报告1.乙类传染病,24小时内报告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1周内,1个单位内发生5例及以上病例;或死亡1例以上,2小时内报告,并网络直报(四)病人调查处理1.个案调查:发病前疫水接触史-追踪传染源。2.隔离:不需要,但做好体液预防措施。3.采样:血液直接镜检或血液、尿液培养。4.实验室检查:血清显微镜凝集试验(MAT)。5.治疗:青霉素注射,但注意预防赫氏反应(注射青霉素后4小时内症状加重)发生。(五)控制措施1.消毒:伤口分泌物及被污染的物品随时消毒。2.病原体污染水体禁止游泳。3.预防性服药:疫区高危人群口服强力霉素。4.预防接种:进入疫区的易感者全程接种钩端螺旋体菌苗。四、流行性出血热(一)流行病学1.病原体:汉坦病毒2.传播途径呼吸道传播:鼠类排泄物:尿、粪、唾液形成气溶胶进食被鼠类排泄物污染的食物,经口感染;经破损皮肤直接接触鼠类排泄物母婴传播:孕妇感染后经胎盘感染胎儿(二)诊断要点1.流行病学史:2个月内有进入疫区史。2.临床表现:三红:颜面、颈部、上胸部皮肤充血;三痛:头痛、腰痛、眼眶痛;病程: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和恢复期;注意患者热退后病情加重的特点!3.实验室检查白细胞增高、血小板减少,尿出现大量蛋白或膜状物;血清流行性出血热抗原和IgM抗体阳性,IgG抗体4倍增高(三)报告按法定乙类传染病管理,24小时内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1周内,1个单位内发生5例及以上病例,或死亡1例以上,2小时内报告,网络直报。(四)病人调查处理1.个案调查:流行病学史;2.隔离:不需要;3.采样:采集急性期和恢复期血清;4.治疗:三早一就:早期发现、早期休息、早期治疗和就近治疗。成功治疗的关键是采用综合疗法对症治疗!(五)控制措施1.高危人群进行流行性出血热疫苗应急接种;2.防鼠灭鼠,减低鼠密度;3.卫生宣传教育,注意个人卫生,不食用可能被老鼠排泄物污染的食物;4.动物试验过程中,防止被大、小白鼠咬伤。五、人猪链球菌病(一)流行病学1.病原体:由猪链球菌Ⅱ型引起;2.传染源:病猪和带菌无症状猪;3.传播途径:密切接触和处理病死猪经破损皮肤感染。4.高危人群:屠夫等职业人群。(二)诊断要点1.流行病学史:1周内有与病死猪密切接触史2.临床表现潜伏期短,2-3天,起病急,畏寒、发热、头痛、头晕、乏力、腹痛、腹泻;重者迅速进入中毒性休克综合征,皮肤出血、淤点、瘀斑等。3.实验室检查:白细胞增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严重者有血小板下降;分子生物学方法检测猪链球菌特有毒力基因。4.报告:非法定传染病,按重点监测传染病管理,24小时内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本地区首次报告的病例,2小时内报告和网络直报。(三)病人调查处理1.个案调查:流行病学史(1周内接触病死猪);2.隔离:隔离治疗;3.采样:采集全血;4.治疗:(1)一般治疗:隔离、吸氧、退热、支持疗法;(2)病原治疗:青霉素、头孢三嗪、头孢噻肟;(3)抗休克:扩充血容量;(4)抗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治疗。(四)接触者调查处理病畜密切接触者应医学观察1周。(五)控制措施1.病人隔离治疗2.病死猪立即消毒、焚烧、深埋等无害化处理;3.对病例家庭及畜圈等区域的环境进行消毒;4.卫生宣传教育,注意个人卫生;5.对病畜密切接触者实施医学观察。虫媒传染病虫媒传染病,是由病媒生物传播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常见的有流行性乙型脑炎、鼠疫、莱姆病、疟疾、登革热等危害性较强的传染病。这类传染病在我国每年传染病总发病病例中约占5%~10%,但它的病死人数则占传染病总死亡人数的30%~40%。全球气候变暖、自然灾害、环境破坏,为媒介生物孳生、传播传染病创造了条件,对虫媒传染病的监测、预警与防治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虫媒传染病的威胁虫媒传染病的种类繁多,不断出现的新发传染病中,虫媒传染病占3/4。虫媒传染病的特点是传播速度快,波及范围广,受染人数多,社会影响大;以随宿主的迁移而传播;随交通工具和区域交流;莱姆病已遍及5大洲70多个国家,在美国其危害仅次于艾滋病。六、登革热登革热(denguefever)是由登革热病毒所引起,由伊蚊传播的急性传染病。其临床特征为突起发热,头痛,全身肌肉、骨骼和关节痛,皮疹,白细胞减少,部分病人有出血倾向。重症病例可发生严重内出血、休克等。(一)流行病学1.病原体登革病毒归于黄病毒属,B组虫媒病毒不耐热,50℃30min,或100℃2min均可灭活。4个血清型(Ⅰ,Ⅱ,Ⅲ,Ⅳ),4型之间有交叉反应,抗体无交叉保护。2.传染源病人、隐性感染者。3.传播途径:伊蚊(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叮咬感染。(二)诊断要点1.流行病学史:流行季节(夏秋季),发病前15天是否到过登革热流行区如东南亚;2.临床表现急性起病,24小时内体温可达40℃,热程3~7天;突然起病、高热、头痛、全身肌肉、骨、关节疼痛、皮疹(伴痒感)、出血;消化道症状,恶心、呕吐,腹痛、腹泻或便秘等。3.实验室检查白细胞总数减少,血小板减少IgM抗体检测,病毒核酸检测(三)报告按乙类法定传染病管理,24小时内报告和网络直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1周内,1个单位(村庄、学校、社区、工地等)发生5例病例,2小时内报告,网络直报。(四)病人调查处理1.个案调查:流行季节(夏秋季),发病前15天是否到过登革热流行区如东南亚;2.隔离:隔离治疗3.采样:采集全血4.治疗:无特效治疗方法高热以物理降温为主;维持水、电介质平衡;大出血者采用输新鲜全血或血小板;休克:扩充血容量;脑型病例:使用地塞米松,降低颅内压。(五)接触者调查处理了解发病前15天是否到过登革热流行区如东南亚,住宅或工作地方蚊媒密度等情况,医学观察15天。(六)控制措施1.急性病人是主要传染源,隔离期限从发病日期起不少于6天;2.重点清除伊蚊孳生地,翻盆倒灌,清理积水,杀灭成蚊,1周内,3.有效减低蚊媒密度,布雷图指数应降至5以下。4.卫生宣传教育,注意个人防护。七、基孔肯雅热(一)概况基孔肯雅—Chikungunya,简称基孔热,坦桑尼亚南部土语,意思是“令人弯腰屈背”,该病的主要表现以发热、关节疼痛为主要特征。1952年首次爆发于坦桑尼亚南部尼瓦拉州,二十世纪60年代,东移
本文标题:人兽共患病及虫媒传染病应急处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0266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