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人教版九下文言文基础知识梳理
九下文言文复习知识整理17、《公输》一、按课文内容填词:子墨子见王,曰:“今有人于此,舍其文(),邻有敝()而欲窃之;舍其()(),邻有短()而欲窃之;舍其()肉,邻有糠糟而欲窃之——此为何若人?”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1、起.于鲁2、公输盘不说.3、子.墨子起.,再拜..4、不可谓知.类.5、然.胡.不已.乎6、胡不见.我于王7、子墨子九距.之8、守圉.有余9、公输盘诎.10、吾知所以..距子矣11、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12、方.五千里13、舍其文轩..14、吾义.固.不杀人15、夫子..何命焉为..16、请.献十金..17、不可谓仁.18、宋无长.木三、掌握下列句子的翻译:1、夫子何命焉为?——译:先生有什么见教呢?2、宋何罪之有?——译:宋国有什么罪呢?3、此为何若人?——译:这是什么样的人呢?4、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译:北方有个欺侮我的人,希望借助您的力量杀了他。5、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译:楚国有多余的土地却缺少民众,杀死自己缺少的民众却去争夺自己有多余的土地,不能算作有智慧。6、荆之地方五千里,宋之地方五百里,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译:楚国的土地方圆五千里,宋国的土地方圆五百里,这就好像装饰华美的车子与破车相比。7、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译:我认为楚王您派官吏攻打宋国,是与这种人同一类别。8、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译:虽然这样,公输盘替我制造了云梯这种器械,一定要攻取宋国。9、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译:公输盘多次设下了攻城的巧妙战术,墨子多次抵挡住了他。10、虽杀臣,不能绝也。——译:即使杀了我,也不能杀尽宋国的守御者啊。11、善哉。吾请无攻宋矣。——译:好吧,我不攻打宋国了。四、文意把握:1、课文内容:课文记叙了墨子劝阻楚国进攻宋国的故事。2、第一段的作用:交待事情的起因。析:“行十日十夜”既表现出时间紧急,刻不容缓,又表现出了墨子不辞劳苦的精神。(闻、起、行、至这一系列动词反映了墨子焦急的心态和为了阻止楚攻宋之战不辞劳苦的精神。)3、墨子同公输盘,楚王作斗争的经过分为三个步骤:(一)、墨子巧言劝阻公输盘使公输盘理屈词穷。析:○1、墨子先以假意求助设下圈套,诱使公输盘说出“吾义固不杀人”这句话。接着又以“宋何最之有?”一句,将帮助楚国攻打宋国的公输盘置于理亏的境地,接着,墨子又连用五个“不可谓”,从各个角度批判了公输盘的行为是不义的,使其理屈词穷,无从辩驳。○2、一句“义不杀少而杀众”揭示出公输盘所标榜的“义”的欺骗性。一个“服”字传神的写出了公输盘在墨子有理有力的论说下的失败。○3、此部分墨子论说技巧概括——先设下圈套,诱使公输盘说出“吾义固不杀人”这句话,接着指出:攻无罪之宋是“不智、不仁、不忠、不强、不知类”之举,重重否定,极有气势,批判强悍有力,使公输盘陷于自相矛盾的困境,无从辩驳。○4、墨子见到公输盘,就请他帮助自己去杀人,而且进一步说可以“献金”,其真正的意图在于步步激怒公输盘,逼使他说出“吾义固不杀人”一类的话来。(二)、墨子巧言劝阻楚王,使楚王理屈词穷。析:对楚王,墨子采用了和对付公输盘相同的策略,先让他陷入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困境。不过,在楚王面前,墨子更加注意劝说的婉转和艺术性。先设喻诱使楚王说出“必为有窃疾矣”,再以对比、类比、夸饰手法,极言楚国的物产丰富和宋国的物产贫乏,类推出楚国的模拟攻守和“有窃疾”“同类”的结论,使楚王无话可说。(三)、墨子与公输盘模拟攻守,以实力迫使楚王放弃攻宋的企图。析:○1、文中用“九攻”“九距”点明战斗之激烈,用“攻械尽”,“守有余”交待激战结果,用“诎”点明了公输盘已经技穷。○2、在意识到墨子将是攻宋的一个极大障碍时,公输盘陡起杀机,所以,“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一句要读出阴险并带有威胁意味的语气。○3、墨子“虽杀臣,不能绝也”一句,是使公输盘与楚王不敢轻举妄动,楚王不得不取消攻宋打算的原因。4、墨子阻止楚国攻打宋国的过程可分为哪几个层次?(1)与公输盘论辩,使公输盘理屈词穷;(2)与楚王论辩,使楚王理屈词穷;(3)模拟攻守,说明攻宋无益,使楚王放弃攻宋。5、文中墨子能说服楚王的主要原因是:善于将道义与实力结合,并运用了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对比、类比等劝说技巧。启示:如何使别人接受自己的正确意见———要对人晓这以理,并结合实际讲究技巧策略。6.“文轩”与“敝舆”、“锦绣”与“短褐”、“粱肉”与“糠糟”三组词语既构成比喻,又是对比,它们各自比喻什么?对比起到了怎样的作用?“文轩”比喻楚国地域辽阔,“敝舆”比喻宋国地域狭小;“锦绣”“粱肉”比喻楚国富有,“短褐”“糠糟”比喻宋国贫穷。对比的作用是:揭露楚国扩张领土的攻宋本质;满足了楚王的大国虚荣心;使楚王觉悟到以大攻小、以富攻穷是无利可图的愚蠢之举。从而增强了论辩的说服力。7.墨子为什么要模拟攻守?从心理上、战略战术及准备上彻底挫败楚王攻宋的阴谋,防止战争发生。8.楚王最后放弃攻宋的原因有那些?楚王和公输盘不敢轻举妄动的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楚王最后放弃攻宋的原因有:攻宋1从道义上讲不通;2从国力上看不值得;3从战术、战备的实力上不及人。楚王和公输盘不敢轻举妄动的最主要的原因是:在战略战术和实力准备上比不上宋国。9、从本文事件的结局看,你可以得到关于战争的启示,如:面对大国的不义战争,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既要从道义上揭露其不义,还要有足够的实力作后盾,这样才能使侵略者的野心无法得逞。10、当今世界,世界呈现多极化发展趋势,但在局部仍有战争发生。学了本文,你怎样看待以美国为代表的大国发动的战争?怎样才能阻止这种战争?当今世界,以美国为代表的少数大国,经常寻找借口,以强凌弱,挑起事端,以“世界警察”自居,干涉他国内政,发动非正义战争,给世界和平造成了严重威胁,也给某些国家的人民造成了严重的灾难。作为爱好和平的人们,要认清战争的性质,既不支持战争,也不畏惧战争,运用智慧和正义的力量,善于斗争、敢于斗争;同时,积极建设自己的国家,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防止贫困受欺。11、学过的课文中通过外交手段避免战争爆发的事例有:唐雎用自己的智慧,阻止了秦王的易地要求,捍卫了领土的完整等。12、文中形象概括:墨子:热爱和平,反对不义战争,能吃苦耐劳,坚守正义,有勇有谋,能言善辩楚王:好战,顽固狡诈,骄横,傲慢公输盘:好战,阴险狡诈,仗势欺人13、说出一个与墨子有关的成语,如:墨守成规;与公输盘有关的成语,如:班门弄斧14、墨子“非攻”“兼爱”的思想主张,至今仍有积极的意义(如:这一思想有利于消除战争威胁,维护世界和平,提倡人们互爱互利,有利于改善人际关系,构建和谐社会等)。联系现实,请你拟一则关于战争与和平的公益广告词。18、《孟子》两章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1、解释句中加点词的意思:○1三里之城.,七里之郭.○2环.而攻之而不胜○3池.非不深也○4兵革..非不坚利也○5委.而去.之○6域.民不以封疆之界○7固国.不以山溪之险○8寡助之.至.,亲戚..畔.之○9多助之.至.,天下顺.之○10故君子..有不战,城.非不高也2、翻译下列句子:○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译:有利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人民的支持和拥护。○2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译:包围着攻打它,一定是得到有利的天气时令了,这样却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的地理形势啊。○3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译:所以说,限制百姓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4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译:帮助支持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内外亲属都会背叛他,帮助支持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全国人民都会归顺他。○5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译:凭全国人民都归顺(的条件),去攻打连内外亲属都背叛的国君,所以能施行仁政的君主要么不作战,战就一定胜利。3、文意把握:①、本文开头指出在战争中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是“人和”,意思是人民的支持和拥护,并由此而推导论述治理国家的首要条件是“得道”,意思是施行仁政。②、由全文看“得道”即得人心,也就是文中所说的“人和”,“多助”和“天下顺之”,这反映了孟子“民贵君轻”的政治思想。○3、本文论述可分为两层,第一层论述战争取胜的首要条件是人和,第二论述治理国家的首要条件是得道。○4、本文所用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类比论证、对比论证。○5、联系学过的课文,举一个事例论证文中“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这个观点。1、商汤伐夏桀,夏桀失道寡助,商汤得道多助。2、周武王姬发伐商纣,商纣王失道寡助。3、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失道寡助,陈胜和吴广得道多助。4、隋末隋炀帝杨广无道,各地农民起义,瓦岗军得道多助5、瓦岗军首领失道寡助,英雄豪杰纷纷投靠得道多助的李渊(唐)。6、元顺帝无道,朱元璋率领的红巾军得道多助。7、解放战争中,解放军得道多助,国民党失道寡助。1.决定战争胜负的三要素是什么?天时、地利、人和。2.全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3.“三里之城……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论述了哪两方面的内容?①论述天时不如地利。②论述地利不如人和。4.用“三里”、“七里”的目的是什么?“环而攻之”说明了什么?极言城小,容易攻打。“环而攻之”说明了攻势之大。5.“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城小易攻,“然而不胜”,说明守城和攻城双方各占什么条件?说攻城一方失利的目的是什么(说明了什么道理)?守城方占地利,攻城方占天时。说明“天时不如地利”。6.“三里之城……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分别从什么角度说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先从进攻一方失利说,再从防御一方失利说。这样写使行文简洁。7.“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以双重否定排比句表明守城一方城高、池深、武器装备精良、粮食充足,但“委而去之”,这说明守城、攻城双方各占什么条件?说守城一方失利的目的是什么(说明了什么道理)?守城一方占地利,攻城一方占人和。说明“地利不如人和”。8.“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连用双重否定排比,强调了什么?三个句子的顺序为什么不能颠倒?强调地利不足恃。三句是按照治国顺序排列的,是递进关系,必须将前一个事情做好,才可能做好后面的事。9.全文的主旨句(结论句)是什么?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10.文中的“君子”指什么样的人?得道(施行仁政)的多助之君。11.君子“战必胜”的前提条件是什么?根本原因使什么?①凭借施行仁政,人民支持拥护他的前提条件,去攻打连父母兄弟都背叛他的寡助之君。②根本原因是“得道者多助”。12.君子“战必胜”的结果说明了什么?人和最重要。(施行仁政的重要性)12.本文体现出的作者的主要观点是什么?人和是战争胜利的重要条件,君主只有施行仁政,才能取得民心,巩固天下。13.孟子认为怎样才能“得道”?“得道”的结果怎样?施行“王道”,即仁政。结果是能得人和,取得广大人民的支持和拥护,“战必胜”。14.孟子写本文的目的是讲战争吗?不是。是借助战争讲民心向背,论实施仁政的重要性,突出君主如何治国。15.生活中要做到人和,必须坚持怎样的原则?谦虚真诚,与人为善;心系他人,团结友爱;摈弃私欲,胸襟开阔;明事理,辨是非。16.《三国演义》再现了群雄逐鹿、三国鼎立的历史画卷,以本文道理分析三国各占怎样的优势?魏占天时,吴占地利,蜀占人和。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解释句中加点词的意思:○1舜发.于畎亩..之中○2傅说举.于版筑之间○3管夷吾举于士.○4百里奚举于市.○5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6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锇.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7人恒过.○8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9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10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本文标题:人教版九下文言文基础知识梳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0511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