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六单元高三第一轮复习
1专题六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课程标准】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了解“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说明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列举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民主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认识实行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意义。简述“一国两制”构想的理论和实践,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知识体系】第一届人民政协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共同纲领代行人民代表大会职能民主政治建设基本框架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主政治曲折发展转折新发展挫折文化大革命十一届三中全会健全民主法制践踏民主法制平反冤假错案依法治国基层民主台湾问题祖国统一展望祖国统一大业“一国两制”构想新中国成立实践香港、澳门回归2【重点知识】考点一新中国的诞生1.诞生条件(1)南京国民党反动统治被推翻。(2)新政协筹备会召开。(3)毛泽东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为新中国成立作了理论和路线方针的准备。2.诞生准备: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平召开。会议选举产生了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会;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选举产生了中央人民政府;确定了首都、国旗和国歌。3.诞生过程(1)中央人民政府第一次全体会议:1949年10月1日召开,国领导人宣布就职,任命周恩来为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以“共同纲领”为施政方针。(2)开国大典:1949年10月1日,隆重举行开国大典,毛泽东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4.诞生意义(1)国内: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启了中华民族发展的新纪元,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使中国走上了独立、民主、统一的道路,进入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2)国际:是继俄国十月革命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后世界历史上最重大的事件。考点二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确立标志:1954年9月,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并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2)一届人大的主要内容(1)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①内容:规定了国家性质;根本政治制度;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等。②特点: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代表了广大人民的意志。③意义: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经验总结,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法律保障。(2)建立新一届国家机构:毛泽东任国家主席,朱德任副主席,刘少奇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周恩来任国务院总理。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1)初步确立①标志: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②作用:代行全国人大的职权。(2)正式确立①标志:1954年一届人大的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大职权的任务结束,但作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存在,并发挥作用。②性质: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组织。③职能: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④基本任务:参加国家政权,参与国家大政方针和国家领导人人选的协商,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参与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通过政协这个组织,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亲密合作,协商议政。(3)发展: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中国共产党提出与各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根据这一方针,广泛吸收各民主党派和各界爱国人士参政议政,组成了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这一方针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含义:在中央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实现全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和各民族大团结,在一些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建立自治机构,行使自治权。(2)建立过程3①标志:1949年《共同纲领》明确规定,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②成为国策:1954年宪法规定,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③概况:建立5个省级民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最早)、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3)建立意义(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各民族平等联合,团结在祖国大家庭内,共同建设社会主义的最恰当的制度。(2)它满足了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愿望。对实现民族平等,保证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调动各族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产生了深远影响。考点三“文化大革命”“文革”的危害(1)老干部、知名学者被抄家、揪斗,人民生命财产得不到任何保障;(2)随着“全面夺权”的展开,公、法等司法部门纷纷陷入瘫痪,无法正常工作;(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各党派政治协商制度均遭到了破坏;(4)党的组织、规章制度遭到了破坏,党内民主政治生活无法正常进行;(5)从中央到地方,造反派打、砸、抢、抄,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人身自由没有保障;(6)“文革”期间,江青一伙煽动群众冲击党政机关、学校、工厂,到处揪斗“走资派”、“反动学术权威”和“牛鬼蛇神”,造成新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冤案——刘少奇案。考点四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建设的成就1.新时期民主制度的建设与完善(1)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国家领导体制,促进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2)加强基层民主建设:1998年通过《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在农村普遍实行村务公开、政务公开;逐步建立村民民主自治制度。(3)坚持和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1982年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4)健全和发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984年,颁布《民族区域自治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5)2002年“十六大”明确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根本原则和基本思路。2.新时期法律制度的逐步健全(1)原因:“文化大革命”的深刻教训,使党和人民认识到必须建设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完善国家的宪法和法律制度,深入持久地进行民主法制教育。(2)法制方针:“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3)具体措施(1)平反冤假错案,这是恢复和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的重要举措。(2)加紧全面立法工作.①1979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②1982年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③1986年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④全国人大又先后通过了《义务教育法》、《劳动和社会保障法》、《环境保护法》等一系列法律。至2000年,全国已制定了三百八十多件法律及有关法律问题的决定、八百多件行政法规、八千多件地方性法规。(4)法制建设成果: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包括民法、行政法、刑法、经济法等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初步实现了有法可依的局面,使民主政治建设趋于制度化、法律化,为依法治国奠定了重要的基础。(5)实行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意义(1)规范党和政府以及广大人民的行为。(2)保证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健康发展。(3)保证人民的正常生活和行使当家作主的政治权利考点五“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41.“一国两制”的构想(1)特定涵义①指在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地区实行资本主义制度。②指在中国大陆和港、澳、台地区实行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制度等方面有根本的重大区别。③实行“一国两制”有宪法和法律保证,在一些地区实行不同的制度有较长的时间和稳定性。(2)历史作用①大发展: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②大贡献:对人类历史、世界和平以及为解决国际争端与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思路和方式。③大促进:成功地解决了香港、澳门问题,而且在台湾岛内外逐渐引起强烈反响,这有利于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实现。2.“一国两制”的实践(1)香港的回归①过程:1982年,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访问中国,邓小平就香港问题与她进行了会谈。1984年12月,中英经过谈判正式签署了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宣布中国将在1997年7月1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设立直辖于中央人民政府的香港特别行政区:1997年7月1日,中国正式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解放军进驻香港。②意义:香港的回归,标志着中国人民洗雪了香港被侵占的百年国耻,开创了香港和祖国内地共同发展的新纪元;标志着中国在完成中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标志着中国人民为世界和平、发展与进步事业作出了新的贡献;香港问题的解决,为澳门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成功的范例。(2)澳门的回归:中葡两国政府就澳门问题进行谈,并于1987年4月,在北京正式签署了联合声明,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于1999年12月20日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3.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1)两岸隔绝状态的打破新中国成立后,台湾与祖国大陆处于长期隔绝状态。1979年元旦,徐向前宣布停止炮击金门,两岸实现真正停火。中央人民政府倡议直接实行通邮、通航、通商。1987年,台湾当局迫于形势采取一些开放措施,两岸长期隔绝的状态被打破。(2)九二共识和“汪辜会谈”①两会成立:1990年,海峡交流基金会成立,1991年,中国大陆成立海峡两岸关系协会,这两个民间团体开始进行对话。②九二共识:1992年,两会达成“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③汪辜会谈:1993年,海协会会长汪道涵和海基会辜振甫会长在新加坡举行会谈,史称“汪辜会谈”,这是两岸关系发展史上的一次历史性突破。为两岸交流建立了正常化的联系渠道。(3)江泽民的八项主张:1995年,江泽民提出进一步发展两岸关系、推进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成为解决台湾问题的纲领性文件。(4)新世纪以来的反台独斗争:2000年3月以来,台湾政局发生变化。中国共产党重申一个中国的原则是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中国共产党坚决阻止任何制造分裂的图谋。4.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重大历史意义(1)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根本利益所在,是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的重大原则问题。(2)祖国统一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稳定与发展。(3)祖国统一有利于综合国力的提高,有利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疑难解惑】1、比较《共同纲领》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性质:都是具有宪法性质的文件。历史条件:前者是国民政府被推翻,新中国即将成立;后者是人民政权得到巩固。国家性质:都确认了相同的领导力量和国家政治基础。前者具有人民民主性质,后者是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意义:《共同纲领》为建国提供了法律依据,是中央人民政府的施政方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体现了两大原则,即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它的颁行,开创了中国人民民主的全新阶段。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西方资产阶级议会制的区别。5(1)阶级本质不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阶级本质相适应.服务于人民民主专政;资产阶级议会制与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阶级本质相适应,服务于资产阶级专政。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资产阶级议会制的根本区别。(2)组织和活动原则不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按照民主集中制与议行和一原则组织和活动;资产阶级议会制按三权分立原则组织和活动。(3)政党在政权组织中的活动方式不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度,即中国共产党始终处于领导核心地位;资产阶级议会制采取两党或多党轮流执政的制度【重难点突破】1、中共建立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原因:1、历史证明在民主革命时期,民主党派的议会斗争失败,救国方案未能实现,2、民主党派最后选择了与中共并肩战斗,在中共领导下,完成了反帝反封建任务,共同创建了新民主主义的新中国。2、中国政党制度的显著特征:1、中国共产党领导、多党合作,中国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2、各民主党派是与中国共产党团结合作的亲密友党和政党,而不是反对党或者在野党;3、各民主党派参加国家政权,参与国家大政方针和国家领导人的协商,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参与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3、民族区域自治与特别行政区间的区别民族区域自治特别行政区社会制度社会主义制度资本主义制度实施群体少数民族聚居区港澳台同胞主
本文标题: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六单元高三第一轮复习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0617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