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传统文化与小学教育摘要: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不朽的脊梁,是区别其它国家、民族的重要标志,有着鲜明的民族特征,印记着中华民族鲜明性格,印记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品质和文化精神,也体现出中国人的价值取向和审美追求。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随着全球经济贸易一体格局的铺开与推进。国与国之间的交融愈来愈多愈深入,在各种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中,民族文化的个性开始模糊不清,许多宝贵的东西被遗失。而在小学教育特别是乡镇小学教育中,传统文化严重缺失,大部分的小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微乎其微。关键词:传统文化小学教育前言:江泽民主席1992年9月9日在北京师大庆祝校庆九十周年之际为师大的题辞:吸收和借鉴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谱写中国教育的新篇章。江泽民主席在1995年10月6日为《中国传统道德》一书的题词:弘扬中国古代优秀道德传统和革命道德传统,吸取人类一切优秀道德成就,努力创造人类先进的精神文明。1997年9月12日江主席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是渊源于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这一重要论断,阐明了社会主义新文化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历史联系。社会主义文化是个大概念,包括社会主义教育及今天提倡的素质教育,及其与传统教育之间的历史联系。1997年11月1日江主席在美国哈佛大学作了一个著名的演讲,他说从历史文化角度来了解和认识中国,是一个重要角度,因为现实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发展,四大发明改变了世界的面貌,中国的文明传统,一直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理想追求,乃至中国的发展方向。这些论断不仅阐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世界文明进程的价值,而且说明中国的优秀文化传统,至今仍然是实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精神动力。今年暑假,我们08生本1班组成7人调研小组对雷州客路镇大家小学四五六年级的学生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本文根据问卷调查所得到的结果进行分析总结,客观全面地了解客路镇大家小学传统文化的教育情况,以了解传统文化在乡镇小学中的地位,为推动传统文化在小学中的教育提出更好的建议。调查方法:调查方式:问卷调查法,访谈法调查对象:客路镇大家小学四、五、六年的学生调查时间:2010年7月17日结果分析(抽样调查):“中国传统文化”调查问卷的数据整理及分析表一问题下列哪些是属于中国传统节日?选项A圣诞节B端午C愚人节D清明E中秋节结果四年级全部答对:31.8%部分答对:59.1%错误:9.1%五年级全部答对:30.43%部分答对56.52%错误:13.04%六年级全部答对:20%部分答对:75%错误:5%表二问题端午节代表性风俗是什么?选项A团年饭B扫墓C赛龙舟D吃月饼结果四年级答对:54.5%答错:45.5%五年级答对:39.13%答错:60.87%六年级答对:70%答错:30%表三问题下列民族体育中,你会几项?武术、空竹、花毽、跳绳、太极、舞剑、中国象棋、五子棋选项A1-2项B3-4项C5-6项D7-8项结果四年级A8B11C2D1五年级A5B17C1D0六年级A4B6C6D4表四问题背诵或者熟悉的中国古典诗词选项A5首以下B5-10首C10-15首D15首以上结果四年级A4B7C5D6五年级A7B11C3D2六年级A5B8C5D2表五问题对四大名著的了解选项A都没有看过B没有看过并且不打算看C多次看过D都看过E部分看过结果四年级A4B2C3D2E11五年级A3B2C4D4E10六年级A6B0C1D1E12表六问题喜欢下面的哪个人物选项A哪吒B嫦娥C叮当猫D奥特曼结果四年级A6B12C3D1五年级A8B12C3D0六年级A4B9C3D4表七问题你听说过孔子吗?选项A没听过B有听过C熟悉结果四年级A5B14C3五年级A2B18C3六年级A3B16C1表八问题写出下列食品中喜欢的2种选项A年糕B粽子C汉堡包D可乐E汤圆F雪糕结果四年级A3B1C14D8E2F9五年级A7B4C13D5E3F10六年级A8B5C10D6E2F3首先,小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形象概念是模糊的,只停留在一些浅层次的认识之上,如过节,收压岁钱等这种物质刺激的形象。当然,我们不能要求一名小学生能够准确地回答出传统文化的概念定义。同样,我们在对他们的形象概念的分析时,发现传统文化的影响是有的,却是不为他们自身察觉的,也是没有人去引导他们的。在问卷的第3题即表一中,就判断是否中国传统节日,同学们的回答让人意外。六年级的学生只有20%的同学将节日全部判别清楚,五年级的有30.43%全部回答正确,而四年级的则有31.8%,部分回答正确的六年级学生达75%,五年级学生中有56.52%,四年级则是59.1%。部分正确的问卷中,绝大多数学生选择清明和中秋,而端午节则是最少被选择的。之前的韩国对端午节的文化申遗成功事件让不少国民气愤和无奈。大部分人对这种传统节日的不重视才是这场闹剧成功导演的原因。成年人的不重视,更何况乎小孩子?没有社会的正确引导,小孩子也就只能盲目跟从了。另外,根据我们对与学生的交流中了解到,同学们都知道在五月初五这个节日,但却没有人和他们提醒,这是端午节,是纪念屈原的节日。没有人去引导和教诲他们,社会没有形成舆论的教育,至少没有一股传统的导向风。其次,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浅表性。在表二中,六年级的学生中有将近30%的人错误的理解了端午节的代表风俗,而五年级更是高达60.87%的学生错误地理解了端午节的代表风俗。而当我们对学生进行访谈时,发现大部分的同学都对古书经典“敬而远之”,爱看或者说看过的学生都是少之又少,许许多多的小学生都受到学校或家长有意无意的影响,认为那些古书经典早已过时,学好科技,跟上潮流才正确。另一方面,有些古书经典比较深奥难懂,没有人引导,小学生难以深入看下去。再者,很多学生都不知道像《千家诗》等,这些古书经典,而对事物的不认识,有时候会阻碍我们对事物的认识和接受。再者,随着对外开放程度的加深,我们受外来文化的影响越来越深,如表八中,我们看到外国来的可乐汉堡雪糕在小学生中更受欢迎,而传统食品如年糕汤圆粽子等却不大感冒。今天,当我们走在大街上,随处可见各种西餐厅:麦当劳、肯德基等,而这些西餐厅的主要顾客来源就是我们的小学生、中学生。我们的新生一代都更趋向于吃西餐,对于喝早茶品茶点的悠闲自得,恐怕已没有几人记得。纵容他们的正是我们的家长、老师,试问,有谁在小孩去吃西餐崇尚西方文化的时候,能告诉他们中餐更营养,更有情趣,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综上所述,小学生存在对传统文化认识的浅陋以及缺少必要的环境引导,包括认为的和非认为的。我们可以对这种现象进行改造。例如绝大部分的人都知道孔子,并觉得传统节日意义重大,对传统文化还是有了解的。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厚的民族精神和道德理念,是我们在新时代进行青少年道德建设的重要思想养分,在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青少年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理想信念等方面的教育有着极为重要的导向作用。因此,我们要深入挖掘和利用传统文化中的精髓,积极寻找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建设的结合点,赋予它新的时代气息,使其成为新时期青少年思想道德规范的基础。要加强传统文化的教育,我们可以从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个方面入手:一、家庭要发挥源头作用,将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纳于日常生活之中。家庭是青少年的第一课堂,家长是其子女的第一任老师,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也是根深蒂固的。重视家庭德育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然而过去作为孩子启蒙的传统文化教育,现在被许多家庭放置到一个可有可无的角落,家长们更加强调知识的传授而忽略道德的教育,更加重视物质财富而轻视高尚的道德情操,认为孩子只要学习成绩好就行了。青少年时期正是人的价值观形成时期,其思想品德可塑性很强,对事物的真假优劣辨别能力不够,因此我们要将中华民族特有之诚信守约、勤劳俭朴、扶弱济贫、尊老爱幼这些传统美德融入日常情态之中,通过家长们的言传身教对青少年进行教育,加强青少年品德修养。教育引导青少年热爱传统文化,丰富历史知识,拓展人文思想,塑造优秀的行为品格都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另外,家长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度会直接影响到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家长们也可以通过古典文学沙龙、传统服饰的美学研究、中华戏曲欣赏等来增强自己对传统文化的感性认识和兴趣,通过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家长学校、亲子互动等活动,进一步促进教育观念的转变和亲子关系的调适,从而增强家庭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效果。二、学校要发挥纽带作用,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放在重要的位置上。学校是传统文化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有着先导与示范作用。由于社会上功利主义的盛行,使学校的办学方向也要不断地加以调整以迎合社会的需求,重教轻德,重分数,忽视思想道德建设,在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和正确人生观方面做得不够,没有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放在重要的位置上,学生们普遍存在吃苦耐劳精神差,不善于团结与协作,精神困顿,缺乏必要的应对生活的精神素养和能力,缺少助人为乐的品质和行为,这无疑与传统价值观在现行教育中的缺位有着很大的关系。因此学校要立足于“先做人、后成才”的德育观点,一方面努力推进让优秀传统文化走进课程、走进课堂,在校园内营造热爱优秀传统文化的良好风气。学校要组织编写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符合不同阶段学生特点的中华传统美德教材,在小学生中讲故事,在中学生中讲规范,在大学生中讲理论,将民间游戏作为学生体育课的教学内容,让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占据一个相对合理的地位;要经常播放古曲、古乐,把古代先贤的语录贴在校园里,把传统教育寓于校园环境、校园文化之中;要整合团队和政教的力量,形成合力,将团队活动与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的要求相结合,与“八荣八耻”教育相接合,开展中小学生传统美德教育。要发挥共青团、少先队独特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将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内容糅合进丰富多彩的团队活动,并通过组织学生社团、兴趣小组等方式研究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另一方面要积极探索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引入社区、引入家庭,因地制宜地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教育。学校要加强与社区少先队工作委员会联系,把青少年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作为社区少先队工作的重要内容,充分发挥社区的综合依托优势,开展“传统游戏节”、“采民俗风、学民间艺、弘民族魂”等丰富多彩的活动,用优秀传统文化引导、熏陶、感染青少年。指导家庭传统文化教育,通过召开家长会、交流会等活动,促进家长素质的提高,用家长素质的提高去带动影响青少年。三、社会要发挥平台作用,共同营造崇尚优秀传统文化的良好氛围。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是一项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的希望工程,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需要全社会的关心、支持和参与,共同为青少年搭建优秀传统文化平台。一、要积极开展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和保护工作。教育局、教育科研所、教育学会、高等学校及共青团等有关部门要组织力量,对传统文化进行认真研究和系统整理,编写教材与课外读物,对学校、家庭、社区传统文化教育进行宏观指导、组织与管理,组织、指导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活动,组织传统文化教育经验交流;要不断完善传统文化保护的法律体系,切实做好有关法律条文的司法解释,依法保护传统文化;文化部门要认真实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切实加强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作。二、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报刊、广播、电视和互联网等新闻媒体要把优秀传统文化宣传作为重要任务,开设专题、专栏,通过新闻报道、文艺晚会、言论评论、专家访谈、群众讨论和公益广告等多种形式,多侧面、多角度地宣传介绍优秀传统文化;运用现代传媒手段和文化经营模式,把我们富有内在特色的传统文化以全新的形象展现在青年人面前,把优秀传统文化开发、创作、编辑、出版成为青少年喜爱的读物和视听产品,借助童谣、民谚、民间故事、民谣、卡通、版画等多种艺术形式激发青少年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各级团组织和少先队组织要利用各种传统节日开展各种别开生面的活动,如举办“中华传统经典名篇诵读比赛”、“青少年文化节”、“艺术沙龙”等大型活动,传播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三、要整合社会德育资源,加强德育教育基地建设。宣传部门和教育部门开辟的各类德育教育基地,应结合实际充实传统文化方面的内容,搞
本文标题:传统文化与小学教育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0662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