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化 > 电大环境保护概论部分教案
1第一章绪论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物质财富得到空前的繁荣,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极大的提高,人类进入了一个高度发达的文明社会。全球化的通讯网络,高度发达的信息技术,使人类从来没有生活得如此便利和富有,但这并不能说明人类比以往任何一个时期都生活得更加舒适和惬意。人类在向自然界大肆索取的同时,也受到了应有的惩罚。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物种灭绝,生物多样性减少,有毒有害化学物品污染加剧,土地沙化,飓风肆掠,使人类的生存环境受到严重的威胁。这一系列的变化,有自然的原因,然而在很大程度上是人类自酿的苦果。工业革命以后,人类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获得了工业的迅猛发展,从而带来了经济的繁荣。但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却受到了无情的污染和破坏,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正面临着危机。当然人类总是不甘自我毁灭的,高度发达的文明社会正说明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和决心。环境学的出现,标志着人类开始理性地关注与之休戚相关的自然环境。保护好我们的生存环境,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明天,是一项刻不容缓的艰巨任务。要完成这样艰巨的任务,仅靠善良的愿望还远远不够,必须以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提高环境意识,增强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责任感和自觉性,深刻理解人类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通晓人类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对环境变化过程的影响,掌握变化规律,提高对影响环境质量变化的因子识别能力,以系统化、全球化的战略方针保护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第一节环境及其组成一、环境所谓环境是指与体系有关的周围客观事物的总和,体系是指被研究的对象,即中心事物。环境总是相对于某项中心事物而言,它因中心事物的不同而不同,随中心事物的变化而变化。中心事物与环境是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作用和相互转化的,在它们之间存在着对立统一的相互关系。对于环境学来说,中心事物是人类,环境是以人类为主体、与人类密切相关的外部世界,即是人类生存、繁衍所必需的、相适应的环境。人类生存环境是庞大而复杂的多级大系统,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大部分。(一)自然环境自然环境是人类目前赖以生存、生活和生产所必需的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的总称,即阳光、温度、气候、地磁、空气、水、岩石、土壤、动植物、微生物以及地壳的稳定性等自然因素的总和,用一句话概括就是“直接或间接影响到人类的一切自然形成的物质、能量和自然现象的总体”(见图1-1),有时简称为环境。自然环境亦可以看作由地球环境和外围空间环境两部分组成。地球环境对于人类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是人类活动的主要场所。据目前所知,在千万亿个天体中,能适于人类生存者,只发现地球这一个天体。外围空间环境是指地球以外的宇宙空间,理论上它的范围无穷大。不过在现阶段,由于人类活动的范围还主要限于地球,对广袤的宇宙还知之甚少,因而还没有明确地把其列入人类环境的范畴。(二)社会环境社会环境是指人类的社会制度等上层建筑条件,包括社会的经济基础、城乡结构以及同各种社会制度相适应的政治、经济、法律、宗教、艺术、哲学的观念与机构等。它是人类在长期生存发展的社会劳动中所形成的,是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人类通过长期有意识的社会劳动,加工和改造了的自然物质,所创造的物质生产体系,2以及所积累的物质文化等构成的总和。社会环境是人类活动的必然产物,它一方面可以对人类社会进一步发展起促进作用,另一方面又可能成为束缚因素。社会环境是人类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一种标志,并随着人类社会发展不断地发展和演变,社会环境的发展与变化直接影响到自然环境的发展与变化。人类的社会意识形态、社会政治制度,如对环境的认识程度,保护环境的措施,都会对自然环境质量的变化产生重大影响。近代环境污染的加剧正是由于工业迅猛发展所造成的,因而在研究中不可把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截然分开。中国以及世界上其他国家颁布的环境保护法规中,对环境一词所作的明确具体界定,是从环境学含义出发所规定的法律适用对象或适用范围,目的是保证法律的准确实施,它不需要也不可能包括环境的全部含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把环境定义为:“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城市和乡村等。”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环境概念也在发展。有人根据月球引力对海水潮汐有影响的事实,提出月球能否视为人类的生存环境?我们的回答是:现阶段没有把月球视为人类的生存环境,任何一个国家的环境保护法也没有把月球规定为人类的生存环境,因为它对人类的生存发展影响太小了。但是,随着宇宙航行和空间科学的发展,总有一天人类不但要在月球上建立空间实验站,还要开发利用月球上的自然资源,使地球上的人类频繁往来于月球和地球之间。到那时,月球当然就会成为人类生存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人们已经发现地球的演化发展规律,同宇宙天体的运行有着密切的联系,如反常气候的发生,就同太阳的周期性变化紧密相关。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说,宇宙空间终归是我们环境的一部分。所以,我们要用发展的、辩证的观点来认识环境。二、环境的形成和发展人类的生存环境不是从来就有的,它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在地球的原始地理环境刚刚形成的时候,地球上没有生物,当然更没有人类,只有原子、分子的化学及物理运动。在大约35亿年前,由于太阳紫外线的辐射以及在地球内部的内能和来自太阳的外能共同作用下,地球水域中溶解的无机物转变为有机物,进而形成有机大分子,出现了生命现象。大约在30多亿年以前出现了原核生物,经过漫长的无生物的化学进化阶段,它开始进入生物进化阶段,逐渐形成了生物与其生存环境的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最初生物是在水里生存,直到绿色植物出现。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太阳能对水进行光解释放出氧气。大约在4~2亿年前大气中氧的浓度趋近于现代的浓度水平,并在平流层形成了臭氧层。绿色植物(自养型生物)的出现和发展繁茂,及臭氧层的形成对地球的生物进化具有重要意义。臭氧层吸收太阳的紫外辐射,成为地球上生物的保护层。在距今2亿多年前出现了爬行动物,随后又经历了相当长的时间,哺乳动物的出现及森林、草原的繁茂为古人类的诞生创造了条件。在距今大约200~300万年前出现了古人类。人类的诞生使地表环境的发展进入了一个高级的,在人类的参与和干预下发展的新阶段——人类与其生存环境辩证发展的新阶段。人类是物质运动的产物,是地球的地表环境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环境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基础,人类与其生存环境是统一的;人与动物有本质的不同,人通过自身的行为来使自然界为自己的目的服务,来支配自然界。但是正如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所说的:“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确实都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意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因而人类与其生存环境又有对立的一面。人类与环境这种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表现在整个“人类——环境”系统的发展过程中。人类用自己的劳动来利用和改造环境,把自然环境转变为新的生存环境,而新的生存环境又反作用于人类。在这一反复曲折的过程中,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人类自己。这不仅表现在生理方面,而且也表现智力方面。这充分说明,人类由于伟大的劳动,摆脱了生物规律的一般制约,进入了社会发展阶段,从而给自然界打上了人类活动的烙印,并相应地在地表环境又形成了一个新的智能圈或技术圈。我们今天赖以生存的环境,就是这样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发展而来的。它既不是单纯由自然因素构成,也不是单纯由社会因素构成。而是在自然背景的基础上,经过人工加工形成的。它凝聚着自然因素和社会3因素的交互作用,体现着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的性质和水平,影响着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关系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三、环境要素与环境质量(一)环境要素环境要素,又称环境基质,是指构成人类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的而又服从整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分,包括自然环境要素和人工环境要素。自然环境要素通常指:水、大气、生物、阳光、岩石、土壤等。人工环境要素包括:综合生产力、技术进步、人工产品和能量、政治体制、社会行为、宗教信仰等。第二节环境问题一、环境问题所谓环境问题,是指作为中心事物的人类与作为周围事物的环境之间的矛盾。人类生活在环境之中,其生产和生活不可避免地对环境产生影响。这些影响有些是积极的,对环境起着改善和美化的作用;有些是消极的,对环境起着退化和破坏的作用。另一方面,自然环境也从某些方面(例如严酷的自然灾害)限制和破坏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上述人类与环境之间相互的消极影响就构成环境问题。环境问题,就其范围大小而论,可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理解。从广义理解,就是由自然力或人力引起生态平衡破坏,最后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一切客观存在的问题。只是由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使自然生态系统失去平衡,反过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切问题,就是从狭义上理解的环境问题。二、环境问题分类环境问题分类的方法有很多,按发生的机制进行分类,主要有环境破坏和环境污染与干扰两种类型。(一)环境破坏环境破坏又称生态破坏。主要指人类的社会活动产生的有关环境效应,它们导致了环境结构与功能的变化,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环境破坏主要是由于人类活动违背了自然生态规律,急功近利,盲目开发自然资源而引起的。其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按对象性质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生物环境破坏,如因过度砍伐引起的森林覆盖率锐减,因过度放牧引起草原退化,因滥肆捕杀引起许多动物物种濒临灭绝等;另一类属非生物环境破坏,如盲目占地造成耕地面积减少,因毁林开荒造成水土流失和沙漠化,地下水过度开采造成地下水漏斗、地面下沉,因其他不合理开发利用,造成地质结构破坏、地貌景观破坏等。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已有近300万年的历史。据科学研究证明,200万年来许多动物的灭绝是人类捕猎带来的。这种环境破坏的历史虽然漫长,但因其进展缓慢而不易察觉。在近代,由于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人口急剧增加等原因,地球环境遭受人为破坏的规模与速度越来越大,后果也越来越严重。再加上环境破坏恢复起来也需要许多时间,相当困难,甚至很难恢复。例如森林生态系统的恢复需要上百年的时间,而土壤的恢复则需要上千年,上万年或更长的时间,物种的灭绝则是根本不能恢复的。环境破坏导致一些国家和地区经济衰落甚至崩溃,如西亚的美索不达米亚,中国的黄河流域,曾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由于大规模的毁林垦荒,而又不注意培育林木,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以致良田美地逐渐沦为贫壤瘠土。(二)环境污染与干扰4由于人类的活动,特别是工业的发展,工业生产排出的废物和余能进入环境,便带来了环境的污染和干扰。1.环境污染有害物质或因子进入环境,并在环境中扩散、迁移、转化,使环境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发生变化,对人类或其他生物的正常生存和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即是环境污染,常简称“污染”。其中引起环境污染的物质或因子称环境污染物,简称污染物。它们可以是人类活动的结果,也可以是自然活动的结果,或是上述两类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在通常情况下,环境污染主要是指人类活动导致环境质量下降。在实际工作中,判断环境是否被污染或被污染的程度,是以环境质量标准为尺度的。环境污染类型的划分也因目的、角度不同而不同,如按污染物性质可分为生物污染、化学污染和物理污染;按环境要素可分为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放射性污染等;其它还可以按污染产生的原因、按污染范围等进行不同的分类。但环境污染作为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总与人类的生产及生活活动密切相关。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因其范围小、程度轻、危害不明显,未能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20世纪50年代后,由于工业迅速发展,重大污染事件不断出现,环境污染才逐渐引起人们普遍关注。2.环境干扰人类活动所排出的能量进入环境,达到一定的程度,产生对人类不良影响的现象,就是环境干扰。环境干扰包括噪声、振动、电磁波干扰、热干扰等。常见的有电视塔和其他电磁波通讯设备所产生的微波和其他电磁辐射;原子能和放射性同位素应用机构所排出的放
本文标题:电大环境保护概论部分教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0727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