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 我国中西部地区电子政务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以安徽Y县为例
我国中西部地区电子政务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以安徽Y县为例作者:王建刚学位授予单位:复旦大学参考文献(14条)1.张建川西部大开发中的政府定位与政策选择20042.段甲强.李积万公共部门机关管理20023.姚国章电子政务基础与应用20024.电子政务概论20035.宋军电子政务理论与实务20036.电子政务总体设计与技术实现20037.孙国锋.苏竣国外“电子政府”发展及其对中国的启示2002(02)8.杨宝军电子政务建设中利益相关者的角色定位[期刊论文]-行政论坛2003(2)9.戴坚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的困境及其对策2003(03)10.祝小宁.刘婷婷电子政务的发展及其对策研究2003(04)11.全球电子政务发展现状与趋势200312.中国电子政务趋势分析200313.论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的策略(一)200314.杨健.杨志翔.李强当前推进电子政务建设的思考2004相似文献(10条)1.期刊论文王瑞娟.WangRuijuan中西部地区信息化与电子政务建设问题分析-理论探索2007,(5)近年来,中西部地区的信息化和电子政务建设取得了较大进展,同时存在诸多问题,包括观念层面的问题、数字鸿沟问题、公务员信息素质低下问题、信息人才缺乏以及资金投入不足等同题.我们应正视这些问题,采取切合实际的措施,抓住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的机遇,全面推进中西部地区的电子政务建设.2.期刊论文中西部地区电子政务建设怎样取得成效?--济源市委书记周春艳访谈-中国信息界2004,(14)记者:通常在中西部地区,领导人在工作中会面对更多的实际困难,信息化常常排不到主要议程上,请问为什么济源市要将信息化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呢?3.期刊论文全国政府系统政务信息化培训班小组中西部地区电子政务建设存在的问题和建议-信息化建设2007,(4)阳春三月,西子湖畔,2007年第一期全国政府系统政务信息化培训班第一组学员在小组讨论会上对电子政务建设进行了深入而广泛的讨论.4.期刊论文赵豪迈.王茜.连有为.葛新电子政务统一平台建设体系研究-电子政务2008,(8)探讨了统一平台建设的背景和意义、建设方案和注意事项,一方面可对电子政务统一平台建设提供系统的理论指南,同时也可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的广大中西部地区的电子政务建设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5.学位论文吕磊基于Internet的电子政务安全解决方案2007本文旨在提出了一种基于Intemet的电子政务安全解决方案。首先,分析了电子政务面临的威胁和挑战:其次,对电子政务安全保障体系进行探讨;再次,讨论了电子政务安全等级保护思想、各种相关的信息安全技术;最后提出一个运用上述技术的解决方案。该解决方案采用的信息安全技术包括:加密技术,确保数据传输的安全性;病毒防范、入侵检测、漏洞扫描,确保网络环境的安全性;VPN技术,构建一个廉价安全的虚拟专网;数字签名技术,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和不可否认性;安全审计,对网络事件进行集中管理及审计;防火墙技术,实现安全域之间的访问控制;统一身份认证,保证网络信息安全和用户操作方便;统一授权管理,防止信息共享后的权限滥用。以分级分域的等级保护思想作为指导原则,设计了一个在物理上对信息分域存放、逻辑上对不同安全级别的信息分级保护的电子政务安全系统。本方案全面利用互联网,节约成本、服务的覆盖面广,有推广价值,特别适合于中西部地区。6.会议论文肖文海论中西部地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路径选择2005本文对中西部地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路径选择进行了阐述。中西部地区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关键是实行知识发展战略,走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发展模式,这就要突破对传统比较优势认识,突破初始资源禀赋的约束,大力发展通信基础设施,大力发展电子政务,以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政府在这个过程中负有引导、规范与培育的功能,尤其是政府要创造使人才不断脱颖而出的组织、制度、文化环境,使信息化推进务实、高效。7.期刊论文吴勇毅规避电子政务中的三个黑洞-信息系统工程2008,(5)当前在各地电子政务建设过程中,存在着惊人的浪费现象,诸多盲目的采购行为、低效的建设过程早已经被合理化、合法化,形成了电子政务投资的黑洞.针对以上这些症状与现象,对我国不少地方政府而言,尤其是中西部地区,是否可以寻找到一条节约成本的集约式建设模式?我个人认为,以下三个方面,可以让我们低成本地建设电子政务.8.学位论文谢强提升成都信息产业竞争力研究2008成都是我国特大型城市,是中国信息产业重要基地之一。信息产业在四川和成都发展基础良好,具有辐射中西部地区巨大市场的优势,被同时确立为四川省和成都市的“一号工程”。成都信息产业近年来发展迅猛,对成都市乃至四川省整体竞争力的提升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与珠三角、长三角的代表性城市相比较,还存在显著的差距。因此,研究如何提升成都市信息产业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成都市还是国家批准的成渝经济区的一个核心组成部分,成渝经济区是我国在中西部地区的唯一的“重点开发区”,同时,成都市也是国家批准的全国城乡统筹综合改革试验区,拥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因此,研究成都市信息产业竞争力问题,研究如何提升成都市信息产业竞争力,不仅可以以成都市为案例,探索在西部大开发中,如何提升成都信息产业竞争力的特殊规律性,而且有助于探索和揭示在当代中国怎样提升信息产业竞争力的一般规律性。构成城市竞争力的要素中,最重要的是产业竞争力。本文以国际国内信息产业发展现状为背景,结合对竞争力、产业竞争力及城市竞争力有关理论的研究,在剖析成都信息产业构成、研究成都信息产业现状的基础上,运用动态产业理论模型,对成都信息产业做了初步评价。通过对成都市的系统评价,本文得出:在宏观层面,成都市具有发展信息产业的优良的大环境。国家日益重视经济发展的质量,大力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给成都推进信息产业带来契机。但是,在中观层面,成都电子信息产业的产业竞争力与东部相比较仍然有一定差距,与国际先进城市比较,差距更大。在微观层面,成都市的企业在规模上具有带动整体信息产业发展的企业还为数不多,集团企业比重不大,企业的合力效应不强,规模经济效益不算理想。小企业竞争力整体较弱,生产经营粗放,企业间低水平、无序的价格竞争仍然存在。同时,在企业自身发展投入上不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较弱。在基础设施层面,成都地区基础设施具有一定基础,但仍然不够完善、区位条件优势不明显。同时,信息人才结构不够理想,高端人才匮乏。在对成都自身评价基础上,本文选择具有一定比较意义的城市进行横向竞争力的对比,找出差距,这对于透彻分析成都信息产业现存问题、提出提升成都信息产业竞争力可行方案具有重要意义。国内拥有四大区域性信息产业集群:珠三角信息产业集群、环渤海信息产业集群、长三角信息产业集群、中西部信息产业集群。其中上海是长三角信息产业集群的龙头,深圳是珠三角信息产业集群的核心,而成都是中西部产业集群的代表,所以上海、深圳两市的信息产业发展对于成都具有很大的参照意义,对成都、上海及深圳这三个城市的信息产业进行横向比较研究并找到具体差距十分必要。城市产业竞争力的评价是一个较为复杂模糊的、难于完全定量分析的概念范畴,AHP(AnalyticHierarchyProcess,简称AHP)层次分析模型可以将复杂问题分解为若干层次和若干因素,在各因素之间进行简单的比较和计算,就可以得出不同方案重要性程度的权重,从而为决策方案的选择提供依据。为此,本文运用AHP方法,对上海、深圳、成都三个城市的信息产业竞争力进行比较,通过比较分析得出,相比较上海和深圳,成都发展信息产业发展程度不够深入,在产业规模、集群规模、金融支持、人才吸引、研发投入,以及对外开放程度上都存在明显差距,竞争力偏弱。结合成都市的系统评价和与上海、深圳两个城市的横向比较分析,本文认为,成都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提升信息产业竞争力:首先,制度创新是提升成都信息产业竞争力的前提条件。制度创新对经济增长有着巨大的影响,信息产业是高新技术产业,对于制度创新的依赖程度要高于其它传统产业。信息产业发展依赖于人力资源智力创造、知识产权保护等法律制度、对内部创造激励制度。因此,信息产业作为典型的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比其他产业面临更多的知识产权竞争、纠纷及保护问题;加之该行业具有技术创新周期短、投入大、依赖智力资源强等特点,决定了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政府有制度保障层面的长远谋划,积极谋求制度创新,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优化政府职能,吸引高素质IT人才;本文认为应从人才培养与吸引、政府管理制度创新、信息产业政策改进等方面进行入手,保障信息产业竞争力的提升。其次,产业园区是发展信息产业的重要载体。一些国家和地区成功经验表明,发展产业园区,促进产业集聚,能够提高整体产业竞争力。产业园区是加强企业间协同合作,是推进信息产业迅速发展的有效途径。在成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信息产业已经成为第一大产业,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区域优势显现,已经形成五个有较大影响的产业集群。为进一步提升成都信息产业竞争力,本文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途径来加速一流产业园区的实现:强化高新技术园区企业的竞争与合作;促进产业技术创新,促进企业成长;突出成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产业差异化发展。第三,推广信息技术在各行业的应用,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社会各领域信息化的持续推进,正在引起社会产业结构和人类生活方式的深刻变革。信息产业的市场容量和市场结构决定信息产业的成长和结构变迁。市场需求促进了科技创新和科技产业的发展,同时对新技术、新产品的研究开发提出新的课题。推进信息化应用,才能够带动信息产业的全面发展。信息产业是高固定成本(如高研发成本)行业,其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市场需求的规模,规模的扩大可使生产者获得较低成本,从而获得更大的竞争力。文章对企业信息化、城市信息化及农业信息化进行了剖析并建立了相关模型。同时,结合成都市自身信息化特征,本文认为对制造业信息化、数字娱乐、电子商务、电子政务、旅游业信息化等领域进行重点突破,是实现成都信息产业竞争力的动力源泉。第四,通过招商引资与对外合作,融入全球信息化产业网络。全球化和信息化都是本世纪的关键词,电子信息行业本身就是全球化程度较高的产业,信息产业有极强的内外部渗透力。信息产业竞争不只是单个企业靠内部生产过程决定的劳动生产率的竞争,而是作为整个国家各种生产要素配置效率的竞争。因此,主动承接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转移,勇于跻身国际竞争,融入全球信息产业链,大力发展国际经济技术交流和对外贸易,通过利用国际资源、技术和资金,为成都信息产业发展创造一个符合世界经济发展的国际环境,是大势所趋,也是契机所在。本论文在学习借鉴前人已有研究成果基础上,力求在以下方面有所创新:第一,产业的存在和发展,都是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存在的,都是同特定区域经济内客观配套条件相依相存的,都是在一定的产业结构、产业系统中存在的。文章从产业竞争力的理论视角,着眼成都信息产业竞争力提升的有效途径,采用实证研究和规范研究结合的方法,系统研究提升成都信息产业竞争力的战略,是产业经济学、信息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及城市经济学融合的理论探索和实证分析创新。第二,本文特别选定四川省成都市来研究,更具有针对性。在针对成都市这一特定经济体的特定产业竞争力的系统研究方面,论文选择了研究成都信息产业发展的社会经济基础、成都信息产业现状、成都信息产业六大领域市场以及成都信息产业关键技术发展趋势,这一研究视角具有探索创新意义。论文通过对制度创新、产业集聚及园区建设、信息应用和对外开放的理论探索,提出了符合成都现阶段实际的、有利于提升信息产业竞争力的战略对策。第三,本文发现中国多数产业集群只是在产业园区实现了空间上的物理聚集,而缺乏产业内部及产业之间的互动,特别是企业之间的互动。因此,本文对提升成都信息产业竞争力的研究中,重视了“四个结合”,即产业(产业链)—产品—企业的结合,产业(产业链)—高新技术园区—企业的结合,产业(产业链)—科技创新—科技人才的结合,产业(产业链)—资金—筹融资渠道的结合等,这四个结合,贯穿本文的体系结构及分章论述中
本文标题:我国中西部地区电子政务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以安徽Y县为例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07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