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 人民日报2014.2.27
“一碗粥”的温度(人民论坛)向贤彪《人民日报》(2014年02月27日04版)福州有个“拗九节”,在农历正月二十九这天,晚辈为表达对长辈的孝敬,都要精心熬制一碗粥给父母和长辈吃。清人施鸿保在《闽杂记》中载:古时有个叫目连的人,其母因犯事被关进了牢房。他探监给母亲送饭时,为防止送去的食物被狱卒吃掉,就想了一个办法,用荸荠、花生、桂圆、红糖等食材与糯米混煮,狱卒见这粥黑乎乎的,问道:“这是什么?”目连随口答道:“这是拗垢粥(福州话‘九’与‘垢’谐音)。”这天正好是正月二十九,乡人感念目连的孝心,仿其孝行,每年这天煮粥孝敬双亲长辈,并相沿成习。我国自古就有食粥的习惯,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周书》上,就有“黄帝蒸谷为饭,烹谷为粥”的记载。但“拗九节”的习俗能够传承,并不仅仅是舌尖上的诱惑,而是其中所蕴含的孝心和真情。一碗粥看似微不足道,但却是子女捧给父母的一片孝心;及至送给邻居、送给需要关爱的陌生人,它的温暖在传递、放大,让人们从粥的芳香中品味到浓浓亲情,感受到真情实意。有人说,子女与老人的住处最好是“一碗粥”的距离——从子女家中送到老人手中,粥还是热的。这是亲情关怀的温度,更是衡量子女孝心的尺度。其实,在人与人的交往中,无论是孝心表达还是爱心传递,有时并不需要重金厚礼,只需要“一碗粥”的真情,一声问候的尊重,一个微笑的善意,而这些只是举手之劳,人人皆可为之。做到了,带给别人的是感动,留给自己的是愉悦。一位外来务工人员几年前刚到福州打工时正逢“拗九节”,当从房东手里接过一碗热气腾腾、香甜可口的粥时感动不已,当即创作道:“一碗粥的分量,也许有人认为它很轻很轻;然而在我的心中,它却很重很重。粥的芳香,把所有山珍海味比下;粥的温暖,把我冷却的热情重新点燃……”“一碗粥”的温度,是孝亲文化的升华,是众人拾柴汇聚的温暖。人们在这一刻停下匆忙的脚步,用心熬粥、品粥,回归的不仅是亲情孝心,还有温暖的传递、人际的和谐、正能量的汇聚。古人曰:“言而无文,行之不远”。优秀文化和传统美德的传承,需要借助于文字,借助于一定的艺术形式。观察一个社会民风淳朴,人心向善向上,人们互敬互爱、和谐相处,其背后必有行之有效的道德扬弃机制。一些好的民间习俗,对人们优秀品德的传承与发扬,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力。充分发掘民间习俗中的价值资源,发扬民俗的道德影响力,将其中蕴含的向上向善的元素植根于人们心中,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美德就会有更深厚的生长土壤。在春寒料峭的季节,一碗粥的故事让人温暖,那浓浓的粥香里洋溢着爱、饱含着情,更透出中华民族敦亲睦邻、关爱他人美德的馨香。激发中国民主新优势——寄语两会代表委员(上)本报评论员《人民日报》(2014年02月27日01版)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年开端看两会。再过几天,中国将进入“两会时间”。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头一年,在转作风乘势而上的关键期,2014年的全国两会,必然迎来更多关注,承载更多期盼。两会不仅是透视中国民主政治的一个窗口,也是集中考察代表委员民主素养和履职能力的重要时刻。将人民的意愿凝聚为国家意志,未来十几天里,5000多名代表委员的议政建言,将深刻影响改革发展的未来走向,充分展示代表委员们参政议政水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已经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与发展最为重要、最富特色、最为有效的组织形式和实现途径。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通过人民代表大会保证人民行使民主权利;发挥人民政协的代表性和包容性优势,实现民主协商和民主监督,最大限度地反映民意、集中民智、凝聚民心,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最好的实现形式。一种制度的民主性和优越性,最终要靠实践来检验,更要由实践来发展。没有好的制度,国家难以实现善治;没有卓越的执行力,再好的制度也会落空。作为中国的最高政治平台,两会不仅仅是中国特色政治制度的程序性展示,更是富含“中国式民主”规则和内容的实体运行。选举的平权,公开的提速,表达的多元……几十年来,两会制度的稳步发展和不断完善,为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拓展了广阔天地。将制度优势转化为制度效能,离不开代表委员们的尽心尽责、认真履职。“难得是诤友,当面敢批评”。越处于改革攻坚期,越需要汇聚众智、增强合力;越处于发展关键期,越需要凝聚人心、众志成城。大面积雾霾污染,如何源头治理?政府简政放权,如何落地有声?新型城镇化建设,如何科学推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又如何化为具体方案和行动?面对这些发展问题、改革难题,代表委员们道实情、讲真话、谏诤言,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两会就一定能开得更加高效更有成果。回望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历程,如果说以前我们更多靠的是人口红利、国企改革红利和开放红利,那么今天,我们还要更好地激活制度红利,进一步激发社会主义民主新优势。在这个充满希望的春天,让我们期待一个活力更加迸发的中国,一个发展更加向好的中国,一个公平更加彰显的中国。国务院印发关于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意见《人民日报》(2014年02月27日01版)新华社北京2月26日电近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部署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提出到“十二五”末,在全国基本实现新农保和城居保制度合并实施,并与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相衔接;2020年前,全面建成公平、统一、规范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与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等其他社会保障政策相配套,充分发挥家庭养老等传统保障方式的积极作用,更好保障参保城乡居民的老年基本生活。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合并实施新农保和城居保,形成制度名称、政策标准、管理服务、信息系统“四个统一”,使全体人民公平地享有基本养老保障,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和推进“新四化”建设的需要,既有利于促进人口纵向流动、增强社会安全感,也有利于使群众对民生改善有稳定的预期,对于拉动消费、鼓励创新创业,具有重要意义。《意见》规定,年满16周岁(不含在校学生),非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及不属于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覆盖范围的城乡居民,可以在户籍地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继续实行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筹资方式。个人缴费标准统一归并调整为每年100元至2000元12个档次,省级政府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增设缴费档次,参保的城乡居民自主选择缴费档次,多缴多得。集体补助方面,在原有政策基础上增加了公益慈善组织的资助,以利于进一步拓宽筹资渠道,提高参保人员的待遇水平。政府补贴方面,《意见》强调对选择较高档次标准缴费的人员适当增加补贴金额,并明确规定对选择500元及以上缴费档次的补贴标准不低于每人每年60元,进一步强化了多缴多补的激励机制。国家为每个参保人员建立终身记录的养老保险个人账户,无论在哪缴费,也无论是否间断性缴费,个人账户都累计记录参保人权益。个人缴费、地方政府对参保人的缴费补贴、集体补助及其他社会经济组织、公益慈善组织、个人对参保人的缴费资助,全部记入个人账户。个人账户储存额按国家规定计息。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组成,并支付终身。基础养老金由中央确定最低标准,并将建立正常调整机制。地方政府可根据实际情况提高当地基础养老金标准,对长期缴费的,可适当加发基础养老金,以鼓励长缴多得。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领取人员死亡的,从次月起停止支付其养老金。有条件的地方政府可以结合本地实际探索建立丧葬补助金制度。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人员,在缴费期间户籍迁移,可跨地区转移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关系,一次性转移个人账户全部储存额,继续参保缴费的,缴费年限累计计算。《意见》要求省级人民政府切实加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经办能力建设,科学整合现有公共服务资源和社会保险经办管理资源,充实加强基层经办力量,做到精确管理,便捷服务。各地要加强信息化建设,大力推行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卡,方便参保居民持卡缴费、领取待遇和查询本人参保信息。信访改革重在“治未病”(人民时评)白龙《人民日报》(2014年02月27日05版)领导干部和上访群众都讲规则、守规矩,才能让信访工作在法治化的轨道上运行密切与群众的联系、保护公民合法权益,信访制度是一个重要渠道。近日,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创新群众工作方法解决信访突出问题的意见》,规范化、法治化的要求,正是为了让这一渠道更加畅通。近年来,信访制度在化解矛盾、提供救济、密切党群关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当前,各类社会矛盾处于易发、高发期,有必要进一步改革和完善这一制度,让它和其他纠纷解决、权利救济机制一道,共同筑起权益受损群众的保护网。毋庸讳言,在以往的信访工作中,种种复杂无序的现象,既令各级政府颇感头疼,也让上访群众备觉艰难。曾经有北京周边的基层干部抱怨,由于毗邻首都,群众遇到难解决的问题就进京上访,以致当地被称为“国务院直属村”。对群众而言又另有一番苦衷:少数基层干部对群众疾苦缺乏了解,又不想让上级政府或部门监督自己,于是,矛盾无可解决,越级访乃至进京访,就成了权益受损群众的最后手段。纾解这一病灶,重在“治未病”,及时将矛盾化解在基层、疏通在源头。征地拆迁、劳动保障、教育医疗……这些民生问题利益关系复杂,是信访的多发地带。《意见》强调,“将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预防和化解矛盾纠纷的基础性工作”,可谓抓住了问题的要害。而健全冤假错案责任追究制度、实行办案质量终身负责制,则是遏制司法不公、化解矛盾冲突的治本之策。在此基础上,“不支持越级上访”,对信访人行为提出要求,可谓合情合理。只有领导干部和上访群众都按规则、程序行事,信访工作才会真正在法治化轨道上运行。无须讳言的是,在多年实践中,信访制度的运转常常被扭曲。“大闹大解决、小闹小解决、不闹不解决”的误读在信访者中广泛存在,“一票否决”带来的压力传导机制也让地方干部不堪其重。改变这一局面,不是要弱化信访制度,而是要加强信访改革。不断完善信访功能,拓展信访渠道,不但可以“堂前击鼓”,还能“网上鸣冤”,让群众不必付出奔波之苦便能反映情况,不必四处求告就能解决问题。这些都是信访改革的题中应有之义。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对信访工作方式方法的改革创新,让各级领导干部真正落实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要求,扭转压力传导方向,变“上访”为“下访”、变“信访”为“接访”。《意见》提出“一站式接待、一条龙办理、一揽子解决”,并把接访下访作为直接联系群众的重要制度,明确规定各级领导干部的最低接访时间,正是对问题的回应,也是对以往有效经验的总结。说到倾听群众声音,信访制度的推动者毛泽东同志堪称楷模。1950年5月上旬,他回了将近80封群众来信,仅5月7日一天就回了18封。第二年6月颁布的《关于处理人民来信和接见人民工作的决定》,为新中国的信访制度划定了起点。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信访制度理应与时俱进,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会变、保障群众利益的根本不会丢。只有这样,才能以创新激发制度的潜力,真正为国家发展、社会和谐、民生幸福助力。辛勤的蜜蜂没有时间悲哀(悦读)席金峰《人民日报》(2014年02月27日05版)当马年春晚一首《时间都去哪儿了》歌罢,许多人耸然动容,情不自禁地双眼潮湿。也许,有的人是因为有几多的感伤,几多的惆怅,几多的幽怨,几多的沧桑,几多的人生苦短,几多的时乖命蹇,几多的白云苍狗,几多的功业未建、壮志未酬而身先老的酸涩、唏嘘和感喟,纷纷涌上了心头。也许,有更多的人是因为有几多的警醒,几多的惕厉,几多的奋发,几多的壮怀激烈,几多的时不我待,瞬间,心头一紧,热血沸腾,激情澎湃。我想,之所以人们对“时间都去哪儿了”这么敏感和惊悚,不是人们对于时间理解得多么深刻,实在是人们对于人生短暂这样一个普通命题感受深切。是人们蓦然回首间,对自己人生中的一部分生命过程,不知不觉间就不知去哪儿了的惊叹,是对自己到底做了一些什么有意义、有价值的事情的反省和追问,是人们生命意识的自觉和顿悟。所以,时间是什么?时间都去哪儿了?这是一个问题。孔子有感于生命和时间就像流水一样匆匆消失,发出“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慨叹。岳飞激励自己“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富兰克林告诫人们,“你热
本文标题:人民日报2014.2.27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0818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