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教育/培训 > 体育装备专业乒乓球理论课教案
1乒乓球运动的起源与发展乒乓球运动的起源,各国有不同的传说。我们主要根据国际乒联1976年的资料并参阅了日本《百科词典》以及南斯拉夫《从伦敦到塞拉热窝》中的有关部分和我国1935年出版的《乒乓球须知》,向同学们作简要介绍。采用球拍作为击球器具的三个现代运动项目(网球、乒乓球、羽毛球)均派生于中世纪的网球。19世纪后半期,在三项运动最早始于英格兰。因当时网球运动风靡欧洲,所以英国一些大学生在室内以餐桌作球台,用书或用高被椅子挂上一根线作球网,采用软木或橡胶作成的球,以羔皮纸贴成的长柄椭圆形空心球拍,在台子上打来打去。这就是乒乓球运动的前身,最初这种游戏不叫乒乓球,而叫“弗利姆-弗拉姆”(Flim-Flam),又称“高西马”(Goossime)。球台和球网无统一规定,记分方法有10分、20分、50分或100分为一局,发球也无严格控制,可以先击到本方台面再落到对方台面,也可以直接将球发到对方台面,这一时期处于游戏阶段。后来打这种球的人多了,于是形成了一种贵族娱乐活动。1900-1902年传入日本,1905-1910年传入维也纳和布达佩斯。1890年左右,英国一位退休的越野跑运动员詹姆斯.吉布,从美国带回了作为玩具的塞璐珞球。由于羔皮纸球拍击球时发出“乒”球落台后发出“乓”的声音,模拟其声而叫“乒乓”。其后也称“桌上网球”(tabletennis)。1904--1918年间,乒乓球始终停留在游戏阶段。直到20世纪20年代,举行了多次乒乓球邀请赛,才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并视之为运动,但主要在知识分子、学生及职员中间传播。第一阶段(1926-1951年):欧洲乒乓球运动的全盛时期1926年-1951年国际乒联共举行了18届世界锦标赛,锦标赛的地点除1939年仅一次在埃及外,其余均在欧洲国家。18届锦标赛共117项(本应118项,由于第十一届女单决赛每能决出冠军,故为117项)冠军中,除美国选手取得8项冠军外,其余的109项全部被欧洲选手获得。在这里找不到亚洲和非洲运动员的名字,由此可见,1926-1951年间比赛成绩欧洲占绝对优势。打法方面:虽然第一个男单冠军雅可比和女单冠军玛丽亚﹒梅德扬斯基,都是横拍左右开弓的进攻型选手,而且梅德扬斯基连续保持了5届冠军,雅可比也先后获得4枚金质奖章。但其后的世界冠军,男子的密可罗维茨﹑彼里﹑班那﹑沙巴都士﹑鲍格曼﹑李奇等,女子的西波斯﹑法卡斯﹑罗齐亚娜等,均是以削为主或削攻结合的打法。因此,总体而言这一时期是后一种打法占主导地位。后一种打法取得这样的地位以及匈牙利队占突出优势的秘密,很重要的因素是英国发明的颗粒拍,既能进攻,又能制造旋转,而匈牙利很好地发挥了武器特长。乒乓球技术由木拍时代单调打法,进入了胶粒拍使球产生旋转的有趣时代。因此,在乒乓球史册中我们不应忘记发明者-英国和发展者-匈牙利的功绩。并且也还归功于规则和比赛器材的改革。因当时削球打法占主导地位,所以,“马拉松”式的比赛经常发生。第十届锦标赛奥地利与罗马尼亚男团比赛进行了31小时,一场单打要用7个半小时,1分球要花1小时又20分钟。由于时间关系,第11届锦标赛女子单打没有决出冠军。因此11届以后决定:1.球台放宽152.5CM,网高降到15.25CM。2.比赛用球改为硬质.3.比赛定出时间限制,在一场比赛中,如有一局达到20分钟,不管双方比分多少,谁领先谁就算胜了此局;同时,该局以后的每局比赛不得超过10分钟;若在一局比赛中,限制的时间已到,而双方的比分相同时,可延长5分钟,此间谁胜了一分就算赢了此局;若双方比分仍为平等,则判双方各无所得,如果在淘汰赛中则双方皆被淘汰。(比分最少的一场比赛是在1948年第15届世乒赛上,匈牙利的乒坛女英雄法卡斯遇上了奥地利的好手普里希。普里希就2是致使第11届没有决出女单冠军的两位女将中的一位。两人一上场就做了死守到底的打算。你守我也守,你不攻我也不攻。球来球往,比分罕见变动。幸好有了比赛时间的限制,法卡斯终以8比1,4比3,3比0连胜三局。两人的全部比分相加才19分,比分之少,堪称世乒赛之最。)4.禁止那卡尔式发球.(早期的乒乓球规则中,对发球没有特别的规定。因为当时的光板拍或胶皮拍很难发出强烈的旋转球。但在10届世乒赛上,美国运动员那卡尔把球捏在手里,使球急速加转后,再用球拍极力摩擦,使球的旋转骤然增加。他每发5个球,对方能吃3、4个球。结果,美国乒乓球队在第10、11届成绩突出。那卡尔式发球引起乒坛的一场轩然大波,赞赏者极少,反对者极多。所以,国际乒联对此球做出了明文规定。)应该说,这次规则的修改对乒乓球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结束了冗长乏味的“马拉松”式的比赛,为进攻型打法开辟了道路。1940-1947年德国法西斯发动侵略战争,战争使一些乒乓名手死亡﹑漂泊或被关进集中营;使原订的14届锦标赛不得不无限期推迟举行。直到1947年才在巴黎恢复举行了中断8年之久的世界锦标赛。战争使14届锦标赛处于低水平的状况。我国的乒乓球运动开始的情况是这样的,1904年,上海四马路一家文具店的经理王道平,从日本买来10套乒乓球器材:第二阶段(1952-1959年):日本队进入世界乒坛日本乒协1928年就加入了国际乒联,但它的队伍迈进世界乒乓球锦标赛行列却是1952年在孟买举行的第19届世锦赛。尽管首次参加锦标赛,然而震动了世界乒坛。他们以直握球拍的长抽进攻型打法展现了它的锋芒,夺得女团﹑男双﹑男单﹑女双4项金牌。其后,又在第21-25届比赛中蝉联男团桂冠,,获19﹑21﹑22﹑23﹑24届男单冠军,第23﹑24﹑25届女单冠军,以及多次男双﹑女双﹑混双冠军共24项。尤其是在1954年的第21届,日本男﹑女队同时获得团体冠军。到了第25届全盛时期,日本队又夺走了7项冠军中的6项(男单冠军由我国选手容国团所获),他们取得偌大成绩的原因:1.有所发现,佐腾博治在第19届比赛中成功地使用了海绵拍,在一定意义上将乒乓球技术推进了快速阶段;2.打法的独创-创造了长抽进攻型打法;3.运动员的勤奋努力。他们的技战术独具一格,并在这一阶段始终坚定不移,从而冲破了欧洲防线,将乒乓球技术的发展推向一个新的高峰。第三阶段(1959-1969年)中国和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队的崛起50年代末,正当日本队处于高峰状态时,我国运动员容国团以其独特的近台快攻打法,在第25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中连续打败许多世界强手,为我国夺得有史以来的第一个世界男单冠军,世界乒坛出现了分水岭。中国乒乓球运动初期阶段的发展历程前中国乒乓球队教练李仁苏(现旅居加拿大)1959年,容国团为我国夺得第一个世界冠军,迄今已有40多年了,40多年来,国球长盛不衰,先后两次囊括世乒赛7项冠军(36届、43届),为祖国争得极大荣誉,令炎黄子孙感到无比欣慰和自豪。自52年到59年容国团获得第一个世界冠军,中国乒乓球队在短短8年里荣登世界世界冠军,这其中有什么奥秘哪?1摸着石头过河我国最早的国家乒乓球队是1952年首届全国乒乓球比赛结束后初步形成的,隶属于“中央体训班”。队员大多数来自广东和上海,教练是梁卓辉。经过不足5个月的训练,这批队员便参加了在布加勒斯特举办的第20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在这次锦标赛上,男子被评为一3级第十,女子被评为二级第三。新中国建立初期,各项事业都提倡“向苏联老大哥学习”。当时,许多体育项目都秉乘这个方针纷纷请来苏联和东欧一些教练,或者排出队伍到东欧训练。惟独乒乓球队,从未请过外国专家,可以说中国乒乓球队完全是“摸着石头过河”,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前进的。2乒坛两只拦路虎当时国际乒坛有两大技术流派:一是执直拍使用海绵球拍,以进攻为主的日本队。他们基本技术扎实,步法好,善于正手长抽,但反手较弱,他们自52年开始一直雄霸乒坛,如日中天;一是执横拍,以削为主的欧洲队(以匈牙利、捷克、罗马尼亚和英国为代表),他们削得转,守得稳,且有一定的进攻能力,50年代之前威震乒坛,虽然在日本选手崛起之后气势稍降,但仍足以与日本队一争长短。在这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日本队。为什么1952年日本选手第一次出现于世界锦标赛便能一鸣惊人,夺取四项锦标?原因有三:第一,日本队员全是直拍进攻,这种打法在当时的国际乒坛尚属罕见(只流传于亚洲),使得视其为旁门左道的欧洲选手很不适应:第二,日本队员所使用的海绵拍尚是首次面世,它速度快,反弹力大(海绵厚达6-8MM),比单层胶粒拍优越的多;第三,日本队训练十分严格,且队员服从性极强,因而队员都有非常扎实的基本功,动作稳定,击球准确,移动迅速。由此可见,中国队要想在乒坛夺魁就要打败日本队,但要碰到日本队,首先要闯过欧洲关。3快稳准变建奇功中国队教练认真总结了乒乓球队的经验和乒乓球技术发展趋势,认识到使用海绵拍的人必然越来越多,技术发展的趋势是速度和力量的加强,而海绵拍的性能有利于攻球。在中国队员当中,多数人使用直板攻球,正手攻击力量强,摆幅小,适合近台进攻;以上海队员为代表的打法反手推挡速度快,动作小,线路多变,正好符合海绵拍的要求。因此,教练们意识到中国必须发展直板近台快攻,树立“快”字当头,以快打慢的指导思想,同时辅之以其他打法。这个方向完全符合当时国内外的主客观因素,加上政府和人民的支持,训练条件越来越好,因此短短几年我国就培养了一大批堪当重任的快攻选手。同时,在相辅相成的情形下也涌现出了一些技术高超的削球手,从而征服欧洲,打败日本,登上了世界乒坛高峰。“快”字当头的近台快攻经过不断的实践和总结,到了60年代便形成了中国队独特风格,并创立了“快、狠、准、变”指导思想。没有洋拐棍、洋专家的中国乒乓球队,正是这样自力更生地迅速成长起来,并一直雄居世界乒坛的霸主地位,使乒乓球成为享誉中外的“国球”。进入60年代,中国队的近台快攻,在积极﹑主动﹑快速进攻的指导思想下,形成了“快﹑狠﹑准﹑变”的技术风格,采用了快打狠压侧身攻和反复调动的一系列有效战术。1961年在我国首都举行的第26届世乒赛上,不仅竭制了日本队的中远台攻势,同时也胜了欧洲的旋转。获得了男团﹑男单﹑女单冠军。从1961年-1965年的三届比赛中,我国获得11项冠军,占了一半多。其中男团﹑男单连续保持三届冠军,在第28届世锦赛中中国队共得5项冠军,标志着中国男女队均进入世界先进行列。60年代后期,正当中国队处于鼎盛时期,中国发生了十年动乱,训练停止了,比赛取消了,大字报铺天盖地……,中国队不仅失去了参加第29﹑30届世乒赛的机会,还失去了功勋卓著的三位精英-容国团﹑傅其芳﹑姜永宁因动乱所迫,含冤自尽……。中国队没有参加29及30届世乒赛,两届大赛其中7项锦标在日本和欧洲﹑朝鲜各队之间进行争夺。进步较快的朝鲜男队,在第29届世界锦标赛中连续打败许多欧洲强队,获得了团体亚军;女队也成为世界强队之一。第四阶段(1971-1979年)欧洲的复兴,亚洲的发展第31届世锦赛中,19岁的瑞典新手本格森(Bengtsson)连胜中国﹑日本的强手,一跃4成为世界男单冠军。32届锦标赛瑞典队荣获男团冠军,33届匈牙利的尼约尔获男单世界冠军,35届匈牙利又获男团冠军。这说明欧洲已经结束了20年来由于日本﹑中国运动员的猛烈冲击,在技术发展方向上处于混乱的状况,掌握了教符合自己情况的打法。他们在吸取了日本弧圈球打法和中国快攻打法的同时,结合自己传统打法,形成了横拍弧圈和横拍快攻﹑弧圈相结合的新打法。70年代世界乒坛力量对比发生了变化,欧亚已进入相互争夺十分激烈的新阶段。第五阶段(1980年至今)中国队艰难的历程和辉煌的成就进入80年代后至今,共举行了10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中国队在这10届比赛中成绩突出,因1979年第35届世乒赛中国男队全军覆灭,所以中国队提出“从头跃”,厉兵秣马,准备打翻身仗,1981年第36届世乒赛上,中国乒乓键儿奋力拼搏,以其快﹑狠﹑准﹑变﹑转的技术风格横扫世界乒坛,一举囊括全部7项冠军,5项单打亚军,3项单打季军。赛后徐寅生作总结,在描绘赛前紧张气氛时说:“中国队与匈牙利队决赛上场的是三位小将:谢赛克﹑蔡振华﹑施之皓,教练李富荣显得很激动,眼睛瞪得溜园,表情严肃。队员有的不住深
本文标题:体育装备专业乒乓球理论课教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0851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