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人事档案/员工关系 >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知识点
1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及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P4(1)孔子思想和成就:①提出“仁”与“礼”的学说,希望统治者“克己复礼”,推行“德治”,从而在人人道德自觉的基础上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②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持敬而远之的态度。③教育贡献:开创古代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打破贵族垄断教育局面);从礼乐射御书数方面培养学生,注重人的全面发展。④其言论编成《论语》一书,儒家学派开创者,儒学以“六经”为基本文献。(2)孟子思想:①提出仁义礼智四种道德规范②提倡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学说。(3)荀子思想:①强调“天行有常”和“人道有为”,“制天命而用之”②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③其思想吸收了各家精华,丰富了早期儒家内容。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1)诸子百家的代表和主张:派别主张或特点代表代表的思想儒家提倡“仁”、“礼”、“德治”、“仁政”见上面见上面道家①以虚无的“道”为世界的根本②以因循自然的“无为”“逍遥”为处世方法③崇尚自然,主张超越功利去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影响了古代文化老子①“道”是世界的根本是永恒不变的②事物具有向相反方向转化的规律,转化是无条件的③阐发以柔克刚以弱胜强的原则④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抱消极态度庄子认为万物没有界限与差别,主张逍遥自得法家①主张奖励耕战,推行严刑峻法②对中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乃至秦始皇统一全国起到重大作用。李悝①推行尽地力之教,提高农业产量,从而增加国家田租收入②用严酷的刑罚确立新的政治秩序,以加强君权。商鞅废除世卿世禄制度,按军功定爵;奖励耕战,废除井田制度,加强中央集权韩非将法术势三者糅合为一;吸收道家学说,将法家理论系统化主张加强中央集权,厉行赏罚,奖励耕战提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事异则备变墨家推崇夏朝政治,学习大禹刻骨简朴的精神,具有苦干和自我牺牲精神。墨翟兼相爱,交相利;非攻、尙贤、尚同、非乐、非命、节葬、节用。认识论“三表法”和逻辑学“察类明故”(2)百家争鸣的意义:促进文化进步;是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中国传统文化基础2二、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P9(1)过程:汉武帝重用儒生,设置太学,表彰六经等。太学建立的意义:①第一次出现了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管理学校;②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③带动了民间积极向学风气,对于文化的传播起了积极作用④使少数出身社会中下层的人得到入仕机会,一定改变大官富子嗣垄断教育局面;⑤进一步推动了入学的传播和发展。(2)影响:①结束了各派平等竞争的局面,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②汉朝也开始重视思想、文化和教育的发展,对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有积极意义。三、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1)代表人物及其主张或贡献:P14①北宋周敦颐:构建了万事万物的衍生规律,把人与天地万物的本原合而为一,从而为“理”生万物的理论提供了依据;②北宋邵雍:重新排列《周易》六十四卦,试图揭示宇宙规律,进而解释人类命运;③北宋张载:开创气学一派,严格区分了天道性心等概念,准确地表达了理学的基本宗旨和精神;④北宋二程:确定了理学的最高范畴“天理”;认为天理的最高核心是“仁”,修养的最高核心也是“仁”。⑤南宋朱熹:理气关系:理先于气,理不离气;修养论:强调日积月累和循序渐进,即:审思明辨和格物致知。社会政治理论:道的价值内涵是“三纲五常”、道掌握在儒家手里,儒家拥有敢于政治的天然权力、儒家干预政治的关键是正君心。《四书》集注(2)陆王心学:P15①特点:认为心是万物的本原,心就是理。强调做学问的目的在于做人,即明白做人的道理并努力实践之。(人教版:强调内心修养)②意义:心学出现,标志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已经完成。③陆九渊主张: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心即理也;本心体悟、发明本心④王守仁(阳明)主张:灵明是天理、是本心、是良知;灵明产生天地万物和社会人生,即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主张修养的关键是“致良知”,并强调“知行合一”。(4)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即理学的特点和评价:发展特点:①在传统儒学基础上,吸收佛教、道教的一些思想主张;(即“三教合一”)②将儒家忠孝节义提升到“天理”高度,形成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思想体系。3四、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P18人名时间主张文章李贽明朝中后期①提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即理存在百姓日常生活中。②反对盲从孔子,认为孔子不是天生圣人,不能以孔子之言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儒家经典也不是“万事之至论”。③提出“绝假纯真”的童心说,以此反对礼教的虚伪与官场的欺诈。④文学方面主张“真心”,反对当时摹古文风。《藏书》《续藏书》《焚书》《续焚书》黄宗羲明清之际①批判君主专制。“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②提出君主平等的思想。③提出限制君权主张:以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以学校为决定是非的最高机构。④认为工商皆本。《明夷待访录》顾炎武明清之际①提倡经世致用,注重实学;②批判君主专制,提出“众治”即“以天下之权,奇之天下之人”;③指出亡国与亡天下的区别。《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王夫之明清之际①政治观:主张“循天下之公”,抨击“孤秦”、“陋宋”;②哲学观:在“气一元论”基础上,提出了尊重物质运动规律的自然史观和社会史观,强调“天地之化日新”。《船山遗书》唐甄清初①批判专制君主:自秦以来,凡为天下帝王皆贼也。②寄托贤君明主:天下之主在君,君之主在心。《潜书》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1)发展特点:明清思想冲击了儒学但没有动摇儒学的地位,反而促进了儒学的发展。(2)明清之际思想活跃或早期启蒙思想产生的原因:①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萌芽。②君主专制空前加强和封建制度走向衰落;③宋明理学摧残思想.4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和文化1.概述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认识中国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P26名称发明外传世界贡献造纸术①考古文物证明,西汉已经发明;②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促进纸的普及8世纪(唐朝)传入阿拉伯,以后经过阿拉伯人传往欧洲。在社会生活中广泛应用,使信息的记录、传播和继承都有了革命性进步指南针①战国出现“司南”②北宋文献记载了人工磁化制成的指南鱼和指南针③宋代指南针已经用于航海。12世纪末13世纪初由海路传到阿拉伯,再传入欧洲。①应用于方向测定,对军事、经济尤其航海事业的发展有重要作用②为明代郑和下西洋和欧洲人开辟新航路提供了技术保证火药①与古人炼丹制药的长期实践有关②东晋葛洪《抱朴子》提到火药(唐代有现今最早的火药配方记载)③唐末至送出开始使用火药箭,火药武器产生④明朝发明自动地雷、水雷和定时炸弹12、13世纪传到阿拉伯,后传到欧洲(用于采矿等,发展生产;制造烟火,丰富生活)将人类带入热兵器时代,为资产阶级打败骑士阶层创造了条件。印刷术①隋唐出现雕版印刷,如《金刚经》卷子②宋代毕升发明胶泥制作的活字印刷技术③元代王帧发明木活字和转轮排字盘④明代铜活字更多应用经由波斯传到西方。加速了文化的传播和普及,为欧洲走出黑暗中世纪以及文艺复兴运动的出现准备了条件。2.中国古代科学思想的特点:(本题课程标准中没有直接规定)P30.(1)重视社会人文问题,忽视对自然的探求和技术的总结;(2)讲究天人合一,尊重自然,重视完善人和自然的关系。(3)重视总结实践经验,轻视理论概括和抽象。(即重视实用技术,忽视抽象科学)3.了解: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原因:(1)高度发达的原因①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农耕经济的高度繁荣,是中国古代科技取得辉煌成就的根本保障。②各朝代十分重视交通的发展,促进了科学技术的交流和传播。③中华文明具有强大的包容性,能够不断吸收来自外部的先进成果充实和发展自身,在历史上不断创新,与时俱进,长期走在世界的前列。④中国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富有创造力;⑤相对封闭独立的地理环境,强大的中央集权政权保证了中华文明免受外来势力的冲击;⑥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大多与社会生产、生活直接相关,易于在社会上传播。(2)没有发展成为近代科技的原因:①固守农耕经济阻碍了近代科学技术发展;②科举制度扼制了科学技术的发展;③重人伦、轻自然的文化传统妨碍了科学技术的发展;5④专制集权的官僚体制、封闭禁锢的社会结构,以及环境气候、语言与文字、宗教信仰、民族心理等方面的因素都不同程度地影响了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没有成熟的市场(3)启示:①科学技术能否产生巨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取决于其所处的社会环境;②明清科技滞后是农耕经济与工业文明较量的必然。4.概述汉字、绘画起源、演变的过程,了解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1)书法艺术:①含义:以中国汉字的文义为内容,以某种字体的书写为形式的独特艺术。②特点:以自由多样的线条的曲直运动和空间构造,表现感情、气势和意境,具有特殊的审美价值。③演变:时代字体特点或地位代表作品或书法家石器时代陶器刻画符号中国文字的起源商代甲骨文比较成熟的文字周代金文刻在青铜器物上的铭文秦代小篆字体略长,笔画圆匀,富于图案美李斯秦汉魏隶书字形结构平衡对称,整齐安定。居延汉简汉末始楷书字形方正,规矩严整唐代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元代赵孟頫形成汉末盛行晋代行书兼有楷书和草书长处,即工整清晰,又飞洒活泼王羲之《丧乱帖》等宋代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起源汉初成熟东晋草书把中国书法的写意性发挥到极致,变化丰富,奔放跃动怀素、张旭等(2)中国画:①形成过程:石器时代:陶器图形先秦两汉:帛画漆画壁画画像石画像砖魏晋南北朝至隋唐:逐渐成熟②分类以题材的不同,中国画可以分为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三大画科。在表现技法上,中国画有工笔与写意。③山水画的特点:讲究布局构图,画面普遍具有气势雄壮、意境深远的特色;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注重用画面传达主观情致与神韵,并不拘泥于客观自然景物的逼真摹写。④文人画的艺术特点:在创作上强调个性表现,文人追求抒情写意风格;集文学、书法、绘画及篆刻艺术为一体,集中体现出画家多方面的文化素养。5.了解京剧等剧种产生和发展的历程,说明其艺术成就。P35(1)渊源:①秦汉魏晋南北朝:乐舞百戏;②隋代:四方散乐;③唐代:杂技歌舞;(2)产生:宋朝杂剧和南戏(3)成熟:元杂剧(4)繁荣:明传奇(其中昆山腔形成水磨调,即昆曲产生)和清京剧6(5)京剧:①来源:以徽戏和汉戏为基础,吸收昆曲、秦腔等一些剧种优点②形成:始于乾隆年间的四大徽班进京正式形成于道光二十年以后(1840年)③特点:音乐属于板腔体,二黄、西皮;角色为生旦净丑等④地位:比较全面集中提体现了中国戏曲的精华,是中国文化“国粹”之一。6.知道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学成就,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P37(1)诗经和楚辞比较内容诗经楚辞反映时代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公元前四世纪产生(战国)语言特点四言为主,或间以杂言,语言丰富多彩,音节和谐,艺术感染力很强句式灵活,有时使用楚国方言,在节奏和韵律上独具特色,更适合表达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创作手法现实主义浪漫主义代表作品《风》平民生活揭露压迫《雅》贵族生活和感情《颂》祭祀典礼用,歌颂祖先和当权者功德《离骚》政治抒情诗等后世影响“风”“骚”对后世文学产生重大影响;诗经被后世列为儒家经典,楚辞还促进汉赋产生(2)汉赋:散文与韵文并用的文体。时代代表作家、作品特点西汉早期贾谊《吊屈原赋》、《鹏鸟赋》借物抒怀,意境深远汉武帝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气势恢弘、辞藻华美西汉后期杨雄东汉时期班固、张衡东汉后期短篇的小赋兴起,意境更为清新活泼(3)唐诗:附:唐诗繁荣的原因:①唐朝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经济繁荣奠定基础②庶族地主地位的上升③科举制以诗赋取士的推动④民族融合、南北、中外交往频繁提供丰富的营养素材⑤唐政府较为开明开放的文化政策⑥对前代诗歌的继承发展姓名时代风格李白盛唐浪漫主义杜甫唐朝由盛转衰忧患意识和人道主义;严整格律、沉郁顿挫(4)宋词:按特定的乐调曲谱填制歌词附:宋词繁荣的原因①随着商业城市的繁荣,扩大的市民阶层需要更多精神食粮7②宋代阶级、民族矛盾尖锐的影响③词比诗形式更
本文标题:人民版历史必修三知识点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0888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