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人事档案/员工关系 >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思想文化史知识要点总结
必修三:思想文化史+选修三战争与和平命制人:孙广锋审核:高二历史组第1页共31页必修三思想文化史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春秋战国时期思想1、百家争鸣及孔子和老子的思想(1)“百家争鸣”的含义:“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2)“百家争鸣”局面出现背景政治:周王室衰微,分封制瓦解。阶级:“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新兴地主阶级的兴起。经济:铁犁牛耕的出现,井田制瓦解,封建经济发展。文化:私学兴起、学术下移。(3)“百家争鸣”的主要流派和主要代表学派代表人物主要观点儒家孔子(春秋)1、政治思想:①核心思想:仁、礼(周礼)②治国思想:德治(也是孔子民本思想的体现)2、哲学/伦理思想:中庸3、教育贡献:①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②开创了中国古代私人讲学之风4、文化贡献:整理“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代表没落的奴隶主贵族的利益)孟子(战国)①“仁政”②民本思想:民贵君轻③伦理观上主张“性本善”(代表新兴的地主阶级利益)荀子(战国)1、主张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②提出“君舟民水”的民本思想③“性恶论”④主张“礼法并施”⑤“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道家老子(春秋)1、哲学思想:①“道”是世界本源②指出事物具有向相反方面转化的规律,蕴含了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其思想的精华)2、政治思想:①无为而治②小国寡民庄子(战国)①把“道”作为最高的原则,宣传天道和自然无为。②“齐物论”法家韩非子(战国)①加强君主集权,厉行赏罚,奖励耕战。②社会不断发展变化,主张变法革新(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事异则备变)(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法家思想符合当时历史发展的趋势,被统治者所接受,成为春秋战国时期变法的理论基础。)墨家墨翟(战国)①兼相爱,交相利。②非攻、尚贤、尚同、非乐、非命、节葬、节用(代表小生产者的利益)(4)历史意义(评价)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家学派相互取长补短,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必修三:思想文化史+选修三战争与和平命制人:孙广锋审核:高二历史组第2页共31页和宽容开放的特点;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二)儒家思想的形成(1)形成:春秋末期,孔子创立儒学;战国时期,经过孟子、荀子的总结和改造,体系更加完整,使其成为显学,自成一家,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2)影响:积极作用:①“仁”“德政”的主张对巩固和延续封建统治、保持国家的统一和稳定起了重要作用;②其仁政爱民和任用贤才、以“仁”为核心的道德规范、合理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等,在现代社会发展中仍有很大价值;③今天我们倡导的“以德治国”、“公民道德教育”、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都与儒家思想有关。消极作用:它的主要学说都是站在维护旧的统治秩序的立场上,作为封建统治思想,对钳制人民思想、阻碍科学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消极影响。(二)汉代儒学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提出者:董仲舒(2)接受者:西汉汉武帝(3)目的:为巩固大一统和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4)内涵:为加强中央集权,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加强君主专制,宣扬“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为维护封建等级,制定道德标准“三纲五常”。(5)特点: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包容了诸子百家中的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的思想。(6)影响:儒家正统地位汉代确立后,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积极:①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大一统的国家,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②对形成以儒学为主流的传统文化起了积极作用。③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消极:①唯心主义成分应批判。②扼杀不同流派的思想专制作风不可取,应当鼓励各种学术思想争鸣。③带有神学迷信色彩,宣扬纲常伦理是为了维护封建专制和等级制度,应批判。2、汉武帝兴办太学和其他确立儒学独尊地位的措施(1)汉武帝兴办太学①建立时间:西汉汉武帝时期②地点:长安③概况: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官立学校,以儒家的“五经”为教材。④影响:A、太学的建立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B、在一定程度上使大官僚大富豪子嗣垄断官位的情形得到缓解。C、带动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促进文化的传播。D、进一步推动了儒学的传播与发展,从此如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来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2)其他措施:①全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②起用文学儒者参政。必修三:思想文化史+选修三战争与和平命制人:孙广锋审核:高二历史组第3页共31页③确立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教科书。④令全国各郡设立学校,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统。(儒学在民间开始处于独尊地位)(三)宋明理学1、程朱理学(1)背景:①东汉到唐末五代,儒学的统治地位不断遭到挑战和削弱,尤其是道教和佛教的冲击。②隋唐,“三教(佛、道、儒)合一”融合趋势加强。③唐中期,韩愈和李敖提出复兴儒学的主张,成为北宋儒学复兴和理学出现的先声。④北宋,在相对宽松的文化政策鼓励下,士大夫们掀起儒学复兴运动。1、含义:理学是融合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把儒家的伦理道德和等级秩序提升到“天理”的高度,形成一整套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思想体系。2、代表人物:程颢、程颐、朱熹代表生平思想观点程颢合成“二程”;北宋儒学家1、核心思想:“天理”是世界本原(主张先有理而后有物)2、天理的核心是“仁”,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人伦者,天理也;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3、把握“理”的方法是格物致知。程颐朱熹南宋理学集大成者,被誉为一代儒学宗师,地位仅次于孔孟。A.理气论:主张先有理而后有气,二者浑然一体,理不能离开气(客观唯心主义思想)2、强调“存天理,灭人欲”。3、修养轮:强调仁者应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4、深化“格物致知”,提出“格物致知”的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而不是求科学之真。*著作:《四书章句集注》,成为理学的经典著作。程朱理学适应了统治阶级的统治需要,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2、陆王心学(1)王守仁——心学的集大成者①简介:世称阳明先生,明代人。他建立了系统的心学理论,是心学的集大成者。②思想:A、人心是世界万物的本原(“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主观唯心主义)B、学已至圣的修养关键,在于“致良知”。C、为了遏止伪善流行,他特别强调“知行合一”。(2)意义:①心学的出现,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理论任务已完成.②宋明理学历经几百年的发展,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教育以及伦理道德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必修三:思想文化史+选修三战争与和平命制人:孙广锋审核:高二历史组第4页共31页(四)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人物背景主要主张补充李贽(明中后期)①政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强化,封建制度日趋衰落。②经济: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③思想:自然科学发展,理学压抑人性①提出不以孔子的言论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从而否定儒学正统的权威性。②认为“理”就在百姓的日常生活中(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从而否定了“存天理,灭人欲”的理论③提出“绝假纯真”的“童心说”,反对礼教的虚伪与官场的欺诈。④主张男女平等1、代表作:①李贽:《藏书》《续藏书》《焚书》《续焚书》②黄宗羲:《明夷待访录》③顾炎武:《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④王夫之:《船山遗书》《读通鉴论》2、共同思想①政治上:批判君主专制,提倡人民为主。②经济上:重视工商业的发展,主张发展商品经济。③思想上:批判继承传统儒学,强调“经世致用”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3、评价①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具有思想解放的进步作用。②对君主专制统治造成了强烈的冲击,给后世民众深刻的启迪。③对传统儒学的继承和发展,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④经世致用思想影响深远,开清代考据学之先河,也为后世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源泉。4、特点:①反传统,反教条。②反封建专制。③具有一定的民主色彩。④反映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黄宗羲(明末清初)1、政治:批判君主专制,提出限制君权的主张①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②天下为主,君为客③君臣平等④以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⑤学校是决定是非的最高机构2、经济:提出“工商皆本”顾炎武(明末清初)2、批判君主专制,提出“众治”的主张2、(梁启超概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3、主张“经世致用”,注重实学王夫之(明末清初)1、政治:批判君主专制,提出“循天下之公”的主旨,深刻揭露历代帝王把天下当做私产的做法。2、哲学:发挥古代“气一元论”的唯物论思想,提出尊重物质运动规律的自然史观和社会史观,其哲学思辨代表着中国古代哲学发展的顶峰。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一)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项目发明与改进传播意义造纸术①西汉时,中国可能已经出现了书写用纸。②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8世纪传到中亚,后传到欧洲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纸的发明影响最为久远,对文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积极作用也最为显著。)必修三:思想文化史+选修三战争与和平命制人:孙广锋审核:高二历史组第5页共31页指南针①战国时利用天然磁石发明司南;②北宋指南针应用于航海。指南针在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由海路传人阿拉伯,然后再传人欧洲。推动近代地理大发现(新航路开辟)火药①唐末至宋初的战争中,已经开始使用火药箭。②宋代出现火箭、火球;③明代出现早期自动爆炸的地雷水雷和定时炸弹12、13C中期传入阿拉伯,后传入欧洲。①推动火药武器发展②促进欧洲采矿业和金属制造业发展③成为资产阶级战胜封建势力的重要武器,推动欧洲社会变革印刷术①世界上现存最早的雕版印刷品是唐朝的《金刚经》②北宋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毕昇发明泥活字,明朝王桢发明木活字,明中后期铜活字出现。)13世纪中期,活字印刷术传到波斯,以后又传到欧洲推大大推动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促进人的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总体而言,指南针、火药、造纸术促进了欧洲社会转型(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中国古代社会,活字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未能充分利用的原因:腐朽的封建制度和落后的经济发展水平造成的。(封建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阻碍;科举制度、重农抑商、闭关锁国等阻碍先进技术发挥作用.)(二)汉字与书画1、汉字的起源和演变(1)字体的演变:汉字起源于“文字图画”,至商朝已形成完整体系,此后按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的脉络演变。演变的总趋势是由繁到简。(2)书法①两个阶段:魏晋以前基本是自发(实用)阶段;魏晋时期开始进入自觉(审美与实用)阶段。②书体书体特点发展演变代表小篆字体略长,笔画圆匀,整齐安定,具有图案美创始于秦朝李斯—《泰山刻石》隶书字体结构整齐对称,均匀安定始创于秦朝,通行于汉魏楷书笔画详备,结构严整,实用价值高。始于东汉,盛于唐代唐代:欧阳询(欧体)《九成宫醴泉铭》颜真卿(颜体)《多宝塔碑》柳公权(柳体)《玄秘塔碑》草书笔画简约,勾连不断;线条流畅,任情放纵;起源于汉初,成熟于东晋东晋:王羲之、王献之;唐:张旭、怀素必修三:思想文化史+选修三战争与和平命制人:孙广锋审核:高二历史组第6页共31页审美价值高。行书兼楷书的规矩和草书的放纵,兼审美和实用价值,雅俗共赏经东汉至西晋两世纪演变完全成熟东晋:王羲之《兰亭集序》(天下第一行书)北宋: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蔡京)元:赵孟頫;明:文征明2、绘画的的起源和演变;(1)特点:①类型多样:人物画、山水画(中国画的精粹,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花鸟画;②文人画:又称“士大夫画”,在创作上强调个性表现,追求抒情写意,融文学,书法,绘画,篆刻等多种艺术为一体,集中体现出画家多方面的文化素养,强调“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注重写意传神,追求“得意忘形”。(2)发展过程时代特点代表原始社会萌芽、起源彩陶画《鹳鱼石斧图》战国从萌芽走向成熟帛画《人物龙凤图》《人物驭龙图》秦汉绘画门类丰富《夫妇宴饮图》魏晋士大夫画
本文标题: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思想文化史知识要点总结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0894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