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传记阅读什么是传记传记是记录人的生活历程和生命轨迹的文体。传记的分类1.从叙述人称看,传记可分为自传和他传(通过对传主的典型事迹的叙写,突出传主形象、性情、品格、成就,表达出对传主的崇敬之情(为反面人物立传则相反)。前者是作者自己撰写的,后者是他人撰写的。根据篇幅的长短,传记可分为大传和小传。2.根据创作方法看,传记可分为史学性传记和文学性传记。3.从表达方式看,一般的传记以记叙为主,还有一类传记则记叙与评论各半,叫评传。评传是人物传记夹杂着作者评述的一种带有文学评论色彩的体裁。它由传主、本事、作者的思考与评析三要素构成。“传中有评,评中有传,评传结合”是其特点。“传要真实,评要中地”是评传写作的基本要求。(高考重点)传记文学的特点•1、人物的时代性和代表性。•传记里的人物都是某时代某领域较突出的人物。•2、选材特点:真实性和典型性。•传记的材料较翔实,作者从传主的繁杂经历中选取典型的事例,来表现传主的人格特点,有较强的说服力。•3、选文兼具史实性与文学性。•传记属于纪实性作品,要求记述的事实是客观存在的、准确的、真实的。•任何已经成为过去的历史是不可能全面复现的,任何对历史的叙述,也只能是相对真实的描述。传记允许作者对个别细节、某些场景进行符合时代环境的合理的有限度的想象,以便丰富、生动地描绘人物,凸现人物特性,使之显得有血有肉,增加作品的可读性与感染力。怎样理清行文脉络理清文本陈述的基本事实,按时间顺序逐一整理,把握传主的人生经历。一般来说,可以按照下面要素去归纳整理,即:什么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做了什么事、体现了他什么品格、作者有什么评价、这事产生了什么影响、对我们有什么启迪。这一过程是解答阅读题的基础,也是关键。一.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把握与传主相关的重要事实,了解传主的生活历程或人生轨迹;把握传主的性格特征或人生追求、思想个性;把握传主的历史地位和作用;把握作者对传主的态度与评价;把握传主的自我认识和评价等。归纳概括传主的主要经历、重要事迹(事件)例如:[2008年全国高考(海南、宁夏卷)第16题,见“专题综练”第5题]盛宣怀在创办北洋大学堂时提出了哪些主张?反映了他什么样的教育思想?(《盛宣怀的教育思想和办学实践》)(6分)【解析】这道题是考查筛选并整合传记文本关键信息的能力。本题包含两个问题,前者要求列述盛宣怀的办学主张,后者要求概括其教育思想,这要从其办学的具体主张的分析中来检视。【答案】盛宣怀给北洋大学堂订了两条规则:一是不许“躐等”,即是“学无次序,浅尝辄止”,本大学堂的学员必须循序渐进,不许中途他骛,直至完成学业。其二是要学习专门科学技术,文字语言不过是工具。反映了他“学以致用”教育思想。1.掌握归纳人物经历(事件)的基本方法1、时间变化2、地点变化3、职位(工作)变化4、注意关键句子提示(过渡句)5、注意题目的附加条件(对归纳内容的限制)2.筛选归纳传主的主要性格特征点的方法1、从事件(人物的言行)中概括传主的性格。2、注意作者对传主的议论性描述。3、注意文章引用的他人对传主的评价。4、关注文章的过渡句。(练习:解题训练要高效“苏步青”)二.传记文学的表现手法例如:(2008年高考山东卷第20题,见“专题综练一”第2题)文章第四段写到了梁漱溟父亲自杀身亡,这段文字在文中有何作用?(《我所认识的梁漱溟》)(4分)【解析】这道题,主要考查对传记文本材料安排用意的认识。【答案】这段文字表明梁漱溟关心国事是有家庭传统的;是梁漱溟格外关注文化问题的原因;使读者对人物了解更全面。•1.细节描写:•阅读传记需要特别关注细节描写。•通过传主的日常生活细节,刻画传主的形象。•呈现传主的内心世界,折射出传主的精神品质,多方面多角度地展现出传主的个性特征。•使传主的形象更加丰满而鲜活,使传主的生命历程更富有光彩。•还可增强文章的可读性和感染力。肖像描写行动描写正面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自然环境环境侧面描写社会环境他人表现人物性格,使形象血肉丰满烘托•另外,还需特别留意有些侧面描写看似与传主无关,但却与刻画传主有着重要的作用。•2.引用:•在传记中,直接采用大量原始材料——引用,可以更好地突出人物的特点,揭示人物的精神面貌,对人物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引用诗词,可以从侧面烘托和丰富撰著的思想精神,使传记显现出一种古朴文雅的风格。引用故事,可以增强文章的活泼度,使文章更具有可读性。引用传主在书信、日记中的表白,它可以印证作者的观点,也可以使传记具有更为真实感人的力量。•3.环境(景物)描写:••①渲染气氛,烘托传主的心情;•②寄托传主的思想感情;•③反映传主的性格或品质。•4.对比:•使形象美丑显得更加鲜明,双方特点比得更加显著,正反道理说得更加深刻,矛盾问题揭得更加尖锐。•5.先抑后扬:•使文章跌宕起伏,耐人寻味。前后形成鲜明对比,使文章更精彩,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6.衬托••①突出强调表现的主体事物•②表达强烈的感情和感受(见“齐白石与知己徐悲鸿”)•方法:•1、切分与还原法:切分句子的层次,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语,从正确理解句子关键词•语的字面意思入手。将该句还原到原文中去,看其在选文中所处的位置。•2、瞻前顾后法:找出题干中的相关语句在•选文中的位置,向上下文搜索,并注意文•中过渡句、关联词、指代词的提示,这样•答案就能从原文中“抠”出来。三.怎样理解关键句?对文中重要句子的理解及作用分析。从内容与形式两个角度分两个步骤进行分析:文首:开篇点题;照应题目;总领全文;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做铺垫。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呼应前文。文末:点明中心;升华感情,深化主题;照应开头,结构严谨;画龙点睛;言有尽而意无穷。见《罗启瑞:我才是最好的“小偷”》四.探究题(“带着镣铐跳舞”)探究性试题既具有开放性,也具有限制性。开放性体现为其答案是丰富多彩、不拘一格的,只要符合试题要求,言之成理,自圆其说,也即“个性化解读”。限制性体现为,考生必须从文中挖掘隐性信息,如“联系全文”,“结合传主的人生经历”等等,对这些限制,答题时不能视而不见,否则会偏离命题指向,导致失分。探究性试题分值高(一般为8分),评分标准相对灵活,对阅卷老师的监控难度大,如果我们掌握一定的答题技巧,可以在这道试题上获取高分。如:(2007年全国高考(海南、宁夏卷)第18题,见“专题综练”三第10题)叶圣陶晚年曾用“得失塞翁马,襟怀孺子牛”来自勉。依据传记内容,探究文中哪一方面已经体现了叶圣陶的“孺子牛”襟怀。请简要论述。(《叶圣陶在四川》)(6分)【解析】这道题是考查对传主的人格情操的理解。【答案】《叶圣陶在四川》一文对叶的孺子牛的襟怀有生动的表现,从以下三个方面可以看出:①对子女循循善诱,呵护备至。②对作者、读者精心扶植,热情宽容。③对年轻编辑辅导提携,关心爱护。(一)探究性试题命题的原则及特点1、设题重实际:它以高中学生应有的知识文化积累、阅读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为基础,符合高中生作答。2、设题有规律:一般在文章的重点、疑难等关键处设题。如文中的议论、抒情处。3、设题讲根据:一般依据材料的内容(植根于文本)探讨研究,而不是“随心所欲”,任意发挥。4、思考有层次:要求考生从不同层面或角度作思考,一般文本中少有现成的答案。5、答案有限制:它不会像平时可以“见仁见智”。这是选拔人才的高考,阅卷时总会给出一个相对统一的参考答案,也就是说答案肯定不会“百花齐放”,“任尔东西南北中”。6、题干表述有区别:有的题干直接说“请你探究一下……问题”;有的不明说,诸如“谈谈你的看法”“说说你的理解”等等。•(二)答题技巧之一:答题的第一句话亮出自己的观点。(得1分)探究性试题观点从何而来?老师的回答是:从题干来。探究性试题的题干会给我们暗示,一般说来,题干会暗示我们,观点有四种类型:其一,唯一型。所谓唯一,就是表面上问题有两种或三种观点但是只有一种观点是正确的,考生们只能选择这一观点来作答。如:《一个“兵”的军营》第3题:“报道最后三段的内容主要是交代郭孔孙管理军营的范围和日常事务。这些内容如按通常的写法,是不会安排在文末的。依你看,本报道的这种结构安排好不好?理由是什么?”——此题只需选“好”来答即可。•其二,选一型。所谓选一,就是问题有两种或三种观点,而且每种观点都独自成立的命题,考生们可以任意选择其中一种观点来作答。如:这篇小小说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请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看法。(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其三,融合型。所谓融合,就是问题有两种或三种观点,但是每种观点都不能偏废,考生们只能融合这些观点来作答。其四,自创型。所谓自创,就是问题没有直接给出观点,要考生自己思考并形成观点作答。上面列出了四种观点来源类型,面对探究题时,可以先判断它属于哪一类型,然后确立观点。观点必须明确,态度必须鲜明,观点的表述多用判断语气的句子,比如“我认为……”“我觉得……”“我赞成……”等。(见演练12第一题)
本文标题:人物传记阅读技巧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0911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