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作物病虫害第一章水稻螟虫防治水稻是四川省栽培面积最大,产量最多的粮食作物。病、虫、杂草的危害,是影响水稻高产优质的重大障碍,现已查明水稻虫害350余种,较重要的害虫有吸食稻株汁液的飞虱类、叶蝉类、蝽类、沫蝉类、蚜虫类和蓟马类;蛀食茎或心叶生长点的螟虫类和蚊蝇类;咬食叶片或潜食叶肉的卷叶虫类、夜蛾类、弄蝶类、稻蝗类、甲虫类和蝇类;取食稻根的甲虫类、蚊蝇类和石蚕类;传播水稻病毒的叶蝉类和飞虱类。据估计一般年份因病虫危害,损失稻谷10%左右。水稻螟虫俗名“钻心虫”。四川省危害水稻的螟虫主要有:二化螟、三化螟、大螟、还有部分稻区零星发生的褐边螟和台湾螟。均属鳞翅目。除大螟属夜蛾科外,其余4种均属螟蛾科。近一、二十年来省内多数稻区以杂交稻作一季中稻栽培后,二化螟成为优势种群。危害严重。自90年代以来,三化螟在一些双季稻和再生稻区,又有不同程度回升。稻螟幼虫蛀食水稻茎杆主要造成枯心、白穗,是水稻的历史性大害虫。三化螟是单食性害虫,只食水稻。二化螟和大螟寄主范围广。除危害水稻外,尚可危害玉米、高梁、茭白、小麦、蚕豆、稗等作物。一、形态特征(一)三化螟1、成虫体长8-13mm,前翅长三角形。雌虫体较大,淡黄色,前翅中央有一明显的小黑点,腹部末端有一束黄褐色绒毛,雄虫体较小,淡灰褐色,除有上述黑点外,翅尖至翅中央还有一条黑褐色斜纹。2、卵由几十至几百粒分层排列的卵粒组成卵块,卵块椭圆形,表面被有黄褐色绒毛,像半粒发霉的黄豆。3、幼虫初孵幼虫灰黑色,称蚁螟。以后各龄乳白色或淡黄绿色,背面中央有一条透明纵线。腹足不发达。4、蛹长圆筒形,褐色,长12-13mm。后足特长,雌的伸展达腹部第五至第六腹节,雄的伸展达第八腹节处。(二)二化螟1、成虫体长10-15mm,灰黄褐色。前翅近长方形,外缘有7个小黑点。雄蛾较雌蛾稍小,体色和翅色较深。2、卵由多个椭圆形扁平的卵粒排列成鱼鳞状卵块,外覆胶质。3、幼虫淡褐色,背面有5条棕褐色纵线。腹足较发达。4、蛹黄褐色,前期背面可见5条深褐色纵线,后足末端与翅芽等长。(三)大螟1、成虫体较肥大,长11-15mm。雄蛾较瘦小。灰褐色,前翅宽短,自翅基部向外缘有一条暗褐色纵纹,此纵纹上下各有3个黑点。2、卵卵粒扁球形,顶端稍凹,表面有放射状细隆线,多产在寄主植物叶鞘内侧,排列成2-3行。3、幼虫体肥壮,背面紫红色。腹足发达。4、蛹较肥大,黄褐色,头胸部分常有白色粉末状物。二、生活史及习性(一)三化螟三化螟在我省一年发生3-4代,每年发生的代数因气候条件不同而异,由南向北或从平原到高原逐渐减少。在成都地区第一代盛蛾期为5月上旬前后,第二代盛蛾期为6月底至7月上旬,第三代盛蛾期为7月下旬至8月中旬,全年以第三代幼虫害最重,主要为害晚稻、迟中稻、再生稻、杂交稻秋制种田,造成枯心和白穗。三化螟以老龄幼虫在稻桩内越冬。翌年气温回升到16℃左右时,开始化蛹羽化。三化螟白天潜伏于稻苗基部,黄昏后飞出活动,有强趋光性。特别是气温超过20℃,风力在3级以下闷热的黑夜,扑灯量最多。螟蛾羽化的当晚即交尾,翌日开始产卵,以第二、三天产卵最多。每一雌蛾产卵1-5块,产卵两块的为多。每个卵块含卵50-100粒。雌蛾多选择稻苗生长旺盛,分泌稻酮较多,处于分蘖盛期和孕穗末期、水层偏深的稻田,在距稻叶尖端6-10cm处的叶面或叶背面产卵。蚁螟孵出后,有的沿叶片下爬,有的爬到叶尖吐丝下垂,随风飘散,约经半小时左右,即选择适当部位蛀入茎内为害。水稻分蘖期、孕穗末期到破口吐穗期,最适合蚁螟侵入,称危险生育期。在分蘖期为害,一般从稻株基部离水面3cm左右咬蛟孔蛀入,取食稻茎,使心叶纵卷,发黄枯萎,造成枯心苗;在孕穗末期到破口吐穗期为害,蚁螟多由剑叶苞缝隙或咬孔蛀入,先取食稻花,4-5天后即转移到柔嫩的穗颈部分,咬孔蛀入,逐步向下蛀食,再过3-5天,蛀穿茎节,咬断稻茎,造成白穗。同一个卵块孵出的蚁螟,常在附近的稻株上为害,能造成数十根甚至一百余根稻株枯心或白穗,称枯心团(塘)或白穗团。通常一株苗内只有1条幼虫,为害一株后能转入另一健株为害。1龄末期以上的幼虫能转株为害灌浆期稻株。茎秆粗壮的品种,不易被幼虫咬断而造成虫伤株。幼虫老熟后,转入健株茎内在茎壁咬一羽化孔,仅留一层表皮薄膜,然后化蛹。羽化后,蛾破膜而出。如积水超过羽化孔位置,水不会侵入茎内,蛹仍正常发育,羽化后,蛾穿过水层浮出水面,爬上稻茎。(二)二化螟在我国一年发生1-5代,在四川一年发生2-3代,在川西北第一代盛蛾期在5月上旬,第二代盛蛾期在7月中下旬。川东南发生期比川西北早10-15天,第一代幼虫为害秧苗及早栽中稻,造成枯鞘、枯心;第二代为害杂交稻、迟中稻,造成白穗和虫伤株。二化螟以幼虫在稻桩、稻草中越冬,也有部分在其他寄主茎秆内或杂草丛中越冬。抗寒性强,4龄以上幼虫即可安全越冬。翌年气温回升到11℃时,末龄幼虫开始化蛹。15-16℃时,羽化为成虫。未老熟的越冬幼虫则在土温上升到7℃时,开始转移到麦类、蚕豆和油菜等越冬作物的茎秆内继续取食,直到老熟羽化蛹。由于越冬场所和虫龄不同,因此个体发育有早迟,出蛾有先后,以致越冬代蛾羽化期长达3个多月,并出现3-3个高峰。二化螟蛾羽化后1-3天交尾产卵,趋光性较弱,喜欢趋嫩绿。晚上产卵最多。在水稻苗期和分蘖期多产卵在叶面距叶尖3-6cm处,拔节后多产卵在距水面6cm和叶鞘上。每雌产卵2-3块,每块有卵40-80粒。蚁螟孵化后,先群集在叶鞘内为害,蛀食叶鞘组织,造成枯鞘。枯鞘内幼虫的多少,视植株叶鞘大小而定。3龄开始分散转移,如遇水稻正在分蘖,则造成枯心苗;正在孕穗、抽穗,则造成枯孕穗、白穗和虫伤株。幼虫转株为害比三化螟频繁,各种被害株也成团出现。幼虫经6-8龄老熟,在稻株下部茎内或叶鞘内侧化蛹,通常距水面3厘米左右。(三)大螟在省内年发生3-4代,第一代盛蛾期4月下旬至5月下旬,第二代盛蛾期在7月上旬,第三代盛蛾期在8月中旬。第一代幼虫主要为害春玉米,造成枯心;第二代幼虫成为夏制种田的主要害虫之一;第三代为害秋玉米和晚稻、杂交稻秋制种田的父本,造成枯心和白穗;第四代主要危害迟栽粳稻型双季晚稻。一般以第三代幼虫危害最重。以幼虫在稻桩及玉米、高梁、茭白等残株中或杂草根际越冬。老熟幼虫在翌年温度达10℃时开始化蛹,15℃时羽化,末老熟的越冬幼虫则在春暖时转移到麦类、油菜等越冬作物上取食为害,完成发育。所以,越冬代蛾的发生期较三化螟和二化螟早而不整齐,时间很长。多在春玉米和杂草上产卵为害。螟蛾趋光性较三化螟和二化螟差,喜选择植株高大、秆粗壮、叶色浓郁、叶鞘抱合不紧密的水稻产卵。特喜好杂交稻。卵多产于叶鞘内侧,以近田埂3米以内最多。雌蛾羽化后2-4天即可产卵,每雌产卵200-300粒。初孵幼虫在苗期常聚集在原叶鞘内侧蛀食,两天后叶鞘变黄,幼虫第一次分散到同丛其他稻株上为害,造成枯鞘,并零星出现枯心苗,五、六天后,幼虫已成3龄,第二次分散到同丛及附近稻株上,造成枯心增多;再经四、五天,幼虫已成3-4龄,第三次转移为害,造成大量枯心苗。在孕穗期,产在剑叶鞘内卵块所孵化的幼虫可直接为害幼穗,取食颖壳和花粉。抽穗后,幼虫从剑叶鞘向里钻蛀,造成白穗。产在剑叶下叶鞘内的卵块所孵幼虫,先在原叶鞘内取食2-3天,然后向上转移,从穗苞破口处侵入,未抽穗的造成枯孕穗,已抽穗的直接从剑叶鞘钻孔侵入稻茎,造成白穗。3龄以上幼虫大量分散,白穗大量出现。通常,一条幼虫能造成4-6株枯心苗。一个卵块孵化的幼虫能造成40-80株的成团枯心或10-20株白穗、枯孕穗和若干虫伤株。由此可见,大螟为害的突出特点是转株次数多,虫孔大,有大量粪便排出孔外,易于与三化螟和二化螟相区别。末龄幼虫在寄主基部枯鞘缝隙内、茎内或稻丛株间化蛹。三、发生条件多年来的治螟经验证明,耕作制度的变革、水稻品种的更新。年度间气象因素的变化、天敌种群的盛衰和大面积药剂防治,是影响螟虫种群消长和螟害发生的5个重要因素。(一)耕作制度水稻容易遭受螟虫为害的生育期(分蘖期、孕穗到抽穗期,特别是孕穗末期到抽穗初期)与螟卵孵化盛期相吻合,种群兴旺,则螟害重。错开则螟害轻,种群凋落。70年代后期,我国开始大面积推广杂交稻,长江流域单季双季稻并存地区(三化螟每年发生3代),淘汰了双季稻,恢复单季稻,双季稻区(三代螟每年发生4代)后季种杂交稻,缩短了生长期,整个长江流域三化螟种群全面下降,二化螟普遍回升成为优势种群。水稻耕作制度由单纯改向复杂,三化螟种群则趋向繁荣,二化螟种群随着趋于凋落。反之,水稻耕作制度由复杂变为单纯,二化螟种群则趋向繁荣。近年来,三化螟种群在各地都有不同程度的回升,其原因是多方面的。现行的不合理水稻耕作制度,大量的虫源田和桥梁田是造成三化螟种群回升的主要原因。农户之间种植的水稻品种杂乱,移栽期和成熟期不同,管理水平和防治要求地各异,这为三化螟提供了充足的食料和转主为害的桥梁田。越冬虫源未能很好的清理,冬后未及时翻耕和迟熟油菜的种植都扩大了虫源基数。此外,稻田施用植物生长调节剂多效唑后改变了稻株的形态和机理,使原不利于三化螟发生的秧苗期变为有利,虫口密度大幅度上升。当前,随着旱育秧、抛秧的推广,对螟虫发生很有利。(二)水稻品种水稻品种对稻螟的抗性和耐性不同也影响到螟害的轻重。抗螟品种一般茎壁较厚,髓腔较小,维管束之间距离及叶鞘气腔均较小,维管束两侧常有硅化细胞,叶绿素含量偏低。杂交稻茎粗、叶绿,根系发达,吸肥力强和稻株内营养丰富等生物学特点通常适于螟虫的发生,特别是二化螟和大螟。(三)气象因素温度对发生期的影响较大。螟虫生长发育需要一定的温度,达不到这个温度,越冬幼虫就不能正常化蛹、羽化。三化螟要求温度较高、二化螟次之、大螟最低,所以发生期各不相同。当年春季气温偏高,越冬代螟蛾发生较早,反之推迟。湿度和雨量对稻螟发生量影响较大。三化螟越冬幼虫化蛹期间及其以前1个月左右,如多雨,稻桩中的三化螟因缺氧窒息,或因病原微生物繁殖、寄生,并随径流而蔓延感染,或因水源充足,浸水溶田进度快,淹没稻桩而大量死亡,则发生量少。再如雨量特少,发蛾量也会显著减少。二化螟和三化螟盛孵期间,如经常下雨,稻叶、稻茎上布满水滴,能阻扰蚁螟爬行侵入,雨冲水淹,蚁螟大量死亡,则螟害减轻。(四)天敌因素稻螟的天敌很多,螟卵有赤眼蜂、黑卵蜂、啮小蜂的寄生;幼虫的天敌属寄生性的有小茧蜂、姬蜂、病原真菌、细菌及线虫,属捕食性的有青蛙、蜘蛛、隐翅虫、步行虫及虎甲等;有的还寄生蛹,有的也捕食成虫。能在短期内一次能使稻螟死亡率高达90%以上,目前发现两种。一是三化螟越冬幼虫和蛹的病原微生物,二是二化螟卵期的稻螟赤眼蜂。四、虫情调查对于大田治螟,常检查枯鞘率来确定该类型田是否进行药剂防治。调查枯鞘率的方法是按稻型、品种、栽插期不同,选择有代表性的稻田3-5块,采取平行跳跃方法,取样200丛,检查枯鞘株数,同时随机检查20丛稻株,记载分蘖总数或有效穗总数,计算枯鞘率。在分蘖期枯鞘率达3-5%时,孕穗期达0.5-1%,则应立即对该类型田进行药剂防治。五、防治方法采取农业防治为基础,栽培避螟品种与科学用药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技术措施。(一)栽培避螟选用生长期长短适宜的水稻良种改单、双季稻共存为大面积双季稻或一季稻,尽量消除有利螟虫生存的“桥梁田”。同时合理搭配早、中、晚熟品种,使两头小中间大;大量种植生长期长短适宜的良种,适时栽插,合理管理,使螟虫的盛发期和水稻的分蘖期和孕穗期错开。(二)消灭越冬虫源水稻收割后,及时灌水,淹没稻桩,杀死越冬幼虫。各种田要尽量拣尽外露稻桩,次春羽化前灌水灭蛹,同时处理寄主稿秆。(三)保护和利用天敌选择对天敌杀伤小的农药品种,改进施药方法,可以起到保护天敌的作用。用于防治螟虫的生物源农药有杀螟杆菌、Bt9201菌剂等。(四)适期药剂防治在二化螟为主的地区,药治策略是“一代狠治秧田,二代挑治本田,压上控下兼治其它稻虫”,在以三化螟为主地区,应采取“挑治一、二代,狠治三代”的策略。根据四川省螟虫发生及水稻栽培制度,川西北第一代以防治二化螟为主,狠抓秧田治螟,约在5月中、下旬。本田治螟约在5月底至6月初;第二代重点,防治二化螟兼治大螟约在7月中、下旬
本文标题:作物病虫害教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0956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