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1、行为(1)定义:①狭义:直接可观察到的表现、动作、活动。②广义:即个体对环境所做的一切反应。指个体的一切外显行为、思想、感受、期望、自我观念等,包括人的内在和外在的变化。举凡一切外在的活动(如语言、表情、作为)与内在的心理历程(包括思想、意念、态度)均是。(2)特点①、适应性(能动的适应)②、复合性(多种因素的影响)③、变化性(一生不断变化)④、多样性(个体群体之间的差异)⑤、累积性(学习、代际传承)(3)行为的种类①依范围,分为「广义的行为」、「狭义的行为」。②依先天或后天,分为「本能的或天赋的行为」、「适应行为」。③依行为的功能,分为「生理行为」、「精神行为」、「情绪行为」、「社会行为」。④依是否符合常模、社会规范,分为「正常行为」、「偏差行为」。(4)正常和异常,一般有以下划分标准:①、要符合社会普遍认可的价值规范,或与社会中绝大多数人的行为相似或一致。如团结友爱、尊老爱幼、组建家庭、生儿育女等。②、要符合人类行为在生理和心理方面的一般发展规律,而且发展良好。如从弃老到尊老养老等。③、行为要在生理、心理和社会等多方面的发展是平衡的、和谐的。如上学“适龄儿童”、天才儿童班等。但是在这里要强调的是,我们对行为的正常和异常的划分并不代表价值判断,不意味着异常的行为就是不好的、有问题的。2、环境(1)涵义环境只是任何一个中心事物周围与此事物密切相关的客观存在。(2)分类①自然环境,是指与人类生存发展相关的地球表层各个自然因子的总和,即人们通常所泛指的自然界。它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最根本的条件。A主要由大气、水体、岩石、土壤、生物5大因子组成。B自然环境与人类的关系a.自然环境提供了社会生产和生活资料的来源b.自然环境影响社会发展速度c.自然环境影响人们的心理、行为、生活方式和社会文化习惯。d.人类行为改变自然环境面貌。e.科技发展水平和社会制度影响自然资源的利用。f.合理开发、利用自然环境、保护生态平衡。②社会环境A、定义(广义):是指由人类自身能动行为作用外化而成的人类生存发展条件的总和。社会环境与人类生存发展的关系及作用机制,比自然环境要复杂得多。B、社会环境与人类行为的关系人类行为是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下的产物,个体通过行为适应和改变环境来满足自身需要。影响人类行为的因素包括:「个人生理状态」、「心理状态」、「物质环境」、「社会环境」生理因素是基础,心理因素是核心(动机和动力),环境因素是根本。环境特别是社会环境因素有着决定性影响。第一、社会环境影响个人行为。环境影响个人行为的定则:自出生至幼儿期,环境的影响最大。第二、个人必须适应环境,处于一定社会环境中的人有能力改变自己的行为和学习社会环境所赞许的行为。第三、个人对社会环境有一定影响。第四、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相互影响的力度并不对等。相对而言,在许多情况下社会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影响要大得多。3、生命历程婴儿期(0-3岁)→儿童期(3-12岁)→青年期(11、12-21、22岁)成年期(21、22-60岁)→老年期(60-死亡)4、基因决定论与环境决定论(1)基因决定论①家庭成员因为遗传导致相似,但因为“非共享环境”导致产生差异。②基因通过决定人们选择环境的类型来影响人们的行为,差异源自基因偏好③基因决定论的支持者认为,基因或遗传决定了我们的生活:像基因决定一颗种子最后是长成参天大树还是小草一样,基因决定我们的天赋,我们能做什么是由基因决定的,手指的长短决定我们的职业,基因决定我们的气质、性格,甚至能活多久也是基因决定的。(2)环境决定论华生著名“教育万能论”。华生否认遗传的作用,在他看来一切复杂的行为都是由各个简单的反应动作发育和发展而成的。认为环境和教育是行为发展的唯一条件。其中有两个经典的实验就是对婴儿阿尔伯特(Albert)恐惧情绪的唤起及对彼得(Peter)恐惧情绪的解除实验。5、家庭(1)定义由那些按家庭方式进行生活的人组成的群体,通常由两人或两人以上具有特殊关系的成员所组成。(2)形式①按成员的身份演变,可分为养育家庭(扮演儿女)和生殖家庭(成为父母)②按关系和规模,可分为核心家庭和扩大家庭。③从居住地点可分为:从男居(嫁娶)、从女居(入赘上门)和新居制(不嫁不娶)。④按家庭权力分配可分为:父权家庭、女权家庭(战争、疾病等男人缺席或女方社会地位及经济收入高等情况)和平权家庭。⑤按婚姻形式可分为:一夫(3)家庭生命周期在家庭生命周期理论中,最具有影响力的是伊夫朴·杜瓦尔的家庭生命周期八段论:第一阶段:夫妇家庭。尚未生育孩子。婚姻满意度高。第二阶段:抚养孩子的家庭。第一个子女出生到2岁半左右。第三阶段:学前儿童家庭。第一个子女两岁半到6岁。第四阶段:入学儿童家庭。第一个子女6岁到13岁。第五阶段:青少年子女家庭。第一个子女13岁到20岁。第六阶段:家庭成员出走阶段。因为上学、工作和结婚等原因,子女陆续搬离父母的家庭。第七阶段:中年夫妇家庭。从空巢家庭开始一直到父母退休。第八阶段:老年夫妇家庭。从退休一直到双亲去世。婚姻满意度高。(4)家庭关系家庭关系简单说来就是家庭成员的关系,家庭关系的好坏直接关涉到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家庭关系一般包括:夫妻关系、亲子关系、兄弟姐妹关系、祖孙关系、婆媳关系、姑嫂关系、妯娌关系、连襟关系等①夫妻关系:是家庭的核心、从形式上看,夫妻关系表现为在法律的许可之下的男女两性相对稳定和持久的结合。②亲子关系:父母亲和子女构成了家庭中的基本三角。③婆媳关系:婆媳关系历来是家庭关系的一个焦点。婆媳关系的好坏直接决定了整个家庭的和睦和紧张程度。④兄弟姐妹关系:是同辈群体中最亲密、最强烈、最深刻的关系(5)家庭功能①满足家庭成员的需要。提供支持、保护、生活照顾、情感慰藉等。②繁衍后代及子女的养育。孩子的成长需要有住所的提供、食物的保障和情感的慰藉。家庭的出现,还有一个关键意义,它确认了子女在家庭和家族意义上的身份,并为子女提供了一个现实的社会地位和社会身份,社会对孩子的认识和接纳往往是通过孩子的家庭背景来展开的。这对孩子的成长有利有弊。③子女的教育、促进社会化。孩子要从家庭的教育中习得,什么是对错,什么是社会所认可的行为,什么是不被接纳的行为等。(6)变化中的家庭①单身生活成年人增加。②年轻人结婚年龄普遍推迟。③夫妇生孩子的数量减少。丁克家庭越来越多。④大多数妇女有社会职业。⑤离婚率上升。⑥家庭空巢期变长。6、群体(1)定义:群体是一群地位和角色相互关联的人。由持续的直接的交往联系起来的有共同利益的人群。或是面对面地进行互动以获取某个目标的人组成的任何小型集合。(2)特征①群体当中必须有明确的成员关系。②有持续的相互交往。③有一致的群体意识和规范。④有一定的分工协作。⑤有一致行动的能力(3)分类①按成员关系亲密程度划分:初级群体和次级群体②依据群体内人际关系发生的缘由和性质划分:血缘群体、地缘群体、业缘群体、趣缘群体。7、文化①广义:人类创造出来的一切物质和非物质产品的总和。②狭义:主要是指人类创造出来的非物质产品。包括语言、文字、哲学、宗教、艺术、法律、习俗、社会规范、价值观、意识形态(如对人种、民族、性别年龄、阶级的认识)等。8、母亲对胎儿的影响(1)母亲的年龄;(2)母亲的身高、体重、孕史;(3)母亲的营养;(4)母亲的疾病;(5)母亲使用药物、烟、酒的影响;(6)母亲的情绪(7)母亲所处的环境9、攻击行为击的含义通常是负面的,但为了生长、发展以及成长,我们必须具备攻击性的生物学驱力。研究者把攻击分为两种形式:敌意攻击和工具性攻击。小的学前儿童倾向于用踢和击打的方法表达愤怒情绪,攻击也主要是工具性的。而大一点的学前儿童倾向于使用口头攻击,如嘲笑、起绰号、流言等。他们的攻击行为变的更有敌意,并且意在伤害别人。一般而言,在4岁以后,当儿童学会协商、口头解决分歧以后,攻击行为会减少。10、游戏(1)定义:游戏是一种社会性活动,是儿童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特殊方式。游戏是儿童运用一定的知识和语言,借助各种物品,通过身体运动和心智活动,反映并探索周围世界的活动。游戏是幼儿最主要的活动形式。(2)类型①无所事事;②单独游戏;③旁观游戏;④平行游戏;⑤联合游戏;⑥合作游戏11、同辈群体是由于年龄和社会地位的接近而形成的非正式群体。12、老化(1)定义老化是人类在生命过程中整个机体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逐渐衰退现象的总称。(2)分类:年龄老化、生理老化、心理老化、社会老化。补充部分:(注意这部分可以不用打印与复习)1、社会环境影响人类行为的理论(1)角色理论:角色是指与某一特殊社会位置相关联的行为模式。依照取得该一角色或地位的方式,可区分为归属的角色或地位与赢得的角色或地位。(2)常模理论:经由观察或测试一团体全体成员的行为,所订定的行为标准,称之常模。(3)社会化理论社会化是将个人模塑成为社会分子的过程,亦即是社会对个人传授其文化、生活模式与团体价值的过程。(4)自我概念理论:自我概念系指个人对自己的看法或评价。(5)参考团体理论参考团体指个人选择某种团体当作模仿或指导的对象作为其判断及行动的参考,也就是说被个人用作为其行为评价标准的社会团体。参考团体有预期社会化及提供一种比较的作用等二项功能。2、人类行为发展的基本过程(四个阶段)(1)被动发展阶段:生命早期主要靠遗传和本能的力量驱使为主完成行为发展的阶段(2)主动发展阶段:2.岁半至3岁起的很长时间内,具体表现为总爱说不,总爱显示自己的力量。是形成自我的关键期(3)自主发展阶段:当人认识到自己,即开始学习调控自己时,便进入到行为的自主发展阶段。(4)不断完善阶段。3、人类行为发展的基本内容(1)生理特征和功能发展:是一切发展的基础,其发展主要受遗传控制。常见的发展规律有三:①首-尾发展规律,即头颈部在先,下肢在后;②中心-外周发展规律,即躯干先发展,四肢后发展;③整体-特殊发展规律,即全身的、总的大系统优先发展,而局部的、特殊的、小型的部位的发展在后。(2)心理特征和能力的发展:包括语言和智能两个方面。(3)社会特征和能力的发展:4、影响人类行为的心理层面(1)精神层次理论精神层次理论是阐述人的精神活动,包括欲望、冲动、思维,幻想、判断、决定、情感等等、会在不同的意识层次里发生和进行。不同的意识层次包括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三个层次①意识即自觉,凡是自己能察觉的心理活动就是意识;②前意识又称下意识,是调节意识和无意识的中介机制。前意识是一种可以被回忆起来的、能被召唤到清醒意识中的潜意识;③潜意识又称无意识,则是在意识和前意识之下受到压抑的没有被意识到的心理活动,代表着人类更深层、更隐秘、更原始、更根本的心理能量。“潜意识”是人类一切行为的内驱力,它包括人的原始冲动和各种本能(主要是性本能)以及同本能有关的各种欲望;(2)人格结构理论晚年的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结构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组成。①本我即原我,是指原始的自己,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冲动和生命力。快乐原则②自我,其德文原指“自己”,是自己可意识到的执行思考、感觉、判断或记忆的部分。现实原则③超我,是人格结构中代表理想的部分,它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通过内化道德规范,内化社会及文化环境的价值观念而形成内在的良心、良知和理性,其机能主要在监督、批判及管束自己的行为,超我的特点是追求完美。道德原则5、群体的功能(1)生存上相互依赖。(2)情感的满足。身份感、归属感、安全感、成就感、被需要、有价值、爱和被爱、被尊重。(3)分享经验、获得成长。(4)获得社会认同。如大学生群体、志愿者群体。(5)提供给个人改变社会的力量和影响力6、社区的类型(1)空间性的:①法定的社区:行政村落、乡、区、县、市等②自然的社区:城市、乡村、自然村落、聚居民族等③专能的社区:经济特区、工业社区、文化社区、生活社区等(2)非空间性的:①精神社区:职业社区、宗教社区、种族社区等②虚拟社区:网络社区7、婴幼儿:新生儿指从出生到第四周(俗称“满月”)这段时期。婴儿指刚出生至满1岁;幼儿指1岁至3岁未满。8、新生儿的特征新生儿出生后即有反射动作,称为原始反射。原始反
本文标题: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0964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