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畜牧/养殖 > 第3章发展经济学农业和经济发展
第3章农业和经济发展姚洋大纲引言传统农业传统土地关系和土地改革现代农业农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农业在国民经济份额中的下降对农业的过度汲取及其后果传统农业•定义:按照舒尔茨在《改造传统农业》(舒尔茨,1964/1987)的定义,不使用现代要素的农业生产都被视为传统农业的范畴。•特征:贫穷但有效(舒尔茨)从技术和收入的层面来看,传统农业是贫穷的;但从资源配置的层面来看,传统农业却是有效的。3传统农业传统农业的“贫穷”来自于它具有的较低的生产力水平•从两方面来理解其一,单位面积产出较低;其二,人均产出、即劳动生产率水平较低。4传统农业•原因:传统农业主要依赖三大传统要素,即土地、人力和畜力进行生产,最终都会面临要素边际报酬递减的限制。基本不使用良种、化肥、杀虫剂、机械等现代农业生产要素。劳动生产率较低除受制于现代要素缺失的限制之外,还和大量的人口集中在农业有关。较高的劳动力/土地比例压低了劳动力相对于土地的价格,从而不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技术、特别是机械技术的采纳,这样,人均产出就无法提高。5传统农业•中国历史上单位面积产出是有所提高的。特别是在清代早期的200年间,中国人口增长近三亿,需要大量的粮食供应来应付如此快速的人口增长。•但是,历史时期产出的提高是十分缓慢的,基本上只能赶上人口增长的速度而已,其结果是,劳动生产率和人均粮食拥有量没有发生大的变化。6传统农业传统农业的“有效”来自于它的资源配置效率。•资源有效配置通俗地说是所有要素都已经物尽其用,也意味着劳动(资本)边际产出等于工资(利率)•然而,在舒尔茨以前,比如阿瑟·刘易斯就认为,传统农业里存在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即处于完全失业的劳动力,但是,为了维持他们的生存,传统农业不得不付出高于他们劳动边际产出的工资。7传统农业•舒尔茨反对上述看法。在《改造传统农业》这本著作里,他借用大量的人类学证据说明,传统农业不存在组织和制度的效率损失。•他认为,要素边际产出等于要素价格的基本原理并不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即使是在生产力不发达的社会,这仍然是成立的。•但是,他也进一步指出,这种“有效”只是静态意义上的,传统农业的贫穷来自于它缺少动态意义上的效率,即技术的进步。这也是他提出改造传统农业的核心所在,即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必须依赖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本的提高。8传统农业•在中国历史上,小农体系指的是一种以小农耕作为主导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这里的“小农”不仅包括自耕农,而且也包括佃农.•小农体系不仅制约了古代中国农业的发展,而且还限制了现代中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但持这种论点的人会给出两个理由,一个是小农损失土地经营规模扩大之后带来的规模经济,另一个是小农不利于现代要素、特别是机械的采用。但是,这两个理由都缺乏理论和经验依据。9传统农业中国的小农体系•针对第一个理由,考虑规模经济的定义–如果是经济学通常意义上的规模经济,即当所有的要素投入同比例增加的时候,产出会超比例地增加。–产生规模经济的核心是某些要素的不可分性,比如一个农户购买的拖拉机。–但是,农业生产的多数要素投入如土地、人力、化肥等都是可分的,那些不可分的要素如拖拉机也可以通过市场租赁变成可分的。–因此,农业生产不具备经济学意义上的规模经济,多数对农业生产函数的经验研究也证实了这个结论。10传统农业中国的小农体系•针对第一个理由,考虑规模经济的定义–如果按流行的定义,及规模经济指土地经营规模的扩大,产出规模递增。–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这个定义是错误的。如果其它投入不变,单单增加土地经营规模必然导致土地边际回报的下。11传统农业中国的小农体系•针对第二个理由,考虑大农场是否真的有利于现代要素投入的增加。–这个论点是否成立,取决于市场的完备程度。–在完备市场条件下,无论农户大小,他们都可以获得他们所需要的要素投入强度,小农户因此不会比大农户亩均使用更少的现代要素投入。–在不完备市场条件下,小农户可能比大农户使用更少的现代要素投入。比如,如果信贷市场是不完备的,相比于大农户而言,小农户可能无法购买更多的现代要素投入。–从这个角度而言,扩大土地经营规模与完善银行的信贷体系均是解决现代投入要素缺乏的方法。12传统农业•微观发展经济学的经验研究发现,即土地单位面积产出随着农户经营规模的扩大而下降。•原因:恰亚诺夫的“自我剥削”机制–当农户可耕作土地减少时,农户会在土地上投入过多的劳动,从而提高单位面积的产出(精耕细作)。13传统农业•简单模型:–说明人地比例的上升如何导致,单位面积的劳动投入随着土地经营面积的扩大而下降,土地单位面积产出也下降。•模型设定:–农业社会只使用两种要素进行生产,一个是土地,一个是劳动力投入。–假设参与生产的农户是同质的,每户经营的土地数量为T.–单个农户而言,但它的劳动力投入L是可变的,假设为14传统农业•模型设定(续):–每个农户的粮食生产函数具有性质:1.不变规模报酬2.单个生产要素投入边际递减,写为Y=F(T,L)–Y=F(T,L)=TF(1,L/T)以y=Y/T表示单位土地产出,l=L/T单位土地劳动投入,则写成单位土地的生产函数:y=f(l)其中f(l)=F(1,l)–由农户的生产函数性质(1,2)单位土地的生产函数具有性质15'0,''0ff传统农业•模型设定(续):–农业劳动产生负效用,以V(L)表示–模型求解:–目标函数–对总劳动力L求导、化简,得一阶条件16',''0VV()()LMaxTflVL'()'()0.flVL传统农业•模型求解(续):–为了求得单位劳动投入l如何随土地经营面积T变化,对上述一阶条件利用隐函数定理,对l关于T求导得–解得–易知,0,也就是说,单位面积的劳动投入随着土地经营面积的扩大而下降。170))(('')(''TlTlLVTllf)('')('')(''LTVlfLlVTl/lT传统农业•把上述结论应用到中国历史,则我们可以为中国的小农体系提供一个经济效率上的合理解释。•由于土地数量有限,而人口在不断增加,社会必须尽可能地提高粮食产出,因此,随着人口的增长,把土地分给更多的农户,从而降低每个农户的土地经营规模,对全社会来说是最优的选择。18传统农业高水平陷阱•伊懋可(MarkElvin)在其1973年的著名著作《中国的历史形态》(ThePatternoftheChinesePast)中,伊懋可详细考察了清代中国的农业和工业生产情况,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高水平陷阱(thehighequilibriumtrap)理论。•所谓高水平陷阱,指的是农业高度发达、但工业却停滞不前的状态。19传统农业•高水平陷阱•首先,中国农业技术发展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在南宋时期就出现了水泵、水力推动的、比英国的珍妮纺织机还先进的织布机等先进技术,并且已经出现了工厂生产的雏形。但是,在当时的条件下,技术改进已经达到了极限。•农业技术若要进一步的改进,则需要更多的铁、铜等工业资源,但是这些工业生产要素昂贵得使投资者望而却步。要打破这一资源约束,需要农业创造更多的剩余,从而使部分人可以付得起生产要素的高价格,从而推动技术的进步。•由于马尔萨斯原理的作用,每次技术变革所带来的农业剩余的增加都被人口增长所消耗,最终农业技术变革达到传统农业的最高点,不再增长,而工业则处于停滞的状态。20传统农业•伊懋可的理论存在两个明显的问题。•首先,资源约束总是在价格意义上的相对缺乏,绝对资源不足是不存在的。“石器时代的结束不是因为地球上耗尽了所有的石头”,资源约束是与价格、技术关联在一起的.•其次,伊懋可对技术问题的讨论陷入了循环论证的圈套,他用传统农业技术的约束解释中国农业的停滞,而李约瑟之谜要回答的,恰恰是为什么中国没有跳出传统技术的约束,发展出现代技术。21传统农业•姚洋(2003),认为并构建了一个动态一般均衡模型说明,中国比西欧高得多的人地比是导致中国和西欧出现文明分岔的原因。•从秦代开始,中国的人口密度即远远超过欧洲。到1700年左右,中国的人均耕地为0.28公顷;而在同时期的欧洲,法国为0.83公顷,英国为0.91公顷,为中国的三倍左右(赵冈、陈钟毅,2006)。•具体而言,人口密度上的巨大差别和地理环境有密切关系。中国文明的发源地在华北平原地带,森林覆盖率很低,人口发展迅速,并且在一段长期的历史时期中依靠小米即可容易养活不断增长的人口。在欧洲,森林覆盖率很高,森林地区的环境不利于人的居住,因而人口是在长期逐渐渗透到欧洲中部和北部地区的。22传统农业•姚模型的逻辑:•相对西欧而言,在起始点上,中国的情况为人多地少,因而土地价格昂贵,投资土地的资本回报率高,因此人们更愿意投资于土地,发展农业技术。•另一方面,在工业环节上,人多地少的状况引起食物紧缺,因此大部分花销必然用于粮食消费,农业剩余很少。由于工业具有规模经济,需要相当规模的农业剩余才足以供给它所需的最低投资,因而工业无法发展起来。•这样,中国就掉入了农业技术高度发达且保持增长而工业停滞不前的高水平陷阱里面。相比之下,西欧较低的人地比使得西欧较为容易解决粮食供给问题,从而产生较大规模的剩余供工业投资使用,西欧因此得以进入农业和工业同时发展的新的文明阶段。23传统农业24图3.21500-1930年中国的米价和田价传统农业•上图中,同期米价上涨的速度并不很高,这暗示了亩均产出提高的可能性,而亩均产量的提高会促进田价的上涨。•直到近代,中国还存在许多“不在村地主”,即那些在城市居住但拥有大量土地的地主。他们之所以不投资于工商业却仍旧投资土地的根本原因,正是因为投资土地的长期平均回报高于工商业的回报。•民国时期,工商业的运营技术已经比较完备,而仍然存在大量不在村地主,这充分印证了中国的高土地回报率。25传统土地关系和土地改革•农民大体上可以分成四种:地主、自耕农、佃农和雇农。26•拥有但不耕种或部分耕种土地地主•自己拥有并耕种土地自耕农•依靠租入土地维持生计,但也可能拥有部分土地(此时叫半佃农)佃农•则靠给地主做长工或短工获得微薄的收入雇农传统土地关系和土地改革如此严重的土地分布不均存在什么问题呢?•在社会层面,土地雇佣可能导致雇农和佃农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特别是雇农中的长工,他们吃住在地主家里,往往因为贫困而不能组建自己的家庭,从而形成对地主的依附关系。•在经济层面,土地租赁会导致效率的损失。27传统土地关系和土地改革•两种形式的土地租赁–一种是固定租,即佃农给地主上缴固定数量的粮食产量;–另一种是分成租,即佃农和地主按照一定比例分配产量。•不同租赁形式的效率损失来源–固定租:佃农风险承受能力较低,但却承担了全部风险,导致效率损失–分成租:佃农只分得一部分收入,他对土地投入的激励会下降,导致效率损失28传统土地关系和土地改革•模型说明–假设农业生产使用土地和另一种投入x(可以是劳动力,也可以是其它投入),其价格是p。但农业产出面临风险,可以表示为其中e为一个均值为1、方差为σ2的随机变量–固定租的净收入:佃农的目标函数最大化期望效用:maxE[U(y)],为了求解换算成确定性收入即(在e=1时,一阶展开得到)•29(,)eFTx(,)yeFTxpxR传统土地关系和土地改革固定租•目标函数:一阶条件:302(,)[1(,)]xFTxFTxp22(,)0.5(,)xMaxFTxpxRFTx传统土地关系和土地改革固定租•与无风险时的要素投入x0相比,有风险时的要素投入x1减少•风险是不能避免的,但是不同的人拥有不同的风险偏好拥有更多的财富人能够承担更多的风险,即有更小的•31传统土地关系和土地改革分成租下•类似地,最大化目标函数:•一阶条件:这个方程的解x2仍然小于x0,有可能比x1大,也可能小,图中的x2比x1大,也存在效率损失。•322(1)(,)[1(1)(,)]xbFTxbFTxp传统土地关系和土地改革•租赁合约都意味着效率损失。固定租合约的损失来自于佃农较低的承担风险的能力,而分成租则来自佃农较低的风险承担能力和较低的激
本文标题:第3章发展经济学农业和经济发展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101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