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能源与动力工程 > 江苏省“十二五”能源发展规划
—1—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江苏省“十二五”能源发展规划的通知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省各委办厅局,省各直属单位:《江苏省“十二五”能源发展规划》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二○一二年四月十七日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文件苏政办发〔2012〕71号—2—江苏省“十二五”能源发展规划序言“十二五”时期(2011-2015年)是江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向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期,是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攻坚时期,也是推动能源又好又快发展、开创能源工作新局面的重要时期。根据《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结合国家《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2007-2020)、《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2005-2020)等,编制《江苏省“十二五”能源发展规划》。本规划围绕“推动科学发展、建设美好江苏”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主要阐明“十二五”期间我省能源发展战略、发展目标、基本原则、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是未来5年我省能源发展的总体蓝图和行动纲领。根据《江苏省发展规划条例》,在本规划指导下,省能源主管部门编制和实施煤炭、电力、电网、新能源、天然气、石油基础设施发展规划,作为本规划的补充和细化。本规划以2010年为基期,规划期为2011年-2015年。—3—第一章发展现状第一节取得的成绩“十一五”时期,我省紧紧围绕富民强省、“两个率先”目标,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挑战,抢抓机遇,锐意进取,抓规划、促投资、稳生产、保供应,推进能源快速发展,为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一)能源供应稳定。全力以赴推进能源发展,加强开源节流,增强保障能力。到“十一五”末,省内累计建成发电装机6458万千瓦,形成“四纵四横”500千伏主网架和“分层分片”220千伏次输电网。2010年,实现76亿立方米天然气和1680万吨成品油(指汽油和柴油)供应规模。2010年,能源消费总量2.58亿吨标准煤,“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8.47%。附表1全省“十一五”能源消费总量及变动情况指标计算单位2005年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2010年能源消费总量万吨(标准煤)171671874220948222322370925774能源消费增速%9.211.86.16.68.7地区生产总值亿元(当年现价)185992174226018309813445741425地区生产总值亿元(2005年价)185992137724571276913113935100地区生产总值环比增幅%(可比价)14.914.912.712.412.7—4—注:能源消费总量、地区生产总值、地区生产总值环比增幅(可比价)来源于2011年《江苏统计年鉴》;能源消费增速依据前述数据计算而得。(二)能源结构优化。在稳定煤炭生产、增加煤电供应的同时,突出加强核能利用,加大可再生能源开发力度,优化能源结构。2010年,全省一次能源生产总量2700万吨标准煤,其中化石能源1789万吨标准煤,非化石能源911万吨标准煤,分别占66.26%和33.74%;可再生能源405万吨标准煤,占一次能源生产总量的15%。全省一次能源消费总量中,煤炭、石油、天然气和非化石能源分别占75.44%、15.52%、3.54%和5.5%;可再生能源占3%。到“十一五”末,非煤发电装机并网规模达到1024万千瓦,5年净增700万千瓦,占全省发电装机的比重由7%上升到15.9%;太阳能光热利用建筑面积达到6887万平方米。电力消费结构继续优化,服务业和居民用电占比上升。附表2全省“十一五”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变化情况计算单位2005年2010年实物量折标量占比(%)实物量折标量占比(%)一次能源生产总量万吨标煤2268100.002700100.00煤炭万吨2817196386.552122151656.15石油万吨16523510.361862669.85天然气亿立方米0.4560.260.570.26核能亿千瓦时15750618.74其他万吨标煤642.8240515.00一次能源消费总量万吨标煤17167100.0025774100.00煤炭万吨191551368279.70272201944575.44—5—计算单位2005年2010年实物量折标量占比(%)实物量折标量占比(%)石油万吨2072296017.242800400015.52天然气亿立方米91080.63769123.54核能亿千瓦时401410.822006442.50其他万吨标煤2761.617733.00注:(1)一次能源生产总量及其构成,指省域范围;一次能源消费总量及其构成,包括外部调入因素。(2)2005年,区外净来电101亿千瓦时,其中,核电40.4亿千瓦时,水电60.6亿千瓦时。2010年,区外净来电356亿千瓦时,其中,煤电205亿千瓦时,核电43亿千瓦时,水电108亿千瓦时。(3)核电、水电等电量折算标煤时,供电煤耗取值为2005年350克,2010年322克。(4)其他是指风能、光能、水能、生物质(秸秆、垃圾)能。(三)能源效率提高。积极推进“上大压小”,累计关停小火电机组728.6万千瓦。加快大容量、高参数、低排放发电机组建设步伐,60万千瓦及以上机组占比由“十五”末的12.8%提高到46.2%。燃煤电站供电煤耗由350克下降到322克,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3克。加强电网建设与改造,降低电网损耗,全省线损率由8.7%下降到7.6%。加强能效电厂建设,推进合同能源管理,提高用户能效。坚持“以热定电”原则,推进热电联产建设和区域供热方式优化,提高综合热效率。按不变价计算,全省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费由2005年0.923吨下降到2010年0.734吨,累计下降20.45%。加强脱硫设施建设,125兆瓦以上燃煤机组(总容量4318万千瓦)纳入在线监控,系统投运率由2006年60.2%提高到97.9%,脱硫效率由51.4%提高到93.4%,平均排放浓度由952毫克下降到130毫克。在5年净增发电装机2188万千瓦的同时,电力行业二氧化硫排放量累计削减13.4万吨。—6—附表3全省“十一五”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变动情况地区单位2005年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2010年全国吨标煤1.2761.2411.1791.1181.0771.032江苏吨标煤0.9230.8910.8530.8030.7610.734注:全国数据依照统计年鉴、统计公报推算;江苏数据2006年-2009年来自国家统计局等三部门公报,2010年为国家公告数据。(四)能源装备提升。“十一五”以来,煤矿采煤综合机械化程度显著提高;百万千瓦超超临界机组建成投产,核电、风电等新型发电机组陆续投运;特高压电网装备快速发展,电网自动化控制水平进一步提高。新能源产业加速发展,初步形成3000亿元产业规模。风电装备领域,3兆瓦双馈式海上风机设备实现批量生产,2.5兆瓦直驱式海上风电机组研制成功并顺利下线,风力发电机、高速齿轮箱、回转支承等关键部件产量占全国50%,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产业链;光伏制造领域,多晶硅、太阳能电池组件产量分别占全国的50%和70%,形成了较强的国际竞争力。以管道、阀门等为主的核电用配套设备、材料加快发展,竞争能力逐步提升。(五)对外合作深化。以煤炭、电力、天然气等为重点,加强多层次、多形式合作。“十一五”期间,我省与山西、陕西、新疆等省(区)政府和中国石油、中国石化等大型能源企业分别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煤炭方面,积极拓展安徽、内蒙古、陕西等市场,省外矿点增加到20个,基本形成2000万吨生产能力。区外—7—来电方面,山西阳城电厂二期工程建成投产,皖电东送规模逐步扩大,国信集团山西高平和古城项目加快推进,全省区外来电协议容量由400万千瓦增加到750万千瓦。油气方面,如东LNG项目一期工程于2011年上半年投入商业运行,如东LNG二期、连云港LNG、盐城(滨海港)LNG、连云港炼化一体化基地和徐矿新疆煤制气等项目前期工作逐步展开。第二节存在的问题(一)能源资源严重匮乏。在原煤、原油、天然气、水能、核能、风能、太阳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等一次能源中,原煤、原油、天然气等主要一次能源储量少、产量低。全省主要一次能源资源以外调为主,92%以上的煤炭、93%以上的原油和99%以上的天然气依靠外省或者进口,保障供需平衡的难度很大。(二)外部约束明显增大。受地质储量、开采技术、民居和重大基础设施布局等多种因素影响,原煤、原油等自给率持续下降。风能、太阳能利用受到土地资源、海上施工技术、投资成本以及近海布局规划的影响,部分项目难以顺利实施。严格控制和持续削减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对布局和发展燃煤机组产生制约。可选“过江通道”岸线资源减少,对电网和油气管网建设带来严峻挑战。(三)能源效率尚待提高。虽然全省能源效率已达到全国平—8—均水平的1.41倍,但能源强度仍高于北京、广东、浙江和上海,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更大。按现行汇率计算,能耗水平约为美国的3倍、欧盟的4倍、日本的8倍。虽已建成“四纵四横”500千伏主干网架,但配网相对薄弱,线损较高,调峰成本较大,“削峰填谷”、提高效率的任务很重。(四)应急保障亟待健全。全省日均耗煤约70万吨(其中发电用煤40万吨),亟需形成布局更加科学、分工更加合理的煤炭中转、储备、配送体系。日均消费成品油近5万吨,急需科学合理、安全高效的输送管网和储备体系提供支撑。日均消费天然气约0.21亿立方米,但部分地区尚未纳入主干管网,储备能力尚不足2亿立方米。发电用煤和天然气运输能力、区外来电接纳能力、新能源接纳能力、电力需求侧管理能力和电网供需互动智能调峰能力等有待进一步加强。(五)体制机制有待创新。能源市场体系还不够健全,缺乏科学的准入制度和有效的竞争机制,民间资本进入能源领域还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煤炭、电力等上下游企业之间尚未形成良性协调机制。能源价格未能充分反映市场供求关系和外部成本。能源监管处于起步阶段,制度不够健全,手段较为缺乏。可再生能源的发展需要更加有力有效的政策支持。第三节面临的形势—9—“十二五”时期,全省能源发展进入合理控制消费总量和调整优化结构的新阶段。要准确把握新要求,紧紧抓住新机遇,积极应对新挑战,努力化解新风险。(一)新要求。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以构建安全稳定经济清洁的现代能源产业体系为目标,明确提出了新阶段能源发展的新要求:调整优化能源结构,推动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变革;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坚持节约优先战略,切实加强能源节约和用能管理。省委十一届十次全会作出了坚决贯彻“六个注重”,全力实施“八项工程”,又好又快推进“两个率先”的战略部署。城市化快速发展,工业化加速推进,信息化全面渗透,低碳化广泛兴起,也对能源种类、产品质量、供给方式和空间布局等提出新要求,电力、蒸汽、热水、冷源等二次能源需求将快速增长,居民生活能源消费比重将逐步提高。(二)新机遇。“低碳经济”、“低碳技术”、“近零排放”日益受到全球关注。发达国家和主要发展中国家加快开发新一代能源技术,努力推动传统能源向“低碳能源”和“近零排放能源系统”转变。以煤为重点的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技术、节能减排技术,以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为重点的经济性规模化开发利用技术不断取得突破,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将为能源发展增添新动力、创造新机遇。(三)新挑战。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国际社会持续高度关注气候变化,先后通过《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10—定书》,达成“巴厘路线图”,确定“两轨”谈判进程,召开气候变化大会,确立“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国家将非化石能源占比、能源消耗强度和碳排放强度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十二五”规划纲要。环境对能源发展的约束力不断增强,要求将发展重心转向优化能源结构,发展低碳能源;强化节能行动,提高能源效率;发展低碳产品,倡导低碳消费。(四)新风险。能源发展面临资源、价格等多重风险。原油、天然气进口依存度仍将提高,资源获取难度逐步加大
本文标题:江苏省“十二五”能源发展规划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108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