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述职报告 > 从“奏折”改革浅谈制度创新
从“奏折”改革浅谈教育制度创新近年来,以清代宫廷斗争为背景的文学作品大量涌入人们的视野,这些作品尤以充斥荧幕的清代“宫斗剧”、“穿越剧”为代表。以此为契机,很多国人了解到了封建时代特别是清代的一些重要制度,比如“八旗制度”、“军机处制度”、“内阁制度”、“摊丁入亩制度”等等,上述的各种制度作为制度创新和尝试,都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极大地推动了时代的进步,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历史长河中奔腾不息的朵朵浪花,而在这之外,我最为感兴趣的是“奏折制度”。清朝“奏折制度”的形成经过了一个漫长的过程,简而言之,清朝入关之初,沿袭前明旧制,官员有事报告皇帝,公事用题本,私事用奏本。题本盖印,奏本不盖印。题奏本都由通政使司进呈,在皇帝阅批之前,内阁大学士已经“票拟”过。因此,这两种文书都是公开的,不利于下情上达。其次,题本办文程序太繁,运转速度十分迟缓,而且由于经办人员过多,容易造成泄密,使皇帝实施政务受到很大限制。奏折的改革必须要提一个重要的人物,这就是清代的名臣张廷玉,张廷玉对原有的奏折制度进行了改革,稍微重要一点的事务,地方官员都先撰拟奏折,经过皇帝朱批,认可了,才写题本作正式报告,作为奏事的依据。但奏折中的朱批内容,不得写入题本,这样题本就成了官样文章,价值大大降低。奏折代替了原来题本的作用,使它成为主要官方文书。这一制度坚持到清末。其次,张廷玉还制定了完善的保密制度,为了保证奏折的内容不致泄漏,清廷定立了一整套保密制度,使奏折制度更加完善起来。清帝们正是充分运用这种“上符君意,下合臣心”又灵活简便的文书制度对其臣僚进行直接指挥和控制,使他们尽职效忠,从而推行其政治主张。表面看来奏折制度改革仅是一种文书制度的创新,但它对政治的影响之大远远超过一般衙门的兴废,它涉及到君臣间权力的分配、皇帝政令的施行、行政效率的提高、官僚政治上的重大变化,可谓是一种奏折政治。改革就要创新,创新就要破旧,破旧就要经历阵痛,要经历阵痛就必须要有“壮士断腕”的决心和毅力。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在不同场合表达了对制度改革、制度创新的高度关切。在2013年12月31日的政协新年茶话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机遇和挑战并存。风云变幻,最需要的是战略定力;竞争激烈,最重要的是急流勇进;迎接挑战,最根本的是改革创新。改革,最本质的要求就是创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是对中华民族创新精神的最好写照。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中李克强总理指出,创新要摆在国家发展的核心位置。强化创新引领作用,为发展注入强大动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启动一批新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国家科学中心和技术创新中心,培育壮大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朱熹在《观书有感》中写道:“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展的不竭动力。要确保中华民族长久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要不断推进我国的改革创新事业。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作为立国之本,民族兴旺的标记,是一个国家发展潜力和富强程度的重要标志。教育是国计,也是民生;教育是今天,更是明天。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推进教育制度改革,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教育是科教兴国的根本,培养人是教育的最终目的。教育要回到育人第一,如果不回到育人第一,教育的本质就一定会是有问题。基于这样的考虑,我认为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做一些有益的尝试。第一,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全面提升教师素质,不管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校飞跃发展。加强师德建设是提高教师队伍质量的前提,有道是“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教师的品德是教师践行教育事业的重要保证。要在制度上规范教师的师德,对违反师德师风的行为要按照法律法规进行严肃处理,对师德建设的优秀标兵要大张旗鼓进行表彰奖励。要在舆论汇中监督教师的育人行为,让教师在学习中提高师德。既讲法律法规,又要提倡献身精神,这是长期以来加强师德建设的重要经验。精研业务是提高教师队伍的质量的关键,要创造条件,促进教师队伍加强学习,加强研究。建立合理的奖励机制是提高教师队伍质量的保证,要建立行之有效的奖励机制,为长期开展好教师继续教育,提升教师队伍质量创造条件。第二,全面推进课程教学改革,建立符合时代需求的课程教学体系。更新教学理念,教育不是一种单纯的知识灌输,还包含着智力技能、操作技能的训练以及实践的导向与规范,要从技能上训练学生形成知识输出和知识应用的能力;从实践上引导学生学以致用、立竿见影。明确课程目标与定位,课程不仅是知识性课程,更应该定位为操作课程、技能课程、实践课程。理论教学特色鲜明,按照理论“必须、够用”的原则,对理论教学内容作重新调整,淡化和弱化纯理论部分,增加实训的比重。创新实践教学方法,按照“强调技能”的原则,对实践课程教学内容重新整合,根据实践教学的能力目标体系,增加技能性、应用性、针对性的案例教学比重。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教学方法,在课程中创造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建立以应用为导向的考试方式,在考核方式上,打破传统的考核模式,建立新的、开放式的全程考核模式。第三,全面推进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终身教育是20世纪60年代在国际上出现的一种教育思潮,它对国际教育改革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建立终身教育体系是一项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必须有相应的专门机构行使统一规划和管理协调的职责。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必然而且必须依靠法律法规的强制和规范。因此,终身教育的立法与法治问题就成为左右终身教育体系构建与否的关键因素之一。提供广泛的学习渠道,完善终身教育服务体系,正确规范和引导民间终身教育组织的发展,充分挖掘其潜在的功能。建立民间终身教育组织应有政府的引导和规范,只有如此,才能发挥它们的基层辐射作用和联络桥梁作用。分地区、分步骤实施的策略,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实施策略。第四,大力促进教育公平的实现。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这是促进教育公平的基本要求,是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集中体现。促进教育公平的根本措施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公共教育资源配置公平,既是教育机会公平的重要途径,也是教育公平的更高层次要求。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环节是坚持教育制度规则公平。促进教育公平是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教育制度规则公平对于教育公平至关重要。总之,教育制度的改革创新就是要坚持立德树人导向,以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为主线,以改进政府教育管理方式、释放学校办学活力、构建全民终身学习体系为重点,进一步激发各方支持教育改革的积极性,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教育体系,尽力满足广大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多样化教育需求,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坚实基础。
本文标题:从“奏折”改革浅谈制度创新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1133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