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广告经营 > 从形合与意合谈英语散文《谈读书》的汉译
从形合与意合谈英语散文《谈读书》的汉译cobain摘要:本文从形合与意合角度出发,对英语散文《谈读书》原文及其两个中文译本作了对比分析,通过比较形合与意合在不同语言之间的差异,找到文学翻译中英译汉的实践指导;通过对比不同中文译本在意合处理上的得失,分析实现英译汉“化境”理想的翻译方法和技巧。关键词:形合与意合;英语散文;英译汉;文学翻译散文作为一大重要的文学体裁,其形式自由活泼,内容丰富庞杂。文学家钟情散文以抒发情感,读者喜爱品读散文来抚慰思绪。历史上,大量外国经典散文名篇译介到中国,为我国人民献上文化的饕餮盛宴。在文学翻译初期,译者多拘泥于字、词、句上的原语复述,较好地契合了严复关于翻译的“信”的标准。在文学翻译方面,钱钟书则把“化”(1964)悬为文学翻译的最高理想;并解释说:“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转变成另一国文字,既能不因语文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作的风味,那就算得入于‘化境’。”文学翻译,固然是翻译,但不应当忘记文学。从这个层面上说,文学翻译是一种译者对译文的再创造,是一种艺术实践活动。罗新璋提出“案本——求信——神似——化境”四个文艺学派概念,建立了我国翻译理论体系。在这个理论指导下,实现英语散文汉译“化境”的理想,译者需要首先对原文进行分析,在满足“信”、“达”的基础上,仔细打磨译文,最终实现翻译的文学再创造。英语散文汉译从“案本”、“求信”到“雅”、“神似”、“化境”的转化升华,则必须对英汉双语之间最显著的差异进行对比分析,也就是要具体分析英语形合(hypotaxis)与汉语意合(parataxis)的区别。培根的《谈读书》一文,作为论述散文形式优美,书中关于读书的看法启迪了无数读者。《谈读书》在中国的译本多达11种,其中王佐良先生和廖云范先生的译本当属老一辈翻译大家的译笔精品。为此,本文研究这两位大家对《谈读书》的中文译本,探讨形合与意合对文学翻译的实践意义。一形合与意合形合(hypotaxis)与意合(parataxis)是英汉两种语言之间最显著的差异。所谓形合,指的是词语或分句之间用语言形式手段连接起来,表达语法意义和逻辑关系。所谓意合,指的是词语或分句之间不用语言形式手段连接,其中的语法意义和逻辑关系通过词语或分句的含义表达。英文篇章用形合进行显性衔接(explicitcohension),常常用关系词和连接词、介词以及其他形态变化形式等方式来展现语义和结构,注重以形显义。汉语语言多使用意合表现隐形连贯(implicitecohension),不用或少用形式连接手段,通过时间和事理顺序表达语义。汉语意合主要采用语序;反复、排比、对偶、对照;紧缩句以及四字格等手段。二《谈读书》原文的形合与汉译本的意合《谈读书》(OfStudies)全文600多词,说理性强,现对原文与两个译本中的形合与意合进行对比分析。(一)形合与意合对比OfStudies开篇两句:Studiesservefordelight,forornament,andforability.Theirchiefusefordelight,isinprivatenessandretiring;forornament,isindiscourse;andforability,isinthejudgmentanddispositionofbusiness.王佐良译: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其傅彩也,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其长才也,最见于处世判事之际。廖云范译:读书能给人乐趣、文雅和能力。人们独居或退隐的时候,最能体会到读书的乐趣;谈话的时候,最能表现出读书的文雅;判断和处理事务的时候,最能发挥由读书而获得的能力。原文中的这两句话用了连接词and、关系代词their以及介词in、of使得文章语法紧凑,结构完整、语意清晰。尽管使用了许多标点,原文显得不是那么冗长,但原文语法结构仍然一目了然。王译的“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则依靠汉语的语序,加上谓语的排比,使得译文省略原文“and”的直译,行文如流水,文采颇足。廖译第一句译为“读书能给人乐趣、文雅和能力”,意义上,符合原文本意,做到了翻译的“信”。但这两个汉译本较于原文来说,都把语法型语句转换成语义型语句,译文都注重了形合。Somebooksaretobetasted,otherstobeswallowed,andsomefewtobechewedanddigested;thatis,somebooksaretobereadonlyinparts;otherstoberead,butnotcuriously;andsomefewtobereadwholly,andwithdiligenceandattention.王译: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须咀嚼消化。换言之,有只须读其部分者,有只须大体涉猎者,少数则须全读,读时须全神贯注,孜孜不倦。廖译:有些书只需浅尝,有些书可以狼吞,有些书要细嚼烂咽,慢慢消化。也就是说,有的书只需选读,有的书只需浏览,有的书却必须全部精读。原文用了some、others、somefew、thatis、and、with等代词、连接词、介词以及被动关系表述了整个形式上的完整,语法关系明了。王和廖的译文对原文处理都比较好,在形式上与原文保持了一致,在内容上在基本对等,但是对被动的处理则符合了汉语意合的表达,符合汉语读者的阅读习惯,没有译成“有些书可以被品尝”。汉语表达重视意义,不重视形式。中文读者对译文的理解依靠的是直觉领悟、上下文语境和语序变化,所以英译汉时候尤其要分析英语的形合,以便更好地转换成汉语的意合。(二)两个汉译本意合的比较Studiesservefordelight,forornament,andforability.Theirchiefusefordelight,isinprivatenessandretiring;forornament,isindiscourse;andforability,isinthejudgmentanddispositionofbusiness.王译: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其傅彩也,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其长才也,最见于处世判事之际。廖译:读书能给人乐趣、文雅和能力。人们独居或退隐的时候,最能体会到读书的乐趣;谈话的时候,最能表现出读书的文雅;判断和处理事务的时候,最能发挥由读书而获得的能力。王佐良的译本选择了大量的四字格,并选用了适当的浅文言词语,对比廖云范的译本显得更加优美简洁。王佐良认为翻译时应该“一切照原作,雅俗如之,深浅如之,口气如之,文体如之”。对照王、廖两人的译本,王在口气、文体上更贴近原文表述。廖译字数繁多,口语较强,忽略了这篇论述散文本身的优美风格,即便做出了相应意合的译文,也尚未传神地表达出散文给人的启发。三结语篇章作为翻译实践中越来越受到重视的一部分,其意义在于统筹全文思想,理清文章思路和写作意图。英语散文的汉译,不仅要准确地译出原文的思想、目的,实现对等翻译,更要立足于译文受众的阅读习惯,使译文服务于读者;同时译者作为文学翻译再创造的重要角色,必须要深刻分析英语的形合手段,从而运用汉语的意合方式实现文学翻译的“化境”。参考文献[1]罗新璋.中外翻译观之“似”与“等”[2]王佐良.新时期的翻译观[3]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4]叶子南.高级英汉翻译理论与实践
本文标题:从形合与意合谈英语散文《谈读书》的汉译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1213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