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从悲剧看悲剧【摘要】从悲剧看悲剧,前者为戏剧中的悲剧,说起戏剧中的悲剧,不得不承认,有时,一个撼动人心的悲剧作品,比那些歌功颂德粉饰太平的平庸作品更有力量。正因为这样,英国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李尔王》等四大悲剧、法国雨果的《巴黎圣母院》、俄罗斯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等世界名著,以及中国古典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元杂剧《窦娥冤》、民间传说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等文学巨作才会产生如此强大的艺术感染力,这就是悲剧美的力量。当然,这里说的悲剧美,不是作为戏剧一个品种的悲剧,而是作为美的一种形态的悲剧,即标题的第二个悲剧。本文以《安娜·卡列尼娜》以及《窦娥冤》两部中外悲剧为例来分析后一个悲剧,即作为审美形态的悲剧。【关键词】悲剧、审美形态、《安娜·卡列尼娜》、《伊利亚特》【正文】一、悲剧和悲剧美从悲剧看悲剧,两个悲剧固然不同,前者指作为戏剧中的悲剧,后者指作为审美形态之一的悲剧。这两个悲剧虽有联系,但却并不相同,笼统的说,作为审美形态的悲剧比作为艺术类型之一的戏剧中的悲剧的范围要宽广得多,当然,比起生活中的不幸与滑稽却有有着更加确定的审美内涵。作为审美形态的悲剧既可以存在与戏剧之中,也可以存在于小说、诗歌、电影等诸多艺术形式之中,同时,更多的存在于社会生活之中。因此,乍看之下,从悲剧看悲剧貌似有很多不合理之处,其实不然。因为,无论审美形态意义上的悲剧还是戏剧范围内的悲剧,都是主要相对于人的悲伤的感情而触发审美享受的,而且都离不开集中和激烈的矛盾冲突。戏剧中的悲剧由于在有限的时空中集中了尖锐强烈的矛盾冲突,能够很快使人物陷入特有的境遇之中,并由行动引出富有必然性的高潮与结局,所以,可以说作为审美形态的悲剧的成功呈现。悲剧,作为戏剧的悲剧,按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说,悲剧的本质是“历史的必然要求与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冲突”,所谓“历史的必然要求”,正是“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而“这个要求实际上不可能实现”,就是正义的实践暂时被否定而终将被肯定,体现出矛盾斗争的复杂性、历史进步的艰巨性和最后胜利的必然性。悲剧就是代表进步社会力量的人物在斗争中受到严重的苦难或死亡,从而引起人奋发兴起,提高精神境界,产生审美的愉悦感情。简言之,先进的美好的人或事物的毁灭就是悲剧。就像鲁迅所说:“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这里所说的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是指那些合乎历史必然性的人类进步要求和美好品质。这里所说的“毁灭”是指这些有价值的东西,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所遭受到的挫折、失败和牺牲,在毁灭中表现正面人物巨大的精神力量。而作为美的一种形态的悲剧,亦即悲剧美——因悲剧而产生的美感,必须具有以下特点:第一,悲剧人物一般来说是代表社会进步力量的正面人物,亦即是好人;第二,悲剧人物的苦难或灭亡必须是社会矛盾冲突或生产斗争或由于人性的某些弱点引起的;第三,悲剧必须能使人奋发向上,提高精神境界,产生美的愉悦,即化悲痛为力量。因此,悲剧,作为美的一种形态,它有着极大的审美教育意义,它的美学意义就在于通过悲伤痛苦唤起同情与怜悯之情,启人深思,激励斗志,奋发向上,增强信念,勇敢地为争取胜利而斗争。我们在欣赏悲时,也和这生命、创造以至这拼搏精神一起,进到崇高壮美的境界。伤感是对价值、力量、性格、生命诸有被否定被毁灭的痛楚、困惑、惋惜和不平,是对在对抗中所表现的生机勃勃、英勇顽强的性格的景仰和敬畏。这便是作为审美形态的悲剧。二、从《窦娥冤》看悲剧美王国维曾评价《窦娥冤》是“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的悲剧佳作,所以说起悲剧不得不提我国元杂剧四大悲剧之一的《窦娥冤》。《窦娥冤》,这部悲剧,从审美形态的角度来看,其悲剧美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具有生活的真实美《窦娥冤》成功地塑造了窦娥这个悲剧主人公形象,使其成为元代社会被压迫、被损害、被剥削的妇女的代表,成为元代社会最底层从善良、坚强而走向反抗的典型。作品中张驴儿的逍遥法外,竟有官吏为之撑腰,这看似情节发展的偶然性,却折射出社会生活的必然性。悲剧的时代产生悲剧的艺术,窦娥的种种灾难实际上就是那个时代广大人民不幸生活的集中反映,她的悲剧是那个时代造成的。同时我们也不难得知,一个柔顺、善良的寡弱妇女,有如此强烈的反抗意志,可见当时元蒙统治的封建社会对人民压迫是何等惨重。2.道德精神之美《窦娥冤》成功地塑造了窦娥这一具有我国古代劳动妇女美德的形象。不论是从小的替父抵债做了童养媳、成年后即使成了寡妇也依然孝顺屁屁,尽心伺候婆婆、面对酷刑依然坚持真理,却为了让婆婆免受皮肉之苦而做出自我牺牲、甚至到死前都怕婆婆看见自己受刑伤心而哀求走后街。窦娥的善良性格和美好心灵充分的展示在人们面前,同时也看出她是一个讲原则、顾操守、不愿任人摆布的女子,也更突出了她的“冤”和“屈”之深。窦娥自觉地选择了牺牲的道路而义无反顾,同时对黑暗的社会现实也是一种控诉。这种凝重的伦理道德观念和履行道德的强烈义务感征服了读者。她虽然不是崇高的悲剧英雄,但这种自觉的伦理精神和刚烈不屈的道德精神,已经使人物形象获得了悲剧意义。3.斗争的悲壮美回顾窦娥的遭遇:丧母、离父、丧夫、逼婚、受诬、被斩刑,忧愤和不平充斥着内心。即便死后化为鬼魂也要守定望乡台,等待其父做官还乡,托梦与父亲替其申冤,报仇雪恨。临死前的三桩誓愿,一桩比一桩深刻,一桩比一桩强烈,层层深入,不可颠倒。窦娥的冤屈感动天地,桩桩誓愿得以实现。主人公虽死却以鬼显形,这是一种超现实的壮举。作家把这部现实主义作品笼罩上一层瑰丽的浪漫主义色彩。窦娥负屈衔冤、呼天喊地悲愤怨恨的情绪以及种种责问和控诉都使人们的心灵受到巨大的震荡。由此看来,窦娥的命运可悲,但其情则壮。4.情节的完整美《窦娥冤》的情节非常完整,作者紧扣窦娥含冤被杀这一事件作为主要线索,合理的安排布局,把丰富的社会内容集中到几个主要人物身上,精心选择了蔡婆索债、引狼入室、窦娥抗婚、误读张父、含冤入狱、严刑拷打、违心招认、法场发誓、誓愿应验、窦娥昭雪等一系列有内在联系的情节,从而构成了整个悲剧。不仅如此,作家在构建整个作品的过程中,还将人物性格的发展融于故事情节的发展,让读者与主人公同忧同乐、同喜同悲,从而产生较大的美感作用。总之,《窦娥冤》的悲剧性,单纯有力,像钉子一样,越敲越深,又像阶梯一样,越升越高。三、从《安娜·卡列宁娜》看悲剧美【参考文献】1.《美学》修订版,朱立元编,2010年版
本文标题:从悲剧看悲剧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1216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