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从河姆渡走来——中国传统漆艺(Lacquer)发展的历程如胶似漆——漆的最初用途•1、漆:天然材料,漆树的树汁,性粘,•2、古人并不是一发现漆树汁,就用于髹漆物件。从发现漆液的粘性特征到用于髹漆物件,有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3、如胶似漆——漆液最初是作为粘合剂使用的:古代“胶”用动物的皮煮制而成,所以从“肉”。是理想的粘合剂,但是漆是植物的有机材料制成。所以在远古时代,胶与漆都是粘合剂,只是随着生产实践的积累,人们发现漆液粘合后,还有防腐蚀、光亮的色泽等特性,于是,漆渐渐用于髹涂物件,之后漆的工艺、漆器的品类逐渐丰富,在战国至秦汉达到漆艺发展的高峰。一、漆器的萌芽与发展——原始社会至春秋河姆渡漆碗•类别:木器·名称:漆碗·尺寸:•高5.7、口径10.6---9.2、底径7.6---7.2厘米·出土所在文化层:河姆渡文化二期·介绍:1977年河姆渡遗址出土,浙江省博物馆藏河姆渡漆碗原始社会至春秋漆器的特点•1、漆器胎骨多样化:木、陶、青铜、竹等•2、漆饰工艺广泛应用:尤其是玉石镶嵌工艺但是漆器还没有发展为独立的器具形式,所有的漆器都是在陶器、青铜器、竹木器具的造型基础上的装饰。二、漆艺发展的高峰——战国至秦汉•漆器的繁荣是在铜器式微,而瓷器尚未广泛使用的战国秦汉之际,这一时期的漆器璀璨可观,进入两晋,瓷器日益普及和成熟,此时漆瓷并用。彩绘木雕鸭豆战国木漆径18.2厘米,高25.5厘米荆州博物馆•豆是古代的餐具的一种。这件器物是中国古代仿生设计的一件精品,鸭子的姿态与真无异,生动活泼。使人惊讶于古人的写实功力之深厚,以及漆器制造工艺的高超。•此豆为木胎,深盘,短柄,喇叭座。盖子和盘合成一只蜷伏的鸭子。器表髹黑漆,用朱红、金黄色大漆彩绘三角云纹和卷云纹饰。作为古代器物,这件鸭形彩漆豆依然光亮如新,它向我们展示了数千年前贵族生活的奢侈豪华。鸭尾部两侧绘有两只对称的金凤,作回首站立状。•彩绘神鸟漆豆•战国(公元前475-前221年)通高25.5、盘径18.2、柄径3.5厘米1975年湖北江陵雨台山427号墓出土荆州博物馆藏•这是一件巧夺天工的盛食器。带盖的深盘和喇叭形把手分别由鸟身、鸟足雕刻接榫(sǔn)而成,如神鸟正在小憩。神鸟盘颈侧视、双翅收合、蜷足翘尾,形象生动逼真。其头、身、翅、脚和尾为精细的半浮雕,身上满绘金灿灿的羽毛,鸟尾两侧绘有气宇轩昂的回首立凤。洗练别致的造型辅以色彩斑斓的彩绘,使之成为仿生造型器物中的艺术精品。此器旧称鸳鸯豆,但据文献记载这类神鸟应称为“鹥(yì)”,其身有五彩,而文如凤,为楚人祭祀时与神灵沟通的一种神鸟。彩绘对凤纹漆圆耳杯•战国(公元前475—前221年)长径15.7、宽径10、高3.3厘米1982年湖北江陵马山1号墓出土荆州博物馆藏•耳杯是古代用来盛酒或盛羹的器具,外形多为椭圆形,两侧附有双耳。由于其双耳颇似鸟之羽翼,故而古人又称之为“羽觞(shāng)”。耳杯最早出现于东周,一直沿用至魏晋,以战国时楚人制作的漆耳杯最为精美。楚人宴饮多以双手捧执耳杯相互敬酒,若能伴以音乐鼓瑟,则宾主更能尽兴。《楚辞》曰:“瑶浆密勺,实羽觞兮”;《礼记•投壶》亦云:“请行觞”,即举杯劝酒之意。这种儒风雅俗传至东晋王羲之时,演变成饮酒赋诗的“曲水流觞”活动,传为千古佳话。•漆耳杯造型上有圆耳、方耳之分,还有带流杯和豆形杯等异形杯。其纹饰丰富多彩,花鸟鱼龙、花草枝蔓等皆是楚人擅长的题材,但主流纹饰仍以凤鸟居多。对凤纹漆耳杯,用朱红、黄、浅黄、金粉彩绘首尾相连的双凤,全图华丽,柔美中透出力量。•巧夺天工的乐器支架——彩绘凤鸟纹木雕漆座屏•战国(公元前475-前221年)长51.8、屏宽3、座宽12、通高15厘米1965年湖北江陵望山1号墓出土湖北省博物馆藏•漆座屏是用于置放琴瑟的用具,由屏面和屏座构成,屏面竖嵌于屏座之上。这件座屏以透雕、圆雕和浮雕相结合的手法,刻画出凤、鹿、蛇、蛙等55只形态各异的动物,各类动物形象相互穿插交织在一起。屏面以双凤争蛇造型为中心,左右雕刻双鹿和朱雀衔蛇,屏框旁各有凤鸟啄食蟒蛇图案,屏座由盘绕纠结的蟒与蛇组成。这组雕像在极为有限的屏面空间内,高度浓缩了自然界万类相竞、生生不息的壮观场面,其中凤鸟战胜毒蛇的主题表现得淋漓尽致。由于南方楚地气候潮湿,人们时常受到毒蛇攻击,故而座屏以凤鸟战胜毒蛇为构图核心,反映了楚人崇善抑恶的理性追求。整幅画面形象生动、栩栩如生,堪称楚人雕刻艺术的一件瑰宝。•楚国是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强国之一,荆州楚国墓中出土的木胎漆器,包括漆卮、漆盂、漆盒、漆盘、漆碗、漆奁以及造型诡异的木雕漆器,不仅光亮如新,同时也渗透出楚国文化的浪漫与神秘。彩绘狩猎纹漆樽•战国(公元前475-前221年)高12.5、口径11.2、底径11.4厘米1952年长沙颜家岭乙35号墓出土湖南省博物馆藏•这种筒状造型、一侧置鋬的三足器物,过去学术界一直称之为“奁(lián)”或“卮(zhī)”。直至一件自带“酒樽”铭文的类似器物出土,人们才得知其真实的器名与用途。樽为古代盛酒之器,漆樽在楚墓当中尤为多见。此樽在褐色漆地上朱绘三道变形凤鸟纹,并将整体纹饰分隔成上下两个部分。上部分主要反映猎人勇斗野牛的情景:前一人持长戟刺向野牛,后一人作引弓待发状,牛则低首扬角、殊死抵御。下部分则绘有老者牵狗、猎犬追鹿、凤鸟飞奔和两鹤啄食等四组图案。此器物象纷然却繁而不乱,无论人物还是鸟兽均排列井然、有如剪影,纹饰构图生动活泼、故事情节紧张激烈,给人以一种惊心动魄的视觉冲击效果。•战国时期,中国古代漆器制作出现了卷木胎新工艺,即用薄木板卷成筒形,在衔接处用漆液黏合、木钉卯接,再装上把手,粘接厚木胎底,既轻巧又牢固。该樽采用此法制作而成,反映了楚国制漆技术的高超水平。狩猎纹最早出现于春秋晚期铜器上,主要流行于北方地区,南方楚地十分罕见。彩绘龙凤纹漆盾•战国(公元前475—前221年)纵:正面92.5、背面93厘米横:正面58.5、背面57厘米1982年湖北江陵李家台4号墓出土荆州博物馆藏•防御装备。由于重量问题,历代盾牌以藤、木或皮盾为主。与戈、戟、剑等兵器配合使用。盾的用途是将杀伤力加以消耗或偏导,以及作为助攻武器。分为步用和车用,步盾长大利于防箭和维持阵列,车盾短窄利于车上使用。防护最大的威胁是刺,因此战国时,用于近战的双弧形方盾盛行,纵中线凸起的形状,有利于分解刺的力量。背后有握持的把手,作战时,可将盾用皮带系在一只手臂上,或执其把手;行军时,以盾内侧的皮带挂在背后。•楚国实战用的盾以皮革制成,可防止箭、矛和剑的伤害;用赭、黄色漆绘出生动的龙凤纹和云纹,表面涂漆可防潮腐。湖北出土的这两件盾为木制,造型纤巧细致,可能是用于乐舞的舞具。《诗经·邶风·简兮》“方将万舞”,“万舞”是一种模拟作战的舞蹈,常用盾、戚、戈为舞器。虎座凤鸟漆木架鼓•战国(公元前475—前221年)长156、高150厘米2000年湖北江陵天星观2号墓出土荆州博物馆藏•虎座凤鸟漆木架鼓属于悬鼓,它以两卧虎为鼓座,两凤鸟为鼓架,将鼓悬挂在两凤之上,悬空敲击演奏。此种以虎为座、凤鸟为架的悬鼓,是楚国特有的一种乐器。这种乐器均出土于楚国贵族大墓,可知当时只有楚国王室及高级贵族才能享有。•楚国向有崇凤传统,在楚人心目中,凤鸟为至高无上的神鸟,其地位堪比中原威力无边的神龙。木架鼓中的凤鸟,昂首屹立,仰天长啸,似在为鼓壮声助威。作为百兽之王的猛虎,乖乖地蜷卧在凤鸟脚下,恐是为了突出凤鸣九天的威严和震慑效果。•这种悬鼓广泛用于祭祀、宴享和战争。它造型别致典雅,设计巧妙,融声、色、形于一体,表现出楚人绝妙的想象力和高超的艺术表现力。虎座凤鸟漆木架鼓因此不仅只是精美乐器和艺术佳品,更成为灿烂楚文化的象征性器物。•此器基本完好,是迄今发现最精美的虎座凤鸟漆木架鼓之一•名称:彩绘木雕内棺制造年代:战国材料:木漆规格:250×127×132厘米收藏地:湖北省博物馆•介绍•这是一件内棺,出土在湖北随县的战国早期曾侯乙墓。此棺对研究这一时期的漆器工艺、棺椁制度、神话传说等具有重要的价值。•这件漆绘内棺保存相当完好,内壁髹朱漆,并在头档中间嵌有青玉璜。外壁首先是在木胎上抹漆灰,打磨平滑后髹一层黑漆,再髹一层朱漆,更在表面用黑,黄色漆绘出各种形态的龙、蛇、鸟、兽、神等,共900多个,丰富多彩。•这件漆器的彩绘风格向我们反映了中国古代原始宗教巫术的内容,充满了神秘浪漫的色彩。中国古代的原始宗教的基本思想是万物有灵的观念,即万物都由一定的神灵统领。这种原始的巫术并不像我们曾经想象的那么恐怖。•足档中部绘有一“田”字形窗户,两侧壁板各绘一堵格子门。各种动物围绕在窗的周围,两侧守门者为执戢神兽。这些图案布满整个漆棺外壁,俨然为一幅神灵护佑的地宫图画。汉代陶胎漆器西汉官窑长颈瓶(高32公分)•陶胎漆器,又称漆衣陶器.起源于新石器晚期的陶器彩绘,发展于商周,成熟于战国楚,至汉达到顶峰,汉以后技艺失传,遂绝迹.陶苔漆器绝非在陶胎上简单上漆,陶与漆之间还有一层介质----白膏泥.该瓶主纹饰为云气纹及动物纹,运笔娴熟,婉转流动,小动物或奔腾跳跃,或竖耳静听,或回首凝望,均活灵活现.有些动物早已绝迹,故不知其名.辅纹饰为波折纹,勾连纹及圆点纹.该瓶翻口长颈,扁绳纹耳.高圈足,內墙鬚漆,唯底露胎.汉代漆画枋•容酒“四斗”的漆画枋•漆画枋1972年出土于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中,木胎斫制,方口,体有方棱,方圈足。器表绘朱红或灰绿花纹。盖上四钮为橙黄色,盖顶朱漆绘云纹组成的米字形图案。口沿上绘朱红色鸟头纹,颈绘朱红色宽带纹和勾云纹,上腹部为朱红、灰绿相结合的云气纹,下腹饰红勾云纹,圈足上饰一道宽带纹和一周鸟头纹。器底朱书“四斗”二字。•汉代耳杯汉代耳杯楚汉漆艺中的浪漫主义艺术风格•楚汉文化不可分:汉朝统一后,政治上、法律上承袭秦代体制,但是在文化上,依然保持南楚故地的乡土本色。“四面楚歌”的项羽与衣锦还乡的刘邦唱《大风歌》,都说明楚汉文化一脉相承。楚国与汉代的漆艺纹饰与造型表现出明显的继承性与连续性。而不同与先秦北国。楚汉浪漫主义艺术成为主宰两汉艺术的美学思潮。汉代漆画枋战国彩绘漆樽三、三国魏晋的漆画•1、三国朱然墓的漆画•2、魏晋的漆画•名称:彩绘人物故事漆屏(部分)制造年代:北魏材料:木漆规格:每块80×20×2.5厘米收藏地:大同市博物馆•介绍•屏风是中国古代家具中出现较早并且成熟也较早的式样。屏风的功能正如我们所想象的,是在大空间中隔离出较小空间的器具,但有些时候屏风的作用只是在装饰之外,烘托某种气氛,营造某种情调。•据同时出土的北魏司马金龙墓中的“司空琅琊康王墓表”记载,司马金龙墓的确切纪年为北魏孝文帝太和八年,即公元484年。由于南北朝时期出土的漆器非常少见,因此这件北魏早期的器物就成为了解当时漆器制造工艺和生产状况的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北魏时期人们仍是席地而坐,这也是这件屏风比我们后来常见的要矮得多的缘故。•出土的这套漆屏风中,比较完整的共有五块,木制板面遍涂朱漆,题记和榜题处涂成黄色,上书墨字。漆画是双面的,但入葬时朝下的一面腐蚀严重,原貌难以辨别。另一面保存较好,色彩依然艳丽如新,每板分为上下四层,题材是西汉刘向的《列女传》里的故事。•这件屏风上的绘画采用了渲染和铁线描手法,线条均用黑色,人物面部和手部涂铅白,衣着和器具处各添黄、绿、橙红、灰蓝等色,画风意境与顾恺之极为相似。画中的榜题和题记文字也是少见的北魏墨迹,古拙而充满生命力。•朱然墓漆盘朱然墓漆盒•朱然(公元182-249年),字义封,丹杨故鄣(今浙江安吉)人。本姓施,十三岁过继给舅父朱治为子。少年时朱然与孙权同学,结为好友。三国争雄,朱然北抗曹魏,西拒蜀汉。建安二十四年,朱然与潘璋生擒关羽。(公元222年),朱然率五千人马与陆逊一起抗击刘备,取得了“火烧连营七百里”的辉煌战绩。此后,朱然镇守荆州重镇江陵,打败了曹魏连续半年的围困和进攻,威名远扬。65岁时,朱然官拜吴左大司马右军师,成为统领东吴全军的重要将领。吴赤吴十二年(公元249年)春三月卒,终年68岁。三、三国魏晋时期的漆画•1、漆画是这一时期漆艺主要的装饰方式•2
本文标题:从河姆渡走来1.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1247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