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化 > 从环境保护到生态运动
从环境保护到生态运动——生态学的颠覆性与建设性文◎李景奇景观评价包括使用前评价与使用后评价,在国内比较重视景观现状与资源评价,而忽视景观使用后评价,也就是缺乏景观的绩。我们的景观评价更多侧重于主观评价与视觉美学评价。景观的评价包含了社会绩效、经济绩效与生态环境效益等绩效综合评价,不仅有定性评价,更应该从定量角度加以认真研究。景观评论的目标、方法与结果直接受到价值观的影响,尤其是生态学的理念与生态价值的影响。本文从生态、生态学、生态哲学与环境伦理的角度论述了人类从环境问题到生态运动,人类自我生态觉醒的艰难历程。文化决定价值观,价值观决定行动。生态文化、生态文明、生态价值观与生态规划是人类的必然选择。同时也探讨评论了生态概念与生态学的局限性,本身也是生态价值观的批评与评论。论文最后从生态价值观的角度,讨论评价了具有巨大争议的海绵城市建设的核心问题。从环境保护到生态运动——人类的自我觉醒人类对自然环境的不当利用与破坏已经付出了沉重的代价,20世纪人类经历了马斯河谷烟雾事件、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多诺拉烟雾事件、伦敦烟雾事件、水俣病事件、骨痛病事件、日本米糠油事件、印度博帕尔事件、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件、剧毒污染莱茵河事件等十次重大环境污染事件,数万人付出了生命的代价。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以《寂静的春天》《生存的蓝图》《增长的极限》著作为代表的国际社会对城市化、工业化所引起的环境污染与生态危机的普遍关注下,国际上又掀起了研究环境生态学的高潮,197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实施的一项国际研究项目《人与生物圈计划》(MBA比计划)将“人类聚居地的生态综合研究”列为重点研究内容,1960年代末是生态运动的萌芽初期,以法国人赛尔日·莫斯科维奇的《绿色阴谋》一文发表以及1970年代发表的《论自然的人类历史》《反自然的社会》《驯化人与野性人》专著为标志;1990年代是生态运动蓬勃发展期,以挪威总理布伦特兰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为标志,可持续发展成为了国际社会的发展研究的重点,2000年以来生态运动达到高潮,以世界各国领袖参加的应对气候变化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影响的国际会议为标志。低碳与减碳经济模式、循环经济模式、绿色经济模式成为了世界各国的选择。保护生态环境与人类健康成为经济发展模式选择首先考虑的问题。生态是什么生态已经成为最时髦、最热度的科学与通俗词汇。生态规划、生态设计、生态建筑、生态城市、生态园林、生态环境、生态工程、生态文化、生态文明、生态理念……那么生态是什么呢?生态就是人的自然化、自然界的秩序;生态就是自然界的生机盎然、欣欣向荣状态;生态就是人类健康地存在着、快乐地活着的状态;生态就是人类社会的秩序;生态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状态。什么是生态问题?生态问题就是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出现了问题,是结构与过程的影响。主要是指由于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导致基本生态过程即生态结构与功能的破坏和生命维持系统的瓦解,从而危害人类的生存问题,其特征是整体性、全面性、复杂性。一般情况下,以人类为中心考虑的问题,就是环境问题(浅生态学),以生物圈为中心涉及的问题,就是生态问题(深生态学)。生态不仅仅是天蓝地绿、山清水秀,也强调社会经济发展的速度与力度,其内涵包括:生态是一种竞争、共生、自生的生存发展机制;生态是一种具有多样性、适应性、可持续性的活力结构;生态是一种时间、空间、数量和秩序持续与和谐的服务功能;生态是一种不断进化与完善的通向可持续发展的过程;生态是一种发展生产力同时又保育生存环境的战略举措;生态是一场技术、体制、文化领域的社会变革。生态学已经成为人类生存与发展新的哲学生态学、生态思想、生态文化、生态文明以及生态伦理与生态规划理论已经成为人类处理人地关系问题的基本准则与新的思维方式;没有生态学的理论与方法将成为旧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生态学被当代政治家、科学家和舆论所鼓吹;生态学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工程技术相结合产生了一批交叉前沿科学,如社会生态学、景观生态学、生态规划、生态建筑、生态园林、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信息生态学、资源生态学、工业生态学、污染生态学、修复生态学、人类生态学、城市生态学、海洋生态学及数量生态学等等。生态学已经成为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桥梁;生态学理论已经跨越国界、跨越意识形态成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理论支持;生态学理论已经成为本世纪影响政治家、科学家以及工程技术专家决策的重要理论;生态哲学(土地伦理、大地伦理、环境伦理)已经成为我们适应世界、改造世界以及创造世界重要的新价值观与世界观。生态学的局限性与建设性生态是名词?形容词?似乎没有人去较真弄清楚这个词汇的真正含义,好像大家都在用,都在说,没有什么值得怀疑的了。其实不然,生态学已经走到了让生态学家无奈的时代。大家都觉得明白的事情,生态学家似乎还不懂。比如已经被用到中国宪法的名词“生态环境”“生态建设”,就没有被生态学家认可,没有被写进生态学名词术语词典。当代生态学已经被广泛社会化、流行化、泛滥化,更被误解化、“妖魔化”——甚至成为新形势下的棍棒,被不懂生态的人用来维护生态反对建设的依据,人类遇到的问题不都是生态问题。生态学不能解决人类发展中的所有问题。现在很多人认为生态学的发展会使人类健康发展、会使天蓝水绿、会使自然界鸟语花香和落英缤纷。人类的社会经济发展都是在一定的思想和价值观指导下,朝着一定的方向进行。利益驱动是人类生态系统发展的永恒动力,虽然我们正在提倡自然权利与环境伦理,这些需要我们善待自然、善待环境、善待动物,但是还没有成为决策者的自觉行动。中国的生态环境问题实质:先天不足、后天不当,使用与过度使用;从当下社会发展的进程来看——过度消费、过度规划、过度设计、过度建设、过速发展,当下的社会时空被压缩了,生态学越热门,说明环境问题越大,相反相成。生态学理论与方法不能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源,而是发现问题、诊断问题的重要方法,让我们解决生态问题有了某种可能。生态学原理逐渐成为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价值观与方法论,但是人类的利益驱动,还没有使得生态学真正成为人们行为的驱动力,大多数属于名词炒作概念创新,这并不是生态学的错误,而是人类今天需要重新审视自己的发展目标、发展速度、发展力度、发展强度以及生存方式、生产方式和深层次的重新审视人类存在的价值问题。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改变人类生存的价值观,需要更新经济发展的理念与经济发展模式;生态环境问题是一个区域概念,不是局部问题;生态环境问题涉及人类需要改变目前的生存方式、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生态环境问题,不仅仅是生态与环境科学问题,它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目标、发展的速度与发展的经济总量有关。生态规划的实质:在一定区域内建立人与资源适度、合适与合理的利用与建设的比例关系。建立人与资源(尤其是土地资源、水资源、空间资源)合适的比例关系,适度发展速度、适度消费是生态规划的实质。要用生态足迹法计算生态承载力,以便确定各类土地利用的性质、强度与利用途径问题。科学不可能解决人类的欲望问题,要用非科学(哲学、艺术、文化、宗教以及伦理等)来解决消费压力的问题,来合理确定人类发展目标,发展速度,发展强度与发展力度。人类要学会敬畏自然、调节欲望和有限度消费。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就是对自然环境的占有、开拓和改造过程,也是对区域生命支持系统的认同、协调与适应过程。如果人类对自然开发利用的副作用与效果在人类的掌控下,应该就是利用自然,而不是破坏。人类总是要生存与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与环境的利用必然会付出发展的代价。人类不可持续发展的哲学根源与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途径科学的机械哲学与浪漫的自然哲学的博弈。人类当前面临不可持续发展的趋势有其世界观和价值观方面的根源。改造大自然的大型集成技术就是牛顿与笛卡尔哲学惹的祸。现在哲学是由迪卡尔和牛顿的机械论的世界观所支撑着的。主张通过人对自然的改造确立人对自然的统治地位,是一种以人类中心主义为主要原则的哲学。在这种哲学的指导下,发展了控制自然的技术和“反自然”的人类巨大型实践。人类作为自然征服者的地位观,成为工业文明时代的行动哲学。工业文明时代带来的种种危机的思想文化的根源就是机械世界观,要改变现代社会的危机局面,就必须超越这种旧的世界观,而转向一体化的宇宙的、生态学的世界观——生态世界观,并在这种新的世界观的指导下,去进行一场真正世界意义的生态革命。在牛顿-迪卡尔的哲学思想指导下,人类实践取得了伟大的成就,建设了工业化和现代化的社会生活;但是,它以生命和自然不可持续发展为代价,损害了生命和自然的多样性,以多数人不可持续发展为代价实现少数人的持续发展,导致社会不公正,损害后代发展的可能性,这样导致人类社会以及整个“人-自然”系统的生存危机,使人类陷入困境之中。建立环境的伦理学(生态哲学)并付诸于行动是我们解决问题的思想纲领。环境伦理就是在道德意义上处理人与自然、人与土地、人与生物的相互关系,就是反对人类中心主义,提倡生态中心主义;提倡在生态系统中人类与其他生物、生态系统一律平等,人类必须以生态系统的平衡为中心来确立人类的思想理论、经济发展理论与建设行动。讨论环境伦理问题,必须与解决科学技术创新与应用的人文价值来定位问题。科技不是什么凌驾于伦理和法律之上的事业,科技本身也负载着价值,我们当下过分迷信科学技术,认为科学技术可以解决人类遇到的所有问题,其实科学技术也不是万能的。科技服务于人的途径不是为自己披上价值中立的外衣,自觉反省自己的价值导向,这并不是哲学家在一厢情愿的为科技制定规范和指引方向,而是由当代人类生存境遇所证实的结论,科技若不能来一次根本转向,人类就会在生存危机中越陷越深。现代科技的强大救不了人类,根本方向不变,科技越强大,人类越危险。当前的巨型集成技术的核心应用领域,如航空母舰,大型飞机,火箭航天技术,深海潜艇技术,原子武器,激光武器,基因武器等等,对人类来说祸福参半,技术被政治家控制。生态规划最终解决不了生态环境问题!环境工程专家最终也解决不了生态环境问题!生态环境问题未来出路:首先建立新的人生观、价值观、生存观、文化官,其次需要改变生活方式,生产方式,消费方式,与经济发展模式,最后需要改变中国目前吏治,官员升迁机制与GDP论,深刻认识人地关系,从自然中心主义——人类中心主义——生命中心主义——生态中心主义,发展的发展历程与特点,人与自然的开发利用,与建设的度的把握,不同地区生态环境保护的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人类对自然利用,建设一保护的度的把握,是生态保护的核心。生态不是漂亮的装饰语言,要使社会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强新的消费文化观,新的发展观与新价值观的推广与普及,低碳不是举重若轻的承诺,人类必须改变当前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必须改变产业结构,节约资源,环境友好和改变能源结构。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变是人类的必然选择,也是人类社会文明的一次质的飞跃,它意味着又一场社会革命,进农业革命,工业革命之后的生态革命,是全方位的,全球性的,包括文化,思想,信仰,科学技术,产业,行为,教育,伦理,财富观,人生观的内容,这将深刻改变人类社会的政治,文化经济格局。当前中国的海绵城市建设是水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完善与重建水是生命之源,生态之本,农业局命脉,工业之血液,区域之战略资源,建设海绵城市的重要目的,就是提高城市雨水资源综合利用率,减缓或者减少地表径流,延缓峰值(洪峰)通过绿色基础设施,来减轻灰色基础设施的压力,减少城市面,原无污染,减缓或减少城市内涝。海绵城市建设不能一刀切,需要考虑东西南北中,不同的季节以及不同的产业与人群,不断从人与城市的角度考虑,更要考虑区域生态平衡与发展,把雨水都弄到地下了,集结留在城市了,人类可能要犯下大错误,河流也需要一定生态需水量,雨洪也是大自然的力量,是生态系统的自我清洗,地球的降雨——蒸发——渗透——土壤持水——地表径流是一个动态平衡。城市也有上下游,上下游水位水库截流,海绵截留,下游怎么活?城市(上游)人类不可以太自私,人类在大自然面前需要谦虚谨慎,科学技术最后拯救不了人类,海绵城市建设,雨洪管理需要敬畏自然多一些,一味的夸大人类防洪技术或者规划技术会死得
本文标题:从环境保护到生态运动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1261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