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金融/证券 > 投融资/租赁 > 从经济学角度探讨由小说改编的影视剧
从经济学角度探讨由小说改编的影视剧——以《小时代》《何以笙箫默》为例姓名:吴妙蓉班级:2012级物流管理学号:2012020401073摘要:畅销小说向来是影视剧改编的热门,金庸、古龙、琼瑶等等自然不必多言。如今的小说市场几乎百花竞放,也带来了井喷化状态的荧屏化。尤其是拥有超高人气的小说,自改编影视剧后,因本来就有了大批的读者粉丝,并由其转换成观众并不难。那么由此带来的经济效应当然非常可观,其中这些改编都是基于深思熟虑的经济战略而做出的选择。关键词:粉丝经济改编一、引言如今的影视剧逐渐向小说汲取新鲜血液,早年自从金庸古龙相继封笔,琼瑶的小说剧渐熄火热,荧屏上一度都是翻拍的风景,不管是不是经典之作,观众早已不想买账,于是应运而生的畅销小说相继被搬上了屏幕,且不谈有些被改编失败的作品,就此现象来说,这未尝不是中国影视界盈利又一来源。新生代的观众真的不想再重温多少遍童年的影视剧了,不管演员的阵容有多强大,这种换汤不换药的节奏实在不符合观众的口味,我们需要的不是新人再炒旧饭而是新创作的作品。让观众心甘情愿掏腰包也得有那个吸引力才可以。卖座的影视剧通常都是趋同于大众口味,我们必须承认,不是所有的小说都可以改编成剧,格调高雅的文学也仅仅只能成为文学作品。中国庞大的观众基础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编剧选择改编小说的口味。影视毕竟是一种大众文化,畅销的网络小说也表明读者群体的大小,从文化意义上来说,两者结合都在往娱乐化、通俗化方向发展。[1]而从经济意义上来说,则是影视文化产业又一巨大的盈利增长点。二、现今的影视业市场环境(一)畅销书重新催生影视市场的发展早年时间,中国的影视业市场曾一度被欧美电影和韩剧大肆占领,本土的影视作品少有人问津。从市场角度而言,14亿的中国人口,网民占总人口的44%。换句话来说就是中国有7亿左右的人在上网,即便是只有一半的网民在看电影电视剧,也是一个庞大的基数,即3.5亿人。这个数如果是内部消化,将给本土影视剧带来多大的经济利益收入,其结果不言而喻。如此广阔的市场意味着带来的经济利益也相当可观,但是本土剧本曾一度匮乏,与之相关的影视人员不得不翻拍曾经的经典和高价购入知名作家作品的影视版权,在如此投资巨大的前提下,观众还反响平平。广电总局不得不对本土剧进行保护,开始了对外来产品的各种禁令。但是治标不治本,如果没有好作品出现,本土影视市场照样低迷下去。庞大却空白的市场让一些业界人士开始把眼光投向了火热的网络小说中,慢慢开始有人试水,逐渐将畅销小说改编成剧本拍成影视作品,历经几年,有成功也有失败,从2011年惊艳开始的《步步惊心》逐渐开辟了网络小说改编成影视剧的市场。随后紧接着的《美人心计》《甄嬛传》成功演绎,迅速占领各大卫视,大批忠实读者变观众,带来收视率节节攀升的同时,也增加了其他小说被改编的可能性,本土影视剧开始繁荣。(二)网络作品读者和电视剧观众的重合现今的网络文学读者大多集中在80,90后,而恰恰电视电影的主要观众也是这批人群,重合的读者和观众几乎都是青年的女性群体,她们相当集中,且容易形成传播效应,网络作品和影视剧的相互拉动,其经济影响力可见一斑。有大批原读者群作为观众基础的改编自网络文学的影视剧,成功的诠释了粉丝经济的效应。相信很多人并不是很喜欢郭敬明执导的系列电影《小时代》,比较多人看后表示除了场面奢华精致,四个姐妹在不断的友尽又复合场景中切换,好像也没什么其他内容了。但是最终上映后,仅凭借《小时代3》就斩获了超过5亿的票房已经足够让同期电影眼红不已了。《小时代》未改编成电影时,这部出版的小说早已累积了大批的粉丝,追逐这部小说连载下去的人气居高不下,拥有众多原著拥趸的影视即使尚未杀青,前期造势出现的话题源源不断,相信播出后的收视效果根本不用制片方发愁。所以尽管拍出的效果颇有争议,但是仍然抵挡不住源源不断的资金收入。三、日益成熟的操作模板(一)小说改编成影视剧成多样化局面自从先前试水的一些作品大获成功外,业界人士终于尝到甜头,纷纷从网络小说开始挑选剧本,制作影视剧作品,影视业一改以往满屏都是金庸古龙武侠剧和琼瑶言情剧的装扮,开始呈现百花齐放的局面。一些网络优秀写手凭借其各自作品开始涉足影视业,而影视业也从他们作品上得到了新的经济增长。剧统计,截至2014年底,共有114部畅销小说被各大影视购买了影视版权,时代跨越古装、现代、民国,题材涉及仙侠、悬疑、权谋、宫斗·······其中,90部计划拍成电视剧,24部拍成电影,电视剧单集制作成本最高可达500万元。[2]如今的影视业市场经过几年的沉淀和发展,编剧和导演或者说剧组已经懂得了如何将小说尽可能成功的改编成影视剧,使得同名影视剧最大程度还原书中的形象满足观众的收视需求进而获得可观的经济收入。无一例外,近年的影视剧,几乎都是基于收视和经济需要,挑选的剧本都是最具人气的畅销小说,如有可能也尽量让广大读者网友在网上进行投票选出出演演员来担任他们心中期待的男女主角,这种造势角度其实实质上就是一种社交媒体平台的制造话题,在未播之前就尽量积累粉丝,原著粉带动电视粉共同增长,算是变相在宣传了,省下了不少的宣传费还提高了观众的期待,这便是一种战略,促进了同名影视剧的收视效率。(二)粉丝经济效应及影视剧对演员角色的选择逐渐强大的互联网,使得网络文学得以跨界发展甚至有些作品已经取得了不俗的表现,现今书迷粉丝的存在几乎可以左右一部剧的收视率,以2015年的上半年上映的《何以笙箫默》为例,我们就可以清晰看到这部剧所带来的经济效益,相信剧组赚的绝对不少。虽然《何以笙箫默》自开拍以来吐槽和掌声相继不断,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在这其中,这些掌声或者吐槽丝毫未削弱超高的收视率和网络的点击率。1月19日网络播放量2.82亿,随后突破单日3亿,创电视网络单日播放量最高纪录,14集破10亿网络播放量,创下了最少剧集最快突破10亿的纪录。[3]同名畅销小说《何以笙箫默》是网上流传已久的言情经典,拥有了数量巨大的书迷粉丝团,持续畅销了近10年,其深厚的读者基础为改编后的影视作品提供了一定的收视保障,只要改编过后的作品不会与原著差别过大,不伤害原著粉,选择的演员角色能较好的诠释了书中男女主角的情感,那么出来的作品都几乎能收获收益。粉丝经济的力量不容小觑,据调查,曾入榜中国网络作家富豪榜的作家唐家三少就曾经说过:网络文学改编的影视剧之所以受欢迎,就是因为“粉丝经济“的推动。他曾经的合作方说过,他的笔名就可以保证1个亿的票房,他的作品就可以再保证1个亿的票房,这就是粉丝经济的力量。[4]当然,除了粉丝的推动力量,还有对演员的选择。畅销小说之所以能畅销就是对书中主要人物的成功塑造,个性化角色的深入人心使得拍摄成影视剧时对待演员选择成为重中之重,为了不使原著粉流失,投资方必须充分考虑尊重网友的意见,慎重选择演员。让小说变成剧搬到屏幕时,收获的还有日益壮大的电视粉,这样才算的上成功。比如改编较为成功的《甄嬛传》《美人心计》,因其编剧对原著还原度高,主要演员对其各自角色精准演绎而毋庸置疑获得了巨大成功。剧中演员的服饰场景礼仪等等受到了的严格重视,因此,不是粗制滥造的作品加上严谨的态度,拍出来的效果自然不差。四、同质化可能会带来的问题(一)不同版本同时演绎改编热潮引发了同名作品不同版本的分身大战,例如电影版和电视剧版的《何以笙箫默》,扎堆的两个版本并不能代表播出时同样会拥有高收视率,这样的同质化反而会浪费了人力物力财力观众还不叫好。同质化现象需要回归理性,不一定热门的小说都必须投拍两个版本或者一定要拍成成品剧,实际上这是非理性的选择。从市场和观众角度出发,研究什么作品才是大众需求和符合市场规律的,才能促进小说市场和影视市场的共同进步和繁荣。(二)题材敏感,难以改编成剧畅销小说囊括了各类的文学,海量的资源是一种优势同时也是一种负担,像是科幻一类的没有高超的特技来表现就会变成粗超的特效,题材太过于新颖有时候也会给剧本改编和影视拍摄带来技术困难,就像《盗墓笔记》和《鬼吹灯》一类的玄幻盗墓小说,影视版权虽然都已售出,也承载了众多粉丝的殷切希望,但是并没有预想中的众望所归,收视率都在下降和观众不受欢迎下播出,连原作者都承认自己的作品并不好改编成剧,内容涉及了太多神怪、玄学,和一些相对敏感的方面难以在屏幕上展现出来。大众化网络化的网络文学,都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低俗的内容,改编时触及这些敏感方面往往会选择避开。所以以上种种也难怪小说和影视有所出入了。五、畅销小说改编影视剧的发展趋势互联网的便利及信息更替的频繁性造就了网络写手层出不穷,网上作品迭出并且每个作者拥有各自粉丝,这是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掘金场。即使热门的改编剧受到了争议,但是这些形势发展都代表了新一代人的选择。观众以自己的眼光左右影视剧的发展,影视剧也迎来了新的局面,中国电影电视市场正处于转型期,开始从传统大片的商业模式进入了百花齐放的竞争模式。尽管追求拍摄出来的商业价值无可厚非,但是原作者与作品分离,由编剧改编和导演执导,一旦改编失误,执导过于粗糙,都会大批量减少原著粉,伤害了书迷,进而导致作品失败的例子不是没有。比如《千山暮雪》《泡沫之夏》,又比如近期遭到大肆批驳的《盗墓笔记》。网剧《盗墓笔记》自从被通知拍成电视剧时,就如大家所愿,承载了几乎所有原著粉的期待,话题造势愈演愈烈,成千上万粉丝翘首以盼,不求特技有多高超,毕竟是中国出品,但求尊重原剧,考虑书粉的感受,不要毁了读者心中的经典。但是现实反映并不太好,观众表示无法接受,多年的忠实读者纷纷表示接下来的剧情真的无法剧透,这样观众的反映确实让编剧和制片方表示无奈。这些改编失败的例子给予制片方都是一种反思,观众要求的尊重原剧,其实可以考虑让原著的作者参与到电视电影的剧本创造中来。毕竟最了解小说内涵和书中角色的人还是它的原著创作者,也唯有他/她最明白把自己笔下的一切搬到屏幕上是怎样的一种效果,这样才能最大程度上还原原作品,不至于让万千书粉失望以致流失。如《甄嬛传》的原作者流潋紫就是参与该剧的编剧,努力还原了书中人物形象在屏幕上的表现,二度创作的成功与否,关系到成品剧播出的观众效果进而影响点击率收视率带来的经济收入。网络畅销小说发展空间会越来越大,由小说改编成影视剧也必定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频繁,二度创作成功才能使得小说在荧屏上走得更远更长久,让小说和影视剧继续相互合作下去并且相得益彰,就必须要作者、编剧、制片方对情节的精切把握,寻找小说影视两者在情节表现上的共通之处,权衡好影视制作和收视需求,做到小说影视共同繁荣。[5]随着小说与影视接轨,许多网络上的写手也逐渐向编剧身份华丽转身,同时催生了许多新兴的岗位,带动了小说网影视业进一步发展。这些转变都在鼓励作家创作出高质量的作品,文学网站继续推出精品,进一步扩大与影视公司合作的力度和规模,完善规范对版权的保护和交易,将各自的产业做大做好,形成1+1>2的经济效益。参考文献:[1]徐娅丹.探究小说改编成影视剧所遵循的一般规律.[J]2007[2]中国经济网(北京)2015[3]天津日报2015.03.11[4]粉丝经济:中国网络小说热编影视剧2015[5]贾筱昕.浅析网络小说改编电视剧的热播现象.[A]2013
本文标题:从经济学角度探讨由小说改编的影视剧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1278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