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专题讲座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组织与引导李冬梅(北大附中,信息技术特级教师)由于教学设计只是课前计划,而课堂是动态、变化的,由教室环境、教学设备、学生和教师等诸多因素共同影响着,如果缺少了恰当的组织和引导,即使是详细分析了学情和教材、精心设计的教学,也难以取得满意的效果。因此,课堂教学的组织与引导是信息技术教学的一个关键关节。课堂教学组织与引导的目的就是能够让学生在一个民主宽松、自由活泼的课堂气氛中,充满兴趣的、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让学生在知识、能力和情感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这需要从课堂的切入点、学习动机和课堂气氛、课堂的动态生成、个体差异等四个方面进行阐述。一、找准切入点,让学生尽快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首要任务是找准切入点,让学生尽快地、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学习活动中,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实现这一点不仅需要在课前的教学设计中精心策划教学策略,还需要在课堂上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机智的调整、施用教学策略。下面我们先看一个教学课例。教学课例1:高一信息技术起始课【教学设计】本课教学重点是信息及其特征。为了更好地理解信息的概念及其特征,通过设计一些巧妙的问题再现信息的抽象过程,带领学生深入理解信息的概念,在此基础上剖析信息的各个特征,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教学片断】(高一X班教室,下午第一节课,上课铃响过,老师站在讲台上,投影幕上显示着老师的个人信息,学生课桌上摆放着物理或化学等练习册,不少同学低头做着其它学科作业)师:同学们,我们将要学习的这一学科叫什么?生:(看教材后回答)信息技术。师:信息技术这门学科研究的对象是什么?(学生的回答有:软件,计算机,程序、信息等。在老师引导下认识到是信息。同时,不少学生继续做着其它学科作业。)师:今天我们先来研究“信息及其特征”(投影幕上呈现课题)。首先探讨信息的概念。师:信息从哪里来?请一位同学说说。(这时,老师启动了事先用VB编写的课堂随机点名器,点出了第一位学生的名字,全班哄堂大笑,放下了手中的作业,都想听听这位幸运的同学怎么回答问题。)生1:从网上,电视里,报纸中。师:网上,电视里,报纸中的信息从哪里来?(随机点名器点出第二个学生)生2:从生活中。师:从生活的哪些地方来?(随机点名器点出第三个学生)……(这时,所有的学生或互相讨论或翻看信息技术教材,积极探究信息究竟从哪里来。)----[摘自2008年9月10日高一信息技术课堂实录]【学生反馈】老师好,我叫XXX,初三,就读于北大附中但并没有上过这里的计算机课。故今天首次接触信息技术课,大惊。第一,惊于课堂点名方式,全部数字化。(更惊的是第一个被计算机点到的就是我T-T)第二,惊于您阐述信息技术的方式,“十万个为什么”的方法让我们不得不抛开课本,动用大脑思考。第三,惊于信息的无孔不入,无处不在。经过一整节课“为什么”的狂轰滥炸,目前本人对信息技术有如下理解:……——[摘自11届1120432同学2008年9月10日第一次信息技术作业]【教学反思】起始课,尤其是在普通教室上信息技术起始课,探究抽象概念“信息及其特征”,对教师的挑战是显而易见的。如何找准切入点,在第一时间把学生大脑思维的兴奋点调动起来,全身心地投入课堂学习中是非常关键的。一些简单的有关信息及其特征的举例,或一些历史事件不足以引起高一学生的关注,因为这些问题对他们没有挑战性,这节课一开始老师提出的那两个问题就属于这种情况。所以,课的开始不少学生边做其它学科作业边回答问题,属于情理之中,我并没有急于采取措施。理解抽象的概念需要再现概念的抽象过程,这需要教师对概念有深刻的理解,并将抽象过程设计在恰当的问题中,一一呈现出来。本课的第1个关键切入点是问题“信息从哪里来?”的提出,沿着这个问题可以追根问底,引出对信息一系列深层次的思考。要比“什么是信息?”更能激起学生思维的兴奋点。本课的第2个关键切入点是“课堂随机点名器”。第一它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第二由于它的随机性实现了点名的公平性,很容易得到学生的认可,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由于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和公开竞争的需求,课堂上每个学生都兴奋地、大脑高度集中地思考着每一个问题。大多数信息技术课在计算机教室上。在这种环境下调动学生积极地、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就是要让学生尽早、尽快动手实践。这是符合学生实际需求的大原则,不仅教学设计时要遵循,课堂教学中也要时刻铭记在心。因此,教师课上必须精讲,把大量的时间留给学生。而精讲对教学的切入点要求更高,既要起到引入的作用又要节约时间。显然,单纯的铺垫是不合时宜的,哗众取宠的热闹场面更需杜绝。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觉得下面两点对课堂教学的引入是重要的。第一,点评作业。将点评作业作为新课引入是我经常使用的方法。由于留给学生较大的自创空间,作业中常常会涌现出令人振奋、技术超前的闪光点,其中不少正是将要学习的新内容。把新课引入与作业点评结合起来,一举两得,事半功倍。第二,课前的教学准备工作更能产生意想不到的“引入”效果。长期以来,我将每次课的教学内容、范例、教学资源、作业评价等放在教学网站上。教学进行几周以后,学生习惯了在课前上网查看作业情况,浏览教学内容,常常听到学生说“老师您今天只要讲讲某某点就可以了”,这时我知道,新课的引入完成了。需要强调的是,要让学生自觉自愿地投身课堂学习,只有充足的时间是不够的,还要有与学生学习生活密切相联、具有挑战的实践内容,这一点需要在教学设计上下功夫。二、激发学习动机,营造民主宽松、自由活泼的课堂气氛学生到底愿不愿投入课堂学习活动中?有没有信心和兴趣去学习?除了选好切入点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满足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感受到尊重和认同,体验到成功和快乐。取决于教师能否为学生营造一个民主宽松、自由活泼的课堂气氛。1.创造积极和谐的课堂环境,需要教师的亲和力。具有亲和力的教师是平和、宽容的,是善于尊重、理解学生的。学生只有拥有放松的情绪、愉悦的心情,才有勇气去迎接学习的挑战。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影响着学生的情绪。教师要以平等友好的心态,微笑温和的话语与学生交流,尊重、理解每个学生的权利、价值观和感觉,保全学生的面子,杜绝直接的批评、奚落、嘲弄、讽刺,保证学生在课堂上的情绪安全感。具有亲和力的教师是充满激情的。这种激情来自对职业的热爱,对专业的精益求精,对工作的无私奉献,来自高尚的师德修养和人格魅力。这种激情感染着、激励着学生,能唤起学生的热情,营造着课堂活跃的气氛。具有亲和力的教师是善于鼓励学生的。任何人做任何事都希望得到肯定和认可,在不断的鼓励下把事情做得越来越好。学生的学习更是这样。课堂上教师一句赞赏的话语、一个轻抚的动作都是对学生的信任和激励,能够唤醒学生内心的情感和力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长久持续的鼓励在学生身上会起到意想不到效果,使学生迸发出强烈的求知欲望。具有亲和力的教师是机智的。机智的教师是敏感的,能够及时捕捉学生情绪的变化,发现学生的困难,感知学生的潜力。机智的教师是智慧的,能够及时采用恰当的语言和行动稳定学生的情绪,化解学生的困难,激发学生的潜能。教师的机智源于对学生的爱,对教学的不断反思;源于广博的知识,深厚的专业功底。此外,具有亲和力的教师的态度是公平公正的、谦虚的、耐心的;是善于倾听、观察学生的;是全身心投入课堂教学的。2.创造积极和谐的课堂环境,需要对学生的兴趣感兴趣什么是兴趣?兴趣不是那种需要时就能获得或产生的心理状态。不是老师说“拿出点兴趣来”,学生就能对你的教学感兴趣。一个人关心、专注、热烈地投身于某事或某人或某物,这就是兴趣。在课堂上,伴随兴趣而来的是专心致志、勤奋努力、遵守纪律、创意无限、学有所获,学习与兴趣有一种直接的、本原的关系①。激发学习动机就是让学生做他们感兴趣的事。也就是说,教师要将教学内容融入学生的兴趣中。学生的兴趣是什么?可能有的老师马上会说游戏。诚然,游戏对学生是有一定吸引力,但绝不是学生兴趣的全部。学生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学生兴趣是变幻无穷的,教师课前要关注学生的日常生活,采集学生的兴趣点,以学生熟悉的主题为背景,将教学内容有机地结合进去,设计具有挑战性的实践内容。课堂上要观察学生的表现,及时捕捉学生的兴奋点,加以引导和利用。值得注意的是,选择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生活内容作为教学背景还需要解决另一个问题。那就是同一个主题一些学生感兴趣,另一些学生并不一定感兴趣。解决问题的方法之一,是主题一定要宽泛,如“我的校园我的同学”,在内容上给学生留下广阔的自主创意、自由发挥的空间。同时在形式上,除去必须使用的方法和技术外,不给学生太多的约束。只要经过努力,下了足够的功夫,使课堂教学更贴近学生的实际和兴趣点,就会有令人惊喜的效果。下面是一例有代表性的学生感言。【学生感言】一学期的计算机课很快就过去了,回想第一节课,长篇大论式的写作仍会令我不寒而栗。然而,计算机课却不像我想的那样乏味,反而越来越有趣了:有自制旅游计划,课外拍照,搞笑PS,校园故事,flash动画,等等……每节课都十分自由、有趣,我的兴趣也一点点提高了,这和以往我印象中的信息课一点也不同,我想,这才是真正的信息魅力吧!呵呵—[摘自10届1020137同学信息技术学科第一学期期末总结]3.创造积极和谐的课堂环境,需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在教学设计一文中已经强调过,课堂是学生的学习场所,不是教师表演的舞台。成功的信息技术课堂不是教师滔滔不绝的讲演,也不是学生疲于应对令人眼花缭乱的各式活动,而是学生在宽松自主的课堂气氛中,集中精力的思考、平心静气的实践。实现这一点,一是在课前精心设计教学内容;二是课上教师从主角地位退下来,把大量的时间还给学生;三是在学生实践的过程中尽量避免再次切屏,避免喋喋不休的讲解,把安静的空间还给学生。此时,教师要集中精力去发现学生的问题,倾听学生的观点和想法,观察学生的实践和操作,并给予及时的引导和帮助。下面是我常用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学课例2:我的常规课堂模式【课时】2课时(90分钟)【地点】计算机网络教室【教学环节1】学生收点名邮件,上教学网站查看上周作业情况,浏览上榜作品及本周教学内容。(时间:课前及课上前5分钟)【教学环节2】师生共同探究、学习本周教学内容(通常切屏)。(时间:25-30分钟)【教学环节3】学生上机实践完成本周实践内容(作业),老师随时提供指导与帮助。(时间:55-60分钟)【教学环节4】学生提交作业。(时间:下课前)【学生反馈1】老师每次上课都让学生自己进行常规性操作,并把教学内容详细地发到网上,给予了学生尽可能大的自主空间,在需要的时候给予帮助,这一点是很好的。这可以让我们更加独立地完成作业和教学任务,培养了我们自己的能力,是很好的教学方式。——[摘自11届1120433同学信息技术学科第一学期期末总结]【学生反馈2】我觉得比较好的是老师的讲解重点在于原理,而不是具体细节操作,可以留给我们更多的时间自己探索开发细节。作业的形式也没有给我们很大的限制,留给我很大的自由发挥空间。——[摘自10届1020132同学信息技术学科第一学期期末总结]【教学反思】根据教学需要,我每周的两节信息技术课是连堂。学校为每位学生设了电子邮箱。教学环节1,收点名邮件除点名外,意在使学生熟悉邮件软件,如OutlookExpress,并养成良好的做事习惯。上网查看作业情况、浏览上榜作品是最令学生兴奋的事。对学生的学习动机是一个很好的激励,这一环节的设计还有其他作用,我会在专门的文章里讲。教学环节2是教学内容的精讲,重点讲解概念、原理与技术与典型范例,具体的操作细节放在网上供学生查阅。教学环节3是学生最开心的时刻,这时学生或苦思冥想(想自己的主题创意)或探讨研究(与同学或老师研究碰到的问题)或“舞鼠弄键”(在计算机上应用所学实现自己的想法),忙的不亦乐乎,忙的心甘情愿。最后总是向老师抱怨时间不够用,不少学生为了使作品更加完美,不得不在以后几天的中午去机房加班,有的学生把作业带回家里做,由此可以看出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盎然的兴趣。4.创造积极和谐的课堂环境,需要时刻激励学生激励学
本文标题:信息技术专题讲座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1354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