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以大都市圈中合理定位谋求发展新空间
以大都市圈中合理定位谋求发展新空间----苏州城市定位与发展策略研究改革开放以来,长三角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已成为全国经济基础最好、竞争力最强的地区之一。苏州和上海作为长三角地区经济总量最大的两个城市,对长三角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目前上海建立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四个中心”,加快建设国际大都市的步伐,这无疑是一个富有战略意义的宏伟构想。建设这一中心的任务须由上海及其周边苏浙两省地区共同完成,尤其是上海周边以苏州为代表的一批大中城市,是上海大都市圈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建立“四个中心”必不可少的依托。一、城市定位的相关理论都市圈是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以一个或者多个经济较发达并且有较强城市功能的大城市为核心,以一系列不同性质、规模、等级的中小城市为主体,共同组成在空间上位置相近,在功能上紧密联系的具有圈层式结构和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地域空间组织。都市圈最大的特点是圈内城市之间存在密切的互动关系,不同城市形成一个有机整体,都市圈内的城市在空间和经济社会关系上有主次之分,苏州自身四县六区形成了一个都市圈,但它同时又是上海大都市圈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区位理论认为一般来说,投资者都力图选择总成本最小的区位,即累计成本总和最小的地方来进行经济和社会活动。苏州毗邻上海的独特区位优势,使苏州能够依托上海,大量吸引外资,形成了和上海一体化的全国最大外商投资区,反过来苏州又以其雄厚的产业实力构成上海大都市圈的有力支撑。比较优势论认为如果一个国家(地区)在本国(地区)生产一种产品的机会成本低于在其他国家(地区)生产该种产品的机会成本,则这个国家(地区)在生产该种产品上就拥有比较优势,产业的分工协作发展也自然就会产生,从而使国家(地区)都有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毗邻上海的苏州市,虽没有象上海那样突出的技术优势和国际金融与贸易中心的地位,但其工业基础雄厚,交通、水电等基础设施便利,形成了先进制造业发展的比较优势。二、大都市圈中苏州城市定位的基础80年代,苏州充分利用与上海之间历史渊源关系以及地缘优势,大力发展乡镇企业,通过“星期天工程师”的形式,从上海企业或科研机构借脑借智,聘请工程师、技术顾问等,帮助解决技术难题,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90年代,苏州抓住上海浦东开发开放的绝佳机遇,充分发挥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空间相对较大的优势,全方位、多层次、多领域地实施对外开放战略,推动了苏州经济由内向型到外向型的转变,使苏州再次进入高速增长阶段;进入新世纪以来,上海服务业快速发展。开放的市场环境使苏州在消费、文化、服务业等方面收到上海的辐射带动,由区域经济分工带来的与上海在产业上的互补和错位,使苏州在加快沪苏地区区域经济的共同发展方面条件日趋成熟,融合发展的动力正在日益加强。目前,沪苏经济联动协调发展基础扎实,具体表现为:(一)交通逐步实现同城化连接苏州各县市与上海的高速公路网全面建成,沪苏主动脉的沪宁高速公路拓宽改造、上海长江口越江通道已然建成、沪苏对接主通道从两条扩大为七条;京沪高铁、城际铁路开通,沪苏轻轨逐步对接等为沪苏进一步释放能量扫清交通障碍,苏州与上海的同城效应不断显现,沪苏两地的人员、技术交流更趋频繁,上海对苏州的辐射带动作用得到进一步加强。(二)服务业高端合作初现近年来,上海产业高端化和总部经济发展给苏州带来了新的机遇,开放的市场环境使苏州在消费、文化、服务业等方面受到上海的辐射带动,苏州利用产业垂直分工和产品价值链的延升,积极承接上海大都市产业扩散效应带来的行业发展机遇。距上海市中心不到30公里的苏州花桥国际商务城成为了江苏省唯一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产业的省级开发区,自启动建设以来,华道数据、远洋数据、中金数据等一批金融服务外包企业纷纷落户,宝湾物流、迪卡侬等一批物流企业也相继加入,初步形成了服务外包、总部经济、物流配送和商贸服务对接上海的产业集群。(三)制造业互补初现成效上海与苏州的产业已经初步形成了错位发展、互补发展的良好态势。上海产业集群与苏州的不同之处在于,上海的集群组成企业多是在业内享有一定地位的跨国公司或大型国企。如:世界三大化工巨头英国石油、德国拜耳巴斯夫公司和中芯国际等国际知名企业的中国总部在上海。还有上海石化、金山石化以及上汽集团等一大批大型国有公司。苏州则是外资制造业的主要集聚地,目前在苏州生产的液晶显示屏、平板电脑、鼠标等产品已占据世界市场50%以上的份额;同时,在苏州投资IT产业的中国台湾企业规模大、数量多,几乎所有的零配件都能在苏州生产和配套。随着苏州的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制造业从为上海配套逐步转向更多地为国际市场配套,苏州与上海的制造业从垂直分工贸易逐步变为产品差别型的水平分工协作。苏州与上海的关系开始由单向接受辐射向双向互动发展演进,呈现既联合又竞争的态势。沪苏两地虽然在联动发展方面有了良好开端,但目前仍存在着障碍:一是行政区划的割裂使沪苏经济未能融为一体。以行政区分割为特征的制度性矛盾是实现沪苏地区联动发展,率先实现现代化的最重要、也是最根本的障碍。目前的行政区划和经济区划彼此间存在矛盾。在行政区划下,沪苏所执行的区域经济功能是割裂的,这往往会造成区域内由于利益不同的重复投资,资本极大浪费,不但会影响经济等各方面的发展而且甚至可能引起恶性竞争。二是产业发展存在着同构现象。产业的结构化矛盾,导致重复建设严重。目前,沪苏产业调整升级方向非常接近。从主要出口行业的产值看,就有好几项是完全相同的,产业趋同趋势使产业协调难度加大。这是发展中需要解决的最大问题,否则在这种产业结构下,在地区发展过程中还停留在低端产业的建设及相关竞争上,发展趋势很难看好。可见,从经济联系来看,苏州实际上已成为上海大都市圈的一部分,苏州未来的发展与上海密不可分。但同时,沪苏联动发展仍然存在着一些障碍,这就需要苏州找准定位,主动对接上海寻求在大都市圈中的发展空间。三、苏州城市的定位及缘由上海在“十二五”规划中,提出了贯彻落实长三角地区区域规划,完善合作机制、拓展合作领域,深化合作内容,共同建设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的发展目标。对此,苏州应抢抓机遇,充分发挥区位、产业和人文优势,找准定位,进一步加强与上海的对接。(一)城市功能定位按照潜力和人流量的两维尺度衡量,长三角城市与中心城市上海之间的紧密程度被分为了5个层次,苏州是唯一一个被分在第一层次----最紧密层的城市1,且2011年GDP(10716亿元)远高于居第二层次的杭州市(7012亿元)和无锡市(6880亿元)。苏州实际上已经是构成和促进上海大都市圈形成的最重要城市,如果缺少苏州参与,上海大都市圈的形态和功能将是不完整的。根据城市定位理论和苏州的发展现状,未来一个时期内苏州城市的功能定位应该是上海大都市圈的副中心城市,也是长三角城市群重要的次中心城市,具体体现在:①上海是现代产业的管理和服务中心,是科技研发基地,而苏州则侧重于先进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基地的建设。根据海默的(Hymer)的垄断优势论,跨国公司趋于将高级决策机构集中于发达国家或地区的主要城市,将次一级管理功能和生产活动集中于外围地区区域性中心,从而形成以跨国公司为核心的区域综合联系网。这决定了在经济全球化与新经济背景下,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和贸易中心的形成与苏州制造业基地、生产性服务业基地的分工格局。②上海是国际大都市和对外开放先行区,苏州是上海经1谢鸣,翟俊生,创新引领转型--苏州市“十二五”时期区域转型中若干重大问题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P172-173济社会活动的最重要参与者。2011年,苏州实际利用外资89.12亿美元,在长三角城市群中仅次于上海,居全国第五位,总量相当于上海的75%,在苏锡常都市圈中超过无锡和常州的总和,为杭州的1.9倍。苏州依托古典园林、江南古镇以及太湖国家旅游渡假区等资源优势,承担着上海旅游、休闲、渡假的后花园功能。苏州可以利用独特的地理优势,充分吸引外资、承办各类会展、会议、文化学术交流活动、提供旅游休闲等功能。③上海是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综合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苏州是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北翼区域功能性枢纽。上海是国际航运枢纽、主港,是长三角地区制成品输出、国外产品输入的中心;而苏州港是上海洋山港的内河辅助配套港,具备仓储转运功能,是长三角地区重要的半成品的输入地和产成品的输出地,苏州在一定程度上承担着上海向国内腹地辐射中转站的作用。(二)产业功能定位产业定位是对城市重点产业、潜力产业的确定和筛选的过程,根据沪苏关系和苏州产业发展的实际,苏州城市的产业功能定位应该是:以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及高新技术产业为支撑的高端产业城市和创新创业城市。①第二产业方面。产业发展是经济发展的基础。苏州2011年实现工业总产值3.3万亿元,在全国仅次于上海3.6万亿元的水平,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8万亿元,同比均增长17%以上。2011年苏州全市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电子信息产业产值均突破万亿元,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行业总产值近2万亿元。苏州在“2011福布斯中国大陆创新能力城市”排行榜中苏州位列第二。科技投入和产出快速增长,2011年全社会研发经费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2.45%,高新技术产品产值10516亿元占江苏省高新技术产品产值的27.43%,全省最高。专利申请量突破10万件。累计有81人入选国家“千人计划”,居全国地级市首位。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外资企业研发机构分别占全省的1/3、2/3和1/2。苏州应充分利用强大的产业基础和产业环境,吸引国内外优质科技资源,完善高端创新平台,加强产学研协同创新,激发原创性技术成果,同时吸引国际先进新技术商业化,积极发展战略新兴产业,形成新的产业增长极和发动机,成为具有全球创新资源配置能力的创新高地。②现代服务业方面。苏州服务业规模持续扩大,2011年实现增加值4470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42.6%。省、市级服务业集聚区达到60个。新增制造业分离发展现代服务业企业466家,累计已达738家。旅游业保持较快发展,接待入境游客296万人次、国内游客7775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1190亿元,增长17%。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480亿元,增长25%。服务外包发展迅速,实现接包合同额35.4亿美元、离岸执行额20.1亿美元,分别增长56%和57.9%。苏州古典园林、水乡古镇以及环太湖风光山水与上海国际大都市形成了互补优势,区域大旅游组织网络正在逐步形成,应充分发挥苏州旅游业的龙头作用,搞好与上海大都市的配套服务。另外,根据上海大都市国际金融中心、航运中心和贸易中心的定位以及服务业分类,苏州可以重点发展金融、现代物流、商务服务、软件与服务外包、科技和信息服务业等产业。同时,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和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润滑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流动渠道与机制,实现与高新技术产业链的双向融合。(三)城市特色定位根据苏州的人文历史和自然资源,苏州未来城市特色还应体现在:①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相融的文化旅游城市。苏州是吴文化的发祥地,拥有诸多历史文化名镇及古村落、江南园林等历史文化遗产和以江南水乡为特色的自然资源,这些不仅富有极大的旅游价值,而且也蕴含着深刻的文化价值。苏州最近刚获批历史文化名称保护示范区,对历史文化和旅游资源的保护不仅是苏州彰显城市特色的主要手段,而且也承担着将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相融形成新的文化优势的重任。②最佳宜居城市。苏州作为全国开放度最高的城市之一,吸引了各方的人才在此集聚,因此苏州更应在社会和谐度、经济富裕度、环境优美度、资源承载度、生活便捷度等方面保持显著优势和特色,在全国和世界上树立最佳的宜居环境形象,无愧“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美誉。综上所述,我们认为苏州城市的总体定位应该是:依托改革开放领先优势,着力发展创新型经济,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现代服务业基地,成为面向世界、服务全国的高端产业城市和创新创业城市;发挥吴文化历史优势和山水资源,成为全球知名的、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相融的文化旅游城市;积极开展城乡统筹和民主法治建设,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成为社会和谐、环境优美、
本文标题:以大都市圈中合理定位谋求发展新空间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1412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