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美学》课程思考练习题第一章.思考练习题:一、掌握下列概念:1、审美现象:审美现象是指一切有关人类活动所呈现出的现象。广义上它指任何与人类审美活动关联的现象;狭义上它指人类生活对美的欣赏,发现和创作等一切活动而呈现的现象。2、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是谁在发现和创造“美”。是在社会实践特别是审美实践中形成的具有一定审美能力的人。审美主体是与审美客体相关相对的美学范畴。个体人并不都是审美主体,只有当他具有一定审美能力并从事审美实践活动,才能成为审美主体。审美对象:即审美客体,与审美主体对应,指能引起人的美感的客观对象。如秀丽的山川、繁茂的森木,在它们被人欣赏时即为审美客体。审美客体是客观存在的,具有满足主体所需要的审美价值。3、审美体验:指人类在审美活动中获得的心灵感悟和愉悦,这个感悟和愉悦以特殊的感性积淀方式,积累于人类的历史中,从而成为促进人类不断进行乐此不疲的审美活动的根本动力。也是指人在对审美对象的感受审辩中所达到的精神超越和生命感悟,一种极为强烈的人格、心灵的高峰体验。4、审美关系:指审美客体与审美主体之间的一种审美价值关系。大致可以分为三层,一是“静观”的关系,即在审美活动中,人与客体的关系是,人以一种非功利的态度来对待客体,主体通过“静观”让客体形式凸现;二是“对话”的关系,审美主体与客体不仅仅是纯粹接受和被接受的关系,还需要主,客体的对话与交流,审美主客体存在着一种辩证的互动,审美就在这个互动的动态关系中得到实现;三是审美主客体进入物我两忘的“存在”状态,即审美主体忘情投入审美活动时,主体,客体的疏离消失了。二、思考下列问题:1、鲍姆加登怎么提出“美学”这个概念的?西方美学史在19世纪以前,基本上与传统哲学研究的问题是一致的,即探索本体与经验两个方面的问题,美学还只是作为哲学的一个下属分支而没有独立出来。美学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需要三个条件,一是对事物本质的追求,二是对心理知情意的明晰划分,三是对各门艺术门类的统一定义。鲍姆加登解决了这三个问题。第一次赋予审美这一概念以范畴的地位,认为审美是感性认识的能力,这种感性理解和创造美,并在艺术中达到完美。他认为美学即研究感觉与情感规律的学科。指出了美学在哲学体系中的地位,确定了它的任务和界限,使美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美学不同于逻辑学,因为它研究感性认识;美学不同于伦理学,因为它不研究道德问题的本质,只研究道德的感性现象;美学不同于理论哲学,真不是由于它本身,而是在于美的对比中引起美学的兴趣,完善的理性认识是真,完善的感性认识是美。在美学史上,这是第一次对美学的对象、任务和方法作详尽的哲学论证。2、美学学科的组成是什么?美学学科由哲学美学,历史美学,科学美学三大部分组成。哲学美学永恒地关注美学的元命题“美是什么”,其对命题的探索跟随学术的发展而发展;历史美学史对美学思想史和美学学科发展的历史的探索,包括审美意识或审美趣味的流变史,艺术风格史,美学史;科学美学包括基础美学和实用美学,基础美学是指美学的基础理论,实用美学包括所有审美领域中,人类的具体审美活动,审美现象通过归类而呈现出的专门类别的美学。3、怎样认识美学学科的性质?美学是关于审美现象的综合性的人文科学,是将以艺术活动为典范的现实审美活动作为研究对象的学问,是一门以人类生存实践为出发点,通过集中审视社会性的审美关系和历史性的审美活动,对审美主客体,审美形态,审美经验,艺术存在和审美及审美教育等进行思考,解释和论述的学科。4、怎样理解美学研究的对象和基本问题?(不甚确定太模糊)美学研究的对象因美学思想观点的不同而有些微的差异,审美的历史性使得不同的历史时期对美学研究的对象选择不同。美学研究的对象,在今天首先是人和世界的审美关系,它包括了审美主客体,哲学美学对美本质的探索,人类一切的审美活动;其次艺术作为审美的集中体现,艺术作为审美主客体的对象化感性形式,其美学价值也值得研究;再其次,审美的目的是人类通过对美的欣赏获得一种自由的愉悦的心理体验,也需要研究审美心理。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同美学研究的对象密切相关。美学研究对象的基本明确,美学研究的问题看分为一是美学学科的问题,二是哲学美学,三是美感的问题,四是审美活动问题,五是审美领域与审美形态问题,六是艺术与审美的关系,七是传统中国美学的审美范畴问题,八是审美教育问题。第二章.思考练习题:一、掌握下列概念:1、真、善、美:真善美是人类一切实践活动的三种最主要的范式。真对应着人类知识,其学科主要是工艺技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属于“认识论”范畴,其使用的是描述语言,揭示事实世界的根本规律;善对应着人类意志,相应的时人的行为规范,制度,道德,人文学科,属于“伦理学”范畴,其使用的是指令语言,揭示价值世界的规律;美对应的是人的情感,相应的是人类个门艺术,属于“美学”范畴,其使用的时感觉语言,揭示心理世界的奥秘。二、思考下列问题:1、怎么认识真、善、美三者之间的关系?(第一次的美学作业)2、西方对美本质问题探索的主要历史脉络是什么?西方对美本质问题探索大致分为两派,主观派和客观派。(一)主观派是从精神上探索美的根源主观派由柏拉图发端,他提出“美的本质就是美的理式”,他认为现实中的一切事物的美都根源于“美的理式”,即“美本身”。他区分了“什么是美的”和“什么是美”这两个概念。他讨论了美的各种定义,提出了美不是恰当,美不是有用,美不是善,美不是视觉听觉产生的快感。18世纪初英国经验主义美学家夏夫兹博里提出美在与人的“内在感官”,爱迪生提出“教养”和“态度”是审美主体的必要条件,休谟提出“美不是事物的属性,它仅仅在于静观的心灵之中,每个心灵都在感受着不同的美”。从英国经验主义开始,美本质问题已由哲学本体的问题转向了审美心理问题。康德认为美“只能是客观的”。在其《判断力批判》中,康德提出“:第一,趣味判断和利害、概念无关。一个关于美的判断,只要夹着极少的利害感在里面,就会有偏爱而不是纯粹的欣赏判断了,审美快感是一种完全不计较利害的自由的快感。第二,美具有误目的而又合乎目的性的形式,虽然是合目的性的形式,但只是引起想象力和理解力的和谐的自由的活动,进而普遍必然地引起快感,这种快与不快的情感是判断对象美不美的真正原因。第三,快与不快的情感虽是个人的,但又具有必然的普遍有效性。”黑格尔认为绝对精神是世界的本质。在美学上,他提出了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认为美的根源在于理念、绝对精神,而感性的实在不过是理念生发出来的,是作为理念的客观性相。他的理念不是与客观事物相对立,抽象的存在于客观事物之外,而是概念与实在的统一,理念“显现”于现象,成为具体的统一体,才能有美。克罗齐认为美的根源在于心灵。提出:“美不是物理的事实,它不属于事物,而属于人的活动,而属于人的活动,属于心灵的力量。”美是心灵作用于事物而产生的直觉。这种直觉是先于理性,先于概念而产生的,是与理性和概念无关,孤立绝缘的现象,所谓“见形象而不见意义的认识”。(二)客观派是从客观现实、物质属性上探索美的根源客观派由亚里士多德发端,亚里士多德认为美在事物本身之中,主要是在事物的“秩序、匀称与明确”的形式所决定,依靠事物的“体积与安排”,形式与比例,美的事物要体现出“整一性”,强调审美对象的整体性对审美的重要价值。英国艺术理论家荷迦兹认为美的基础是客观事物本身,提出“适宜,变化,一致,单纯,复杂和量,所有一切彼此矫正,彼此偶然约束,共同合作产生了美”。英国十八世纪美学家博克认为“我们所谓美,是指物体中能引起爱或类似情感的某一性质或某些性质”,“美大半是物体的一种性质,通过感官的中介,在人心上机械地起作用”。狄德罗提出“美是关系”,提出:“就哲学观点来说,一切能在我们心里引起对关系的知觉的,就是美的。”狄德罗把美分为实在美和相对美,对属于事物本身形式上的秩序,对称等关系为“实在美”,对属于事物与其它事物相比较的联系为“相对美”。“美是关系”突破了单纯把美本质归结于客观事物的局限。3、康德的美本质观主要是什么内容?康德美学观是建立在先验论的唯心主义基础上的。在美的本质问题上,他认为美“只能是主观的”。其美本质观主要内容是,审美判断是以情感为内容,不同于单纯的快感,单纯的快感是某种欲念的满足,审美的快感是一种完全不计较利害的自由的快感只要夹着极少的利害感在里面,就会有偏爱而不是纯粹的欣赏判断了。;美具有具有没有目的而又合目的性的形式。所谓没有目的,即没有客观的目的,指不考虑对象的性质和用途,与概念、利害无关,虽然是合目的性的形式,但只有引起想象力和理解力的和谐的自由的活动,才能普遍必然地引起快感,而这种快与不快的情感才是判断对象美不美的真正原因。4、中国先秦对美本质问题的认识有什么特点?特点:中国先秦哲人不把“美本质”当初一个哲学上的思辨性问题,而是更愿意解释什么是美,探索审美活动中的美的滋味和美的享受。传统中国美学美善不分,常是结合善的功利来思考美的本质。先秦两汉中国古代贤哲主要是在关注人的情感立场上,从哲学、伦理层面探讨人类审美诸问题的。儒家着重强调了美和艺术的社会作用;孔子“兴、观、群、怨”的诗论以及“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中和”准则与“尽善尽美”的观念,孟子“充实之谓美”的主张,就体现了儒家美学思想鲜明的社会伦理化倾向。道家则从“逍遥”、“无为”的处世态度出发,强调艺术和审美的超越性、自然纯朴性;老子有关美善相依、大音希声的看法,庄子“虚静恬淡”、“身与物化”、“物以游心”的审美境界论。此外先秦的美学思想还呈现出情与理,认知与直觉,人与自然的统一以及把审美作为人生的最高境界的特点。5、为何说美是人的本质感性形式的对象化?人的本质是人对自由的追求和需要,是人生生不息的解放自我,回归自我,整体地与自己所存在的世界和谐统一的过程。阶级社会的历史,是人的自由本质被异化的历史。在“真”的领域,人的异化表现是只需要把事实的量化作为衡量人生价值的唯一标准,在“善”的领域,人的异化表现为把人当做非人。“美”是为了在使人类摆脱异化,还原人的自由本质,以感性的形式,将人的自由本质表现出来,并使人从中得到自由本质精神的释放,展示和重塑。美的本质是以感性形式使人的自由本质得以在审美对象上呈现,是用感性形式使人在对这个形式的观照中发现自己,发现自己的本质对象化为这个形式。第三章.思考练习题:一、掌握下列概念:1、美感:狭义的美感是指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在形成审美关系后的心理活动与心理感受,是一种悦目怡情的心理状态,是理性消泯于感性的,由快感升华的自由心灵的感动,是审美活动中对美的欣赏,认识和评价;广义的美感指美感心理,即包括狭义的美感层次,也指审美主体的审美意识,函括审美理想,审美修养,审美能力,审美趣味等。“迷狂”说:美学理论之一,又称灵感说,由柏拉图首先提出。柏拉图认为美感是人的灵魂在一种“迷狂”状态下对美的“理式”的回忆而产生的心理状态。艺术家在创作中借助神灵凭附而处于如醉如痴的“迷狂”状态,才能创作出作品。认迷狂是一种神志昏迷、精神恍惚、类似疯狂的失常状态,是灵感的基础,由神灵凭附造成,它是艺术家创作的动力。具有“迷狂”状态的人,见到美就回忆起生前世界里真正的美,欣喜若狂,产生爱慕与向往之心,发狂地追求理念世界的美,而把现实世界的一切置之度外。思考下列问题:1、谈谈你对西方传统美感思想的认识。西方传统美感思想大致有柏拉图的“迷狂”说,“内在感官”说,“对化”说,以及近代心理美学学派从心理学角度对美感的认识。这些不同流派对美感思想的认识包含如下共识,一是认为美感和快感是两种不同的心理感受,美感形成于快感,以人的感官为基础,但超越了快感,具有了快感所不具有的人的精神,人的理性的内容,美感是感性和理性和谐统一的一种心理感受;二是美感的心理和情感的体验,离不开人的认识功能,人的认知,想象,情感及社会功利等,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美感的形成;三是美感作为审美活动中必然产生的人的心理感受,既与审美个体的特殊性有关联,也同时具有人类共同的标准,美感的客观共同性与美感的个体特殊性,是以一种很复杂微妙的联系,融合在一起。2、你怎么认识“内在自
本文标题:美学复习资料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1491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