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电气安装工程 > 假期社会实践报告大一
调查千年古城——州城的建筑2010年的假期如期而至,而和以往不同的是,这是我在大学的第一个假期,而我们也要进行社会实践。与此同时,我们的家乡——千年古城州城,在社会主义的引导下,从萧条又渐渐走向了繁荣。而如今一座座楼拔地而起,一座座桥横架天空,但是,一栋栋古建筑在现代文明下遭到摧残,逐渐消失。而在我的家乡,曾经的辉煌在逐渐没落的情况下,又重新受到重视,从而采取了一系列的保护措施,而今,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古代建筑逐渐展现在人们眼前。由于我学的是建筑,所以在这个假期,我专门走访了州城的一些古老建筑,了解一下这些建筑的构造与历史。州城始建于宋咸平三年(1000年),是一处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古迹众多、地灵人杰的千年历史文化古镇,是山东省小城镇建设中心镇、山东省环境优美乡镇、泰安市计划单列镇,总面积72平方公里,耕地5.7万亩,辖71个行政村,6.3万人。地理环境优越,文化底蕴浓厚。州城位于东平县西南部,西邻东平湖,北枕大清河,东靠105国道、济菏高速公路,250、331省道在城区交叉穿过,全镇形成了四通八达的道路、通讯、电力网络。城内古迹众多,遗存丰富,著名的有父子状元坊、清真寺、永济桥、桂井子等。州城文化艺术丰富多彩,作为元杂剧创作中心,运河文化和水浒文化在这里交融、激荡,孕育了文学巨著《水浒传》。州城地灵人杰,人才辈出,举世闻名的有北宋父子状元梁颢、梁固,东汉末的文学家刘祯,南宋泼墨大师梁楷,医学家钱乙,元代的戏曲家高文秀,农学家王祯及第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万里等人。宋代文人名士欧阳修、司马光、苏源明,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清代诗人王士祯等在州城留下了足迹和传世之作。十三世纪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从元大都出发,顺运河南下,至州城游览后,惊讶不已,他写道:“这是一座雄伟壮丽的大都市,商品与制造品十分丰盛……大河上千帆竞发,舟楫如织,数目之多,简直令人难以置信……”。大诗人元好问曾数游东平,其《出东平》一诗中便有“高城回首一长嗟”、“市声浩浩如欲沸”之句,形象地描绘出了当时州城的壮观与繁盛景象。由于城内地势低洼,碧波环绕,多种苇、蒲、莲藕,“至夏秋之交,荷花半城,渔舟唱晚,风景清幽,不亚于江南”,是名副其实的江北水乡。而州城的建筑也是极具特色。清真寺。位于十里宋街北段西侧,占地约6亩,建筑面积500余平方米,是一座历史悠久、建筑宏伟的伊斯兰教礼拜寺,1994年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建于明万历年间,明嘉靖、清康熙、宣统年间多次重修与扩建。2006年,对清真寺进行了大修改造。寺坐西向东,从东向西依次为大门、天井、二门、前殿、后殿、观赏台等。其中前殿为主殿,起脊灰瓦顶,歇山式建筑,高12米,面阔20米,五开间,近深10.2米,内为四梁八柱梁架结构。顶脊砖雕浅浮雕图案,脊中有宝鼎一座,两侧均饰以龙纹鸱吻,吻兽高突,正檐翘起。前殿和后殿有拱沟相连,后殿镇以攒尖式顶,斗拱结构,高出前殿之上,造型奇巧,巍峨耸峙,与北京天坛祈年殿的上顶有异曲同工之妙。左右各有耳子一所,木柱支撑,灰瓦顶。殿西为观赏台,台西为鱼塘,水面广阔,衬显寺建宏伟壮观。社稷坛。在西门外,建于雍正十年(公元1732年),为祭祀社、稷神祗的祭坛。社稷是土地之神。社,五土之神;按方位命名:东方青土,南方红土,西方白土,北方黑土,中央黄土。五种颜色的土覆于坛面,称五色士,象征国土。稷,五土之神中特指原隰之祗,即能生长五谷的土地神祗,为农业之神。风云雷雨山川坛。在南门外,《大清会典》规定,各省府州县,风云雷雨山川与城隍之神,共祭一坛。先农坛。在东门外,雍正四年建,为祭祀先农诸神的场所。郡厉坛。在北门外,后因东平降为散州,改称邑厉坛(《大清会典》规定,州称郡厉,县称邑厉)。每年清明节、中元节及十月初一,官府举行祭坛仪式,祈求一境平安。州署。旧称“衙门”,作为政治中心,居城中央,宋咸平四年(公元1001年)太守姚铉所建,宋为郓州东平府治,金元时为山东西路总管治。齐帝刘豫改称州城为“东京”,作为国都,还增修了宫殿,虽几经战乱废毁,但由于历代州守的修葺重建,至清道光“基址规模宏敞如旧”。当时的州署,大门三间,外有照墙,南有仪门及东、西角门,仪门外东侧有土地祠三间,祠南建有监狱,有房屋十一间。州署内由南至北,共有六堂,内有班房、耳房、书房、厢房等各类房舍100余间。其中三堂东侧建有慎余堂,左侧建有爱吾庐,皆为沈维基建,时轩牕旷朗,叠石甃池,为公余憩息之用。六堂后,有介福楼,为康熙三十年知州赵廷嘉所建。州署志书称“壮万众之观瞻”,后毁于火灾。东平所掌印千总署。址在州治东南,明洪武二十一年(公元1388年)建,乾隆三十四年(公元1769年)重建。民国时期,稍加修葺,作为县党部和县农会的办公地点。建国后作为县公安局驻地。现尚存一幢三层三间砖楼。另在城内还有历朝历代所建同知署、通判署、察院行台、后察院、布政分司、按察分司、分守道行署、阴阳学、医学等官廨。文庙。古代郡县立学,必先立文庙。东平文庙,始建于宋仁宗景佑五年(公元1038年),初在城内西南角,到了元仁宗皇庆二年(公元1313年),改建于州署东北,周围数里,规模宏敞。其后500年间,历任郡守、总管、知州屡加增修,大者20余次,至清道光五年(公元1825年),东平知州周云凤组织重修后,作为儒学、官学、庙学、学宫的文庙,“闳垲壮丽,名因实创”。时文庙基址东西宽70米,南北长240米。其主要建筑物有:大成殿五间、东西庑四十六间、大成门三间、棂星门三间、泮池桥、东西牌楼三座、照壁一座。另有崇圣祠三间、启圣祠三间、文昌祠三间、文昌先代祠三间、名宦祠三间、乡贤祠三间、明伦堂、纶章阁、敬一亭、辨志堂、射圃亭、学仓、内外号房等。作为“人才所从出”的学校,文庙的功不可没。据统计,隋唐至清末,东平人考中进士的共70人,另武进士7人。举人,仅明朝清代计219人,另武举84人。五贡,明清两代共437人,较有影响的有:梁灏、梁固、赵沨、霍希贤、王祯、高文秀、王宪、武之大、蒋作锦,另郭茂倩、钱乙、孙奭等也都曾是东平儒学生员。作为官学,历代名人司马光,蔡京、辛弃疾、严实、元好问、欧阳修、苏轼、曾巩、赵构、石介等在此留下足迹。只可惜,民国九年(公元1920年)夏历四月初三,一场大火将“轮奂之观,甲于齐鲁”的东平文庙大部焚毁。9年后,在此改建了县立中学,庙学遂废。龙山书院。龙山书院始建于元至元三十一年(公元1293年),址在府治东三十公里处龙山。乾隆二十五年(公元1760年),东平知州普尔泰重修书院,并将书院移建于州城牌坊街路西马公祠旧址。道光二十六年(公元1846年)又移建于书院街路北(今东平一中校址),规模宏敞,有讲堂、斋室、伙房、宿舍、办公房、藏书阁等房舍百余间。光绪二年(公元1876年),又在书院东侧新建试院(亦称考棚)、堂室、号舍50余间,为童试(考秀才)场所。书院人才辈出,仅清道光年间,东平就考中了31名贡生,12名举人,3名进士。清代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废科举兴学堂,将书院改为东平第一高等小学堂。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委员长万里早年曾在书院读书。1957年7月在书院改建东平县第一中学。关帝庙。又称山陕会馆、山西会馆和武庙。位于今关帝庙街北首丁字路口路北,座北朝南,东西宽约40余米,南北纵深220余米。在山门外有石狮一对,山门上部有戏楼,二门内有大殿五间,内有关羽塑像,周昌持刀立后。造像毁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大殿上部飞檐斗拱,殿前东西两侧各有一座看楼,为贵宾看戏之所。城隍庙。旧址在州城西北,明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改建于州署东。明永乐九年(公元1411年)知州刘箴重建。清乾隆二十五年(公元1769年),知州沈维基重修神像。庙宇坐落在署东街中段路北,占地约15亩,前后3处院落,建筑宏伟。庙门三间,两侧一对石狮。庙门外有戏楼一座,坐南朝北,石基砌垒,前台立石柱,铺木板,为祭庙时的庆典、娱乐场所。庙门至戏楼是商业区,甬道两侧是商铺、摊贩。戏楼坐南朝北,面对马五殿。马五殿三间,两侧有角门和城隍神作警卫的鬼卒小庙。从角门进入中心大院,大殿五间,大殿的中央是城隍神像,两旁排列判官塑像多尊。大殿外两侧是廊房,廊房内全是壁画,其中东廊房内讲述“二十四”孝,西廊房内画的善恶报应的故事。后院正中为后宫6间,东西两侧分别为膳房和寝宫各3间。前后院之间均有两个便门相通。清制规定,城隍神“五月十一日神诞”为官家统一祭祀日,东平州规定正月十五为庙会(道教上元节),连续4天。庙会时,高跷、狮子、龙灯、杂耍和连台大戏应有尽有,再加上和尚们托铜钵、挥拂尘,道士们击木鱼、吹笙管,乡民蜂拥而至,热闹异常。1928年废祭庙活动,在后院设立民众教育馆,前院辟为中山市场,至抗战前夕,庙已破损不堪,加之学生将神像拉掉,守庙道士孙守波及弟子孔仲勉离庙而去,庙会也自行取消。真武庙。始建于清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原在西门里。真武,为传说中的北方太阴之神。原称玄武,本为北方七宿之名。七宿中虚、危两宿,形似龟、蛇,故称玄武。古称朱雀、玄武、青龙、白虎为四方之神,宋祥符年间避圣祖讳,改玄武为真武。传说真武庙的真武神像极为珍贵,由整段紫檀木雕刻而成,其造型为罗汉,左手托龟,右手托蛇,高约两米十分威严。传说古州城有四宝:张迁名碑隶书宝,真武神像檀木造,报恩寺藏经天下少,城隍庙枸杞大如枣。神像为四宝之一,可见珍贵。相传祈雨最著灵应,道光五年夏旱,知州周云凤偕僚属步祷,甘澍立霈。真武庙建成至民国初,历时百余年,香火不断,后至民国二十年左右,民国政府才废此庙,改设西菜园小学。上世纪六十年代,人民政府在真武庙原址建起了卫生防疫站,今遗址已建起居民区。在真武庙后,建有千佛阁(原址在安山运河岸南)。东大寺。建于元至正二年(公元1342年),初名“十方报恩禅寺”,又称“报恩禅寺”,因在“府治东城隅”,州人又称之为东大寺。遗址在城内东城墙根一带。现存遗址东西宽约30米,南北长约120米。“十方报恩禅寺”,取自“溥报三恩”(亲恩、君恩、师恩),“亲以生之,君以食之,师以教之”之意。“十方”,意为各方、天下。传说东大寺原有十八个住持,分住十八院,各院都有井、磨、碾。十八院的住持各自收徒传道。此外,寺内还有大雄殿、藏经阁、碑林等。民国时,县内设立的僧正司(管理地方佛刹、僧徒的机构),就驻在寺内,县内的龙山、芦泉、寅寺等地的庙宇,皆属僧正司管辖。西小寺。本名性觉寺,元至正二年,从凤凰山迁来,因建在城西,州人称为“西小寺”。寺坐北朝南,东西宽100米,南北长200余米,规模宏大,故州人有“东大寺不大,西小寺不小”之说。寺内分前殿、后殿,形成两处院落,前院为碑林,后院大殿东西两侧各有一跨院,东跨院是住持住所,西跨院为众僧人住所。寺东有花园,寺西有菜园。大殿内塑有佛祖巨像和数尊彩绘罗汉,方圆百里百姓前来烧香祈愿,香火常年不断。其遗址,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开挖为鱼池。古州城内牌坊众多,传说有72架,其中仅南北门大街就有24架。据民国《东平县志》载:东平全境有27架牌坊,州城内有9架。加上桂井子街的父子进士牌坊,共有牌坊10架。父子状元坊。为宋代梁灏、梁固父子二状元而建。牌坊的始建年代无从考证,原坊为木质结构,规模较小。后有兖州太守金一凤于清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重修并改为石坊。原坊为全曲阜石石质、四柱三门式,呈中间高两边低单檐的牌楼形式,高8.5米,宽10米,左右两拱门建筑在高半米,长3.5米的石座上,中门宽3米,门额中题金一凤所书父子状元4个大字,两边的石柱上有一副楹联:“是父是子同作状头千载少,为卿为相流传历代一门多”。石坊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损毁,现在这座石坊是1997年依原坊复建。龙门连跃坊。位于十里宋街北端,是进入北门后的第一架牌坊,取“步入宋城,龙门连跃”之意。坊主武之大,字连城。明万历壬辰(公元1592年)科进士。授长子县知县,累官至山西右参政。据清道光《东平州志》载:万历三十五年为进士武之大建在西门外。原坊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毁,今坊建于2009年8月。石坊正面匾书龙门连跃四个大字,背面横额书凤诰重颁,都表示他两次考中了进士,两次当了朝廷命官。永济桥。位于南门外,跨小清河上,俗称南大桥,今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明洪
本文标题:假期社会实践报告大一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1555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