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工程监理 > 儒家文化对中国传统建筑和现代建筑的影响
儒家文化对中国传统建筑和现代建筑的影响【摘要】: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背景,阐述了儒家思想对中国建筑的影响,以及在此影响下中国古代建筑的设计特点。“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是中国古代的宇宙观,它对中国的古代建筑和现代建筑均产生了很大影响。【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儒家思想;“天人合一”1前言中国传统文化归纳起来,可概括为儒、道、佛三大源头,占有主导地位的是诸子百家中的儒家思想。中国文化史上,起自先秦的儒家最重规矩,“圆者出于方,方出于矩”“,无规矩则不成方圆”,讲规矩就是论方圆。这种重人际伦理规范的儒家文化观特色,在中国建筑文化中表现得非常突出。2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建筑的影响儒家是先秦百家之首,以孔子为代表。儒家认为:“礼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军师,是礼之三本也。”儒家的礼治,作为一种顽强的封建政治伦理观念,对中国建筑文化的精神面貌与历史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礼首先表示的是神与人之间的一种不平等的思想与观念。中国人自古以来对天地敬若神明。天最崇高,没有比天更高的了,天的无比高远与深邃,使得知识水平低下的中国古人,产生了对“天”的神秘感与敬畏之情。因此,从远古作为传统遗传下来的是,祭天,祭日,祭星辰,祭风雨,与祭土地、祭山川之类同时进行。这种原始情感,也表现在建筑文化之中。中国远古有一种“坛”(即无屋顶的,露天的台,大凡以砖石为材),是最原始的祭天地的建筑。如北京的天坛,始建于明永乐年间,当时盛行天地合祭制度,所以初创时名为“天地坛”。明嘉靖九年颁立四郊分祭制,后改称天坛,专门用来祭天。但祭天与祭地往往是难以分开的。就天坛而言,圆丘坛是祭天的,而祈年殿实际上是祭天又祭地的。因为,人们祈求丰年,不仅关系到天,也关系到地。又如月坛、地坛、日坛、社稷坛等,实际上都是始于远古传承而来的天地之祭,充分表现了儒家的政治伦理思想[1]。另一种建筑如宗庙,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太庙,是专供祭祀祖宗的建筑。太庙是祭祖的场所,气氛非常肃穆,特别在太庙围墙之间种了许多古柏,枝干虬劲,色调冷峻,许多古柏的树龄已达数百年,很好地渲染了祖宗的古远与恩泽。图1北京天坛祈年殿古代常见的宗祠,也是宗庙建筑的一种。历代儒家最重祭祀。祭祀对象除天地、山川外,便是祖宗。在世界建筑史上,看来只有中国才能孕育宗庙这一奇特的建筑文化现象,它是东方伦理的一种象征。宗庙在中国人的观念中是极崇高的。祭祀祖先,为的是听听祖宗神的声音,求得祖宗的荫庇福佑和精神支柱。宗庙是国家政权的象征,它强烈地显示了等级观念。因此,在中国古代,失去宗庙,便意味着失去国家政权[1]。在祖庙中,有一种建筑形式尤令人注目,就是被历代尊为人文代表的孔庙。孔庙也称为文庙,各地多有建造,是分布较广、规模与形式多样的宗庙,且与一般宗庙有所不同,它既有儒家所推崇的一般崇祖意义,又赋予其尊师重教的人文精神。山东曲阜孔庙,堪称中国古典庙堂的杰出代表,是中国自古以来无数孔庙的“领袖”,是一座十分宏伟而且条理清晰、平面布局规则的古建筑群。整座曲阜孔庙的平面布局,具有强烈的中轴对称特点,其主要建筑排列在中轴线上,形成递进的重复院落。中轴两侧是左右对称的副题建筑,象征伦理的秩序[2]。古代北京城最突出的成就,是北京以宫城为中心的向心式格局和自永定门到钟楼长7.8km的城市中轴线,正是这条当时为了体现伦理秩序与帝王礼制的中轴线,使北京城成为世界城市建设历史上最杰出的范例之一。这条全世界最长、最伟大的南北中轴线以其独有的雄伟气魄穿过了全城。前后起伏左右对称的体型和空间建筑的分配,都是以这条中轴线为依据的[2]。图2故宫总平面图3故宫主要建筑由南至北体现出强烈的纵向中轴对称的空间布局中国古代建筑,为强调“尊者居中”、等级严格的儒家之“礼”,其平面常作中轴对称均齐布置。这种关于中轴对称均齐的历史嗜好与建筑形象,不仅具有礼的特性,而且兼备乐的意蕴,具有中国式的以礼为基调的礼乐和谐之美。这种和谐美,不仅受儒家礼数几千年的影响,而且在一定意义上契合了包括中华民族在内的全人类的某种审美生理与心理机制[4],平稳、静穆、壮阔甚至伟大。3儒家思想对中国现代建筑的影响作为几千年来一直深深影响中国人的儒家文化,已根深蒂固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的人生目标和审美观,并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有所固定而成为传统[5]。在现代建筑运动发展的高涨期,“传统”带有贬义色彩,意味着固步自封、迂腐守旧。建筑师们沉浸在狂热的创新中,各种现代主义的建筑思潮纷呈并进,百家争鸣[6]。可是,现代建筑向传统回归的潮流也一样煽起人们的怀旧之情,渴望从旧日的回忆中找到精神的慰籍。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民族众多和幅员广大的国家,在几千年的历史文化进程中积累了丰富多彩的建筑经验,即使在北京,也能看出藏、满、蒙各族文化与汉文化结合产生的建筑风格。不可否认“,把长长的过去拉向未来”,把古老的传统与现代相结合需要有深厚的根基[7]。从社会发展看,一定历史时期的审美需要对艺术的创作形式起着主要的影响,它规定着艺术家朝着怎样的方向去形成和发展自己的创作个性,并打上深刻的社会历史烙印,赋予它们具体的社会历史内容[8]。在经过了近一个世纪的发展之后,应再回头来寻找差不多被遗忘的“中国化”,重新评价我们的建筑遗产,把现代建筑与传统建筑融为一体,运用和借鉴传统建筑的精神[9],营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建筑。1925年由吕彦直先生设计的南京中山陵采用了传统建筑风格,利用新材料、新技术进行创作。中山陵组群所沿用的传统陵墓构成要素———石牌坊、陵门、碑、亭等,功能上不但能满足新陵墓的适用要求,在空间格局、体量尺度上也比较妥贴,材料、色彩上突出石材的材质美。组群总体上保持着中国建筑离散型布局的基本特点,借鉴了传统陵墓密切结合环境,充分突出自然气势的规划思想和规划手法,使中山陵组群与周围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创造了宏伟、疏朗的辽阔气概和崇高庄重的纪念品格,成为中国历代大型陵寝的压轴巨作。又如人民大会堂、革命历史博物馆、中国美术馆、民族文化宫等国庆10大建筑的设计,尤其是人民大会堂的整个建筑形体巨大,采用两边对称,突出主体部分的严整布局,以浅杏黄色的暖色调为基本色调。整座建筑壮丽、雄伟、朴素,同故宫建筑的威严、豪华、严格的等级规范既相区别又有联系。10大建筑掀起的创作和建设高潮代表了当时的高水平,体现了我国传统建筑艺术在各种因素影响下仍在继续弘扬光大[10]。中国古代对自然的审美观,是建立在“天人合一”的哲学基础上的。古代建筑受儒家规范、礼制的影响,一般以华丽炫耀于世,建筑风格追求一种绚烂之美,主要在于显示帝王的权威与富有。审美机制在“天人合一”。格局整齐、气势宏大的建筑群体,布局和单体设计都体现出一种对称和威严。在现代建筑及建筑群体的设计中,对纪念性或城市标志性的重要建筑群体,应用极具儒家传统宇宙观的“天人合一”思想,使其体现一种必要的庄严和肃穆,并使其具有一定的标志性作用,将会产生一种意想不到的艺术意境和空间艺术效果。4结语纵观中国古代与现代建筑的发展,可以看到,表现具有古代中国人审美特征和自然观的建筑,绝不仅仅限于造型和色彩上的视觉感受以及一般意义上的对人类征服大自然的心理描述,更重要的还是文化发展的必然产物,即通过文化和艺术对人的生活环境的调节,来把握人本身的存在特征和意义。儒家文化是人类文化不可或缺的灿烂音符,它以一种独具神韵的侧影屹立于伟大的东方地平线上,构成极富文化魅力的历史长卷,成为一种深邃而丰富的“生命”。【参考文献】:[1]王振复.宫室之魂———儒道释与中国建筑文化[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1210.[2]王建国.城市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24.[3]王振复.大地上的宇宙———中国建筑文化理念[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42243.[4](美)托伯特哈姆林.建筑形式美的原则[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2.35.[5]谢建明.论建筑的艺术意蕴[J].东南大学学报.2002,(11):71272.[6]杨学礼.人、环境和建筑艺术[J].工业建筑,2002,(3):628.[7]刘心武.建筑艺术与艺术建筑[J].重庆建筑,2003,(2):56258.[8](英)罗杰.斯克鲁顿.建筑美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24.[9]赵巍岩.当代建筑美学意义[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11.[10]石孟良,卫军,万敏.中国现代建筑文化的本土语言[J].华中建筑,2003,(2):8210.(苏晓毅《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5年6月)
本文标题:儒家文化对中国传统建筑和现代建筑的影响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1658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