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儿童发展心理学第八章
1第八章,儿童情绪的发展第一节儿童早期情绪的发展一,情绪的组成成分情境,身体状态,情绪表现,情绪体验二,婴幼儿的情绪1先天的情绪表达能力华生认为:爱、怒、怕布里奇斯认为情绪是逐渐分化的伊扎特:婴儿有五种面部表情,惊奇、苦恼、厌恶、微笑、感兴趣孟昭兰婴儿情绪分化理论:(1)人类婴儿有8~10种从种族进化中获得的情绪(2)个体情绪发生有一定的时间次序和诱因。(3)情绪发展有一定规律,也有个别差异。2婴儿的情绪识别能力出生两天的婴儿可能已能识别别人的情绪母亲的情绪状态对婴儿有重要影响2通常一岁的婴儿已很善于“察言观色”情绪具有生物适应价值,“社会性参照”是婴儿情绪适应功能的体现ps社会性参照:当婴儿在环境不确定时参照照料者的表情再做出反应的现象3婴儿的微笑第一阶段:自发的微笑(0~5周),内源性微笑。普莱尔称之“嘴的微笑”。第二阶段:无选择的社会性微笑(3、4周起)。外源性的,人声和人脸特容易引起微笑第三阶段:有选择的社会性微笑(5、6个月起),对熟悉的人微笑,对陌生人警惕甚至苦恼4婴儿的害怕第二节,儿童情绪的获得一,学习理论情绪是可以后天学习的,可通过条件反射(华生),也可通过模仿而获得照看方式对婴儿情绪发展有重要影响(孤儿情绪的扭曲发展)儿童对情绪的识别主要依靠父母对情绪行为的标志文化对情绪表达有影响,每种文化都有其“情绪表达法则”二,知觉再认理论婴儿是一个信息加工的有机体,并试图用已形成的结构或工具来影响输入的刺激。头脑中的原有图式是婴儿知觉新事物的参照标准希伯用黑猩猩做的实验对此理论有很好的支持三,社会认知理论社会认知重点研究儿童对社会世界、对自己和别人、对社会关系的认识和理解。儿童的社会认知能力影响情绪的产生观点采择能力是重要的影响情绪的社会认知能力归因能力也影响儿童的情绪第三节,儿童的害怕和一些情绪障碍一,害怕的发展1,怯生(1)什么是怯生儿童对不熟悉的人所表现的害怕反应称为怯生。怯生的发展:4个月婴儿对陌生人微笑要比对母亲少,但并不害怕陌生人4~5个月的婴儿注视陌生人的时间多于熟悉人,比较熟悉人和陌生人5~7个月,婴儿见到陌生人往往出现一种严肃的表情7~9个月,见到陌生人明显苦恼,怯生明显(2)怯生的影响因素父母是否在场;环境的熟悉性;陌生人的特点;抚养者的多少;婴儿与母亲的亲密度;婴儿接受的刺激2,儿童害怕的年龄特点p178~179二,客服害怕的几种方法对抗性条件作用(琼斯与小彼得)兔子系统脱敏法:是指在身体放松的情况下,安排患者逐渐的接近所害怕的对象,或逐渐提高患者害怕的刺激物强度,让患者逐渐减轻惧怕对象的敏感性。模特塑造法:榜样的作用3认知疗法(A-B-C):A是事件,B是思想信念,C是情绪后果三,害怕的预防儿童的害怕与父母的教育方式有关避免过度保护和过度限制任何时候不要神经质的尖叫不要对孩子期望过高(学业)四,儿童期的一些情绪障碍1,沮丧2,社会退缩3,焦虑反应4,青少年抑郁症第四节,儿童高级情感的发展一,道德感的发展道德感是关于人的言论、行动、思想或意图是否符合人的道德需要而产生的情感。三种道德情感:1,直觉的情感体验2,与具体形象相联系的情感体验3,意识到道德理论的情感体验道德感发展的趋势:从体验的内容或范围看是越来越丰富从产生道德感的条件看,是从由成人对儿童行为的直接评价与成人的情绪表现所引起到以具体的道德形象为榜样,与榜样的具体行动所比较所引起,再到自觉的以道德理论、道德标准为指导而产生。二,理智感的发展理智感是在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中所产生的情感体验,它是与人的求知欲、认识兴趣、解决问题的需要等满足与否相联系的。“婴儿生来就有好奇的内驱力”幼儿好奇好问小学生理智感与具体事物相联系青少年产生了与稳定的、深刻的认识兴趣相联系的情绪体验三,美感的发展美感是人们对审美对象进行审美后所得到的一种愉悦的体验。美感与儿童知觉、思维的发展密切联系幼儿的美感与道德感相联系学龄初期:受事物外部特征所吸引;真实感青少年美感得到很大发展青年已具有敏锐的审美能力第九章,儿童个性的发展第一节,儿童个性发展的理论一,弗洛伊德的心理性欲理论1,人格结构的形成人格由三方面组成,即伊底(id本我),自我(ego),超我(superego)本我遵循快乐原则,自我遵循现实原则,超我遵循至善原则2,人格发展的阶段p192图4生本能:性本能死本能:攻击性本能表现为“一种力量”,这种力量,或者说一种能量,一种冲动,弗洛伊德把它称之为“里比多”里比多发展的五个阶段:口唇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生殖期两种危机:固着、倒退。3,简评弗洛伊德人格发展理论贡献与局限特别强调人格形成与儿童早期经验有关,与父母对儿童的教养态度有关,推动了心理学界重视并积极开展儿童早期经验、早期教育和儿童期心理卫生问题的研究有极大的影响。把人格结构划分成三个部分,它们之间的矛盾斗争在某种意义上反映了人格发展重任的本能、现实环境和社会道德要求之间的矛盾斗争。这对开创心理动力学,对改变传统心理学中重理念轻意欲,重视意识、轻视或无视无意识的倾向是个重大贡献。性本能决定论者,强调早期的口腔期、肛门期和生殖期冲突能够可靠预测成年期人格研究结论源于对一小部分有情绪障碍的成年人的分析。二,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1、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理论与弗洛伊德人格发展阶段理论的区别:弗强调本能的作用,自我只是伊底和超我的奴仆;埃强调自我的作用,相信超我能引导心理性欲向着社会所规定的方向发展,超我可以协助自我监督伊底。弗研究儿童人格发展时,仅把儿童囿于母亲-儿童-父亲这个狭隘的三角关系中,而埃里克森则把儿童置于更加广阔的社会背景上,重视社会对发展的影响。弗对儿童人格发展的研究只到青春期为止,而埃则把个性发展的阶段扩展到8个阶段,贯穿人的一生。弗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而埃认为人的本性既不是善的,也不是恶的,儿童出生后都存在向善的或恶的方向发展的可能性。2,心理社会发展的阶段p196(1)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2)基本的自主感对基本的羞耻感与怀疑感(3)基本的主动感对基本的内疚感(4)基本的勤奋感对基本的自卑感(5)基本的自我同一感对基本的同一感分散或混乱3,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简评论述了人生发展的八个阶段,似乎抓住了生命的主要问题。整体性的研究方法值得借鉴,且蕴含一定的辩证法思想。缺乏对发展动因的清楚阐述。各个阶段主要矛盾尚需要大量跨文化研究来验证其普遍性。第二节、个性形成的生物学因素一,最初的个性或气质“容易护理的”、“困难的”、“慢慢活跃起来的”二,体貌与体格的影响体貌不直接决定个性特点,但有影响作用体格也不决定个性特点,可能影响教养者对他们的态度和教养方法,从而影响个体的兴趣、5爱好、能力等。三,成熟速率的影响成熟速率存在个别差异早熟对男性比较有利,对女性可能不利晚熟对女性比较有利第三节,个性发展的社会化动因——家庭一、家庭的管教活动权威型父母——控制+爱专制型父母——控制+不爱娇宠型父母——不控制+不完全的爱冷漠型父母——不控制+不爱二、家庭结构单亲家庭——离婚的影响;核心家庭;三代同堂三、家庭的物理环境家庭环境变量:社会变量和物理变量经济状况、图书、噪音等对儿童有影响家庭环境规律可预测,对儿童有良好影响四、电视的影响主要是关于攻击行为的研究电视也有积极的影响五、网络的影响(讨论)第四节、自我意识的发展一、婴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有关婴幼儿自我意识的实验研究:阿姆斯特丹的“点红实验”证明2岁婴儿已具有明确的自我意识。幼儿自我评价的特点:依从性和被动性;表面性和局部性;情绪性和不确定性二、学龄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1、对学龄初期儿童自我意识的研究从受外部条件的制约过渡到受内部道德认识的制约从注重行为的效果过渡到注重行为的动机,转折年龄9岁左右从注重行为的直接后果过渡到注重行为或后果的性质自我评价的独立性日渐发展,并有了一定的批判性从对具体行为的评价到有了一定概括程度的、涉及到某些个性品质的评价2、对青少年自我意识的研究青少年是自我意识迅速发展的时期:生理原因;心理原因;社会原因青少年自我意识的特点:成人感和独立意向的发展自我的分化——主我和客我自我意识的强度和深度不断地增加自我评价逐渐趋于成熟第十章儿童性别角色的社会化6第一节儿童性别定型化过程一、性别定型的几个基本概念1、性别:就是我们通常称谓的“男性”或“女性”2、性别角色:性别角色是被社会认可的男性和女性在社会上的一种地位,也是社会对男性和女性在行为方式和态度上期望的总称。性别角色实质上是一种社会性划分3、性别同一和性别角色同一:根据身体结构和功能来确认自己是男性或是女性,这就是性别同一。根据社会对性别角色的要求来确认自己,则是性别角色认同。二、性别定型化的发展过程1、性别恒常性的发展性别认同阶段(2~3岁)性别稳定性阶段(4~5岁)性别一致性阶段(6~7岁)伊顿等人的研究发现:儿童的性别恒常性沿着先认识自己的性别恒常性,然后认识与其同性的儿童的性别恒常性,再是认识异性儿童的性别恒常性的线路发展2、对性别期待的认识3岁儿童不仅能分辨自己和别人是男的还是女的,还懂得不少有关性别角色应有的活动和兴趣。但较刻板。5岁儿童开始认识一些与性别有关的心理成分,如男孩要胆子大,不能哭,女孩要文静不能粗野。儿童中期已能较好的认识可以把“男子气”和“女子气”结合起来,认识比较灵活。3、性别偏爱男孩一般更偏爱男子气的活动,而女孩的性别偏爱有个曲折发展的过程。美国一项研究发现,女孩在3~4岁有一个偏爱女子气的增长期,4~10岁偏爱男子气,10岁后又偏爱女子七。日本的研究也类似。4、性别角色行为的采择第二节性别差异产生的因素一、性别差异的表现身体动作方面:身体、神经系统发展的速度;对疾病的敏感性和期望寿命认知方面:智力;语言;感知(视听痛);记忆;思维社交和情绪发展方面:女孩对人更感兴趣;男孩对物更感兴趣;男孩的攻击性比女孩强;女孩合作活动比男孩多二、性别定型化理论认知发展理论:一旦建立了性别认同,儿童就会主动地寻找区别男孩和女孩的活动、行为和价值观等有关的信息。性别图式理论:儿童一旦获得了性别角色图式,就会按照这种图式来解释世界上的事情,凡背离性别规范的事情,儿童很少注意它或记住它。社会学习理论:奖励、惩罚、观察模仿心理人类学理论:米德研究了新几内亚的三个现代原始部落,其中一个部落的男女都表现出主流社会女性的行为,另一个表现出主流社会男性的行为,而第三个部落则表现出与传统主7流社会性别角色行为相反的行为特点。性别角色行为不是由生物性决定的,而是由文化模式影响的。三、生物学因素的影响1、荷尔蒙的影响2、大脑单测化功能对认知性差的影响3、染色体遗传性对智力的影响:性染色体畸变对男性的影响远远大于女性四、父母和教师对儿童性别差异的影响母亲的特征对女儿的女子气发展有影响,男孩的男子气主要受父亲的影响一个家庭中母亲比较强势,男孩的性别同一性就会受到影响没有父亲或母亲对男孩的影响要大于女孩,年龄也是一个影响因素教师对于性别角色的刻板印象会影响学生的发展五、双性化和无性教育第十一章儿童交往的发展第一节,依恋一、依恋的含义和发展过程含义:依恋是婴儿寻求并企图保持与另一个人亲密的身体联系的一种倾向,是婴儿与抚养者之间一种积极的、充满深情地感情联结。依恋的发展过程第一阶段(出生到3个月):对人无差别的反应阶段第二阶段(3到6个月):对人有选择的反应阶段第三阶段(6个月到3岁):积极寻求与专门照顾者接近。二、依恋的测量和类型1、依恋的几种表现:(1)依恋对象最易抚慰婴儿,使婴儿安静下来(2)婴儿为了做游戏或得到安慰,更可能接近依恋对象(3)有依恋对象在旁边,婴儿感到害怕的可能性降低。艾斯沃斯的陌生人情境测验情节在场人物持续时间观察的依恋行为母亲和婴儿进入房间陌生人进入房间母亲离开房间母亲回来陌生人离开母亲离开陌生人回来母亲回来陌生人离开母婴母婴陌生人婴陌生人母婴婴儿婴陌生人母婴3333333母亲是安全保障对陌生人的反应分离焦虑重逢反应分离焦虑接受陌抚慰的能力重逢的反应2、类型:A、回避型20%母亲在不在场影响不大B、安全型与母亲在一起时能安逸地玩弄玩具,对陌生人的
本文标题:儿童发展心理学第八章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1689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