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与早期教养
第9卷第1期兵团教育学院学报vol19No111999年第1期JOURNALOFBINGTUANEDUCATIONINSTITUTEMar11999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与早期教养宋改敏赵建斌教育要遵循人的身心发展规律,才能发挥教育的主导作用,要充分、有效地发挥教育的主导作用,就必须掌握心理发展的关键期并科学地实施关键期教育。关键期即关键年龄,最早是奥地利的劳伦兹(K1Z1Lorenz)发现的。在动物早期发展过程中,某一反应或某一组反应在某一特定时期或阶段中最易于获得,最易于形成,如果错过个时期或阶段,就不容易再出现这样的/好时机0,这个关键的时机即所谓的/关键期0。我国最早的教育专著5学记6在总结教育所以成功的理由时写道:/当其可之谓时。0意思是:正当人可以接受教育的时候就对其进行教育。这里的/可0就是指接受教育的适宜性,/可0这种基于特定身心成熟基础上的发展态势即教育的最佳时机,实质即关键期。现代心理学研究证明,在人的心理发展的不同时期,在大脑发育、语言、感知觉、抽象思维、人格发展等方面都存在关键期,本文拟就0)10岁儿童身心发展的关键期及其教养进行探讨,供年轻的父母和广大教育工作者借鉴。一、大脑发育的关键期人类的平均脑重是1350)1400克,脑是优先发育的。新生儿脑重是390克,第一年脑重的增加最快,以每天1克的速度递增,第一年末的发展达到出生后需要发展的50%。3岁时脑重发展到900)1011克,6岁时已达到1280克,约占成人脑重的9/10,可以说6岁时大脑已基本发育成熟,但科学研究证明,大脑发育的关键期是出生第5个月到第10个月,然而在具体的现实生活中人们常忽视对5)10个月儿童的养育。首先,对5)10个月的乳儿,母亲应通过全面、营养的膳食给孩子提供质量较高的母乳,母亲的乳汁和蛋白质含量高的食物提供细胞的化学成分,从而保证儿童脑细胞的机能活动,这将直接影响儿童的智力。其次,此年龄段的儿童,可以说生理发育是主要任务,因而许多父母认为给婴儿吃饱喝足和保证充足的睡眠就够了,事实上,仅此是不够的,环境刺激的丰富与贫乏跟儿童脑生理发育也有密切关系,并且直接对智力产生影响。有人研究了家庭中环境刺激的质与量对儿童智力发展的影响,发现六个月婴儿的智力水平和母亲交往所花的时间有很大的关系,生动的或社会性的刺激比不生动或玩具类的刺激对婴儿心理发展更为有益。这种情况在白鼠的对比实验中已得到证实,即解剖在刺激丰富的环境中生活的白鼠和在贫乏的环境中生活的白鼠,发现前组白鼠脑细胞的轴突和树突均比后组的要粗、多。因此,对乳儿的养育除了供给生长发育所需的物质养料,还要提供心理发展的精神养料,即丰富的外界环境刺激,如:适宜的声、光刺激和各种社会性刺激,具体包括:音乐、成人的交谈声、合适的阳光及成人对乳儿的爱抚等。二、学习口头语言的关键期儿童在第一年末,就有可能理解并说出很少的词。在教育的影响下,言语逐步发展起)103)来。1岁半以前,儿童处于理解言语阶段,到3岁,随着儿童理解言语能力的发展,言语表达能力也很快发展起来,这正是学习口头语言的最佳时期。伴随着词汇的日渐积累和经验的增长,儿童要表达自己的思想,就涉及到词、词组和句子的组织问题,如:/盖被子0还是/被子盖0,/水洒了0还是/水掉了0等。此时也是开始掌握语法结构的关键年龄。学前儿童,特别是3-5岁的儿童,可看到一种自造新词的现象,称为/造句0现象,如:/一双裤子0、/冰结了0等,这些新词句是本民族语言中从来没有过的,是儿童在已掌握的词的基础上加以改组而成的。有些心理学家认为,造句现象是儿童早期创造才能的表现;有些认为这主要是儿童词汇贫乏和对词汇的掌握不足所至。不论何种原因,为发展儿童的语言能力,在儿童早期语言教养中都要注意以下几点:(一)丰富儿童生活,多给儿童以言语交际的机会。可通过各种活动、谈话、讲故事、唱歌谣来增加儿童和成人或小朋友的交往。(二)不断扩大和丰富儿童的言语。通过组词、造句、看图说话、幼儿教学游戏等来扩大和丰富儿童的词汇。(三)培养儿童正确的发音。对孩子的发音错误、缺陷不要嘲笑、模仿而要通过正确的口型示范或发音训练来矫正。(四)鼓励儿童用词恰当、准确地说出完整的句子。对儿童错用的量词、形容词等要及时纠正,如:/一匹马0而不是/一头马0,/动物肥0而不是/动物胖0等。同时,还要求儿童说出完整的句子。双生子研究表明:一对经常不和他人来往的双生子,他们之间常常是只说/半句话0,就可以相互了解,其结果却妨碍了口语的发展。这种现象在其它幼儿中也较普遍。三、人格发展的关键期人格心理学家艾里克森认为,随着人机体和器官功能的成熟,以及人与社会环境变化的相互影响,人的心理就得到发展,即人的自我就成长起来。人的自我成长中要解决一系列的矛盾或危机,才能达到成熟。他依据这些矛盾和危机的发展而把人一生人格的发展划分为八个阶段。如果儿童解决好了冲突,完成了每个阶段上的发展任务,就能发展起积极的个性品质,否则,就形成消极的个性品质。每个儿童完成任务的程度各不相同,一般都介于两者之间,上一阶段任务的完成有助于下个阶段任务的完成。与此同时,艾里克森还较重视教育的作用,提出了解决矛盾、完成任务的具体教育方法,既强调了父母的作用,也十分重视同伴、教师、社会的作用。以下着重介绍他对儿童(0-10岁)人格发展阶段的划分及教养措施,供年轻的父母及教育工作者借鉴。(一)基本信任感对基本不信任感。这个阶段从初生到十八个月,是建立基本信任感和克服基本信任感缺乏的阶段。他认为,健康人格的第一个构成成份称之为基本信任感,这是一种对自己和对世界的态度,它溯源于生命的第一年的经验。因此,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儿童的信任感。要形成婴儿基本的信任感,不仅要重视育儿的技术,更要重视育儿时亲子关系的性质,其中母亲在这里扮演了最重要的角色,婴儿对社会信任的最初表现是他吃奶时的愉快,睡觉时的深沉和便秘后的放松。他要求在婴儿期最大限度地满足儿童的生理需要,使他们建立对人和社会的基本信任感,防止不信任感的产生。当然,婴儿基本信任感的建立不是一次就可以完成的,它在人生发展的其它阶段还会出现反复。然而,婴儿时期获得的基本信任感是人生信任感发展的基础。(二)自主对羞怯和怀疑。十八个月到四岁的基本任务是发展自主性。在此之前,儿童)104)的依赖性很强,当他学会说话、走路,能够比较独立地探索周围世界时,/让我来做0、/我自己来0就成了这一阶段的中心话题。儿童的这些想法和做法不仅扩展了儿童的认识范围,培养了独立能力,更重要的是感到了自己的力量,感到自己有能力影响周围环境。艾里克森认为这一时期的父母或者保姆、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儿童的自主性。例如:在适当和安全的范围内允许儿童去干力所能及的事,自由地去发展自己的各种技能。反之,溺爱孩子或包办代替就易产生依赖性;对儿童行为限制过多,惩罚、批评过多(如尿床或尿湿裤子等),易使儿童产生一种羞耻感,一种自认为无能的怀疑感。(三)主动对内疚。四岁到五岁的发展任务有两个:一是发展良心,二是获得性别角色。儿童经历了前两个发展阶段,他们在各方面的活动能力进一步增强,有能力把自己的活动扩展到家庭之外,随之出现了好奇、求知、想象的萌芽,当他们在不受父母控制的时候,就需要通过内部良心来指导自己的行为,于是产生了主动性。因而儿童在从事游戏、智力活动和与同伴的竞争中,如果能够得到父母、教师及他人的支持并取得成功,儿童的主动性就得到加强;否则,如果父母等人表示冷漠、反对,甚至认为儿童从事的活动是笨拙的、无意义的,儿童就会感到失望、没信心,特别是活动和竞争的失败,会导致儿童的内疚和犹豫,这种经验可能延续到青年或成年期,使人表现出依赖、服从、被动和对什么事都不感兴趣。在这一阶段中,游戏活动对培养儿童的主动性,克服内疚感有重要作用。在这个时期儿童还意识到性别差异,并建立起适当的性别角色。儿童在与父母的奥狄帕斯式的情结冲突中,认识到自己与父母中的同性者有相同的特性或机能,正是利用这种方式儿童建立起自己适当的性别角色。奥狄帕斯情结冲突的结束有赖于信任感和自主性发展的程度,否则,如果坚持对父母的罗曼蒂克的情结,就会产生过度的内疚。(四)勤奋感对自卑。六岁到十岁时儿童已进入学校,第一次接受社会赋予并期望他完成的社会任务。他们发展着勤奋感也伴随着害怕失败的情绪。如果儿童在学习上和其它情绪活动中不断取得成就或受到教师、父母等人的赞扬与肯定时,儿童就变得更加勤奋和更加具有活动的主动性;反之,便会自认为是命中注定的平庸人或官能不足者;因此,家长和教师必须关心儿童,对儿童的学习和活动给以及时的帮助和指导,特别是对智力发展较差的儿童,更应多鼓励少批评。早期教养是人生其它阶段的教育所无法替代的,掌握儿童身心发展的关键期并适时施教,不仅能充分挖掘智力潜能,而且对儿童个性品质的发展也奠定良好的基础。(第一作者:讲师兵团教院/石大师院教育系))105)
本文标题: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与早期教养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1692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