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企业审计业务教案专业主讲教师张武授课时间教学课题第一章总论学时教学目的要求了解审计产生的客观条件,掌握审计的概念及属性、审计的特点教材分析重点1、审计的概念和属性2、审计的发展历史难点审计的独立性特点教学方法综述与归纳教学手段常规教学教学过程及时间分配一、组织教学复习旧课导入新课(提问)二、新课教学过程三、课堂小结及作业布置后附教学过程及教学内容教研室主任签字2审计的涵义与本质一、审计的涵义与本质㈠审计的一般概念与审计定义审计,是审查会计账目的意思,但审计作为一项独立的监督职能工作,查账只是审计工作的一种基本方法。审计的本质特点首先是对其主体的限定。目前对审计定义主要有三种典型的表述方式:一是传统的财务审计定义。二是现代的全面审计的定义。三是我国社会主义审计的定义。㈡审计的本质审计的本质是指审计这一事物区别于其它事物的根本属性。审计就其本质来说是一种独立性的经济监督活动。独立性是审计的特征,经济监督是审计的本质。独立性是审计最本质的特征。审计的独立性主要表现在:1、机构独立。2、经济独立。3、精神独立。美国注册公共会计师协会指出体现审计本质的三个方面:一是审计人员的自主性,即不受委托人的任何影响;二是精神上的独立性,即审计人员必须公正无私,不带任何偏见;三是审计人员地位的独立,这种独立性应受到公认,为社会所接受。审计的本质,首先提到最高审计机关的独立性,强调最高审计机关必须独立于被审计单位之外,并不受外来因素影响,才能客观而有效地完成其工作任务;其次提到最高审计机关成员和官员的独立性,强调最高审计机关成员的独立性应由宪法予以保证;最后提到了最高审计机关财政上的独立性。从以上分析看,经济监督活动是审计的本质。审计的产生与发展㈠审计的产生与发展我国的审计工作,根据历史考证,萌芽于周,建制于隋唐,定名于宋。我国审计的发展过程,大体上可分为六个阶段,即1.西周初期初步形成阶段;2.秦汉时期最终确立阶段;3.隋唐至宋日臻健全阶段;4.元明清停滞不前阶段;5.中华民国不断演进阶段;6.新中国振兴阶段。㈡西方审计的产生与发展世界上最早的审计是政府审计。随着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兴起,西方民间审计也得到了迅速发展。西方民间审计的发展大体上经历了详细审计、资产负债表审计和会计报表审计三个阶段。㈢审计产生和发展的客观依据审计的产生和发展,也有其客观依据。1、维护受托经济责任关系是审计产生和发展的基础政府审计、民间审计、内部审计等各种审计的产生都同财产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而发生的受托经济责任关系密切相关,没有这种受托经济责任关系,就不可能产生审计。2、加强经济管理和控制是审计发展的动力事前审计、经营审计、管理审计、效率审计、效果审计等,是在财务审计的基础上,为适应上述要求而发展起来。3、现代科学管理为审计的发展提供了方法和手段现代科学管理,为现代审计的发展提供了方法和手段。3审计的特点审计是经济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自己的特点,主要表现在:㈠审计的独立性独立性是审计最基本的特点。审计的独立性主要指审计机构独立于财政财务部门和其他业务、管理部门之外,与被审计单位或项目没有任何牵联。㈡审计的权威性审计的权威性是指审计机构依据宪法和其他法规赋予的审计监督权,其他任何部门、单位和个人不得拒绝和干涉。㈢审计的超脱性审计的超脱性是指由于审计机关或人员不从事任何经济业务活动,与被审计单位或项目没有任何经济利益联系,比较超脱,便于做出客观公证的评价。㈣审计的强制性审计强制性是指审计依法按照专门方法和程序进行,被审计单位不得拒绝并应给予配合和支持,所以具有一定的强制性。㈤审计的综合性审计的综合性是指审计机构和人员可依法对被审计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及其他有关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进行全面的综合性经济监督,远远超出了专业监督的范围;它不仅可以对专业监督部门从事的业务活动进行再监督,还可对财政等综合性部门进行审计。授课提示1.在讲解审计概念时强调:审计是独立的经济监督活动,不参与被审计单位的管理。2.在讲授审计产生和存在的客观基础时强调受托责任理论。3.在讲授财务审计目标时,强调“公允性”的重要性和衡量标准。4.在讲授西方注册会计师审计产生时,列举英国南海公司材料说明注册会计师审计的正式诞生。5.在讲授标准审计报告的内容时,利用“审计了”、“合理保证”、“公允地”等专业术语,引到学生关注审计用语的严谨性,培养学生对学习认真的态度。4企业审计业务教案专业主讲教师张武授课时间教学课题第一章总论学时教学目的要求了解审计的职能和作用、审计的对象和任务教材分析重点1、审计的职能和作用2、审计的对象和任务难点审计的职能教学方法综述与归纳教学手段常规教学教学过程及时间分配一、组织教学复习旧课导入新课(提问)二、新课教学过程三、课堂小结及作业布置后附教学过程及教学内容教研室主任签字5审计的目标对象和任务一、审计的目标审计目标是指审计工作需要达到的目的和要求,体现了审计授权人或委托人对审计的需求和主观愿望,是指导审计工作的指南。具体包括:㈠真实性和公允性审计是一种独立的经济监督活动,开展审计工作的首要目标是审查和评价反映被审计单位财政财务收支及其有关经营管理活动的会计资料和其他有关资料的真实性和公允性。㈡合法性和合规性合法性和合规性就是审查和评价被审计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及有关的经营管理活动是否符合党和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是否符合财务会计制度的规定,揭露和查处违法乱纪行为,保护各方面财产的安全与完整,正确处理国家、地方、企事业单位、个人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促进被审计单位和整个国家经济健康而协调地发展。㈢合理性和效益性即审查和评价被审计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和经营管理活动的合理性和效益性。所谓合理性,就是评价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活动是否正常,是否符合事物发展的常理,是否符合企业经营管理的原理和原则。所谓效益性,就是审查评价被审计单位财务收支及经营管理活动。二、审计的对象审计对象是指审计的客体,它是对被审计单位和审计内容的范围所做出的高度概括和限定。确认审计对象,必须明确与审计对象有关的基本问题:一是审计的主体;二是审计的范围;三是审计的主要内容;四是审计所依据的信息来源。具体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㈠被审计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及其有关的经营管理活动㈡被审计单位的各种作为提供财政财务收支及其有关经营管理活动信息载体的会计资料和其他资料。三、审计的任务我国审计的任务是国家根据审计的目的和不同时期中心工作的要求而赋予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应当完成的具体工作事项。审计任务由审计目的所决定。我国审计,为了实现其职能,达到审计目的,具体担负的基本任务可概括为:㈠审查和评价被审计单位的会计账目和会计报表的正确性、完整性、真实性和公允性。通过这项任务的完成,可以达到揭露和纠正错误和弊端,查证财政财务决算是否真实的目的。所谓会计上的错误是指工作人员在处理经济业务和会计账务过程中由于经验不足、业务不熟或者疏忽大意等过失而发生的一种违反正确性、完整性、真实性原则的无意行为。按发生的原因可归纳为以下几种:(1)会计原理上的错误;(2)计算技术上的错误;(3)记账技术上的错误。所谓弊端就是营私舞弊,会计上的弊端,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权,采取各种公开或隐蔽的手段,在账目上弄虚作假或伪造账怔、或篡改单据以达到谋取私利或欺骗国家等不良目的的一种故意行为。弊端与错误是两个性质不同的概念。㈡审查和评价被审计单位财政、信贷、财务收支的合规性和合法性。通过这项任务的完成,可以达到考评经营业绩,揭露和处理一切不符合规章制度和违法违纪行为的目的。㈢审查和评价被审计单位与财政、财务收支有关的经济活动的经济效益性。通过这项任务的完成,可以达到考评经营业绩,揭露和制止一切损失浪费和违反增收节支措施等行为,找出生产(工作)效率低、效果差、利润下降或亏损的原因,达到挖掘潜力,提6高经济效益的目的。㈣审查和评价被审计单位经营决策、计划方案、费用预算的妥善可行性,并提出改善建议和措施。㈤审查和评价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和其他各项管理措施的健全性和有效性,并提出改善建议和措施。㈥专案审查严重侵占国家资产、严重损失浪费等损害国家经济利益的行为。通过这项任务的完成,可以达到打击贪污、受贿等经济犯罪行为,加强廉政建设,保障治理整顿和深化改革事业顺利进行的目的。㈦专案审查事关改革、开放和影响国民经济发展的带有倾向性的重大问题,为各级政府制定决策提供审计信息。审计的职能地位与作用一、审计的职能审计职能是指审计本身所固有的内在功能。审计有什么职能,有多少职能,不是由人们的主观意愿来决定的。我们认为,审计有经济监督、经济评价和经济鉴证的职能。㈠经济监督职能监督就是监察和督促,经济监督是指监察被审单位的全部经济活动中是否忠实履行经济责任,有无违法违纪、弄虚作假和以权谋私等行为,并督促其趋于正常轨道。㈡经济评价职能经济评价职能包括评定和建议两部分。就是通过审核检查,评定被审单位的经营决策、计划和方案是否可行,是否贯彻执行,经济效益的高低优劣,以及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有效等,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意见和建议,以促进其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㈢经济鉴证职能鉴证是指鉴定和证明,经济鉴证是指通过对被审计单位的会计资料及其有关经济活动的真实性、正确性、合法性和合理性的审核检查,确定其可信赖程度,并作出书面证明,以取得委托人或其他有关方面信任。二、审计的地位与作用㈠审计的地位审计在经济监督体系中具有如下的一些有利条件,决定了审计在经济监督体系中的重要地位:1、审计具有最高层次的法律依据2、审计具有较高层次的监督职能3、审计具有客观公正的独立地位4、审计具有全面综合的对象5、审计具有经常化的特有权限6、审计具有严格科学的查账方法从以上各方面看,可以充分说明我国审计制度是强化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监督体系的最有效手段,具有重要地位。㈡审计的作用审计的作用与审计的职能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审计的职能是审计本身所固有的,内在的功能。而审计的作用是发挥审计职能后所产生的效果和影响。职能与作用互相依存,互为因果。有什么样的职能,就能发挥什么样的作用。总结我国审计实践,审计具有防护性和建设性两大作用。1、防护性作用。防护性作用是指审计实现其职能后所起到的保证、保障、保护和维护作用。72、建设性作用。建设性作用是指审计实现其职能后,所起到的改善、加强、促进、提高等作用。练习题一、应知名词1、审计2、审计对象3、财政财务审计3、政府审计4、民间审计4、内部审计二、思考题1.如何理解审计的本质?区分形式上和实质上独立性的意义何在?2.如何理解我国独立审计的总目标?3.区分会计责任与审计责任意义何在?为何二者不能相互替代?4.如何理解审计是一个国家的“经济警察”?5.为什么说独立性是审计的灵魂?6.审计三方面关系人及其关系是什么?7.如何理解审计产生和发展的客观基础?8企业审计业务教案专业主讲教师张武授课时间教学课题第二章审计职业规范体系和法律责任学时教学目的要求了解审计的职业规范教材分析重点审计的职业规范难点独立审计准则教学方法综述与归纳教学手段常规教学教学过程及时间分配一、组织教学复习旧课导入新课(提问)二、新课教学过程三、课堂小结及作业布置后附教学过程及教学内容教研室主任签字9审计准则审计准则是由国家审计部门或会计师职业团体制定的,用以规定审计人员应有的素质和专业资格,规范和指导其执业行为,衡量和评价其工作质量的权威性标准。一、审计准则的涵义和作用㈠审计准则的涵义审计准则包括如下涵义:1、审计准则是制约审计人员的行为规范。2、审计准则既对审计人员素质提出要求,也对社会提供审计工作质量保证。3、审计准则是通过审计人员执行审计程序体现出来的,所以在一般准则中,都对审计人员的素质、业务能力、工作行为和工作态度提出严格要求。4、审计准则是审计人员签署最终审计意见时的客观保证。总之,审计准则的实质就是社会对审计工作所寄予的期望。㈡审计准则的作用审计准则的主要作用是:1、制定、实施审计准则,可以为规范和指导审计工作提供依据,有助于审计工作规范化的实现。2、制定、实施审计准则,为衡量和评价审计工作质
本文标题:企业审计业务教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1707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