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二章企业文化学理论原理案例导引海尔“文化先行”的强大力量第一节企业文化概念及特征关于什么是企业文化?它的内涵如何理解,国内外的专家学者都有自己的看法。在对企业文化概念的理解上,有一些差异。今年来,对这一概念的理解日趋统一。一、企业文化概念(一)西方学者对企业文化的理解企业文化理论诞生在美国,在其形成的过程中,有四本标志性的著作,他们分别是《日本企业管理艺术》《Z理论——美国企业界怎样迎接日本的挑战》《企业文化——企业生存的习俗和礼仪》和《追求卓越——美国最佳经营企业的经验》。在《日本企业管理艺术》一书中,作者理查德帕斯卡尔认为,企业管理不仅是一门学科,还应是一种文化,即企业有一种包括自己价值观、信仰和语言的特定文化。他们通过对日美企业的对比,提出了著名的7S管理模式“战略、结构、制度、员工、作风、技能和最高目标”,在他们看来,前三项为硬性因素,后四项为软性因素,而企业管理更应该注意软性因素作用的发挥。在《Z理论——美国企业界怎样迎接日本的挑战》,“一个公司的文化由其传统和风气构成,此外还包括一个公司的价值观,如进取性、守势、灵活性——确定活动、意见和行动模式的价值观。”作者认为在企业中雇员之间、上下级之间建立起普遍的信任,按员工之间的微妙关系组成效率最高的搭档,建立亲密的关系,才能提高企业生产率。《追求卓越——美国最佳经营企业的经验》中彼得斯,在批评美国企业管理中过分强调分析、控制和决策的同时,提出了优秀公司的8种文化品质,认为所谓企业文化包含着为数不多的几个基本原则,其核心是企业价值观和传统作风。从上述四本著作中,可以看出国外学者对企业文化的理解基本上限定在“软性”理解的范围之内,即企业文化是以价值观为核心的一种管理氛围、经营观念。这种理解是西方关于企业文化概念的主流解释。1987年,德国慕尼黑大学教授,E·海能出版了《企业文化——理论和实践的展望》。他认为企业文化是企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应该把企业文化的概念限定为有关企业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范围内,二者构成了组织成员共同的思想体系。在此基础上,他提出,所谓企业文化,就是通过象征传播的共同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他认为在观察企业文化时应该同时进行“双面观察”,一方面要考察企业文化的思想体系,即企业的共同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另一方面要考察企业文化的媒介,即象征性行动和象征性作品。1989年,美国文化专家沙因出版了《企业文化与领导》一书,在书中他指出:“文化是指由一些基本假设所构成的模式,这些假设是由组织在探索解决对外部环境的适应和内部的结合问题过程中所发现、创造和形成的。”这种模式的具体内涵就是“由相同的经历和知识所产生的共同的思想、感情和价值观——就是我们最终所指的文化。”1997年,美国管理协会出版了《企业文化:排除企业成功的潜在障碍》,该书明确了企业文化定义。即企业文化通常是指企业的环境或个性,以及它所有的方方面面。具体内容包括:企业员工所共有的观念、价值取向以及行为等外在表现形式,由管理作风和管理观念构成的管理氛围,由现存的管理制度和管理程序构成的管理氛围,书面和非书面形式的标准和程序。1997年美国著名管理学者斯蒂芬P罗宾斯在其出版的《组织行为学》中提出,所谓企业文化,就是企业员工的共同价值体系,它使企业独具特色,区别于其他的组织。企业文化的特征体现在7个方面:一是创新和冒险,即企业在多大程度上鼓励员工创新和冒险。二是注意细节,企业在多大程度上期望员工做事缜密、善于分析、注意小节;三是结果定向。即企业管理人员在多大程度上集中精力于结果而不是强调实现这些结果的手段和过程。四是人际导向。管理决策在多大程度上考虑到决策结果对企业员工的影响;五是团队定向,企业在多大程度上以团队而不是个人工作来组织活动。六是进取心,企业员工的进取心和竞争性如何;七是稳定性,即组织活动是重视维持现状还是重视企业的成长。综合以上,可以看到西方学者对企业文化的理解都是从观念形态的角度来界定企业文化,把企业价值理念体系和员工的团队意识作为企业文化的重点和核心,认为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中形成的特定文化观念、价值体系、道德规范、传统、习俗和与此相联系的经营理念,而正是这些价值观念使企业员工结成命运共同体。(二)国内学者对企业文化的理解1、精神文化说这种观点认为企业文化是企业的意识形态,是企业在其生存和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思想意识、理想信念、行为习惯、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的总和,具体包括企业的经营哲学、信念、理想、作风和行为规范在内的各种精神现象。它决定了企业员工思想沟通交流的方式和企业的精神氛围、风气、情调等。2、总和说认为企业文化是组织中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方面因素综合而成。物质文化是有形的、可见的东西。如机器设备、产品、包装、商标、厂容厂貌和各种企业的标识物等外显的东西,又被称为外显文化、表层文化和硬文化。精神文化是指无形的、不可见的潜在的方面,如企业中企业家和员工共同信奉和坚守的价值观、信仰、传统、气氛、作风、行为准则,又称为深层文化、隐形文化或软文化。3、同心圆说这种观点有三层次和四层次说,即企业文化是以精神层为核心的逐渐向外扩展的同心圆。三层次说中的三个层次分别是外层为物质文化,中间层为制度文化,内层为精神文化。四层次说是在三个同心圆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个同心圆,即行为文化层。(三)本教材对企业文化的理解企业文化是指企业为适应外部经营环境和协调内部关系,由经营者提倡,员工认同,在企业长期经营过程中所形成的企业使命、共同愿景、价值观、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等传统和习俗的总和。1、是狭义的角度来定义的我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对于“企业文化师”职业标准的定义是“在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中从事企业价值理念体系建构及其转化工作的管理人员。”2、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看,企业文化是伴随着多次产业革命进程而产生的现代企业管理理论,它是伴随着现代化社会大生产、经济全球化、货币乃至证券经济高度发展的文化环境,在各种社会、民族、产业文化背景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因此企业文化是在大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之下产生的,是社会宏观文化之下的微观文化,是一种亚文化。3、从管理学的角度看,企业文化作为一种新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是管理科学发展历史的必然,是在现代管理实践和管理理论历史发展的经纬交叉点上的产物。4、从生产者与经营者的角度看这个定义包含着三层含义:一是企业文化形成的前提是企业领导人首先提倡;二是这种首倡必须获得广大员工的基本认同才能成为企业文化,企业文化代表企业共同的价值判断和价值取向,即多数员工的共识;三是企业文化是一种集体文化,不能仅仅是员工或者管理阶层的文化,它必须是企业上下一体的文化。二、企业文化结构企业文化结构,是指企业文化的构成要素或构成子系统。(一)四层次说所谓四层次说就是以四个同心圆来表示,由内向外分别是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与此同时,又有“三层次说”或“三板块说”,其实是把制度文化归入行为文化。由此形成深层的精神文化、中层的行为文化、表层的物质文化三个层次。(二)三层次说这里的三层次说,基本是从狭义的企业文化概念出发,将企业文化的结构由里向外的构成分为:理念、伦理道德和制度文化1、理念体系层次这一层次是企业在一定社会文化影响下,对适应外部经营环境和协调内部关系,在长期经营过程中所形成的经营理念体系。它是企业经营与群体意识的积淀。理念体系要解决企业的目标使命是什么,提倡什么,以什么样的观念进行经营管理等方面的问题。企业理念体系的核心是企业价值观。2、伦理道德层企业伦理道德根源于企业的群体意识,是企业全体成员对善恶美丑正义,公平与偏私,诚实与虚伪等基本判断的准则,是调节企业之间,管理者与员工之间、员工与员工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企业伦理道德对成员的行为调节是通过舆论、说服、示范、教育等方式来实现的,是一种非制度化的规范,是通过非强制手段来发挥作用的。同时企业伦理道德只有被全体成员真心接受,并转化为情感、意志和信念时,才能得到实施。即是说,企业伦理道德是把成员接受企业文化的“约束”与发挥主体自觉性统一起来,表示着道德活动中员工主体性的弘扬被提升到一个新的阶段。3、制度文化层制度文化层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为实现战略目标而对员工的行为所给予的一系列强制性的要求,它规范着企业中每一个人的行为。企业文化管理的最高境界是让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变为员工的自觉行为。从文化理念到自觉行动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企业需要通过制度的约束使价值观贯彻到员工的行为中,从而形成习惯,再从习惯变为自觉行为。因此,制度文化是企业理念的基础和载体。制度文化层的内容主要有:企业领导体制、企业组织结构和企业具体管理制度等。(三)本书的观点倾向于三层次说,即认为企业文化是由理念体系层,伦理道德层和制度文化层所构成,企业理念体系是企业文化的核心,企业伦理道德和制度文化是企业理念转化为员工行为的保证。三、企业文化特征(一)企业文化的本质特征1、管理学特征一是在管理理论方面。企业文化理论是西方古典管理理论、行为科学理论和现代管理理论的必然产物,是管理理论发展到新阶段的产物。企业文化作为一种新的管理理论,管理思想,管理方式,既是以前管理思想的总结,同时也为当代管理理论的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企业文化诞生于管理,应用于管理,在管理中起作用,推动着管理。二在管理的实践方面,作为管理实践,企业文化是美日两国管理经验的总结和融合,并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和更多融汇了世界各国管理的实践和经验,如海尔的激活“休克鱼”成为多所大学MBA课堂的案例。2、人文特征企业文化的人文属性,强调人是管理的主体与归宿,强调在对企业员工进行管理过程中,注重人文关怀和以符合人性规律的方式来对员工进行管理,而不是单纯地用物质刺激和制度关卡来管理。以人为本是人文特征的核心内容,它是伴随着西方企业管理的实践而逐渐形成的。先后出现了“社会人”“自我实现人”和“文化人”的观点,认为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的自我实现是员工成长以及工作效率提高的重要动力。在管理中强调以人为本,注重人性化管理,从而激发员工的创造潜力,促进员工的自我发展,自我成就以及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具体表现为:(1)尊重人。这是以人为本的首要条件,也是对企业文化人文属性的具体化,企业必须自始至终把人放在第一位,尊重公司的雇员并帮助他们树立自尊的信念和勇气。(2)关心人。关心员工,让员工在受到尊重的基础上,有归属感,这是人本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人性化管理的具体体现。(3)激励人。激发人的创造力和潜力以促成管理目标的实现,在管理手段上,必须满足人的自尊和自我实现需要为主,采取内在激励法,在管理制度上,必须实行工作扩大化,工作内容丰富化及弹性工作时间制度等,以利于员工的自我实现。(4)培养人。提高员工素质,不仅要让员工在工作中增长能力,还要帮助员工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帮助员工发展。3、民族特性民族性是通过企业价值观体系影响企业的管理风格、组织结构和传播渠道,主要表现:(1)企业文化的民族特征决定着企业的价值观选择。企业提倡团队精神的价值观还是个人英雄主义的价值观,直接来源于民族特征的影响。如美国人崇尚个人主义,日本人崇尚团队和家庭。中国人则崇尚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等。(2)企业文化的民族特征影响着企业的管理风格。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最本质的特征,都深深地融化在一个民族的血液中,落实在民族的无意识行为中。如美国崇尚个人主义,则在管理上变现为强烈的竞争意识和雇佣制度上的短期行为,而日本的家庭和团体观念在其企业管理风格上,则是家长作风,和员工对企业的忠诚意识。(3)企业文化的民族特征渗透在企业的伦理道德中。“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影响着企业的“诚信”自律的道德观念。(二)企业文化的个别特性1、独特性。优秀的企业文化虽然可以学习和借鉴,但是却无法简单仿效。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历史、规模、结构、行业、目标、地域等特征,进而有着不同的风格。2、继承性企业文化具有相对的继承性,因为现有企业文化总是建立在企业过去成功与失败的经验之上。即使企业内部员工不断流动,企业文化也会深植于企业内外环境之中,成为企业运行的惯性,成为员工无意识的行为,
本文标题:企业文化学理论原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1740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