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先秦时期的中华文明学案
11高三历史第二轮复习构建通史知识体系以文明史观梳理历史线索历史阶段特征比历史阶段分期重要文明间的共性比差异性重要学会从世界思考比学会思考世界重要历史解释能力、评价能力比记忆能力重要专题一先秦时期的中华文明【专题复习目标】【专题考情分析】本专题在命题上多采用原始材料创设新情景,考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在题型上以选择题为主,但近两年非选择题的比重有所增加。复习本专题时建议注重史论结合,从文明史观的角度理解先秦时期对中华文明所做的贡献,从社会转型的角度理解春秋战国的社会大变革,从分析比较中认识古代东西方文明各具特色。高考对这一讲的考查主要集中在:(1)西周的宗法分封制;(2)小农经济及其基本特点;(3)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等方面。阶段特征:夏商周和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由原始社会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历史阶段,是中华文明的奠基时期。具体表现:①政治上:国家政权产生发展②经济上:农耕经济基本成型③思想文化上:华夏文化蓬勃兴起【专题知识整合】一.考纲要点梳理一、政治上:(1)夏商周时期,实行王位世袭制。(2)西周实行以_同姓亲族_____为主体的分封制,周王成为“天下共主”;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崩溃,形成诸侯混战、社会变革的局面。(3)西周实行以血缘为核心、__嫡长子继承制___为特点的宗法制,形成“家国一体”的社会等级结构。二、经济上:中国古代经济模式的形成与发展1.农业考纲对应知识点政治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2.商鞅变法分封制;宗法制;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特点和作用经济1.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2.古代手工业的发展3.中国古代的商业铁犁牛耕;井田制;封建土地所有制;小农经济;重农抑商政策。手工业形态;冶金业;陶瓷业。西周工商食官制度;春秋战国的商业。文化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2.汉字的起源与书画的发展3.中国古代的文学百家争鸣的背景、主要流派和意义;儒家思想的创立与发展。甲骨文、金文和篆文。《诗经》;屈原和《楚辞》。22夏商西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结论耕作技术石器锄耕铁器牛耕农业生产力不断改进并趋向成熟土地制度井田(公田)制土地私有制生产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耕作方式千耦其耘(集体协作)男耕女织(个体农耕)小农经济成为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2.手工业(1)商周时期青铜器的铸造进入繁荣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官营、______和家庭手工业三种形态并存。3.商业(1)商朝时期,商人产生;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商业繁荣,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商人社会地位提高。(4.主要经济政策——重农抑商政策(1)目的: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最早由战国时的商鞅(奖励耕织,重农抑商)提出。(2)基本含义:强调发展农耕,限制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以农为_____,商业被称为“________”。这个政策是中国历代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政策。三、思想文化上:中国传统文化的奠基与科技文化的发展1.思想(1)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儒、墨、道、法等诸子百家纷纷登场,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____________。(2)春秋末期的孔子开创儒家学派,经过孟子和荀子的发展,战国后期儒学成为蔚然大宗。2.科技文化(1)科技:战国时期发明了指南仪器——司南;出现了现存最早星表——《石氏星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算筹计算法。(2)汉字:商代_______出现,中国文字成熟。(3)文学:春秋时期,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_________》,具有现实主义特色;战国时期楚辞创作并盛行;【重点知识】政治1.分封制(1)目的:巩固周王朝统治——“封建亲戚,以藩屏周”(2)含义:又称封邦建国,周王将宗族、姻亲、贵族、功臣分派各地,广建子国的封国制度。(3)特点:①等级森严②、层层分封(4)作用:①通过分封制,周朝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②各封国与周王室的臣属关系更加明确,周王形成了天下共主的地位;③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5)遭到破坏:①春秋时期,随着周王势力的衰微和诸侯争霸局面的出现,分封制名存实亡;②战国时期,分封制逐步被县制取代(6)分封制的利弊分封制使周天子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同时扩大了疆域。促进了作为中华民族主体的华夏族的生长聚合。但由于通过分封建立起来的是一个用宗法血缘关系建立起来的政治军33事同盟,各诸侯国保持了相对的独立性,具有较强的离心力,因此,王室军事实力一旦削弱,就必然形成诸侯割据局面,危及统一和安定。2.宗法制(1)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统治阶级内部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2)主要特点:①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嫡长子为大宗,拥有继承权②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相辅相成,表现为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的结合③大宗与小宗之间既是家族等级关系,又是政治隶属关系(3)作用:①宗法制度通过血缘的亲疏,确立起一整套的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制度,保障各级贵族能够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②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团结与稳定,强化王权,从而实现国和家一体化;③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影响甚至延续到今天。(4)影响:①积极——重视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幼,有利于社会安定,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②消极——强调家庭本位,过分重视人情关系,人为划分远近尊卑,个体自主意识和平等权利受到约束,与现代平等和法制意识相违背。(5)关系:为维系宗法分封制度,周公又制定了一套完整、严格的等级礼仪制度,作为各级贵族必须遵从的生活准则,谁也不得逾越。分封制度、宗法制度和礼乐制度,三者互为表里,紧密相连,反映了周朝政治制度的成熟。经济经济活动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它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并在社会政治、思想文化的发展中起决定作用3、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基本形态及其演变历史时期土地制度表现形式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氏族公社所有奴隶社会(商周)土地国有制——国王代表奴隶主阶级占有全国所有土地,实质上就是土地私有制井田制——是分封制的基础和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封建社会(战国以来)封建土地所有制——以私有制为主体的多种土地所有制君主土地所有制——屯田制、均田制地主土地所有制——占主体地位(地主占全国大部分土地),是封建生产关系的基础自耕农土地所有制——占有很少土地4、如何认识土地制度的变革与调整?认识:(1)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土地制度的变革和调整;而土地制度的调整又促进生产力(社会经济)的发展(2)说明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即生产力的发展是土地制度演变的根本原因。(3)土地制度演变的规律是:从土地的国有演变为土地的私有。445、古代中国农业发展的特点1.精耕细作----生产模式:2.小农经济----组织形式:■以上两个特点是古代中国农业最基本的特点3.铁犁牛耕----耕作方式4.自给自足----经济地位6、简述小农经济形成的原因、特点、影响。•原因: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进步;私有土地出现•特点:有少量土地;以家庭为单位生产;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生产目的:满足自家基本生活需要和缴纳赋税•评价:①积极:生活较稳定,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②消极:很难扩大再生产,影响社会分工和交换•地位: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影响小农经济的因素:社会、统治者的政策、自然条件。7、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点⑴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早在原始社会晚期即已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形成独立的生产部门⑵技艺高超、领先世界官营手工业代表着当时生产技艺的最高水平炼钢技术、制瓷技术、丝织技术享誉世界⑶三种经营方式并存、民营逐渐居于主导地位。⑷官营手工业规模大、行业多、分工细、管理完善、工艺超群。⑸明清时期,民营手工业开始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⑹始终处于农业经济的从属地位8、古代商业发展的特点(1).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紧密相连,相辅相成,是农业经济的补充,不占主导地位。(2).受重农抑商政策制约,发展艰难而曲折。(3).政府对城镇商业活动行政限制逐渐减少。(4).明清时期,对外贸易由盛转衰(闭关锁国)(5).城市的政治职能减弱,经济功能增强。9、重农抑商政策含义:发展农耕,限制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目的(1)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经济)(2)安定人心;保障国家的安全,维护政治的稳定,巩固君主的地位(政治文化)积极:(1)、稳定小农经济,促进农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2)、巩固新兴地主阶级的中央政权消极:(1)、社会经济活力压抑,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2)、导致社会落后。文化与政治、经济的关系认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一定的政治、经济发展形成一定的社会思想文化;社会文化反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是社会政治、经济的反映。10、百家争鸣1.背景⑴经济上: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⑵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势力壮大;⑶阶级关系上:士阶层活跃,被受重用;55⑷文化上:私学兴起,“学在民间”。2.突出特征:体现了历史变革时期的自由意识、创造精神和学术空前活跃的状况。3.意义: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⑶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4.特点: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互相诘难、批驳;彼此吸收、融合)11、春秋战国时期儒学形成1.孔子创立儒学(春秋时期)项目内容历史地位政治仁仁者爱人(核心),具有进步性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创立的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主流,在世界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礼克己复礼,具有保守性德为政以德,包含了民本思想哲学天命观,对鬼神敬而远之教育教育思想有教无类,适应了社会发展需要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实事求是,学思结合等2.孟子对儒家学说的发展(战国时期)思想主张内容评价政治思想仁政(核心)在当时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是他的主张在当时的形势下是很难实现的。民本思想民贵君轻伦理观念人性本善3.荀子对儒学发展的贡献(战国时期)思想主张内容意义政治思想主张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改造了儒家思想,综合了法家和道家思想的积极合理成分,使儒家思想更适应当时社会的需要伦理观念认为人性本恶,治国应以礼教为主,强调礼法并治天人关系提出“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12、孔子与苏格拉底主张的异同66孔子苏格拉底同都关注人、人与社会,都具有早期人文主义色彩。异孔子从君主统治出发,根本上是压制了人的个性发展。强调人在社会中的地位权利责任,有利于个性发展。13、古代的三种治国思想1.儒家:推崇“人治”。即指治国时偏重人的作用实行仁政。2.法家:提倡“法治”。即强调法的作用,主张用法令来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的国家。3.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即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社会,顺应时势和民心。(主意:中国封建社会统治思想实际上是把三者加以融合互补,以儒家思想为基础,法家思想为辅助,兼采道家的合理思想。)14、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特点儒家思想较为具体,带有浓厚的理想化色彩;没有严密的理论基础,大多是关于思想修养方面的的道德规范和政治理想方面的治国原则;孟子的“仁政”、“民贵君轻”主张使儒家思想开始与政治相结合,但因脱离现实政治而遭到新兴地主阶级的冷遇。诸子百家思想今天大放异彩:儒——仁政“以德治国”法——法治“依法治国”孔子——教育思想全民教育、素质教育、职业教育墨——兼爱非攻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反对战争15:商鞅变法目的领域内容积极意义(具体作用)实现富国强兵除旧立新经济1.“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2.重农抑商,奖励耕织;3.统一度量衡。从根本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度,维护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提高了他们发展农业的积极性,促进了农业发展。军事1.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2.废除“世卿世禄制”鼓励贵族建立军功。极大地提高了军队战斗力。政治1.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制定连坐法;2.普遍推行县制;3.“燔诗书而明法令”,制定秦律。打击并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使封建国家机器的职能更加健全,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从此开始。习俗推行一夫一妻小家庭政策二.调动运用知识:1.
本文标题:先秦时期的中华文明学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1741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