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传统医学与养生—浙江师范大学医院中医科副主任医师黄航华中国医学与古巴比伦医学、印度医学被称为人类最早形成体系的三大传统医学,后两者虽比中医药学发源要早,现仅存一些散在的疗法和零散的理论,唯有中国传统医学以其独特完整的理论体系和卓越的诊疗效果,在世界传统医学中一枝独秀,历经2000多年沧桑巨变依然生机勃勃,成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1绪论传统医学指具有鲜明传统民族文化特色的、以防治疾病、促进健康为研究内容的科学。养生指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延年益寿的理念与方法。1.1传统医学发展简史原始社会-传统医学的萌芽阶段春秋战国-传统医学理论体系的孕育阶段秦汉-传统医学理论体系的奠基阶段晋唐-传统医学分化、融合与临床发展阶段宋金元-学派涌现、理论突破阶段明清-综合集成和深化发展阶段现代-坎坷进步中孕育着新的腾飞原始社会(1)在距今约一百多万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已在自己的国土上生活、劳动着,他们凭借一些稍经敲打的简陋石器和原始群落的活动,在与自然界和猛兽的长期斗争中,求得了生存,自发地形成了疗伤治病的感性认识,并逐步积累了原始的医药卫生知识。原始社会(2)原始人类由于饥不择食,经过无数次对作为食物的各种物质广泛的尝试和长期的经验积累,逐渐认识了植物、动物及矿物的毒性和治疗作用,形成了最初的药学知识。同时在与毒蛇猛兽的斗争中、在烘火取暖的过程中、在骨器石器工具发展的基础上逐渐出现了外治法、灸法和针砭法的萌芽。原始社会(3)原始人在长期生活实践中,逐渐学会缝制衣服,标志着人类卫生保健文明的开始。火的使用和人工取火,推动人类从生食走向熟食,使人体易于消化,减少了胃肠病的发生。人类在狩猎、劳动中体验到运动对保持和促进人体健康的重要意义,便自觉不自觉地在生活、祭祀中推广舞蹈以舒筋壮骨,强壮身体。大约在四、五万年前,人类已开始知道建筑房屋,并逐渐出现因不同功能需要而建造的不同房舍,如“窨仓”、“畜圈”等,这对改善人类居住环境的卫生条件、提高生活质量大大地向前迈进了一步。这些,就形成了最早的医学保健知识。春秋战国中国社会急剧变化,政治、经济、文化都有显著发展。“诸子蜂起,百家争鸣”,学术思想空前活跃,对后世影响巨大的几大学术流派相继诞生。元气论自然观和阴阳五行学说等在战国末年已具雏形,这些为医家总结医疗经验,形成理性认识,建构医学体系,提供了思想武器和方法工具。此外,自殷商始,医师专业分化,且分工日细,医疗经验迅速增多,又为理论总结准备了充分的素材和资料。一些理论雏形如病因学的“六气说”等亦已出现。秦汉科学文化日趋繁荣,不论社会科学还是自然科学,以及生物科学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哲学、文学和史学等方面都产生了不少名著,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在阴阳五行哲学思想指导下,以天人合一的系统整体观,运用朴素辨证的科学思维方式,对以往的医药学实践经验进行系统总结、概括,形成了传统医学的概念、规律、病因、病机等基本理论结构,从而逐步建立了中国传统医学的科学理论体系。如《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和《神农本草经》等医学典籍的相继问世,标志着中国传统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确立。晋唐传统医学发展表现出三个特点:一是一批分支学科专业理论在分化中日趋成熟,如脉学、病因病机学、针灸学、方剂学、妇科学、儿科学、外伤科学都出现了专著;二是临床各科蓬勃发展;三是随着盛唐时期国力大增,文化繁荣,中国传统医学也融合了来自印度、波斯等外国医学知识,成为当时世界医学中心。宋金元至宋、金、元时期,各专科日臻完善,专科体系相继确立。涌现出一些学派,不仅活跃了医坛学术气氛,更倡导了注重理论研究之风,并在某些方面取得了突破。如刘完素的“寒凉派”、张从正的“攻下派”、李东垣的“脾胃派”和朱丹溪的“养阴派”,被后世尊称为“金元四大家”。另外,宋元时,预防天花的人痘接种术已经出现,开创了世界免疫学之先河;宋人宋慈的《洗冤录》,又达到当时世界法医学的最高峰。明清明清是中国封建社会走向成熟和渐趋停滞的时期,传统医学的发展也有近似的特征。这一时期,传统医学的发展也有三个特点:一是出现大批集成性著作,如《本草纲目》、《医学纲目》、《证治准绳》、《景岳全书》等;二是在一些领域出现深化发展的势头,如对“瘀血”证研究的深入、“命门学说”的确立、人体解剖学的发展和“温病学”流派的形成;三是清之中末,受西学东渐的影响,中西医学论争和中西汇通学派出现,也是这一时期传统医学发展的一大特点。李时珍由此看来,传统医学的形成,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1、劳动人民几千年来与疾病斗争的经验总结与不断升华与发展;2、中外医学知识交流、融合。1.2传统医学理论体系的特点整体观恒动观辨证论治1•2•1整体观念整体是指统一性、完整性和相互联系性。整体观念就是强调在观察分析和研究处理问题时,须注重事物本身存在的统一性、完整性和相互联系性。①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②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③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①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就形体结构而言,机体是由若干个脏腑器官组成的,这些脏腑器官在结构上、功能上是不可分割、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每一个脏腑器官都是人体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就生命基本物质而言,组成人体各脏腑器官并维持其正常生理机能活动的基本物质都是精、气、血、津液,这些物质分布并运行全身,以维持机体统一的机能活动。▲就机能活动而言,形体结构和基本物质的统一性,决定了机能活动的统一性,使各种不同的机能活动互根互用、相互协调、密切联系。②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人类生活在自然界中,自然界存在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大自然的阳光、空气、水和生物圈等,构成了人类生存、繁衍的最佳环境。自然界的变化,必然直接或者间接影响人的机能活动,所以人体内的生理活动与自然界环境之间存在着既对立又统一的整体关系,这就是传统医学所说的“天人相应”的观点。③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人生活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社会环境不同,可造成个人的身心机能和体质的差异。一般地说,良好的社会环境,有力的社会支持,融洽的社会关系,可使人精神振奋,勇于进取,有利于身心健康,反之则不然。政治、经济、文化、宗教、法律、婚姻、人际关系等社会因素,都影响人体的各种生理、心理活动和病理变化,人体必须进行自我调节,与之相适应,才能维持生命活动的稳定、有序、平衡和协调,这就是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1•2•2恒动观念恒动,即不停顿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传统医学认为,天地之间始终处于永无休止的运动之中,动而不息是自然界的根本规律,运动是物质存在的固有规律和根本属性,自然界的各种现象包括生命活动、健康、疾病都是物质运动的表现形式,运动是绝对的、永恒的,任何静止、僵化的观点都是错误的,这称之为恒动观念。包括:①生命活动的恒动观。②病理变化的恒动观。③疾病防治的恒动观。①生命活动的恒动观。人的生命活动的过程就是一个恒动的过程,包括生、老、病、死,在这一过程中,人体各脏腑器官均处于永无休止的运动之中。同时,人的生命活动每时每刻都在不停的运动中,如人体对饮食物营养的吸收、输布,津液的环流代谢,气血的循环贯注,物质与功能的相互转化等。无一不是在机体内部以及机体现外界环境之间的阴阳运动中实现的,这就是生理上的恒动观。②病理变化的恒动观。疾病是致病原因作用于人体后,各脏腑器官、气血津液出现功能异常的运动状态。疾病在不同的因素作用下,可出现不同的发展、变化与转归。即便是气血瘀滞、水湿、痰饮停滞、食物积滞等现象,依然是发病机体运动异常的结果,是一种异常的运动形式,这就是病理上的恒动观。③疾病防治的恒动观。健康是人体自身、人体与外界环境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动态平衡的结果。维持这种动态平衡是预防疾病、保障健康的需要。这种动态平衡一旦被打破,就会发生疾病。传统医学主张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就是运用运动的观点,来调节人体气血阴阳,使之生理活动维持或恢复这种动态平衡。所以,传统医学中关于养生和防治疾病的基本思想,都体现了这种“动静互涵”的恒动观念。1•2•3辨证论治辨证论治,是传统医学诊断疾病、治疗疾病的基本方法。所谓“辨”,即审辨、甄别的意思。所谓“证”,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辨证是将望、闻、问、切等诊法搜集到的资料、症状和体征,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通过比较、分析和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发展阶段及正邪之间的关系等,最后概括为某种性质的证或病。因而,辨证就是对疾病病情作出正确的全面分析、推理、判断和诊断的过程。论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辨证是确定治疗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治疗疾病的手段和方法,二者密切相联,不可分割。
本文标题:传统医学与养生1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2191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