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传统太极拳认定的原则
《武当》杂志2016年四期刊登传统太极拳认定的原则河北陆哲蓊《武当》杂志2015年8期发表了江苏胡继军先生《如何传承‘原汁原味’太极拳》。作者认为:“继承、弘扬和保护太极拳这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遗产,是每一位太极拳传承人的使命和责任。”也从五个方面做了阐述,“在传播的过程中,如何传承太极拳的‘原汁原味’,使它在外形上不走样,内含上有真谛,传承中有脉络,并能真实保持传统太极拳的本来面目。”阅后很有感触,于是想从直观上拟定个标准,以帮助太极拳传承人更加容易地识别什么才是“原汁原味”的传统太极拳。借鉴《文物保护法》所提出的“不改变文物原状原则”,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修缮中,规定有“四原原则”(即原材料、原形制、原工艺、原做法)。作为传统武术,与“历史文化遗产”相对应,传统武术的认定同样也应该有“四原原则”,即:原拳式名称、原拳架套路、原拳式打法、原拳势风格特点,这“四原原则”还应该是并行不悖的、缺一不可的。另外,传统武术认定还应该有个时间分界线,根据已有观点,且将此称为“时间界定原则”,并以此作为前提条件。关于时间界定原则目前有两种观点。其一、《武当》2007年四期刊载了《关于传统武术发展的再思考》,作者鹿兰锋先生认为:“对传统武术的界定:一是从历史形成年代看,二是从内容形式上看”。“传统武术历史悠久,过去大多数流传于民间,十分复杂,多数门派形成于清末民初。------从内容上看,传统武术基本是按各流派,按师承相对稳定的继承和传播,不轻易改动,即便改动或有些创新,也不会失其风格,各流派的套路在继承上集中体现这一点。比如翻子门的‘脆八翻’套路,不管师承何人,其形式、内容、技法在全国基本上都一样。传统武术在继承上较多地保持了实用法。”其二、《武魂》2005年二期刊载了《传统武术你怎么了?!》,作者武冬先生认为:“根据当代中国武术就目前的结构特点而言,大致由竞技武术和传统武术两大系统组成的事实,为了‘传统武术’和‘竞技武术’相对应(尽管这不符合逻辑);另一方面为了剔除当代个别人打着传统的幌子,自称是传统武术,其实还没有经过历史检验的新编武术,所以我们认为将传统武术的时间界定划在武术成为全国运动会竞赛项目的新中国诞生的1949年,作为传统与现代的时间分界线。将此前形成并流传至今的武术技法视为传统武术的内容。”将清末民初作为传统武术的界定时间应该是合理的,清末民初是多数门派形成的鼎盛时期。界定至1949年实际上是一种时间延续,日本侵略中国后至1949年期间由于连绵的战乱、民不聊生,传统武术尽管已相当衰落,但对它的传承还没有遇到什么干扰因素。综合鹿、武两位先生提出的观点,界定于1949年也是可以的。因此传统武术即是1949年以前所创编并由本门传人忠实地继承并传播下来的,原汁、原味、原生态的原传拳架套路。而1949年以后由于出现了竞技武术,冷兵器时代的结束取而代之的热兵器的到来,更因新中国成立初期为巩固新生政权而采取的不允许打拳,以及长期持续的阶级斗争理论,禁锢了传统武术的发展,及至之后,随着时代的变迁,健身成为了人们追求的目标,致使传统武术的本质属性的传播和发展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壤,同时也失去了实战检验的机会和氛围。因此1949年以后出现的新编或改造了的武术套路就不能称之为传统武术了。关于传统武术认定的“四原原则”。从对传统武术的认定具有指导性、启发性及现实意义出发,四原原则”是:原拳式名称;原拳架套路;原拳式打法;原拳势风格特点,其定义传统武术也是合理的。这里以太极拳中的赵堡、陈、杨、武、吴、孙式及其他派、式太极拳。简要地列举几例以对“四原原则”做进一步解释。一、拳式名称1、“揽雀尾、懒扎衣、揽插衣”。太极拳中将敌之手臂比作雀的头尾,用双手持取雀头雀尾并随其旋转上下,有如持玩雀尾。杨式、吴式太极拳均称此名。另一说模拟古人交战前先把长袍下摆扎入衣带,以便利作战,故又称懒扎衣。陈、武、孙都称此名。赵堡称“揽插衣”,与“懒扎衣”略有不同,“懒”与“揽”音同,字、意不同,应属音误;“扎”与“插”音相近而意同。这三个拳式名称的发音近似,加上地方口音,传流中有音转的可能,也有文词润色,修订拳名的可能。2、“抱虎推山、抱虎归山、抱头推山”。假设敌从身后如恶虎扑我,而我用抱势化其力,借力推之。或说一人对二敌,抱擒一人,推击第二人,故名抱虎归山。赳堡、陈式称“抱头推山”。杨、吴式称“抱虎归山”。武、孙式称“抱虎推山”。3、“白鹤亮翅、白鹅亮翅”。拳中取两臂左右、上下对称分展,身脊中直形如鸟翼,状若白鹤亮翅而得名;又说根据两臂升降旋转之势;还有说取单展双亮之意。赵堡、陈、杨、吴式称“白鹤亮翅”;武、孙式称“白鹅亮翅”,与前者仅一字之差。4、“斜飞势”。拳中将自己比喻为鸟,两臂斜展,有如鸟张翅而飞之势而名之。赵堡、陈、武、孙式无此式名称;杨、吴式称此名。5、“扇通背、闪通背、三通背”。赵堡、陈式称“闪通背”;杨、吴式称“扇通背”;武、孙式称“三通背”。很可能这个动作一脉相承,只是传承中的音误造成名称的不同。以上举例说明:1、基本相同的拳式名称各派、式叫法不同,寓义有别。有的可能由音误而造成。2、有些拳式名称这一门派有,而另一些门派则无。二、拳架套路纵观六式传统太极拳的套路结构,表现出较动作形态有更大的相似性,可以清晰地看出拳套结构顺序,去掉重复动作后,主体顺序为:起势—懒扎衣—单鞭-提手上势-白鹤亮翅-搂膝拗步-手挥琵琶-搬拦捶-如封似闭-十字手-抱虎推山-肘底捶-倒撵猴-海底针-山通背-撇身捶-云手-高探马-分脚-野马分鬃-玉女穿梭-金鸡独立-迎面掌-十字腿-指裆捶-七星-跨虎-双撞捶-收势。从中可以看出传统太极拳套路结构的编排特点:一是由难开始,重在练功。二是组合固定,段落相似。但细致分析套路结构仍有所差异,如杨式和吴式,武式和孙式的套路结构更为接近。而唐拳三世七、宋氏家传太极功则是单式练习,任意组合成为套路。具体到扇通背(三通背)前后几式的组合以杨、吴、武、孙式看,杨、吴式“扇通背”上接“海底针”,下承“揽雀尾”;武式“三通背”上接“按式”、“青龙出水”,翻身再到“三通背”,下承“懒扎衣”。孙式与武式相似,只是将“按式”、“青龙出水”,统称在“三通背”一称之下。上述简略分析各派太极在拳架套路上尽管有着更大的相似性,主体框架一致。但它们也表现出了各门派太极拳在拳架套路上的不同性;而唐拳、宋氏家传太极功没有组合为套路,更带有早期太极拳的影子。三、拳式打法1、“揽雀尾、懒扎衣、揽插衣”。从拳式打法上看赵堡、陈、孙、武外形上颇似扎衣的动作。而杨式、吴式的动作则偏似揽雀尾的动作。赵堡的揽插衣,上接翻掌左掌内旋轻按在左小腹下部,右掌向上经头前向西方向弧形按出。同时右脚向正西迈一步变实,成右弓左蹬步。陈式中的懒扎衣,打法上接金刚捣碓,两掌缠丝开合擦脚出步,成偏马步定势橫拉掌;杨式的揽雀尾,由掤、捋、挤、按组成,包含了太极八法的四正法,此势所包含的技法内容是最为丰富的一势;吴式的揽雀尾,由虚步左掤、右掤、捋、挤、按等打法组成,劲法上与杨式同,而外形上则不同;孙式的懒扎衣,包括了起手掤,转身捋,进手挤按的动作,外形上突出了下肢步法的跟步;武式的懒扎衣强调起、承、开、合,从打法上看,同样具有起手掤接对手,承则有承接对方来力内含捋化之意,开即合,内含挤、捋的劲力。外形上突出了手的运动范围,身型的收尾闾特点2、“白鹤亮翅、白鹅亮翅”。陈式的“白鹤亮翅”,下肢做虛势,虚点脚在支持体重脚内侧,两腿之间保持圆形,两掌上下分开,保持缠丝劲;杨式太极拳下肢为虛步,上下两掌对向撑拔;吴式为开立步,两掌在头顶上对称分展;武式为一手上举,一手收于胸间;孙式一手上提,一手下按。以上六式太极拳上肢动作除吴式外,基本上相似。3、“搂膝拗步”。做动作时将一手搂膝,另一手前推。赵堡列有“搂膝斜行”、“搂膝腰步”,前者打法与其他式的楼膝拗步类似,后者即稍异。陈式无搂膝拗步名称,列有“斜行拗步”,打法上与其他式的搂膝拗步相类似。以其左势为例,左掌经左耳向左经膝搂出,右掌由外向里逆缠推出。杨、吴、武式的左掌搂膝相似,右手出法略不同,杨式右掌经右耳旁推出;吴式强调了先侧掌指尖向前然后变立掌,指尖向上;武式右掌始终保持指尖向上,竖掌打出,下肢的弓步在步幅、后脚朝向上也略有不同;孙式的搂手、推手在动作幅度上要求,左手搂时近髋旁,右手食指尖从口处推手,特别突出了跟步,而不是弓步。四、拳势风格特点由以上拳式打法以及行拳高、低,身姿的开展、紧凑,身法、步法、劲力等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而形成了各式太极拳独有的风格和特点。这里仅以赵堡、陈、杨、武、孙式为例做以对照。赵堡:动作外型架势小巧,整正顺合。动作气势圆转自然,柔和饱满。动作劲力外操柔软,内含坚刚。动作衔接圈圆环接,势势相承。动作速度可快可慢,难易相兼。陈式:缠丝旋转,顿足跳跃。动作劲力,刚柔外显,松活弹抖。动作气势,静如山岳,动似雷霆。动作过程,丹田内转,丝丝入扣。动作速度,快慢相间,势断意连。练法上,由柔见刚,刚柔并重。杨式:动作外型舒展大方,中正圆满;动作气势恢宏大度,浑厚凝重;动作连接和顺自然,简洁连贯;动作劲力刚柔内涵,深藏不露;动作速度柔和缓慢,连绵不断。武式:动作外型拳势紧凑,古朴简洁。动作过程起承开合,节序清晰。动作气势中正雅致,势不可侵。动作速度舒缓适中,势断意连。动作势势贯劲,劲力完整。练法上强调每势以起、承、开、合贯串,严格遵循太极原理。步法严格分清虚实,突出中正、竖掌、左右手各管半边,折叠、内劲、内动的要求和特点。吴式:动作外型开展适中,紧凑有度,动作气势端庄典雅,小巧灵活。动作衔接细腻合顺,轻松自然。动作速度均匀和缓,绵绵不断。动作劲力以柔为主,兼有内劲。练法上突出柔练。孙式:动作外型架高步活,中正舒展,动作气势活泼自然,敏捷轻灵,动作劲力内劲饱满,柔中寓刚,动作衔接进退相随,开合相接,动作速度柔和平稳,行云流水,练法上突出步法的进退相随,迈步必跟,退步必撤,每转身换势以开合相接,由此又称“开合活步太极拳”。(以上摘自《太极拳全书》)以上六式所述拳势风格特点形像地揭示了各式太极拳独有的特性,(但也不得不提,个别门派独有的特性却表现出了与太极拳的不同性,尽管它也冠以太极拳名称,笔者认为其并不是“太极拳”,不过这不是本文讨论的话题。)再加上前述拳式名称、拳架套路、拳势打法的差异性而形成了各式太极拳。故笔者提出了“原拳式名称”、“原拳架套路”、“原拳势打法”、“原拳势风格特点”作为认定传统太极拳的“四原原则”。笔者相信传统武术的传承人只要能夠下点功夫,溯本求源,以“时间界定原则”为检验前提;以“四原原则”为检验标准,即可在纷繁缭乱、鱼龙混杂的武术流派中,很直观地分辩出真假“传统武术”。从而能夠真正地“守住她的脉和根,保持她的原汁、原味、原生态,使之不走样、不变味,以保其纯真、无瑕。”(责任编辑柯超)通信地址:河北省邢台矿务局北生活区7楼1单元1号邮政编码:054000王志恩笔名释义:陆哲蓊即大陆泽一老头儿
本文标题:传统太极拳认定的原则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2194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