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最新国际心肺复苏CPR指南
2019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内容大纲•基础生命支持•电除颤•高级生命支持•加强的心脏骤停后治疗针对所有施救者的主要问题•2019年前后发表的研究表明:(1)尽管在实施《2019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后心肺复苏质量已提高且存活率已上升,但胸外按压的质量仍然需要提高(2)各个急救系统(EMS)中的院外心脏骤停存活率相差较大(3)对于大多数院外心脏骤停患者,均未由任何旁观者对其进行心肺复苏继续强调实施高质量心肺复苏•按压速率至少为每分钟100次(而不再是每分钟“大约”100次•成人按压幅度至少为5厘米;婴儿和儿童的按压幅度至少为胸部前后径的三分之一(婴儿大约为4厘米,儿童大约为5厘米)•保证每次按压后胸部回弹•尽可能减少胸外按压的中断•避免过度通气继续强调实施高质量心肺复苏•对于成人、儿童和婴儿(不包括新生儿),单人施救者的按压-通气比率建议值(30:2)并未更改•仍然建议以大约每秒钟1次的速率进行人工呼吸•实施高级气道管理后,可继续进行胸外按压(速率为每分钟至少100次)且不必与呼吸同步•之后,可按照大约每6至8秒钟1次呼吸的速率进行人工呼吸(每分钟大约8至10次呼吸)从A-B-C更改为C-A-B•建议将成人、儿童和婴儿(不包括新生儿)的基础生命支持程序从A-B-C(开放气道、人工呼吸、胸外按压)更改为C-A-B(胸外按压、开放气道、人工呼吸)•心肺复苏程序的这一根本性更改将需要对所有曾学习过心肺复苏的人员重新进行培训•参与制定《指南》的人员及相关专家一致认为付出努力是值得的2019与2019年AHA心肺复苏主要更改的内容2019年A-B-C2019年C-A-B成人生存链1.立即识别心脏骤停并启动急救系统2.尽早进行心肺复苏,着重于胸外按压3.快速除颤4.有效的高级生命支持5.综合的心脏骤停后治疗年龄划分婴儿:不足1岁儿童:1岁至青少年(青春期)成人:青春期以上1.判断意识和呼吸2.启动EMSS(呼救)3.判断脉搏(C)4.胸外按压(A)5.开放气道和人工通气(B)6.CPR(30:2)7.早期除颤(AED)成人基础生命支持流程判断意识和呼吸确定现场安全”现场安全“拍打双侧肩膀,大声呼叫:“你还好吗?”,左右耳各叫一次观察有无正常呼吸(濒死呼吸)指南改变及原因1.观察有无正常呼吸改变:取消“一看、二听、三感觉”方法:观察胸、腹部呼吸运动2.濒死呼吸、喘息——按无呼吸处理Why?——减少时间延误,尽早胸外按压——简化流程,易于操作启动EMSS(呼救)启动EMS系统(120)注意事项:单人:先120、AED,再CPR多人:一人CPR,其他120、AED心脏原因:先120、AED,再CPR淹溺、窒息:先5周期CPR,再120注:AED(体外自动除颤)根据不同场景确定呼叫内容:病房——“请您快叫护士,带抢救物品和AED﹗”院内非病房区域——“请您赶快通知急诊科医护人员过来抢救病人,拿AED﹗”院外——“请您帮打120,拿AED尽快回来帮忙﹗”注意:呼叫时一定要指定某人,并确定该人已去呼救启动EMSS(呼救)更改:A-B-CC-A-BA-B-C:开放气道人工通气胸外按压C-A-B:胸外按压开放气道人工通气Why?——于存活方面,无明显益处——胸外按压是最简单的技术,所以是进行复苏时遇最小障碍的•心脏骤停患者需氧量较平常相比没有明显增加•突发心脏骤停患者的血液内剩余的氧气可以维持患者最初几分钟的供氧“无明显益处...为什么?心脏骤停患者可承受相对较长时间的呼吸停止而非长时间的血液循环停止•部分成人心脏骤停患者有心室纤维性颤动(VF)/无脉性心室心搏过速(VT),所以必须–胸外按压–及时除颤•胸外按压可以迅速开始(不需器材)•打开气道和提供通气将会延缓救治措施•通气只会延迟18秒或更少从A-B-C更改为C-A-B•大多数院外心脏骤停患者没有由任何旁观者进行心肺复苏•这可能是多种原因造成的,但其中一个障碍可能是A-B-C程序,该程序的第一步是施救者认为最困难的步骤,即开放气道并进行人工呼吸•如果先进行胸外按压,即C-A-B,可能会鼓励更多施救者立即开始实施心肺复苏判断脉搏(C)患者体位:仰卧在硬质的平面摆放方法:患者面朝下时,应把患者整体翻转,即头、肩、躯干同时转动,避免躯干扭曲,头、颈部应与躯干始终保持在同一个轴线上医务人员:检查脉搏非医务人员:不需要检查脉搏方法:用食、中手指找到甲状软骨,平行侧滑到与抢救者同侧的胸锁乳突肌与颈前肌之间的肌间沟内注意事项:检查时间小于10秒(5-10秒)判断脉搏(C)胸外按压(A)按压频率至少100次/分按压与放松时间各占50%按压深度:至少5cm位置:胸骨下二分之一(乳头连线法)胸外按压方法肘关节伸直,双上肢呈一直线,双肩正对双手,以保证每次按压的方向与胸骨垂直双手呈重叠或相加按压幅度为至少5cm每次按压后使胸廓充分回弹,但双手不要离开胸壁胸外按压(A)改变:胸外按压频率至少100次Why?——按压次数对于能否恢复自主循环以及存活后的良好神经系统功能非常重要。——按压次数是由按压速率以及按压中断的次数和持续时间决定。——大多数研究显示更多按压可提高存活率——强调尽可能减少这一关键心肺复苏步骤的中断。指南改变及原因改变:胸外按压深度至少5厘米Why?——多个建议的幅度,可能会导致理解困难。——施救者往往没有以足够幅度按压胸部。——研究表明,按压至少5厘米比按压4厘米更有效。指南改变及原因开放气道和人工通气(B)开放气道方法非医务人员压额抬颏法医务人员无颈椎外伤者——压额抬颏法疑有脊柱损伤者——托颌法观察口腔有无异物(见到异物才清除)每次人工呼吸时间1秒每次人工呼吸潮气量足够,能观察到胸廓明显起伏缓慢均匀吹气,“避免给气过力”的人工呼吸若已建立人工气道,且二人CPR,通气频率8—10次/分,呼吸与胸外按压不需同步开放气道和人工通气(B)潮气量:500-600mL/次,必须看到胸廓起伏1L球囊1/2—2/3;2L球囊1/3呼吸频率:无自主循环——8-10次/min有自主循环——10-12次/min吸入氧浓度:医务人员应及时使用氧,尽量用100%的纯氧,至少40%开放气道和人工通气(B)方式口对口人工呼吸口对鼻人工呼吸口对气管造口人工呼吸口对阻隔装置人工呼吸口对面膜人工呼吸口对面罩人工呼吸球囊-面罩通气技术开放气道和人工通气(B)开放气道和人工通气(B)口对口人工呼吸注意事项:要确保气道通畅捏住患者的鼻孔,防止漏气把患者的口全罩住,呈密封状每次吹气应1秒钟吹气后“正常”呼吸,松开捏鼻手通气频率8-10/min潮气量500-600mL/次球囊—面罩通气技术单人法双人法面罩的固定方法单手固定法(EC)双手固定法(双E或双EC)清除异物手法CPR(30:2)在30次按压周期内,保持双手位置固定,不改变手的位置每周期按压与呼吸比为30:2每5周期后重新评估若为双人,每5个周期(约2min)换位1.预防2.尽早进行心肺复苏3.启动急救系统4.有效的高级生命支持5.综合的心脏骤停后治疗儿童生存链肱动脉口对口鼻呼吸婴儿意识判断:拍足底,呼叫患儿,确认意识丧失婴儿胸外心脏按压方法(1)二指按压:单人:用中指、无名指或中指、食指按压双人:用双手拇指环抱按压(2)压力均匀,不可使用瞬间力量(3)按压部位在胸骨中线、双乳头连线略下方(4)按压频率至少100次/分(5)按压深度约为胸部前后径的1/3,每次按压后胸廓完全弹回,保证按压与松开时间基本相等潮气量:6~8mL/kg,必须看到胸廓起伏充气压力20~40cmH2O(新生儿)呼吸频率:无自主循环——8~10次/min有自主循环——12~20次/min40~60次/min(新生儿)氧流量:6~8L/min(供氧浓度为40%~60%)球囊—面罩通气技术胸外按压与人工呼吸比率单人:30︰2双人:15︰2高质量心肺复苏的需要1、按压速率至少为每分钟100次2、成人按压幅度至少为5cm;婴儿和儿童的按压幅度至少为胸部前后径的1/3(婴儿-4cm,儿童-5cm)3、保证每次按压后胸部回弹4、尽可能减少胸外按压的中断5、避免过度通气•2019(新):从为婴儿和儿童进行胸外按压而不是人工呼吸开始心肺复苏(C-A-B而不是A-B-C)。从30次按压(单人施救者)或15次按压(两名医务人员为婴儿和儿童进行复苏)而不是2次通气开始心肺复苏。•2019(旧):在胸外按压之前,从开放气道和2次人工呼吸开始心肺复苏。•理由:因为大多数儿童心脏骤停是窒息性而非原发性心脏骤停,所以儿童心肺复苏显然需要通气和按压,直觉和临床观察也支持这一结论。但与成人(原发性)心脏骤停相比,儿童心脏骤停比较少见,所以许多施救者因无法确定而不执行任何操作。大多数儿童心脏骤停患者未经任何旁观者实施心肺复苏,所有使提高旁观者更有可能采取行动的策略都会拯救生命。所以,为所有年龄段的患者应用C-A-B方法,希望可提高旁观者实施心肺复苏的几率。在理论上,新程序只会导致人工呼吸延误大约18秒(进行30次按压需要的时间)或更短(如果有2名施救者)。早期除颤(AED)目标:在患者倒下后3分钟内给予电击时机:目击状态下应从胸外按压开始心肺复苏,并尽快使用除颤器或AED能量:双相波200J单向波360J儿童2-4J/Kg(可根据生厂商推荐能量从最小能量开始)AED的使用流程①打开电源②贴电极片③离开、分析④离开、放电电击治疗•1次电击方案与3次电击程序治疗室颤的比较•双相波和单相波的比较•第二次电击或后续电击使用递增剂量和固定剂量的比较先给予电击与先进行心肺复苏2019(重新确认的2019版建议):•当施救者目睹发生院外心脏骤停且现场有AED时,应从胸外按压开始心肺复苏,并尽快使用AED•在医院和其他机构使用现场的AED或除颤器治疗心脏骤停的医务人员应立即进行心肺复苏,并且尽早使用准备好的AED/除颤器先给予电击与先进行心肺复苏•如果有两名或三名施救者在场,应进行心肺复苏,同时拿到除颤器•对于院内心脏骤停,没有足够的证据支持或反对在除颤之前进行心肺复苏•对于有心电监护的患者,从心室颤动到给予电击的时间不应超过3分钟,并且应在等待除颤器就绪时进行心肺复苏先给予电击与先进行心肺复苏理由:•如果发生心室颤动已有数分钟,心肌将耗尽氧气和能量,进行短时间的胸外按压可为心脏输送氧气和能量,提高通过电击消除心室颤动(除颤)并恢复自主循环的可能性•两项研究证明了先进行心肺复苏而不是先给予电击的好处,虽然在给予电击之前进行1½至3分钟的心肺复苏并不能提高心室颤动的整体存活率,但是从呼救到急救人员抵达时间为4至5分钟或更长时,先进行心肺复苏的策略确实可提高心室颤动患者的存活率1次电击方案与3次电击程序•2019(未更改2019版本的内容):•两项新发表的人体研究对使用1次电击方案与3次电击方案治疗心室颤动导致的心脏骤停进行了比较•证据表明,与3次电击方案相比,单次电击除颤方案可显著提高存活率除颤波形和能量级别•2019(未更改2019版本的内容):•数据表明,如果双相波形电击的能量设定相当于200J或更低的单相波电击,则终止心室颤动成功率相当或更高•不过,尚未确定第一次双相波形电击除颤的最佳能量,亦不能确定哪种波形对提高ROSC发生率或存活率更好(单相波或双相波)•如果没有双相波除颤器,可以使用单相波除颤器•不同制造商采用不同的双相波形电击配置,并未直接比较为人体使用这些配置的相对有效性•急救人员应使用制造商为其对应波形建议的能量剂量(120至200J),如果剂量未知,可以考虑使用最大剂量除颤波形和能量级别固定能量和增强能量2019(未更改2019版本的内容):•尚未确定首次电击或后续电击的最佳双相波能量级别,故无法针对后续双相波除颤尝试的所选能量给出确定的建议值•根据现有证据,如果首次双相波电击没有成功消除心室颤动,则后续电击至少应使用相当的能量级别,如果可行,可以考虑使用更高能量级别简化的高级生命支持流程及新流程2019(新):•传统高级生命支持心脏骤停流程经过简化和综合,
本文标题:最新国际心肺复苏CPR指南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2238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