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2018马克思教材的思考题答案
绪论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具有哪些鲜明的特征?①科学性: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个逻辑紧密的有机整体,它的形式是主观的,但内容是客观的,它以事实为依据、以规律为对象,并以实验为检验标准;②革命性:集中表现为它的彻底的批判精神和鲜明的无产阶级立场;③实践性:马克思主义是从实际中来,到实践中去,在实践中接受检验,并随实践二不断发展的学说;④人民性:人民至上是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政党把人民放在心中的最高位置;⑤发展性: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学说,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并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2.1999年,由英国剑桥大学文理教授发起,就“谁是人类纪元第二个千年第一思想家”进行了校内征询和推选。投票结果是:马克思第一,爱因斯坦第二。随后,英国广播公司以同一问题在全球互联网上公开征询。一个月下列汇集全球投票结果,仍然是马克思第一,爱因斯坦第二,牛顿和达尔文位列第三和第四。这些评选结果对你有何触动和启发?请详细了解评选情况,从与其他上榜思想家的比较中深入认识马克思。3.结合当代世界所面临的课题和当代青年所肩负的使命,谈谈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和指导意义。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以来,人类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迄今为止,马克思主义哲学依然是当代最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当代唯一不可超越的哲学。正如德里达所说:“不能没有马克思,没有马克思,没有对马克思的记忆,没有马克思的遗产,也就没有将来。”新世纪,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时期,我们面临着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对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的分析,对层出不穷的问题的解决,无不凸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价值。以往的哲学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却始终聚焦于改变世界。我们应该牢牢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品格,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回答时代的课题,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章5.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一、如何理解物质观:1、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它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不依赖于人的感觉而存在,通过人的感觉为人所感知、复写、摄影和反映.2、物质是世界唯一的本源,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3、物质世界是联系的,发展的,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4、时间与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5、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二、马克思主义物质观至今都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指导意义.它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和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我们通过实践改造客观物质世界,就要充分认识是物质是世界的本原,人的实践活动依赖于客观物质世界,而客观世界的规律性更制约着人的实践活动.就要在马克思主义物质观指导下,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实际的发展规律,一切从实际出发,更好地认识和改造客观物质世界,以取得社会主义实践和各项事业的胜利.6.2017年4月27日,英国著名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在北京全球移动互联网大会上重申了他的“人工智能威胁论”。他提出:“人类须警惕人工智能发展的威胁。因为人工智能一旦脱离束缚,就以不断加速的状态重新设计自身,而人类由于受到漫长的生物进化的限制无法与之竞争将被取代。文明所产生的一切都是人类智能的产物。我相信,生物大脑可以达到的和计算机可以达到的没有本质区别。人工智能遵循了‘计算机在理论上可以模仿人工智能并被超越’这一原则。但我们并不确定我们将无限地得到人工智能的帮助,还是被藐视并被边缘化,或者很可能被它毁灭。”请思考这段话,谈谈在人工智能飞速发展的条件下,如何认识物质和意识的关系。(1)人工智能是相对于人的智能而言的。正是由于意识是一种特殊的物质运动形式,所以根据控制论理论,运用功能模拟的方法,制造电脑模拟人脑的部分功能,把人的部分智能活动机械化,叫人工智能。(2)人工智能是无意识的机械的、物理的过程,人的智能主要是生理的和心理的过程。电脑可以代替甚至超过人类的部分思维能力,但它同人脑相比,局部超出,整体不及。智能机器是人类意识的物化,它的产生和发展,既依赖于人类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又必须以人类意识对于自身的认识为前提。(3)物质与意识的关系:①物质决定意识a、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b、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②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这种反作用就是意识的能动性)a、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b、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c、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d、意识具有调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③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统一7.运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辨证关系原理,说明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重要性。(1)矛盾的普遍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事物始终在矛盾中运动。(2)矛盾的特殊性: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3)矛盾的普遍性既矛盾的共性,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的矛盾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4)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重要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性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中国共产党利用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实际结合起来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中国不断前进。因此,掌握这一原理,对于建设我们的国家有着重要的意义。8.依据思维方法和思维能力的关系,谈谈如何培养和提高思维能力。第二章9.结合毛泽东的《实践论》,谈谈如何理解实践与认识的辨证关系。一)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实践又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二)认识也影响实践,反作用于实践: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不科学的理论则会把实践引向歧途。结论:实践决定认识,认识依赖于实践,对实践有反作用。这就是实践和认识的辩证统一关系。10.为什么说真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把握这一点对于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有什么重要意义?把握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相统一的原理,对于我们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有重要意义.马克思主义是真理,它也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它正确地反映了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因而具有绝对性的一面.但是,它又没有穷尽一切事物及其规律,需要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因而又具有相对性的一面.正因为马克思主义真理具有绝对性,所以我们必须坚持它并以它作为我们的指导思想;又因为它具有相对性,所以我们又必须在实践中丰富它、发展它.既坚持又发展,才是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态度.马克思主义真理的生命力在于理论创新.与时俱进,最主要的就是进行理论创新.实践始终在向前发展,理论必须随着实践的不断前进而发展,实践没有止境,创新也没有止境.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思想解放和理论创新能对制度创新、文化科技创新、经济领域创新提供能动的反作用,必须不断加强理论创新工作.强调马克思主义的品质是与时俱进,不是抛弃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而是要科学地反映人类在实践领域和认识领域所取得的最新成果,及时回答和解决时代提出的重大问题,从中得出新的结论,提出新的观点,发展新的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进程有力地证明,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要求.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辩证关系的原理,指导我们树立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即一要坚持,二要发展.马克思主义是在无产阶级革命实践中产生并接受实践的检验,然后又指导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的普遍真理.马克思主义是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是客观真理,也就是包含着绝对真理的因素的正确认识.从这个意义上说,马可思主义是绝对真理.因此,必须坚持,任何时候都不能违背.要反对否定马可思主义的错误倾向.这种观点怀疑和否定马可思的基本原理的正确性,因此,也就是怀疑和否定其真理的客观性和绝对性.马克思主义又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它没有也不可能穷尽我们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马克思主义也有一个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的过程,它的个别观点也会随着实践的发展而改变.这说明,马克思义主同时也是相对真理11.习近平指出:“世界上没有纯而又纯的哲学社会科学。世界上伟大的哲学社会科学成果都是在回答和解决人与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中创造出来的。研究者生活在现实生活中,研究什么,主张什么,都会打下生活烙印。”请谈谈这段论述对于理解真理和价值的辨证统一关系有什么帮助和启示。第三章12.为什么说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生产方式是人类借以向自然界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方式,它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是特定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1、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既是人类和人类社会产生和存在的基础。2、生产方式是社会其他一切社会关系和社会活动的基础。3、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社会制度的更替。所以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13.运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原理分析深化改革的客观依据与重要意义。社会基本矛盾是指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1)客观依据: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当生产关系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时,人们就要变革旧的生产关系,建立新的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②经济基础状况决定上层建筑的发展方向,决定上层建筑相应的调整或变革,而不允许上层建筑长期落后于或不适应自己的发展;上层建筑的反作用冶也必须取决于和服从于经济基础的性质和客观要求,而不允许上层建筑脱离经济基础的发展状况和水平。重要意义:生产力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最活跃、最革命的要素,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全面深化改革中,要坚持发展作为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不断向前发展,进而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保护从根本上说就是为了保障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利益。所以,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积极稳妥地推进上层建筑领域的改革和发展,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工程序化,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度路线、方针和政策的重要依据。14.结合我国科学技术的重大成就,如高铁、大飞机以及“天宫”“蛟龙”“天眼”“悟空”“墨子”等,谈谈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重要性的认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坚定发展依靠人民,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人民是发展的根本力量,群众是真正的英雄,在他们中间蕴藏着无穷无尽的智慧和力量。人民是推进发展的主心骨,只有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才能使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只有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发展才能始终保持正确航向、符合客观实际;只有毫不动摇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以制度保证人民广泛参加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生动活泼、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才能形成,才能汇聚起最为广泛的共识和最为磅礴的力量。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动力。坚持人民立场,永葆人民情怀,我们定能把握机遇、应对挑战,开创发展新局面,开创美好新生活,续写新的光荣与梦想。15.请结合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原理,谈谈对
本文标题:2018马克思教材的思考题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2289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