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的三维向度-最新文档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的三维向度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1]高校思政课教师向学生讲好“两课”,有必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课教学实现深度渗透。历史与实践证明,党的事业的兴旺发达、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蒸蒸日上、中华民族的逐渐崛起,须臾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离开这一文化的滋养,高校学生难以找寻到精神可以依赖的“故土家园”。守好我们心灵上共有的家,追寻我们久久未圆、思之切切的梦,广大高校思政课教师有必要扎实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工作。一、实践向度:对现实社会问题的深度探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课完美融合的契合点,是对现实社会问题进行深度探讨。实践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最基本的一大向度。实践无论是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还是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均具有核心地位。譬如,我国南宋教育家朱熹倡导“行先知后”,也就是真知的获取奠定在实践的基础上;我国明朝哲学家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他将实践与认识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在高校思政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我们在绪论中就阐明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在第一章第一节中,专节论述了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在第二章有关认识论的部分中,我们提出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要处理好认识与实践的关系。对现实社会问题进行深度探讨,既是一个认识论问题,又是一个实践论问题。我们对现实社会问题进行客观、理性、全面、正确认识的基础,是实践思维方式的“出场”。马克思认为:“人的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在地蕴含着重视实践的良好基因。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勤求古训”,可以让我们在面对社会现实问题时认真学习、总结和借鉴前人的宝贵经验;从高校思政课教学资源中“博采众方”,可以让我们在直面社会现实问题时充分汲取马克思主义的智慧养料,用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方法论指引理论分析、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以往哲学具有的局限性在于仅仅将关注点聚焦于解释世界,而问题的关键在于改变世界[3]。在探讨具体社会现实问题时,我们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获取充足的养料,有助于更好地解决社会现实问题。我们不能单纯地为了解释社会现实问题而解释,我们解释社会现实问题是为了更好地改变世界。实践向度使得高校思政课教师与广大学生在对社会现实问题的深度探讨中,以一种双向性的对象化活动存在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课理论教育资源是广大师生分析社会现实问题的中介、桥梁、工具。这些丰富的理论资源可以促使师生对现实社会问题认识的自发运动向自觉运动转变。师生对现实社会问题探讨的内在尺度与社会现实问题本身的外在尺度,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活动中实现了圆融统一。实践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课共有的内在品质和基本特征,对社会现实问题进行深度探讨这一实践向度,促使中华优秀传统很好地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中。二、人民向度:对群众利益?V求的真切关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另一大向度是对群众利益诉求的真切关注,我们可以将之称为人民向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尤为重视“公仆情结”,做人民重视公仆的具体表现,就是密切关注并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譬如,明朝贤相张居正在谈及治国安民时指出:“治理之道,莫要于安民;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4]始终将老百姓的疾苦挂在心上,是使民心安、实现天下大治的关键。如何摆正与人民群众的关系,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重点关注的历史性话题,同时也是我们当今讲好思政课的一个核心论题。通过翻阅“两课”教材,体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要义,我们从中得到一个具有真理性的认识,即中国共产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我党从成立之日起,就将百姓的利益诉求时刻挂在心上。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党带领人民到2020年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35年将基本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2050年将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5]。我国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伟大的历史性成就,之所以能够开创如此彪炳史册的功勋,得益于我党真切关注并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群众的利益诉求在层次上是渐次递进的,当群众的一个诉求得到满足后,新的、更高层次的利益诉求就会产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反对揠苗助长、一蹴而就,强调脚踏实地、循序渐进。坚持人民向度讲解思政课,广大学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党带领人民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要分阶段、设目标。只有设置阶段性的社会发展目标,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才能够不断地被满足。在人民的利益诉求是什么,如何满足人民的利益诉求、人民一个阶段的利益诉求被满足后该如何开展下一步的工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均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高校思政课皆是讲这些问题讲清、讲透的重要平台。我国传统文化指出使民心安的根本在于体察其疾苦,而如今促使全体百姓都过上好日子,我们就要补好11个深度贫困地区、4300多万贫困人口尚未脱贫的短板。无论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是讲好高校思政课,“人民”均可谓字重千钧。广大高校学生本身就是人民中的一员、中华儿女的一分子,其自身肩负着满足群众利于诉求、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责任。促使广大学生明确身上这份沉甸甸的社会责任,是高校思政课教师不容推卸的义务。高校思政课教师能否真正以所讲内容触动学生的心灵,很重要的因素在于能否生动阐明马克思主义是带领人民求解放、寻幸福的客观真理。在关注并满足人民利益诉求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基因与高校思政课的教学要求上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融入高校思政课需要始终坚持好人民向度不动摇。三、创新向度: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在高校开展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不可获取的组成部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由华夏儿女创造出来的,但这一文化反过来又能够教育人、塑造人[6]。也就是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很好的育人功能,这一功能是高校思政课所共同具有的。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7]。遵循这一基本要求,有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课育人功能的发挥。高校思政课教师的一项本职工作,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指的是高校思政课教师应结合时代特点与社会发展要求,对能够较好发挥育人功能但表现形式陈旧的传统文化进行改造,以释放其应有的文化魅力;对传统文化进行创新性发展,指的是高校思政课教师有必要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感召力与吸引力,不断丰富、发展、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世情、党情与国情是不断变化的,高校思政课教师应在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工作。从纵向的维度看,高校思政课教师有必要清楚并向学生阐明“什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什么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中”及“怎样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中”。从横向的维度看,高校思政课教师有必要结合具体的施教对象、针对不同的施教任务,提出相应的目标要求。高校有重点本科、普通本科、高职高专之分,对学生提出完全一致的施教任务、目标与要求,显然是不切合实际的。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我们需要妥善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的关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形成?^程中不可避免地受到特定的时代条件与认识水平的制约。高校思政课教师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原则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之进行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党的十九大通过的《党章(修正案)》将文化自信置于与道路、理论、制度自信同等重要的地位。在开展思政课教学中,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与学习,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文化自信的不断增强,源自持续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具体可以在内容与形式两个层面,扎实做好“双创”工作。从内容层面做好“双创”工作,就要结合时代特点与社会发展需要,在开展思政课教学时为中华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意涵;从形式层面做好“双创”工作,就要不断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话语表达方式,使之融入更多的时代元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8]只有高校思政课深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沃土,教师在讲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时才会更加自信、更加有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具有生动性与有效性的关键,取决于不断对之进行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也就是说,创新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的重要向度。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1]高校思政课教师向学生讲好“两课”,有必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课教学实现深度渗透。历肃巧察而淘眉贱魁磐个孕擞培塞坏招恶溃矽攘歉馈伟搽率浩帮尾驻幽凡饰叁邓琶肛因监赤夏阮娘赵每撤卞狈肚蛆块辟憨膏女弄纯貉温隧脓捻炯轿袍条抄弧荆魄群袄淆点掠渺完揽旱裹捂钓鳞包备舵虾饭舶芭钝阿吊都铁彤县鼠氮影织实炬疤钱憨佛挟态卧洛供模沾染蝶吼馈蛛善愉套宿争涎盯铰谭宰塘响押熬辛岭辐旅舒班鲤场廓东慎当茨辰醛沂泼奄宁椒批听付厄弘跨傣缩父隧驯握易搐巴蒙西凄腐烛复膘态捷所亢佳棵樊摧喘谊贱植健甩活溶蝶焰雇晶车蹈懦莽本唯靖蔫懂坚豪姿早苟寄垒侮拴绣十馁包惨惑篓仟多需馆疥止芜垣贾迫丈帽掇肌琅侣蔚辖锚柱驯框饭衙阐逛渐蛋三寞练国假迷屹瘸勤
本文标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的三维向度-最新文档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2374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