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民俗与旅游民俗旅游是当今国际旅游业的一道新兴亮丽的风景线。作为一个旅游大国,中国具有开发民俗旅游市场的巨大潜力。“民俗”一词很早就出现在古代汉文文献里,《周礼》载:“俗者,习也。上所化曰风,下所习曰俗。”但严格来说,这与后来我们所说的民俗有较大的差距。“民俗”不仅包括了“风”与“俗”,还包括了文艺、信仰、服饰、交通、喜好、禁忌、居住、娱乐等等民间生活的各方面。无论如何,民俗与旅游是历来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的。“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空间地理位置的不同造成旅游目的地的自然生态和生活习俗与客源地自然环境和民俗风情之间的巨大的反差。这种反差对游客具有无穷的魅力,因而构成了民俗旅游动机的主要诱因。本文将以平遥古城为例讨论民俗与旅游之间的关系。(一)平遥古城的民风民俗漫步平遥古城,满目的青砖灰瓦,精巧的飞檐雕壁,高耸的城墙市楼,鲜亮的红灯金匾,你仿佛置身于久远的那段历史,每至一处,都使人目不暇接,叹为观止。《山西通志》说平遥的民风民俗:“民勤俭而尚文。”这话是不错的。平遥人“尚文”应该是三个方面:一、崇尚孔、孟的文教;二、讲究排场;三、装饰、美化环境。这样的“尚文”必然要表现在城墙的建筑上。清代重修文庙碑记(两块)有这么两段有关平遥民风民俗的记述:平遥为古陶地,……其风淳,其俗厚,其人忧深而思远。輶采者以为有陶唐氏之风,而其邑之学士大夫以迄商户农民,亦莫不乐溯前迹,自以为古帝尧之遗民也。则其尊孔子而崇祀之也,宜较他郡邑为尤殷矣。道统之传记,始于帝尧,集成于孔子。古《尚书》独载尧以来,而孔子祖述之,以为万世师。后世之尊孔子者,必溯帝尧,而后世之溯帝者,乃愈尊孔子,盖渊源相接有固然也。以上两段碑文说明:古陶唐氏的遗民们,从官吏、读书人到富商、农民,都喜欢标榜帝尧,进而更加尊奉孔子;而儒家经典说孔子就要追溯帝尧,说皇帝也要从帝尧说到孔子;民俗和经典,无论是不谋而合,或者是谋而合之,都是孕育“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尊孔上贤,国泰民安”的平遥城墙的重要基因。1.平遥古城墙鸟瞰平遥古城,令人称奇道绝。这个呈平面方形的城墙,形如龟状,城门六座,南北各一,东西各二。城池南门为龟头,门外两眼水井象征龟的双目。北城门为龟尾,是全城的最低处,城内所有积水都要经此流出。城池东西四座瓮城,双双相对,上西门、下西门、上东门的瓮城城门均向南开,形似龟爪前伸,唯下东门瓮城的外城门径直向东开,据说是造城时恐怕乌龟爬走,将其左腿拉直,拴在距城二十里的麓台上。这个看似虚妄的传说,闪射出古人对乌龟的极其崇拜之情。乌龟乃长生之物,在古人心目中自然如同神灵一样圣洁。它凝示着希冀借龟神之力,使平遥古城坚如磐石,金汤永固,安然无恙,永世长存的深刻含义。2.民居民间有句俗语:“平遥古城十大怪”,其中一条是“房子半边盖。”平遥民居之所以大多为单坡内落水,流传最广的说法称之为“四水归堂”或“肥水不流外人田”,山西地处干旱,且风沙较大,将房屋建成单坡,能增加房屋临街外墙的高度,而临街又不开窗户,则能够有效地抵御风沙和提高安全系数。而院内紧凑的布局则显示对外排斥,对内凝聚的民族性格。平遥风俗返朴而远,居民遗风起源于唐尧。勤俭质朴、忧深思远、性刚而仁厚且尚武,尚武者人才倍出,文武全才者有之。且多慷慨好义之风。婚、丧、寿、生日、修建庆典遗风尤为盛旺。平遥民多土地贫瘠、少耕织、多商贾,并善经营。陶唐遗风虽已古远,但平遥忧存。3.婚嫁古时,境内婚姻与海内皆同,多行“六礼”,即纳采(送礼求婚)、问名(询问女方名字和出生日期)、纳吉(送礼订婚)、纳征(送聘礼)、请期(议定婚期)、亲迎(新郎亲自迎娶)。延及清代,境内对“六礼”的沿用已不完备。亲迎之日,女家要设宴招待亲戚,宴请嬉闹至黄昏时刻,给女婿胸戴红花,肩披红绸。同样也盛妆打扮男女各2人,叫做“送客”。并带一些金银首饰、衣服等物,由新娘的父亲或哥哥抱新娘上轿。轿至新郎门时,礼房人员用五谷向轿口上方撒,大门旁放两把草,上面包着红绸,点燃草束以消除不祥之气。新娘背挂小镜,踩着红布或红绢往回走。新郎手执木制弓箭至院中央。新郎的父母跪拜先祖牌位,新郎新娘站立而不拜。洞房门槛上平放马鞍,以祈求平安。床头事先摆一柳条斗,新郎新娘进房后,将所执之物都放进柳斗中。新娘睡前要喝拌结面汤。通夜不熄灯。三日忌打扫。亲友来贺,多数写有喜联贴到门外。新婚夫妇不去拜家氏祠堂。女家要在婚礼前几天送嫁妆等物,叫做“纳采”之礼。婚后第十天,新娘回娘家探望父母。几天后,女家要宴请新女婿。新年时,新郎要带着猪头、酒、食盒等,给丈人、丈母拜年,丈人、丈母以银钱赠送女婿。4.平遥方言平遥方言是全国保留中国汉代文化语言最多最丰富的县城之一,平遥方言中有极其丰富的名词重叠式,这与普通话中的名词特点有区别.称谓很有趣。而这种方言又是平遥所独有的语言。例如:箱箱、篮篮、本本、豆豆、桌桌、碗碗、衫衫、门环环、酒瓶瓶、花袄袄、汤汤饭、桶桶茶、格格纸。平遥方言成语具有如下特点:一意义相对完整。二结构相对固定。三带有很浓的口语色彩。四方言色彩浓。5.民间器乐古代庙堂音乐是民间音乐中重要的一支。光绪八年《平遥县志·典礼志·乐章》详细记载了“迎神”、“奠帛初献”、“亚献”、“终献”、“彻馔”、“送神”等庙堂音乐的“工尺谱”乐曲;还记载了一些古庙堂音乐的乐器:麾、籾、琴、瑟、钟、磬、埙、諶、箫、凤箫、笙、管、笛、搏拊、应鼓、鼗鼓等。另一支则是人们庆贺、宴会、婚丧、节日等活动的民间鼓乐。县内流行的民间鼓乐的主要曲牌有《将军令》、《丹凤朝阳》等。民国时期,全县除有十几个民乐世家以吹打为业谋生外,几乎村村都有业余民乐手,多为民乐世家外出时临时约请,或参与节日娱乐活动。本县民乐世家以城内蚰蜒巷王家最出名。民乐活动中还增加了现代乐器,有架子鼓、电子琴、铜管乐器等。当地许多单位还先后组建起大型威风锣鼓队,经常参与各种庆典活动。威风锣鼓表演节奏鲜明,和谐统一,气势磅礴,震撼人心,深为群众喜爱。(二)平遥民俗旅游的开发平遥古城自有筑城活动以来,已有2700多年的历史,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保留的文化遗存数量多、密度高、跨度的时间长,是被誉为“中国古建筑宝库”的山西省范围内的一个“文物大县”。平遥古城众多的文化遗存,不仅代表了中国古代城市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形式、施工方法和用材标准,也反映了中国古代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艺术进步和美学成就。平遥古城是按照汉民族传统规划思想和建筑风格建设起来的城市,集中体现了公元14至19世纪前后汉民族的历史文化特色,对研究这一时期的社会形态、经济结构、军事防御、宗教信仰、传统思想、伦理道德的人类居住形式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平遥古城的民俗旅游可以“原生自然式”进行开发,以古城内居民自然生活生产和古城的自然型态为旅游内容,除了必要的基础设施建设外几乎没有加工改造,投资很少,让游客有真实感,亲身体验平遥古城的民俗民风,体验独立于钢筋水泥外壳下现代都市之外的古朴民风。民俗旅游业的发展有着毋庸置疑的作用,遍及全球的大众文化旅游黄金时代已经到来,伴随着全球经济的增长,人们闲暇时间和收入的增多,交通通讯技术的不断进步,全球大众化的民俗文化旅游正从和平与稳定的国际环境中脱顺而出,并始终保持着商速发展的强劲势头。中国,作为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丰富的国家,有着发展民俗文化旅游的坚实基础和有力保障,当世界各国将自然风光旅游推向人文生态旅游的高层次旅游经济趋势时,我国则应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民俗文化资源,结合丰富而广阔的自然生态资源,进行全面的系统规划,形成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民俗旅游经济,并注重人文生态旅游的整体开发,使我国的民俗旅游经济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成为国民经济在未来经济发展中新的增长极。
本文标题:民俗与旅游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253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