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工程监理 > 中越边境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及其对策
中越边境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及其对策《文化遗产》2008年第4期摘要:文化不能全球化,单一西方化不是济世良方。中越两国改革开放取得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但经济崛起、国力提升的同时,务必关注文化建设,特别是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弘扬。中越边境是民族文化产权保护的前沿,必须要有战略性、全局的眼光看待民族文化的保护,正确处理和保护具有相同文化内涵却跨境分属不同国家的民族文化。开发、建设要为文化遗产保护让步。既要重视中越边境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的保护,又要关注自然遗产的保护。全球化时代,后发现代化国家都要拥有自己的民族身份和立场,显示必要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尊。关键词:全球化;中越;边境文化遗产;保护中越两国,山水相连,唇齿相依。越南作为中国的重要邻邦,自古以来就与中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越南是东南亚各国中受汉文化影响最深的国家。1950年1月18日,越中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中国成为第一个与越南建交的国家。时至今日,两国政治体制相同,百姓的思维方式、价值观等相近,国情有许多相似之处。越南自1986年实行革新开放政策以来,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取得了重大成就。这其中,借鉴了许多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中国的经验和教训为越南革新开放事业提供了巨大的帮助,越南的革新开放为中国改革开放事业提供了宝贵的参考。中越两国改革开放取得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成为世界经济发展速度最快、最具有活力的地区。但全球化时代,经济崛起、国力提升的同时,务必关注文化建设,特别是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弘扬。中越两国文化同源,地理相邻,中越边境是民族文化产权保护的前沿,必须要有战略性、全局的眼光看待民族文化的保护,正确处理和保护具有相同文化内涵却跨境分属不同国家的民族文化。全球化时代,后发现代化国家都要拥有自己的民族身份和立场,显示必要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尊。一、文化不能全球化“全球化”这个词语是1985年由T·莱维始创,最初是指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跨国公司等机构推动下出现的一种现代经济现象。很快,经济一体化带来的全球化浪潮席卷全球。随着资本的全球性运作,WTO日益扩展,跨国公司不断涌现;特别是Internet的迅猛发展和普及,经济、技术、信息的国际接轨和一体化带来的全球化浪潮席卷全球。地球任何一角落发生的事情,即刻跨越千山万水,传遍各地。2007年10月份,因在《金瑛的日记》(VangAnh'sDiaries)中饰演金瑛一角色走红的越南19岁青春剧女星黄垂玲(HoangThuyLinh)与美国籍前男友的性爱短片,被人上传到YouTube网站。女星性爱视频曝光事件一时成为越南社会讨论的热点,也成中国和世界各国媒体报道的话题。当今世界日新月异,变幻莫测,又紧密联系、息息相关,仿佛近在眼前,穿越时空,却遥不可及,转瞬即逝。欧洲、亚洲、北美洲是世界北半球最发达的三大洲,北美洲经济、政治统一起来,并有联盟;欧洲的经济、政治也联盟,连货币都统一。而亚洲作为后发地区没有统一起来,部分亚洲先发现代化国家还表现出明显的“脱亚入欧”趋势。亚洲后发展国家以“本土化”、“民族化”完全无视和拒绝融入这种普适性的世界潮流,自我封闭和隔绝,这是不现实和不明智的作法。普遍联系乃宇宙之通则,抵制和自我孤立往往适得其反,并逐渐丧失和抛弃自己,落后于时代,甚至被开除“地球籍”。但现在的问题是,经济领域的全球化被置换进文化领域,经济发达国家企图以自己的所谓强势文化模式为标准来整合其他文化,认为强势文化就是最先进的,其他民族的文化是落后的,理应被取代,全球化实质就是全球资本主义化或美国化。美国2000年出版了《帝国——全球化的政治秩序》一书,提出帝国不再以民族国家的国界为区分,全球化的进程催生了帝国主权(imperialsovereignty),统治人类的重任落到超国家的帝国体制的肩上。紧接着,一系列美国右派著作出笼,强调任何一个国家都要寻求权力的最大化,因此,不可能有权利均衡的机制,最好的防御就是进攻。他们追求“单极的21世纪”,“阻止新的大国竞争者出现”,“控制网络空间和太空的主导权”等,并在这个基础上全面推行他们所谓的“自由民主”。物质可以穷尽,而文化则生生不息。经济、政治等领域的国际接轨和全球化势不可挡,但我坚持认为:文化不能全球化,单一西方化不可能拯救世界。文化发展需要跨文化对话、交流与沟通。经济全球化时代,文化应该是多元化——提倡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和而不同”是文化生成和发展基础和准则。文化是人类安身立命的基础,是精神家园中的大树,为人类生存发展的需要。文化的价值在于交流,但从广泛意义和深层次看,文化存在和发展的首要条件就是要有差异。差异不仅是重新发现自我、认识自我的外在参照,同时也是构筑人类和谐、宽容的生活,发展多元文化的必要条件。当然,差异并不表明事物互不相关,不同因素之间必须发生关系才能产生新的事物,才能发展。事实上,正是由于差异的存在,各个文化体系间才有可能互相吸取、借鉴和交流,并在互相参照中发现和发展自己。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与血脉,不同国家与民族独特的文化和传统,是其生存发展的条件。文化决定一个国家的形象,也影响着一个国家的尊严。全球化语境下,后发展国家更多的是不自觉趋同西方强势文化模式,遮蔽、忽略并悄然失去自己的文化个性。没有文化,仅仅靠科技和经济的数字是不能说服人的,而且后果也是危险的。二、全球化激化文化竞争21世纪是文化制胜的时代,丢掉了文化就丢掉了一切!文化是发展的目标,又是发展的动力,是重要的内在力量。中国从1960、1970年代的“政治中国”走向了1980、1990年代的“经济中国”。进入新世纪,随着综合国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显著提升,中国逐步走向“文化中国”的时代,即塑造大国形象,注重在国际事务中展示东方文化的独特思维方式,将文化命运和国家命运联系起来,进而与世界的发展联系在一起。世界需要一个和平崛起的中国。中国的崛起,对于亚洲乃至世界的安全和稳定是有助益的。目前由于冷战心理作祟,“中国威胁论”不绝于耳。西方世界过于重视中国经济的崛起,科技的发展和军事的提升,而忽视中国文化,误读中国文化。中国文化精神内核是和谐、内敛,主张和平共处,不倾向外扩、竞争。孔子的“和而不同”,是中国文化理念的概括和文化精神的显现。“和”的意义并不是英语的“harmony”同一(“和而不同”一般译作“HarmonyinDiversity”),而是差异性的和谐。所以,中国文化是一种承认他者的文化,是一种非侵略性文化。其实,“亲和力”远比战争征服的“武力”要高明和伟大得多。虽然从2002年以来,中国经济实现了连续4年10%以上的增长速度,经济总量在世界上的位次4年内连续赶超法、英、德,跃居第三,但人均GDP仍然位次靠后。1820年左右,欧洲的GDP和中国第一次持平,之后中国痛失良机,发展严重滞后,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中国追赶世界200年时间,逐步实现民族崛起和振兴。最近中共“十七大”明确提出2020年人均GDP在2000年基础上翻两番。那时候,中国经济总量将居世界第一,人均GDP也进入发达国家水平。强调“人均”,而不仅是“总量”,让百姓尽可能多地分享发展的成果,突出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解决了“为谁发展”和“怎样发展”的问题。中国共产党一直强调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中共“十六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最近“十七大”报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体现了对改善民生的高度关注。“十七大”还将以往的经济、政治、文化建设“三位一体”拓展到现在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四位一体”。这也充分体现了“文化中国”时代“以人为本”的理念和建设和谐社会的战略选择。中共“十七大”将文化建设问题上升到“国力”的高度加以重视,明确提出“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因此,当代中国下大力气抓文化资本的积累和创新,以经济崛起和文化创新的双翼共同提升中国形象,注重在国际上发出中国文化的声音,弘扬和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对中国文化资本进行梳理、整合和有目的的宣传,建立新世纪中国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譬如,从国家文化发展战略高度出发,推出姚明、章子怡等“形象大使”、以2008年北京奥运为契机宣传中国文化,加大向海外输出从先秦到当代文化名著的力度,拍摄反映中国文化精华的影视作品,举办文化产业博览会,继续开设对外语言文化教学学校等等。最近,中国法定节假日调整方案(2007年11月9日)公布,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增设为国家法定节假日。节日涉及民族的情感问题和文化记忆问题。热爱和珍视自己民族的传统节日,这对一味崇拜洋节日是一种抵制和反拨,有利于弘扬和传承民族传统文化。值得注意的是,迄今中国已在五大洲63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200所孔子学院。孔子学院是学习德国的歌德学院和英国文化委员会而开办的,是为了推广汉语教学和传播中国文化而设立的非赢利性公益机构。2007年以来,中国已派出汉语教师1500名,志愿者2000多名,分赴世界各地支持当地汉语教学和华文教育工作。中国计划于2010年前在全世界建立500所孔子学院。孔子学院的迅猛发展,得益于中国经济实力的提升和国际地位的提高,得益于世界迫切了解中国的需要。目前,全世界正式注册学习汉语并取得学位的人数约为4万,社会上自发学习汉语的人数超过4000多万。语言不仅是思维的工具和交流的手段,也是一种文化理念甚至是价值观念的天然载体。一个国家或民族,可以通过自己的语言传达自己的文化信息和扩大自己的文化影响,进而提升自己的“软实力”,这既是个简单的道理,也是个不争的事实。所以意大利思想家马志尼曾说:“凡是说意大利语的地方,就是意大利人的家园。”明乎此,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法国人都德的《最后一课》里对普鲁士人强迫法国人学普鲁士语(德语)深感痛苦万分。而越南沦为法国殖民地,深谙语言之道的法国人,对越南的统治,深谋远虑于文化殖民。越南在历史上长期使用汉语汉字。越南现在使用的是拉丁字母拼音文字,共23个字母、6个韵母,17个辅音。法国侵占越南以后,于1917年把它定为“国语”并宣布废除汉字。坦率地说,法国对越南的政治占领,经济掠夺,随着历史发展,这些“硬伤”都会逐渐消释、淡化,但是法国对越南语言拉丁化的改造,这种文化“软力”的影响则是深远的,甚至是不可磨灭的。全球化时代,各国的“软实力”之争比较激烈。韩国早就将文化输出列为“国策”,韩国电视剧(韩国人用电视剧制造了不少虚幻的童话,通过这种方式温和地改变着人们对韩国的看法)、歌手和电子游戏等成为时潮征服东亚各国。为了扩大“韩流”的影响,塑造东亚大国形象,提升国际地位,韩国踵蹑中国孔子学院,创办“世宗学院”,面向全世界免费教学韩国语言和文化。日本也注意到了语言背后的“软实力”效益,计划在全球新增“日语学习中心”100所,企图与孔子学院抗衡。软件大国印度也在酝酿创办自己的语言传播机构“甘地学院”,另辟新径提升自己的“软实力”。第61届联合国大会于6月15日通过决议,将今后每年的10月2日,即印度圣雄甘地的诞辰,定为“国际非暴力日”,无疑为“甘地学院”的创办和崛起创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经济技术军事的“硬实力”竞争,正逐渐转化为文化“软实力”竞争。一些国家乐此不疲地跟中国打了起文化仗。日本考古学家藤村新一为了说明日本文化在亚洲历史最悠久,早于中国文化、没有受其影响,弄虚作假将文物埋藏地下而后“发掘”,成为世界考古历史上最大的丑闻。中国与日本之间的“中药”与“汉方药”之争,体现出日本的一种文化产权抢占战略;部分日本厂商趁我国中医药、民族医药知识产权保护之不足,大量购买中国传统药方和疗法,分析其成分后,申请专利,反客为主,向中药原创地中国出口“洋中药”。韩国学者用《无垢净光大陀罗尼经》质疑中国“雕版印刷”的发明权,用《直指》质疑中国“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权。韩国人觊觎中国文化,没有区分次生文化和原生文化,提出很多荒唐可笑的观点。譬如,认为中医是韩国人发明的,实为“韩医”,老子和孔子是韩国人,王羲之《兰亭序》是用韩国的高丽纸写的等。韩国还成功将起源于中国的端午节(“江陵端午祭”)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请“人
本文标题:中越边境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及其对策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2571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