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临床心理学的涵义:临床心理学是运用心理学的原理、方法和程序来了解、预测和缓解智力、情绪、生理、心理、社会和行为上的障碍、适应不良与苦恼以及与此相关的研究、教学和心理服务。2.美国心理学家赖特纳·韦特默在1896年创建了第一个心理诊所,这是世界上第一个儿童指导诊所,并成为临床心理学产生的标志。3.变态心理学:研究人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发生异常的科学,包括研究认知、情感、意志和智能、人格等方面的异常表现,探讨异常心理的发生、发展、变化的原因和规律。4.临床心理学与变态心理学的关系(1)医学心理学是研究和解决整个医学领域中的心理学问题。(2)临床心理学和变态心理学都是医学心理学的分支学科。二者区别在于:前者重视临床各科疾病的心理学问题,并着重介绍心理测验和心理治疗的方法;后者则重点阐述精神病的心理学问题,并较多地从理论和心理变态上进行分析。5.健康应包括四个方面: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6.心理健康的概念:1、从广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2、从狭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认知、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完整和协调,能适应社会,与社会保持同步。7.心心理理健健康康的的判判别别标标准准::(1)统计学标准(2)社会规范标准(3)内省经验标准(4)医学标准88..心心理理健健康康水水平平的的评评估估标标准准(1)心理活动强度;(2)心理活动耐受力;(3)周期节律性;(4)意识水平;(5)暗示性;(6)康复能力;(7)心理自控能力;(8)自信心;(9)社会交往;(10)环境适应能力99..心心理理健健康康的的标标准准((大大众众标标准准))::(1)了解自我、悦纳自我;(2)接受他人,善与他人相处;(3)正视现实,接受现实;(4)能协调与控制情绪;(5)热爱生活,乐于生活;(6)人格完整和谐;(7)智力正常;(8)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10.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判别的三项原则:1、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性原则2、心理活动的内在协调性原则3、人格的相对稳定性原则11.心理问题的概念:广义的心理问题的概念是指人们心理上出现的问题。(严格来说,心理问题无褒贬之意,既包括积极的,也包括消极的。)狭义的心理问题指没有达到心理障碍及心理疾病的心理问题,包括一般心理问题、严重心理问题和神经症性心理问题。12.心理障碍的概念:心理障碍包括广义的心理障碍和狭义的心理障碍。广义的心理障碍是指心理异常,即与心理异常同义。狭义的心理障碍是指心理异常各种表现中的一种类型。CCMD: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ICD:国际疾病分类法DSM:美国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1分2分3分三项得分相加后计算总分:3分,不是神经症;4-5分,可疑神经症;6分及以上,神经症病程短程(小于3个月)中程(3个月到1年)长程(1年以上)精神痛苦的程度轻度(可自己摆脱)中度(须别人帮助才能摆脱)重度(几乎完全无法摆脱)社会功能工作学习交往轻微妨碍工作学习交往效率明显下降,部分工作和避免某些社交不能工作学习,社会交往完全回避分类活动性质冲突性质病程是否泛化社会功能一般心理问题正常不健康常形持续1个月间断2个月未泛化基本不影响严重心理问题正常不健康常形持续2个月间断6个月泛化轻度受损可疑神经症正常不健康开始变形持续3个月严重泛化中度受损神经症异常,非精神病性障碍变形持续3个月完全泛化中度受损思维障碍思维奔逸一种兴奋性思维联想障碍。联想加快,思维活动量增多和转变快速。表现为语量增多,语流变快,新概念不断涌现,内容十分丰富,思维常随环境变化而改变话题。可有音联、意联。思维迟缓联想受抑制,使联想速度减慢、困难。其特点是思维活动显著减慢,联想困难,思考问题吃力,反应迟钝。表现为言语减少、声音低、回答问题困难。思维贫乏想数量减少,概念与词汇贫乏。对一般性询问往往无应答性反应,或仅答“不知道”,“没有什么”。平时不主动说话,沉默少语,谈话言语单调。病理性赘述思维活动停滞不前,迂回曲折,在叙述事物时,在个别细节上过分详细,致使一些无意义的内容掩盖了主要内容。讲话罗唆,讲半天也讲不到主题上思维松弛(思维散漫)思维活动表现为联想松弛,内容散漫,回答问题不中肯,不很切题,缺乏一定的逻辑关系,交替困难,对其言语的主题及用意也不易理解。严重时发展为破裂性思维。破裂性思维思维联想过程破裂,缺乏内在意义上的联贯和应有的逻辑性。单独语句在结构和文法上正确,但主题与主题之间,语句与语句之间缺乏内在意义上的联系。有的个别词句之间也缺乏联系思维不连贯面上与破裂性思维十分相似,但产生的背景不同,它是在严重的意识障碍下产生的,病人的言语较上者更为杂乱,语句片断,毫无主题可言。思维中断和思维被夺病人无意识障碍,又无明显的外界干扰等原因,思维过程在短暂时间内突然中断,或言语突然停顿。这种思维中断并不受病人意愿的支配,可伴有明显的不自主感。思维插入和思维云集(强制性思维)病人体验到有某种思想不是属于自己的,不受他(她)的意志所支配,是别人强行塞人其脑中的,为思维插入。思维化声和思维鸣响病人思考时体验到自己的思想同时变成了言语声,自己和别人都能听到,病人体验此种声音来自心灵之中或脑内,为思维化声。体验到声音来自外界,为思维鸣响。思维扩散和思维被广播病人体验到自己的思想一出现,别人即知道,为思维扩散。病人认为自己的思想是通过广播扩散出去的,为思维被广播。象征性思维属于概念转换。病人以无关的具体概念来代表某一抽象概念,不经病人解释,别人无法理解。病人以一些很普通的概念、词句或动作来表示一些特殊的意义。语词新作病人自创新字、词、图形、符号或讲一种奇怪的语调,并赋于特殊的概念。逻辑倒错性思维病人的推理缺乏逻辑根据,无前提,十分荒谬,离奇古怪,不可理解,甚至因果倒置。妄想病理基础上产生的歪曲的信念。发生在意识清晰的情况下。是病态推理和判断的结果。认知障碍感知觉障碍感觉过敏对外界一般强度的刺激感受性增高,感觉阈值降低。感觉减退对外界刺激感受性减低,感觉阈限增高。内感性不适躯体内部产生各种不适或难以忍受的异样感觉。感觉障错觉:对客观事物歪曲的知觉。正常人的错觉偶然出现的,一经验证,能很快纠正和消除。病理性错觉按各种不同的感官,可分为错听、错视、错嗅、错味、错触及内感受性错觉,以错听、错视多见,常在意识碍障碍时出现,多见于器质性精神障碍的谵妄状态。幻想性错觉病人把实际存在的事物,通过主观想象,错误地感知为与原事物完全不同的一种形象。如把云彩感知为仙女。非幻觉性知觉障碍:指外界存在着某种事物,病人感知的也是该事物,但对该事物的某种属性产生了病变相符的感知视物变形症病人感到外界视物的形状、大小、体积等出现改变。空间知觉障碍病人感到事物的距离发生了变化。不能准确判断周围事物与自己之间的距离。非真实感病人感到周围的事物缺乏真实感。病人感到周围的一切似乎是不活动的,不鲜明,模糊不清。人格解体病人感到自己的整个躯体或个别部分发生了变化。时间知觉的改变病人感到时间过的特别慢或特别快,或感到事物的变化发展不受时间的限制。幻觉是一种虚幻的知觉,在没有现实刺激作用于感官时发生的知觉体验。幻觉是精神障碍中最常见、最重要的症状。按照涉及的器官分类幻听、幻视、幻味、幻嗅、幻触、内脏幻觉、运动幻觉按幻觉体验的来源分类真性幻觉:病人所感知的幻觉形象与真实的事物完全相同。假性幻觉:幻觉形象轮廓不够清晰、不够鲜明生动、不具有真性幻觉那种客观现实性,幻觉形象往往不完整按幻觉产生的条件分类1.机能性幻觉:幻觉(通常是幻听)和现实刺激同时出现,共同存在而又共同消失,但二者并不融合在一起。主要见于精神分裂症。2.反射性幻觉:当某一感官受到现实刺激,产生某种感觉体验时,另一感官即出现幻觉。主要见于癔病。3.暗示性幻觉(思维鸣想或思维化声):当病人想到什么,就听到(幻听)说话声讲出他所想的内容。病人感觉自己的思想变成了声音。多见于精神分裂症。4.入睡前幻觉:幻觉出现在入睡前,病人闭上眼睛就能看见幻觉形象,多为幻视。5.心因性幻觉:是在强烈心理因素影响下出现的幻觉,幻觉内容与心理因素有密切关系。见于心因性精神病、癔症等。填空题:1、人本主义认为,在适当的条件下,人类都是倾向于友好、合作以及建设性的行为。2、一般而言,早期的不良经历大致包括以下内容:母爱剥夺、父母对儿童的不一致、同胞间竞争、惩罚、过分苛求、诱惑、生理性挫折、角色混乱、父母操纵、忌妒。3、罗杰斯从现象学角度出发,认为心理治疗的中心是当事人。4、罗杰斯认为,人格的改变过程包括威胁的经验、防御过程、心理调整、过程的瓦解和奔溃、重新整合等五个阶段。名词解释:1.存在感:存在感是人对自身存在的体验,它可以整合人的各种经验,从而把人的存在联结为一体。2.自我实现需要:是马斯洛理论中最高层次的需要,指的是一种使人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并完成某项工作或某项事业的欲望。3.高峰体验:人在进入自我实现和超越自我状态时所感受到的一种非常豁达与愉悦的瞬时体验。4.泛化:对一个条件刺激形成的条件反应,可以由类似的刺激引起。5.分化:分化的形成是选择性强化和消退的结果。6.系统脱敏法:治疗原理基于对抗条件反射。具体方法是:(1)治疗者和患者共同设计出一个能引起恐惧感的由轻到重的恐惧事物分级表,(2)要求患者在放松的状态下逐级训练,(3)想象恐怖事物同时放松,等到恐惧感接近消失时,再升级想象更恐惧的内容。(4)按恐怖事物分级表逐级想象完成后,再过渡到真实事物的逐级训练。7.厌恶疗法:是一种具体的行为治疗技术。其内容为:将欲戒除的目标行为(或症状)与某种不愉快的或惩罚性的刺激结合起来,通过厌恶性条件作用,而达到戒除或至少是减少目标行为的目的。8.暴露疗法:是指让患者在各种不同的刺激性情境之中,使之逐渐耐受并能适应的一类治疗方法,又称满灌疗法。9.行为塑造:是培养新行为的一种行为干预方法。它通过持续地逐一强化更为接近目标行为的行为,同时消退先前的较为接近目标行为的行为,使目标行为得以形成。10.代币法:运用代币并编制一套相应的激励系统来对符合要求的目标行为的表现进行肯定和奖励。11.示范疗法:又称为模仿疗法,对心理干预实施者来说,就是提供特定行为(或行为变化)的模式、范本,即榜样,进行行为(或行为变化)的示范;与此同时,观察者通过对榜样的观察进行学习,即获得了榜样的示范行为,并去进行模仿性操作。12.条件反射:在一定条件下,外界刺激与有机体反应之间建立起来的暂时神经联系。后天形成,有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两种形式。13.观察学习:又称无尝试学习或替代性学习。由于人有通过语言和非语言形式获得信息以及自我调节的能力,使得个体通过观察他人(榜样)所表现的行为和其结果,不必事事经过亲身体验,就能学到复杂的行为反应。14.移情:是指当事人在咨询过程中,把治疗者当成他过去生命中的一个重要人物,并且以对待此人物的情感转移来对待治疗者。15.心理防御机制:是自我的一种防卫功能,是个体潜意识渴望保护自我的统一性不受到威胁,并且使自己从未解决的挫折中得以解脱的手段。16.阻抗:求助者在心理咨询过程中,以公开或隐蔽的方式否定咨询师的分析,拖延、对抗咨询师的要求,从而影响咨询的进展,甚至使咨询难以顺利进行的一种现象。17.客体关系:是心理动力取向的人格发展理论,主张人类行为的动力源自寻求客体,关注外部客体(父母和孩子世界中的其他重要的人)对于建立内部心理的影响。18.人格结构理论:由弗洛伊德提出,指人格中包括三种主要的力量:本我,自我和超我。这些力量各司其职,却又相互作用,但是我们自己察觉不到这些具体过程。19.反向形成:把无意识之中不能被接受的欲望和冲动转化为意识中的相反行为,人的外表行为或情感表现与其内心的动机欲望完全相反。20.潜意识:一些本能冲动、被压抑的欲望或生命力在不知不觉的潜在境界里发生,因不符合社会道德和本人的理智,无法进入意识被个体所觉察,这种潜伏着的无法被觉察的思想、观念、欲望等心理活动被称之为潜意识。21.前意识:前意识界于意识与潜意识的层次中间,一些
本文标题:临床心理学复习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2723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