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临沂市小麦生产发展中几个关键技术问题
临沂市小麦生产发展中几个关键技术问题小麦是我市第一大粮食作物,在国家粮食安全中居重要的地位,国家,包括省市县各级历来高度重视小麦生产。近年来,我市小麦生产,随着生产条件改善、品种更新和高产栽培技术应用率、到位率的提高,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但同时,随着形势的发展变化,小麦生产也出现了很多不利的方面,伴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异常天气出现频繁,农民由于种粮效益低等原因外出打工多、劳动力弱化以致许多技术措施难以准确到位等问题,技术上也存在一些问题,如麦田耕层浅、整地质量差、播期早、播量大、倒伏和近几年晚霜冻害严重,许多地块管理粗放,重种轻管等,制约着我市小麦生产进一步发展。因此,有必要对小麦生产中几个关键技术问题进行讨论,以便在小麦生产管理中主攻方向明确,关键技术针对性强,共性技术准确到位,从而促进小麦生产持续稳定发展。1小麦超高产问题随着小麦高产创建活动的逐步深入和小麦超高产研究实践,涌现出了越来越多的亩产超700kg、750kg的超高产典型,据省站曾科长说,今年全省小麦过800公斤的点有好几个。相比之下,咱临沂就落后了,至今没有实打过750kg的地块。各个县区可以总结、思考一下,咱临沂为什么就搞不出亩产过750kg的攻关田?差距在哪里?怎么做才能实现超750kg的目标。我认为,不是我们做不到,关键是我们的工作还不到位,整套技术没全部落实。比如连续培肥地力问题、播量是否合理问题、施肥问题、化控、防倒防冻问题等,有1个或几个问题就影响到过不过关。在超高产条件下,小麦不同类型品种的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对产量起着决定性作用。研究表明:当亩产达到650kg左右时,大穗型品种的亩穗数超过35万穗,中穗型品种穗数超过40万穗,穗粒数和千粒重表现出明显下降,接近产量临界值。多穗型品种穗数的增加仍具有一定的增产效益,但由此引起的穗粒数和千粒重的下降也部分抵消其对产量的促进作用,超高产攻关试验研究和生产实践中已有亩穗数超过55万穗,单产突破750kg的超高产纪录,但出现不同程度的倒伏和早衰现象。因此,在亩产700kg以上的超高产栽培中,单纯以大幅度提高不同品种的单位面积穗数来达到超高产的目的有一定的局限性。当前,随着生产水平的提高,穗粒重对产量的提高越来越明显,在一定穗数的基础上,提高穗粒重是小麦进一步增产的关键。本研究表明:在超高产栽培条件下,小麦不同穗型品种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对产量所起的主导作用主要是通过影响穗粒重来实现的。随着单位面积穗数的逐渐提高,群体进一步增大,多穗型品种的产量三因素具有较好的协调性,其次是中穗型品种。而大穗型品种则使穗粒数急剧减少,穗粒重大幅下降。在亩产700kg以上超高产攻关中,最有潜力可挖潜的是多穗型品种,其次是中穗型品种。在亩产700kg以上的超高产攻关中,对于小麦不同穗型品种的产量构成因素,应在充分保证足够的有效穗数的基础上,以穗粒数和千粒重的提高为重点,采取综合措施最大限度的稳定和提高穗粒重。对于中穗型品种,应在提高分蘖成穗率的基础上主攻穗粒数,确保千粒重,亩有效成穗数一般应选择在40万穗左右,不超过45万穗;对于多穗型品种,应以提高一、二级分蘖成穗率为重点,增加穗粒数,提高千粒重;对大穗型品种,应在适当控制群体、合理群体结构的基础上,主攻穗粒数,兼顾千粒重,提高穗粒重,亩有效穗数一般不超过35万穗。不同类型品种700kg/667m2群体发展动态和产量构成指标品种类品种名基本苗(万/667m2)冬前茎数(万/667m2)春季最大茎数(万亩穗数(万/667m2)穗粒数(粒)千粒重(g)型称/667m2)多穗型济麦2210-1275-8095-10548-5333-3843-47中间型临麦4号12-1570-7590-10035-4042-4645-50大穗型潍麦8号16-2070-8085-9530-3546-5048-52增加穗粒数是小麦进一步增产的主要途径众所周知,临沂市位于暖温带地带,具有小麦生育期间秋季温度适宜,冬季少严寒和冰雪,春季气温回升快,常遇春旱以及入夏气温偏高等气候特点,在此生态条件下,小麦生长发育存在“两长一短”的特点,即分蘖期长、幼穗分化期长和灌浆期短,因此,在小麦生产中一直倡导发挥“两长”的优势,即依靠增加穗数和穗粒数,提高产量。但随着小麦生产条件的改变、生产水平提高以及分蘖成穂能力较高品种的推广,单位面积上所能容纳的穗数空间有限。比如在生产中采用多穗型品种居多,一般在中、高产田成穗数可以达到600×104穗/hm2以上,最高群体在1400×104穗/hm2以上,单茎营养面积仅在6cm2以下,如群体进一步增大,不仅造成单茎生产力的降低,而且带来的负面影响或潜在危险增大,如倒伏和病虫发生严重,或因产量构成因素的不协调,导致产量降低。从临沂市小麦穗粒重的调查情况来看,一般千粒重在40g以上,但每穗粒数一般在30-35粒。就同一品种的穗粒数来说也有较大的差异,如济麦22在临沂市品种区域试验中,每穂小穗20~22个,结实小穗16~18个,每穗粒数在26.16~34.11粒,近几年在郯城县良种场种植的济麦22,每穂结实小穗17.11个,不孕小穗3.17个,每穗粒数为41.18粒,可见此品种的穗粒数潜力还是很大。根据生态学最小因子限制定律的含义,就产量构成三因素比较来说,穗粒数少已成为高产田进一步提高产量的最小限制因子,即穂粒数减少对产量的影响最大。因此,在当前临沂市小麦高产中,发挥穂分化时间长的优势,成大穂是增加产量的主要途径。同时对实现高产来说,选用较大穗型品种也可有效解决田间通风透光问题。增加穗粒数有2个途径:一是增加小穗数,二是增加每小穗的粒数。在临沂市正常播种条件下,小麦幼穗分化一般从11月中下旬始,4月中下旬止,共经历160d左右,占小麦全生育期60%以上。生产上所应用的大多数品种一般每穗分化20~25个小穗,有些品种可达30个左右,小穗原基分化过程中二棱期是小麦幼穗分化过程中历时最长的时期,能保证形成较多的小穗数,而增加每小穗的粒数,则主要靠减少小花败育数。据观察,当前所推广品种每穗小花原基数在180个左右,其成粒与否首先要依据能否顺利发育为完善的小花而定。小花发育从护颖分化后开始,至花粉粒形成结束,此期临沂市气候条件表现为升温快,且常遇干旱和晚霜冻,往往导致小花退化数较多,约占小花总数的70%~80%,最终产生小穗数多,而小穗粒数少的结果。因此,加强小麦中期管理,即在前期壮苗的基础上,保证拔节期适宜的水分和养分供应,能促使小花的平衡发育,使之能发育较多的完善小花,最终在稳定足够穗数的基础上,增加穗粒数,并且为提高粒重打下基础。2小麦旺长问题随着小麦生产水平的提高和气候条件的变化,中、高产田小麦旺长带来的种种问题严重影响了小麦产量的进一步提高。因此,控制小麦旺长,防止小麦倒伏是小麦高产、超高产的一项重要措施。根据近几年试验研究结果和生产实践经验,制定出以下几项控制小麦旺长的栽培措施。1.8.1.3.1造成小麦旺长的原因一是播种过早,造成冬前积温过高,小麦冬前生长发育过快。这是导致冬前小麦旺长的重要原因。10月l日前播种小麦,播种量没有相应适当降低的麦田,因冬前大于0℃积温超出小麦所需冬前适宜积温,造成主茎叶龄达到7一8片,叶片超长超宽,冬前群体过大,一些旺长麦田主茎和部分一级分蘖冬前幼穗分化已进入二棱期。二是播量过大,导致群体过大。不合理密植也是造成小麦旺长的重要原因。过分强调增加每亩穗数,靠加大播种量来实现,容易造成基本苗过多,在高肥水条件下,叶蘖生长旺盛,分蘖多,致使群体过大,形不成强大根系,茎节生长细长,壁薄秆软,茎秆弹性和韧性不够,容易产生后期倒伏。特别是中后期群体通风透光不良,光合效率低。据调查,冬前群体每667平方米(亩)超过80万以上的麦田极易发生倒伏。三是氮肥用量过多,春季追肥偏早。小麦底肥施用氮肥过多,易造成冬前小麦叶蘖徒长,小分蘖过多,群体过大。春季麦田追肥采用返青肥水“一炮轰”法,氮肥施用偏早,造成春季无效分蘖增多,基部茎节过早伸长,致使茎基部节间细长、脆弱,抗倒性减弱。四是越冬期间温度偏高,早春回温较快。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气温升高。鲁南地区冬小麦在12月上旬到翌年2月中旬越冬期间,不少年份每667平方米(亩)分蘖可增加10万左右。2月中旬小麦就进人返青期,提前1周左右,且回温速度较快,麦苗生长迅速,叶面积系数上升过快。1.8.1.3.2小麦旺长的危害一是易受冻害。旺长小麦细胞内糖分及各种有机营养浓度低,冰点高,尤其是幼穗分化进入二棱期后,抗冻能力明显减弱,极易遭受冬季冻害和倒春寒危害,轻者枯叶死蘖,重者冻死幼穗。二是后期容易倒伏。旺长麦苗地上部生长过旺,茎蘖多,叶片大,群体通风透光不良,基部节间细长,茎壁薄,干物质积累少,根系发育差,入土浅,地上部与地下部比例失调,后期遇到大风雨天气,容易发生根倒或茎倒,造成减产。三是病虫害易加重。旺长麦田群体偏大,通风透光不良,麦苗素质差,抵抗力下降,易遭受病虫危害。1.8.1.3.3控制小麦旺长的措施一是适期精量播种。临沂市适宜播种期为10月5-15日。播种过早,苗期温度高,易造成徒长。播种过晚,苗期温度低,麦苗生长缓慢,分蘖少,次生根少,易形成冬前弱苗。应根据地力高低、品种分蘖力强弱、播期早晚科学确定播种量,精量播种。高产田播量应控制在每亩基本苗12-16万为宜,单株分蘖力强的品种,可适当降低播种量,以充分发挥其分蘖优势。二是科学合理施肥,协调好氮磷钾肥的比例,不过量偏施氮肥。中、高产田应适当增加磷肥和钾肥用量,减少氮肥底施用量,增加氮肥追肥量。高产田亩施肥量纯氮16-18公斤,磷(P2O5)7-9公斤,钾(K2O)6-8公斤,硫酸锌1公斤;中产田亩施肥量纯氮12-14公斤,磷(P2O5)8公斤,钾(K2O)5公斤。三是疏苗。一般冬前亩茎数超过80万的麦田要及早进行疏苗,剔除成墩的疙瘩苗,创建合理群体结构。苗量过大的每隔8一10厘米去掉10一12厘米的麦苗,使留下的麦苗成宽幅条播形式,以利于以后的麦田管理。四是划锄镇压、深耘断根。越冬前或起身期均可划锄镇压。划锄可破除板结,提高地温,清除杂草,减少土壤水分蒸发,为小麦根系活动创造适宜的土壤环境;镇压可以抑制旺苗生长,缩短基部1一2节间的长度,促进小麦稳长。深耘断根是控制旺长的传统措施,即小麦返青至起身前用耘锄隔行深耘10厘米,耘后压实土壤,以促进根系向深土层下扎,增加深土层根量,增强根系的吸收能力,减少无效分蘖,改善群体结构,提高抗倒能力。五是肥水管理。对壮苗、旺苗及有旺长趋势的麦田,返青和起身期均不进行追肥浇水,把追肥浇水管理推迟到拔节后(4月上旬、中旬),以提高分蘖成穗率,促穗大粒多。六是化学控制。多效唑、助壮素、烯效唑、壮丰安等小麦促蘖防倒增产剂,能促进冬前麦苗生长健壮,防止旺长,减少养分消耗,保证小麦安全越冬。据试验,用化控剂拌种的麦苗,普遍表现芽鞘缩短,茎粗苗壮,增加小麦茎基部细胞壁厚度,生长后期表现为穗大、粒多、粒重,不倒伏,平均增产22.6%。春季小麦拔节前喷施壮丰安化控剂,除具有防倒促根作用外,还克服了其它抑制剂贪青晚熟、粒重降低、熟相不良、残留危害大的缺陷。对旺长或有旺长趋势的麦田可于返青至拔节期,每亩喷施20%壮丰安30-50毫升,防倒效果好,增产效果显著。试验:(1)参试的壮丰安、烯效唑5项处理,均有防倒增产效应,主要表现在株高变矮,第1、2节间缩短,根系发达,三叶以上大蘖多,有效成穗增加,抗寒、抗倒能力增强,穗粒数增加,千粒重提高,其中壮丰安拌种处理和拔节前喷施处理,多项指标表现突出,其产量与对照相比,达极显著差异水平。(2)药剂处理小麦后,第1、2节间明显缩短,说明1~2节间伸长期的IAA含量明显降低,GA含量下降,但穗下节间变长,不但有效地增强了高产小麦的抗倒伏性,且由于穗下节间长度的增加,有利于产量潜力的充分发挥。(3)化控药用量少作用大,严格按技术操作规程办事,是用好麦田化控防倒药剂的关键。在实际应用中如不按操作规程,将造成出苗迟缓、出苗率低的现象。(4)我市小麦产量,正实现由低产向中产、中产向高产的转变。对高产、超高产麦田以及旺长
本文标题:临沂市小麦生产发展中几个关键技术问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2855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