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人事档案/员工关系 > 为什么中国人如此漠视生命
为什么中国人如此漠视生命——以大学生群体为分析对象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深入发展,我国公民的受教育程度不断提高,大学生的学习条件、自身的综合素质都得到了巨大的提升。但近年来连续多次发生在校园内外的生命悲剧让大学生的身心健康问题成为了社会公众关注的焦点。从多年前的马加爵事件到药家鑫事件,从复旦投毒案到北大学生硫酸伤熊事件,再加上屡屡出现、数不胜数的大学生自杀案件都在表明,大学生深厚文化底蕴和知识素养的背后隐藏着的却是极其脆弱而扭曲的心灵。这也进一步反映出了我国学生身心发展的极不均衡。改变国人漠视生命的现状,需要从大学生入手,而更正目前存在的种种教育弊端,改善大学生的身心状态,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之道。本文将以大学生生命教育问题为出发点,来详细论述解决大学生漠视生命问题的解决办法。关键词:教育珍视生命心理引言(文献综述)近几年来,漠视生命已然由个别问题升级为社会问题,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很多学者从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角度对此给予了阐释,而且多以青少年问题为出发点。对于当下的中国人为什么如此漠视生命的问题,在众多学者的文章中,具有代表性的大致有以下几个观点:第一、生命意识教育的欠缺。家庭,原本是心灵的归宿与爱的港湾,但父母由于工作等原因未能够经常陪护自己的子女,对生命意识的教育也便渐渐忽视,而正是这种无意的忽视加上家庭暴力酿成了发生在青少年身上的一幕幕惨剧。(姚月红浙江工商大学杭州310018)。第二、暴力文化的泛滥。暴力文化对于广大公众特别是青少年而言具有潜移默化的恶劣影响,它通过各种文化的表达样式和手法,肆意渲染、美化暴力行为,久而久之便会在人们的脑海中种下暴力的种子。(姚月红浙江工商大学杭州310018)第三、国人目前的精神迷惘与心理危机。第四、生命价值与道德观念的一些冲突。即道德与生命的相互排斥。有些人认为道德高尚的英雄往往都是献出生命的人,而另一些人确认为个体生命至高无上,在这一点上任何事物都可以为之牺牲,包括他人的生命。(高德胜南京师范大学江苏南京210097)而对于生命教育的问题,不少学者也对国外以及我国台湾地区高校的教育情况进行了考察。例如,北京师范大学王定功教授等对英国高校生命教育情况进行了调研,认为“尊重个体生命的主体性、培养身心健康发展的生命、注重个人参与国家、社会政治生活的理念以及为国家、社会培养全面发展的良好公民是英国教育一以贯之的精神宗旨。”临沂大学吴仁英等在对台湾地区高校生命教育问题的研究中,也得出了“关照现实生活与关怀人生终极目标并重”的结论。我们组全体组员在认真阅读各位学术前辈的文章并充分尊重上述观点的同时,确定了本组的研究方向和着力点。我们认为,大学生自杀与大学生杀害他人虽然均可认为是漠视生命的表现,但是后者远不仅包含这一点,还有暴力文化的恶性扩张、法制意识淡薄等因素同样也起着决定性作用;而对于屡见不鲜的大学生自杀事件,我们小组认为,与漠视生命更是直接对应,互为表里。我们小组选题出发点是从“生命”的角度,尝试更多地以哲学的思维去分析问题,因此我们将更多地以大学生自杀现象为研究点。具体分析如下列几点。一、大学生自杀的本质是对生命的漠视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加快,新的思想、新的观念、新的矛盾触及着每一个人的头脑,东西文化的交流与碰撞,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信仰。面对日趋激烈的社会竞争和就业压力时,价值、信仰的迷失使大学生们感到困惑和迷茫,他们找不到人生的路标。当他们用所学的知识和所憧憬的生活去审视现实时,却发现理想与现实有着惊人的距离,面对这人生的困惑、精神的失落,他们又将向谁诉说,又将怎样重新审视和定位自己呢?哲学家兰德曼说:“人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成为有疑问的,因此,他以无比的忧虑研究他自己的意义和实在,研究自己来自何方,走向何方。”在这样的背景下,大学生们找不到释放压力的途径,他们在闲暇时间不能进行合理的自我调适,“空虚”、“无聊”、“郁闷”便成为他们生活中的口头禅,当这种心灵的空虚寂寞感被无助和绝望代替后,部分大学生便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2010年3月12日,北大汇丰商学院2006级经济学金融学双硕士班学生袁键,被大成基金末位淘汰后,因不堪重负而自杀。事实就是如此残酷,许多大学生遇到较大压力时,居然往往会放弃解决问题的尝试而选择轻生。活在这个世界上,谁能没有烦恼,谁能无忧无虑?几乎没有人。正常情况下,遇到挫折、压力的时候,人难免会感到痛苦,甚至感叹活着而为人的负累,但是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一种文明、文化是教导人们“当你感到活着的痛苦的时候,那就果断了断自己离开这个世界吧”的,所以正常情况下,一个已经成年、又学习了大量知识文化的大学生,理应在遇到挫折、压力时懂得如何正确地解决问题、处理情绪,再不济也只是长时间活在痛苦之中,不得开心度日。然而却有许许多多大学生轻生,根本在于在他们的价值体系中,“生命”并没有被摆到第一位,“自我感受的好坏”则是他们摆在最前列的。对于他们来说,当这个处于第一位的“自我感受”处于极度的压抑(还很有可能只是主观、不是客观)时,排在后面的“生命”就没有了意义。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漠视生命——轻视生命,没有将生命处置于应该处于的位置。二、为何不能“漠视生命”在我国目前这种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可以说从中学到大学,在考试中拔得头筹,取得较高的成绩是几乎所有学生和老师教学上的重中之重。而生命教育因为与目前的考试制度不相适应,因此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而正是这种忽视,使得大学生一路走来被各种学习压力、工作生活压力所困扰,没有良好的调节自我的方式,从而其身心健康便遭到了极大的创伤和扭曲,这也正是大学生用暴力方式,用伤害他人的方式来满足自己一时的原因。对于教育本身而言,其出发点和落脚点不应该只是在学习的成绩上,而更应该立足于学生,特别是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和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上。意大利教育学家蒙台梭利在多年的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中深刻地指出:“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生命力的正常发展,教育就是助长生命力发展的一切作为。”可以说,没有必要的生命教育,其他任何形式的教育都会在种种生命悲剧的阴影中黯然失色。所谓生命教育,实际上就是教育的一种存在形态,它既非一项教育内容,也非一种教育模式,而是教育的一种价值追求。必要的生命教育,能够帮助人们认识并珍爱自己的生命,尊重他人的生命,并在此基础上主动思索生命的意义,找出自己存在的价值与定位,提升生命的质量,培养人们的人文精神,使之学会过现代人文明的生活。当代的大学生,在很多时候被社会公众斥之为“有知识,没素质”,在生命观角度上就是生命教育缺失,无视生命道德的集中体现。云南大学的学生马加爵,因为与室友和同学关系不和,为排解心中的不满便采用了暴力、血腥、残酷的手段夺去了五条鲜活的生命;复旦大学研究生林森浩,因为无法适应室友黄洋的生活习惯,便不假思索地用投毒的方式来实现其所谓“一了百了”。像这样的校园悲剧还有很多,而如果生命教育被引起足够重视的话,这些事情发生的概率便会大大降低,甚至可以杜绝此类事件的发生。生命教育之所以是必要的,就在于它能够引导学生客观、正确地认识生命的本质,对生命怀有敬畏之心,从而珍惜和善待生命;能够教育学生用积极地态度正视死亡,用理性思考死亡的意义;能够探讨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使学生不断提升生命的质量,获得生命的意蕴,绽放生命的光彩。而马加爵、林森浩等悲剧的发生,无一例外地表现出其内心中对他人生命价值的极度不尊重。一旦冲动来临,便仅仅发泄心中的怨恨而视他人生命如草芥。这样的道德原则不能不让人心生畏惧、忧心忡忡。从马克思主义视角看,其所关注的“人”不是脱离社会的孤立的抽象的,而是现实的人,人的本质就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正如马克思本人所说:“人是最名副其实的政治动物,不仅是一种合群的动物,而且是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独立的动物。”人是社会的动物,来自自然界但又不是孤立的存在于自然界,他是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双重统一体。人的自然属性是其社会属性的前提,为社会属性提供生理基础;而社会属性又是人自然属性的不断深化和升华,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属性。也就是说,大学生只有在正确的生命观的引导下,才能够给与他人以生命、人格以及其他方面的真正的尊重,才能够避免自身陷入人际关系的孤岛,才能够真正融入社会,融入他人,从而成为真正的社会人。每种事物都是有各种各样的联系构成的,人当然也不例外。建立彼此间的良性互动,需要一个正确、科学的生命观。这也就是生命教育的现实意义。对于生命教育而言,我国港澳台地区以及西方国家的高校均由成功的经验值得借鉴。例如,王定功教授在《英国青少年生命教育探析及启示》一文中指出:“英国是世界上较早在中小学开展生命教育的国家之一,其生命教育理念主要体现在公民教育、个人教育、社会教育和健康教育之中,强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尤其重视学生个人、社会、心理的发展,使学生具有人文素养、珍爱生命和尊重他人的品质。”在我国台湾地区,相应的生命教育也得到了广泛地开展。例如,台湾东海大学开设“生命教育学程”,大二以上学生必修“生命教育概论”、“生命发展与关怀”与“自然科学与信仰”三门课程,修毕该学程者颁发“生命教育学程结业证书”。台湾元智大学强调“生命伦理学”在课程中的比重,认为其可引发学生对生命科学的重视,引导大学生在生命科技突飞猛进时,注意人类社会伦理道德的冲击与省思,从而完美体现了其观照现实生活与关照人生终极目标并重的思想。对于我国大陆地区而言,推进生命教育,首先就要改变现有的考试教学机制,改变目前教育界功利主义的思想。只有生命教育的真正而不是形式上的深入,才能够确保大学生身心能够得到正确、科学的引领,从而抑制校园暴力的发生。
本文标题:为什么中国人如此漠视生命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2894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