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 人教版历史八下第15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的教学设计
第15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教学设计石嘴山市第十六中学王芳【教案背景】1、面向学生:八年级(初二年级)学生2、学科:历史3、课时:一课时4、课前准备:⑴指导学生上网查找本课相关资料⑵教师上网查找图片、视频资料,制作课件hppt://【教学课题】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15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教材分析】本课选自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15课,主要讲述了新中国建国初期,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制定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开展外交活动。50年代,随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地提出,新中国外交走向成熟,并以一个大国的身份步入世界外交舞台;1955年的亚非会议,为新中国的外交开拓了广阔前景。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新中国的成立我国的外交事业翻开了崭新的一页,外交事业所取得的成就是通过党和政府的努力,克服一个个阻力而获得的,周恩来总理展示出了卓越的外交才能。本课和16课同属于一个学习主题------“建国以来我国外交事业的成就”,通过学习15课,可以为学生学习16课《我国外交事业的发展》做好铺垫,对于理解认识今天我国的外交事业具有重要意义。【教学设计思想】作为本课所讲述的20世纪50年代的外交成就,距离现在学生年代久远,学习理解具有一定的难度。本课教学设计力求通过互联网和多媒体教学手段为学生创设出当时的历史情境,通过丰富的图片、视频资料,把学生学习历史的过程,变为探究和体验历史发展、描述和感悟历史变化的过程,让学生在探究和感悟中学会学习,掌握学习方法,提高独立获取、处理、应用信息的能力,了解我国外交事业所取得的成就,认识到我国综合国力不断提高,国家日益繁荣富强。【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①知识目标:了解新中国建立后,美苏对中国的外交态度;掌握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万隆会议、“求同存异”方针等基本史实。②能力目标:通过阅读分析图片、视频、文字资料,培养学生解读、分析材料的能力;通过学习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引导学生回顾近代中国的屈辱外交史,逐步培养学生运用比较方法分析历史问题能力。2.过程与方法:①课前指导学生上网收集有关建国初期周恩来外交风采的图片、文字材料,作为课堂教学内容的补充。②实施师生互动、引导学生通过视频、图片、文字资料进行自主分析,认识建国初期我国外交事业的成就。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与旧中国的屈辱外交截然不同,中国人民在外交舞台上真正站起来了,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②认识到新中国成立初期,冲破了帝国主义的外交孤立政策,取得了重大的外交成就,开拓了我国外交的新局面。③感受周恩来外交政策中的智慧和魅力,体会周恩来提出的“求同存异”中包含的宽容、谦虚、诚恳,从而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教学重点、难点的处理方法】重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万隆会议”(处理方法:通过网络链接视频情境,使学生在探究、体验和感悟中,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难点:建国初期国内外的复杂形势与“求同存异”方针的含义(处理方法:通过网络链接视频情境,出示“周恩来总理讲话”的材料,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课型、课时】新课、一课时【教法、学法设计】1.课前导学(1)指导学生预习本课内容,上网收集有关建国初期周恩来外交风采的图片、文字材料。(2)准备再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周恩来参加万隆会议”的片段历史视频资料。(3)指导学生复习有关旧中国耻辱外交的内容,如鸦片战争、《辛丑条约》的签订等。2.教学渗透(1)通过对资料收集、整理的过程,对史实的描述,提高学生语言概括、口头表达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2)通过阅读相关文字资料,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3.教学资源(1)多媒体平台、网站资源。(2)自制教学课件(3)相关文字、图片材料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万隆会议视频片段等4.教法:(1)依据新课程“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的原则,采用情境教学,诱发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为学生创设激励性自主学习的氛围。(2)通过启发式教学、问题教学、讲述、比较、探究的方法引导学生认识建国初期我国外交事业的成就。(3)通过师生间、生生间的互动信息交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分析、探究,增强历史的思维能力。5.学法(1)通过丰富的资源,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让学生对各种历史资料和教材进行分析,积极参与教学过程。(2)运用概括、分析、归纳的方法,探究建国初期我国外交事业的发展情况。【教学过程】导入百度图片搜索_南京条约出示《南京条约》签订的图片,教师:旧中国的外交情况是怎样的?引导学生:回忆近代史上中国政府同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马关条约》等内容,讨论分析认识近代中国外交充满屈辱和失败,从条约的签订上看体现出不独立和无自主权,从条约的内容上看体现出不平等。让学生请用几个词概括近代中国的外交的特征?(不平等、不独立、无自主权)(温故知新,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讲授新课一、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确定1.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国际外交形势出示材料:在中国解放战争期间,国际上正在出现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同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尖锐对立的局面。美国站在了中国人民的对立面,支持国民党打内战。新中国成立后,美国政府敌视新中国,对新中国实行封锁、禁运、包围、威胁的政策。而苏联则对中国的民族和民主革命长期给予了同情和支持。学生思考: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面临怎样的国际环境呢?回答2.新中国成立后的外交政策百度图片搜索_毛泽东开国大典毛泽东开国大典讲话全文!!!!_百度知道图片显示:“开国大典上,毛泽东向全世界宣告的引文”。(本政府为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的唯一政府。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等项原则的任何外国政府,本政府均愿与之建立外交关系。)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新中国的领导人采取的外交政策是什么?学生学习后分析得出: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国的敌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支持;独立的亚非拉国家需要相互的支持与合作(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得出: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其核心是什么?学生明确:核心-----独立、自主、和平。(运用网络材料创设情境,让学生在阅读材料的过程中了解我国外交政策制定的原则和核心。培养训练学生阅读史料的能力,同时渗透情感目标。)二、新中国建立初期的外交成就在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的指导之下,我国外交事业蓬勃开展起来,并取得了重大成就。请同学们浏览教材思考:归纳有几点外交成就?(教师要求学生按照时间的顺序概括,养成历史的思维能力。)1.建国第一年,与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看地图册图《建国第一年与中国建交的国家》)学生分析:同中国建交的这17个国家中间,哪种社会性质的国家居多?教师分析:社会主义阵营以苏联为首,资本主义阵营以美国为首,双方处于“冷战”状态,互相对峙,所以,资本主义各国敌视中国,不同中国建交。新中国成立后,采取“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倒向社会主义阵营,可以粉碎资本主义各国对中国的封锁和孤立,对于新中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有重要的意义。教师指出:建国初期,我国不仅积极地发展和社会主义各国的关系,而且积极地同新兴民族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尤其是同我们的邻国。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和内容应用百度搜索《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播放视频,适时引导学生,注意调控学生的探究活动。①结合视频和课文,回答“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在什么情况下提出的?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是什么?③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影响如何?学生带着问题看视频,归纳信息得出答案。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指出:新中国的建立,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我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显示了中国外交的成熟。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之后,在世界上产生了重要的影响。3.日内瓦国际会议阅读自由阅读卡,出示《周恩来参加日内瓦国际会议的图片》和问题①日内瓦会议上,中国以什么身份参加的,说明了什么问题?②这次会议主要解决的是什么问题?③参加这次会议,对中国产生了什么影响?学生阅读自由阅读卡,提炼信息。①这次会议是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的国家会议。②解决朝鲜问题和印度支那问题③这次会议上不仅为新中国赢得了很高的国际声誉,而且大大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开创了新中国外交新局面。4.万隆会议出示学习指导:①为什么要召开会议?来参加会议的有哪些国家?②这次会议的特点和中心议题是什么?③参加会议的国家对中国的态度怎样?④中国为万隆会议做出了怎样的贡献?⑤这次会议的召开具有什么样的历史意义?百度视频搜索《万隆会议》,播放视频思考问题学生根据视频内容和课文回答:①背景:战后独立的亚非国家面临西方国家的威胁,想加强合作但是认识又不一致。国家:印度、印尼、缅甸等国②第一次没有西方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议题是:讨论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和发展民族经济等问题。③对中国的态度:对立、疑虑④贡献:周恩来提出了求同存异方针,促使会议圆满成功。⑤历史意义:(出示材料:材料一:亚非会议的召开……越来越多的亚非国家认识到,为维护政治独立,发展民族经济与文化,有必要加强国际合作,并要求与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建立和发展友好关系。材料二:亚非会议的胜利成果,使帝国主义在政治上孤立、经济上封锁新中国的企图遭到破产。虽然会议从始至终仅有短短的一周时间,但是局面却一下子打开了,新中国的地位上升了,形象突出了。学生通过材料一分析得出: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团结与合作;结合材料二分析得出:增强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提高了国际地位引导学生思考“求同存异”中的“同”和“异”各指什么?【将本课的难点作为一个学习内容单独呈现,利用材料和前面学习的铺垫,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从材料中提取关键词,认识“同”和“异”的含义,突破难点。】通过百度搜索引擎查找周恩来《关于亚非会议的报告》出示材料:亚非人民曾经长期遭受战争的苦难,……为了根除这些殖民主义的祸害,为了进行各自的经济建设和提高本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亚非国家的人民都迫切需要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并且日益认识到彼此支持和帮助的必要。因此,反对殖民主义,争取和保障民族独立,反对侵略战争,维护世界和平,并在这些基础上促进亚非国家间的友好合作就形成了亚非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和要求。------周恩来教师要适时鼓励学生大胆探究,结合学生的回答总结:同:①共同的经历:都曾遭受过殖民主义的侵略;②共同的任务:面临着民族独立、发展经济的任务③共同的愿望: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异: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宗教信仰、生活习惯等[讨论]:“周恩来为什么能够改变万隆会议的航向?”指导学生通过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的讲话及各方的反映,用自己的话回答。并认识“万隆精神”【通过讨论探究,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体会周恩来提出的“求同存异”中包含的宽容、谦虚、诚恳,从而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总结]:教师概括本课内容,归纳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成就,引导学生思考“本课给你带来的最深的感受、体会是什么?(学生讨论发言)认识我国建国初期外交取得了重大的外交成就,开拓了我国外交的新局面,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课堂小结】利用板书进行小结【作业】探究:周恩来我国外交事业做出了什么重大贡献?写一篇小论文《我眼中的周恩来总理》或《周恩来的外交风采》学生利用搜索引擎百度手中收集到的资料完成作业,通过完成作业,学生可以感受周恩来总理的人格魅力。【通过学生收集、整理资料,巩固深化本课知识,同时培养学生收集历史信息的能力,体会学习历史的价值。】【板书设计】(以标题呈现,层次分明,条理清晰,便于学生掌握本课知识结构)一、近代中国的外
本文标题:人教版历史八下第15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的教学设计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2913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