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 九年级历史下第三单元测试题
1/4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测试题头站镇中心学校何蓉蓉一、选择题参加慕尼黑会议的张伯伦、达拉第、希特勒、墨索里尼(前排从左至右)1.仔细观察右图,联系学过的知识,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夕,英法政府首脑与德意政府首脑站在一起,最能说明的问题是()A.英法与德意政府和睦相处,德国不会进攻英法两国B.英法牺牲捷克斯洛伐克的利益,换取德国的欢心C.英法与德意是盟友关系D.英法牺牲捷克斯洛伐克的利益,鼓励德国把侵略矛头引向苏联2.英国首相张伯伦在签订了《慕尼黑协定》回到伦敦后,对英国人民说:“这是我们时代的和平,我建议你们安心睡觉去吧!”但是,德国法西斯对“时代的和平”却不买账,其最主要表现在()A.占领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等地B.发动对苏联的进攻C.挑起第二次世界大战D.意大利乘机向英法宣战3.德国进攻波兰之前,英国政治家反复强调:“波兰作为一个殉难者比作为一个主权国家更有利于英国。”英国的考虑是()A.波兰被侵略后有利于德国进攻苏联B.波兰的存亡对英国的利益无关重要C.波兰保持独立会打破欧洲的均势D.帮助波兰维持独立会大量消耗英国国力4.英国首相丘吉尔在1940年对英国人民说:“我们将战斗到底……我们决不投降”。这表明了英国对德的政策发生了变化,变化的原因是()A.丘吉尔是一位强硬的政治家B.英国遭到德军的猛烈轰炸C.英国实行了绥靖政策D.英国得到美国人的支持5.1940年12月,罗斯福发表“炉边谈话”时说:“过去两年的经验已无可怀疑地证明,任何国家都有不能姑息纳粹……我们知道,一个国家只有以彻底投降为代价才能与纳粹和平。”下列哪个国家的事实证明了罗斯福的这一论断()A.英国B.法国C.波兰D.西班牙6.二战中,法国在军事上迅速溃败的主要原因()A.凭借马奇诺防线采取消极防御方针B.对德国丧失了应有的警惕C.敦刻尔克撤退过早转移了大批兵力D.卖国将领主动向德军投降7.二战开始后,德国未先进攻苏联而是先进攻英法的主要原因是()A.受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约束B.苏德矛盾尚未完全激化C.苏联对德国推行和好政策D.苏联强大而英法比较软弱8.1941年斯大林号召人民抗击侵略者,他说:“红军、海军和苏联全体公民必须保卫每一寸苏维埃土地,战斗到最后的一滴血,来保卫城镇和村庄”。这显示了苏联人民的反抗法西斯的坚强决心,那么苏联抗击的侵略者是()A.意大利B.日本C.德国D.英法9.右图所反映的历史事件的直接后果是()A.美国对日本宣战,二战规模进一步扩大B.日本偷袭珍珠港C.日本加入到法西斯阵营中D.美国的太平洋舰队遭到重创10.“9·11”恐怖袭击事件发生后,有人称之为美国自建国以来本土所遭到的第二次大规模袭击,第一次是指()2/4A.来克星顿枪声B.美国内战C.珍珠港事件D.中途岛战役11.太平洋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A.美国太平洋舰队严重威胁日本B.美日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利益冲突C.英美对日本实行贸易禁运政策D.美日积怨太多12.“每一(签字国)政府各自保证对与各该政府作战的三国同盟成员国及其附从者使用其全部资源,不论军事的或经济的”,这段文字不能说明()A.为对抗共同的敌人法西斯,英、法、美、苏等国家暂时把社会制度之间矛盾放在次要地位。B.法西斯的侵略激起了世界人民的广泛愤怒C.法西斯国家与反法西斯国家的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D.签字国家保证自己能够在二战中赚取更多的利润13.一战和二战后建立的维护世界和平的国际组织分别是()A.凡尔赛体系和华盛顿体系B.国际联盟和联合国C.联合国和北大西洋公约组织D.不结盟运动和七十七国集团14.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决定成立联合国的会议是()A.1942年的华盛顿会议B.慕尼黑会议C.雅尔塔会议D.波茨坦会议15.下列内容与雅尔塔会议有关的是()A.规定日本侵占的中国领土必须归还B.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C.要求日本立即无条件投降D.成立联合国16.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具有重要转折意义的军事行动是()A.诺曼底登陆B.西西里岛登陆C.斯大林格勒战役D.中途岛战役17.能够说明1943年是二战转折的一年的史实是()①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②美英盟军结束北非战役,意大利投降③美军在太平洋战场迫使日军逐步败退④诺曼底登陆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③④D.②③④18.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胜利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转折点,其主要依据是()A.苏联保证了重要的工业基地B.此后苏军解放全部被占领土C.德军完全丧失抵抗能力D.德军从此被迫转为战略防御19.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英盟军横渡英吉利海峡,在法国诺曼底登陆。这一行动()A.加快了北非战场的胜利进程B.成为二战的重要转折点C.开辟了反法西斯的欧洲第二战场D.促使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最终形成20.据中央电视台播报,2004年6月6日西方各国的政府首脑及俄罗斯总统普京出席了纪念诺曼底登陆的庆典活动,请算一算这次庆典活动是纪念诺曼底登陆多少周年?()A.40年B.50年C.60年D.70年21.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发生的以下事件,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日本偷袭珍珠港②莫斯科保卫战③欧洲第二战场开辟④斯大林格勒战役开始A.②①④③B.①②③④C.①④③②D.②①③④22.两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是()A.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加剧B.帝国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C.帝国主义国家为了争夺世界霸权D.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进一步加强23.两次挑起世界大战的国家是()A.德国B.意大利C.日本D.奥匈帝国24.下列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事件有()①世界反法西斯联盟成立②雅尔塔会议召开③巴黎和会的召开④人类第一颗原子弹爆炸A.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②③④3/425.世界反法西斯的胜利,给人类留下了哪些历史启迪()①只有加强国际合作,才能求得共同发展②意识形态不同的国家始终难以合作③所有国家都应互不侵犯,和平共处④和平来之不易,世界大战悲剧不能重演A.①③④B.②④C.①②D.①②③④二、非选择题(50分)26.用线段将下列两侧相关联的内容连接起来。(10分)莫斯科战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点阿拉曼战役太平洋战场的转折点中途岛战役法西斯德国遭受的第一次惨重失败斯大林格勒战役开辟了第二战场诺曼底登陆北非战场的转折点27.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迄今为止规模最大、损失最重的一次战争,发动这次战争的是德、日、意法西斯。这次战争最终以世界人民的胜利和法西斯的失败而告结束。根据所学知识,请简要回答下列问题。(25分)(1)遭受法西斯侵略的国家是在什么时候开始走向联合的?为了反对法西斯,它们建立了什么组织?(5分)(2)请举出一件史实说明,反法西斯国家是怎样团结合作,共同打败法西斯,取得最后胜利的?(10分)(3)谈谈世界人民取得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的原因。(10分)2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5分)材料一:1938年秋,英国首相张伯伦从德国返回后对群众说:“这是我们时代的和平,我建议你们安然睡觉去吧!”但是,希特勒却不买账……材料二:1940年5月13日丘吉尔在下院发表演说时讲到:“我没有别的,只有热血辛劳、眼泪和汗水贡献给大家。”对英国人民说:“我们将战斗到底……我们决不投降。”回答:(1)根据材料一,英国首相张伯伦认为他给英国带回了什么?他的根据是什么?(4分)(2)“希特勒却不买账”是什么意思?英国对德国的行为采取的是什么政策?(4分)(3)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英国所采取的政策,结果如何?这个结果导致了英国的政策出现什么变化?(4分)(4)举例证明丘吉尔所说的“我们将战斗到底……我们决不投降。”(3分)4/4参考答案一、选择题题号12345678910111213答案DCABBBBCACBDB题号141516171819202122232425答案CACCDCCABACA二、非选择题26.略27.(1)1942年。组织为国际反法西斯联盟。(5分)(2)这种协同作战,战胜法西斯国家的例子,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表现得比较突出:1942年7月,德军进攻苏联战略重镇斯大林格勒,苏联军民进行了英勇抵抗。第二年,苏军开始向德军展开进攻。就在斯大林格勒战役发生的前后,美军和英军分别在太平洋的中途岛和北非的阿拉曼击溃了日军和德意军队。不久,意大利投降。(10分)另一个例子,突出表现在诺曼底登陆上:1944年6月6日凌晨,英、美等反法西斯盟军向德军发动猛烈进攻,突破了德军的顽强抵抗,登上欧洲大陆,开辟了第二战场。此后,盟军势如破竹,一个个被法西斯占领的欧洲国家得到了解放。(3)原因:首先,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在于反法西斯国家和人民进行的战争是正义的。德、意、日企图用武力推行法西斯主义,是非正义的,历史证明“多行不义必自毙”,法西斯势力可得逞于一时,但是最终难以逃脱彻底覆灭的命运。维护世界和平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正义的事业和力量必胜。(5分)其次,国际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使世界反法西斯的力量大大超过了法西斯集团的力量,是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根本保证。历史证明,团结就是力量,联合才能胜利。世界人民团结起来,就能保卫和平,制止战争。(5分28.(1)和平与安全。根据是:1938年9月德国、意大利、英国和法国四国签署的《慕尼黑协定》。根据协定,张伯伦认为牺牲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区,就可以引诱德国进攻苏联,从而保障自己的安全。(5分)(2)希特勒的野心不仅仅是苏台德区,不久德国占领了整个捷克斯洛伐克,突袭波兰之后,向西进攻了包括英法在内的西欧和北欧。绥靖政策。(5分)(3)英国本土遭到德国猛烈的轰炸;这使得英国逐渐认识到德国侵略野心,英国的政策由绥靖政策改为坚决抵抗。(10分)(4)不列颠之战。(5分)
本文标题:九年级历史下第三单元测试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3229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