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中国近代乡村建设派简介乡村建设派,中国民主政团同盟的组成单位之一,是1930年前后形成的一个主张用改良主义方法解决中国农村问题的政治派别,简称乡建派。其流派很多,影响较大的有以梁漱溟为代表的乡村建设派和以晏阳初为代表的中华平民教育会派。乡村建设派,从广义上说,是20世纪三十年代的一个团体很多、叫得很响的社会改良派别。2、中国近代乡村建设派出现背景A.共产党:1927年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运动从城市转向农村,并建立革命根据地。在革命根据地,中国共产党发动的土地革命,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和支援革命战争的热情,动摇着中国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基础并为夺取全国的胜利打下几基础。B.国民党:农村革命根据地的迅速发展和土地革命的深入引起了统治阶级的极大恐慌,蒋介石集结军事力量对革命根据地进行反革命军事围剿的同时颁布了一系列土地法令维护封建土地所有制。中国农村经济也在帝国主义和地主买办阶级的压榨下濒临破产的边缘。农村问题成了举国瞩目的问题在这种革命与反革命激烈搏斗的形势下,一些关心中国农村问题的社会团体和政治派别也纷纷提自己的政治主张和进行实验,企图在国共两党之间找出一条解决中国农村问题以至整个社会问题的道路,在这种情况下乡村建设派及其政治主张也就应运而生了。4、近代乡村建设派的救国道路设计及其思想(以梁漱溟与晏阳初为例)梁漱溟(1893年10月18日-1988年6月23日),原名焕鼎,字寿铭。曾用笔名寿名、瘦民、漱溟,后以漱溟行世。生于北京,系出元室梁王系,先祖为元世祖六子忽哥赤。梁漱溟出身于“世代诗礼仁宦”家庭,早年颇受其父梁济(巨川)的影响,现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有“中国最后一位儒家”之称年时代又一度崇信康有为、梁启超的改良主义思想。辛亥革命时期,参加同盟会京津支部,曾热衷于社会主义,二十岁起潜心于佛学研究,几度自杀未成,经过几年的沉潜反思,重兴追求社会理想的热情,又逐步转向了儒学。①梁漱溟思想其基本理论是,中国是一个“伦理本位”、“职业分立”和精神上“调和持中”的社会,中国的问题只是“文化失调”,不存在阶级和阶级对立,应从乡村建设入手,然后扩及整个社会,恢复中国儒家伦理。主张从事以恢复法制礼俗和维持社会秩序为任务的乡村建设运动,避免武力。梁漱溟生活在中国社会急剧动荡的时代,目睹中国的贫弱,立志救国,以他对中国社会的独特认识为基础,提出了重建中国社会的乡村建设理论和方法。梁漱溟认为就其现象而言,中国的社会问题,是“伦理本位,职业分途”的社会结构在欧风美雨的冲击下日趋败坏,呈现出旧辙已破而新轨未立的混乱现象;就其实质而言,当时中国问题的症结是极严重的文化失调。伦理精神是中国文化的基础,由于西方文化的入侵,中国相袭千年的社会组织结构已经崩溃,而新的社会结构却没有建立,造成了以调和、持中、忍让为其根本精神的中国文化的失调。这是中国各种各样问题的根源所在。因此,中国没有革命的原因,只有建设的对象。中国现代政治的发展既无法走“欧洲近代民主政治的路”,亦不能走“俄国共产党发明的社会主义的路”。通过对中国农村进行基础建设来改变中国的社会结构,才是解决中国问题的唯一正确途径,才能使中国逐步实现现代化。梁漱溟把自己的乡村建设思想概括为政、教、富、卫合一。所谓政教合一就是用村学代替村公所,用乡学代替区公所,形成县政府——乡学——村学这样一套行政系统和教育系,实现行政机关的教育机关化。所谓富,就是从事农作物优良品种的推广,“促兴农业以引发工业”;提倡组织各种合作社;提倡敬老爱幼勤劳俭朴礼贤恤贫等美德。所谓卫,即成立团干部训练,所分期培训,教育农民,组织农民武装平时用以自卫,一旦国家有事,可以成为国家坚+21·强的后盾。乡村建设要依靠知识分子与农民相结合梁漱溟的乡村建设思想中,村学乡学是乡村建设的新社会组织。是完成中国社会改造、完成中国新文化建设的一个机关。担负着乡村建设的具体任务,乡村建设的具体任务之一就是“促兴农业以引发工业”。建立社会化的新经济结构,而农民的自觉与否是乡村建设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必须首先启动农民的智慧,这就需要让代“理性”的知识分子与其结合,即“知识分子下乡”。他说:“乡村问题的解决第一固然要靠乡村人为主力,第二必须靠有知识、有眼光、有的方法、新的技术的人与他合起来方能解决问题。”②晏阳初思想中国平民教育家,1943年与爱因斯坦一起被评为“现代世界具有革命性贡献的十大伟人”之一。1950年其理论被大陆批判为反动理论后赴美,在世界范围推广平民教育运动,被誉称为“世界平民教育之父”,受聘联合国终身顾问。而其留在大陆的三个儿子,两位遭批斗致半身不遂,一位在文革中自杀身亡。晏阳初,享誉世界的平民教育家和乡村建设家。1890年生于四川巴中县。少时熟读儒家经典,十三岁时入内地会传教士办的西学堂读书,后来到香港和美国的耶鲁大学接受教育。在美国,晏阳初曾经受教于塔夫脱和威尔逊两位美国前总统。塔夫脱教晏阳初的课程是《美国宪法》。1988年晏阳初98岁寿辰之际,里根总统在给他的贺辞中说:“在我任职期间,最大的报偿之一莫过于得知有像您这样66全心全意为他人服务的贤达之士。”1989年布什总统在给晏阳初的生日贺辞中说:“通过寻求给予那些处于困境中的人以帮助,而不是施舍,您重申了人的尊严与价值。”“您使无数的人认识到:任何一个儿童决不只是有一张吃饭的嘴,而是具备无限潜力的、有两只劳动的手的、有价值的人。”1990年晏阳初在美国离世。晏阳初认为中国落后的根本原因,不在帝国主义和地主买办阶级的压迫与剥削,而是农民的“愚、贫、弱、私”造成的,主张用教育手段改造社会,即以文艺教育救“愚”,以生计教育救“贫”,以卫生教育救“弱”,以公民教育救“私”。A以民族再造作为乡村建设的历史使命:从20年代的中国社会的实际出发,晏阳初认为农业、农民和农村问题是国家的根本问题,乡建运动承载着民族再造的历史使命。B以“四大教育”、“三大方式”连环推进作为乡村和乡村人,当时中国农民主要存在着“愚、穷、弱、私”,晏阳初针对这四个问题提出以文艺教育攻愚、生计教育攻穷、卫生教育攻弱、用公民教育攻私。对农民的四大教育要采取学校、社会和家庭三种模式,学校式以文字教育为主,注重于知识之传授与基本的训练,注重于个人的教学。社会式的实施以讲解表演及其他直观与直感教育的方法为主,注重团体的共同教学。家庭式的教育或为中国教育的方法为主,注重团体的共同教学。家庭式的教育或为中国特殊的地位,欲改善中国的生活方式,必须从家庭做起。家庭教育与学校、社会教育联合进行,同时铺开,但教育对象和方式有所侧重。C以社会调查、研究实验、表证推广作为乡村建设的具体方法:在当时众多的乡村建设运动中,晏阳初的乡村建设运动之所以最具有可操作性,就是因为他采用了现代社会调查方法,先经过试点,取得成功经验后,再逐步推广。D以农民的自觉作为乡村建设的主要动力:乡村建设的目的是要把”愚、穷、弱、私”的农民改造成具有现代科学知识和民主素养的“新民”,继而通过民间的自治达到中华民族的自觉意识。因此,在乡村建设运动,晏阳初非常重视启发农民的自觉意识,社会改造事业,没有千百万觉悟了的劳苦大众的积极参加,是注意要失败的,搞平民教育就是要“开发民力”,以调动农民的主动性。③梁漱溟与晏阳初思想对比A晏阳初和梁漱溟在思想出发点方面有着一些重要的共同点:首先,他们之所以走上艰苦的乡村建设之路,是因为他们都具有爱国主义精神、忧国忧民,在当时的特定历史背景下,既对国民党独裁统治不满,又拒绝共产党的阶级斗争学说,而谋求和平改良的途径。其次,他们都认为中国问题的实质不是政治问题,也不是经济问题,而是文化和教育问题。第三,他们又都认识到中国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性,痛惜农村经济的惨状,试图在现有制度下,从乡村切入,以教育为手段,通过社会组织的改进、生产技术的改良来复兴农村,以农村带动中国问题的解决,使中国走上民族自救、自强的道路。由于经历、背景、思想观点等的不同,晏阳初和梁漱溟在从事乡村建设的出发点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晏阳初将中国问题概括为中国人患了愚、穷、弱、私的病症,因此他提出开发脑矿论,进行平民识字教育,进而走上了乡村整体教育、系统改造的道路。而梁漱溟则从中国文化、社会特殊论出发,认为中国问题的实质是由外部引发的极严重的文化失调,因而从中国儒学文化复兴与重建的思想角度开展了乡村建设。晏阳初从事乡村改造的思想理论基础是其现代民本政治观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民本主义思想是中国古代儒家传统的政治哲学思想。晏阳初继承了传统儒家民本主义思想,并在内涵和精神方面赋予其时代意义和实践价值,从而形成了其现代民本政治观,作为他从事平民教育和乡村建设的精神支柱和理论核心。梁漱溟从事乡村建设的出发点是其现代新儒学政治观,比较而言,梁的思想文化哲学底蕴则深厚得多。他的独树一帜的新儒学政治观是以其开启的新儒学思想为理论前导,对中国基本国情、社会性质和改造中国的道路等问题进行了理论上的深入探索,并在其乡村建设运动的实践中进一步完善、成型的。梁漱溟以文化复兴中国为理念,以中国社会特殊的国情为认识基础,认为中国问题的产生是由于中国固有的伦理本位、职业分途的社会组织构造在欧风俄雨中遭到破坏,渐趋瓦解,而西方的个人本位的社会结构又没能在中国建立起来,中国文化和社会遂呈现出旧辙已破坏新轨未立的混乱局面。所以,中国问题的实质是由外部引发的极严重的文化失调,中国问题根本不是对谁革命,而是改造文化,民族自救。由此,他否定中国走西方民主政治道路和走阶级革命道路的现实可能性,断定我们政治上第一个不通的路是欧洲近代民主政治的路;我们政治上的;第二个不通的路俄国共产党发明的路。同时,他认为乡村不仅是中国的国命所在,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和根本前提,而且还是复兴中国文化的基地和必由途径,由此他提出了中国民族自救运动之最后觉悟走乡治之路。B.晏阳初、梁漱溟乡村建设方案的异同1、晏阳初从事乡村改造的核心目标是救治愚、穷、弱、私。因此,他和平教会采取了对应的文艺教育、生计教育、卫生教育和公民教育等四大教育内容,并以学校式、家庭式、社会式三大方式连环推行的基本措施。同时,将四大教育运用到乡村建设中,又形成了乡村文化、经济、卫生、政治的四大建设。他们认为这样才能将平民教育与乡村改造融为一体,以此来培养农民的知识力、生产力、强健力与团结力,就能实现改造乡村、造就新民的目的。而梁漱溟与晏阳初乃至其他许多从事乡村建设的人主要区别之处在于,他在理论设计上和在具体实践中,不是着眼于救济、改良,而是为建设一个新国家奠定基础。他说,乡村建设实是建国运动,它为自己创造出它在政治上所需的前提条件。统一、稳定的国权于先,又随着经济和文化的建设而推进政治民主化,以至奠立完全的民主政治制度于后。因此,在乡村建设的具体方案上,梁漱溟认为,不是建设旁的,是建设一种新的社会组织构造,即中国固有精神与西洋文化的长处,二者具体事实的沟通调和。而这就必须坚持两个原则,即一是从理性求组织,一是从乡村入手。具体来说,就是根据伦理本位的特点,在伦理情谊的精神基础上,引进西方的团体组织和科学技术。这种新的社会组织构造的具体组织形式是中国古人所谓乡约的补充改造,即乡农学校。因而,在乡村建设中,梁始终把乡学村学的建设放在首要位置。2、晏阳初、梁漱溟乡村建设具体方案和实践特色上的共同点:由于晏阳初和梁漱溟的乡村建设在性质上都是改良主义的,因而在具体方案和实践特色上,两人的共同点颇多,如两人都是以农民的教育为切入点。晏阳初乡村整体改造思想本就是其平民教育思想的自然延伸,他强调平民教育是在人民生活的要求之下,以四大教育为内容,用学校式、社会式、家庭式三种方法,因时因地分工合作,联锁进行,整个的改进国民生活的教育运动。而梁漱溟的定县实验是在统一规划下的乡村教育与乡村建设合流的社会改革工程也可称为广义的教育工程。梁漱溟也认为,乡村建设最重要的就是乡村教育。对走民众教育的途径,完成乡村建设应毫不含糊、清清楚楚。他强调,村学乡学主要是一种教育机关,而不是一个行政机关,它设立的目的是在于以教育工夫引进自治。两者都强调农民自觉,注重发挥
本文标题:乡村建设派研究报告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3418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