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工程监理 > 了解20年代诗歌的发展流变
了解20年代诗歌的发展流变20年代诗体诗风流变1、风行一时的小诗创作1923年1月,冰心《繁星》由商务社出版;5月,《春水》由新潮社出版1923年12月,宗白华《流云》由亚东图书馆出版1925年3月,梁宗岱《晚祷》由商务印书馆出版2、20年代中期起出现的新月诗派和象征诗派。3、无产阶级文学思潮的渐次兴盛及其对早期新诗的影响。蒋光慈《新梦》,1925年1月上海书店掌握早期白话诗、郭沫若《女神》、湖畔诗派、、小诗体、新月诗派、象征诗派的特点及代表性诗人与诗作学习现代诗歌作品鉴赏方法一、新诗的诞生二、尝试中的新诗——早期白话诗三、浪漫主义诗歌四、湖畔诗派五、小诗六、诗的“规范化”———新月派七、纯诗概念的提出——早期象征诗派一、早期白话诗1、胡适与《尝试集》1920年3月,胡适的诗集《尝试集》出版。这是中国第一部新诗别集。现代白话诗最早的一批婴儿。诗歌理论:说话要明白清楚,材料要剪裁、意境要平实、最扼要的材料用最简练的字句表现出来。评价:从中国古典诗歌的形式传统中挣脱出来理论主张:作诗如作文打破诗的格律,换以自然音节白话诗歌2、其他白话诗人刘半农、沈尹默、周作人、俞平伯、康白情、刘大白等。早期白话新诗的艺术特点:重实感,少想象,偏于理;大多不用韵,表现出随感情起伏自然变换节奏和句式的散文化倾向。二、浪漫主义新诗创造社——浪漫诗派1、问题意识:针对早期白话诗缺少“诗味”、想象、激情等展开批判,开始构建新诗。2、理论主张:郭沫若:诗的本质专在抒情诗=(直觉+想象+情调)+(适当的文字)3、郭沫若与《女神》(1892——1978),原名郭开贞,号尚武,别号鼎堂,曾用笔名沫若等,四川乐山县沙湾镇人。该诗集分为三辑:第一辑是三部历史题材的诗剧《女神之再生》、《湘累》、《棠棣之花》,又称为“女神三部曲”。第二辑30首诗,属于惠特曼式的雄浑风格的诗歌,集中了郭沫若“五四”时期最有影响最具代表性的诗作。第三23首诗,主要是诗人早期受泰戈尔、海涅影响而写的小诗,以及1921年回到国内写的,风格趋于冲淡、清丽。思想内容:《女神》是五四时代精神与诗人创作个性的高度融合统一。《女神》体现了五四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格调雄浑豪放,是诗化的五四精神。《女神》不是中国第一部白话新诗集,却是中国旧诗与新诗分野的真正的界碑。无论内容还是形式,它都是中国新诗真正的奠基之作。1、《女神》显示了彻底破坏和大胆创新的精神。《我是一个偶像崇拜者》《匪徒颂》;最强烈而集中地体现诗人呼唤新世界诞生的民主思想。《凤凰涅磐》《地球,我的母亲!》《天狗》《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炉中煤》2、《女神》充分表达了诗人对自我的崇尚和对自然的礼赞,是高扬主体的力作。《梅花树下的醉歌》《光海》《浴海》《地球,我的母亲》。3、《女神》体现了爱国主义的激情。《凤凰涅槃》《炉中煤》4、反映了劳工神圣的思想。《匪徒颂》艺术特色:首先,《女神》中最激动人心的艺术形象,常常高大雄伟,被人格化,情绪化,充满色彩。其次,奔放豪迈的主观抒情,气势磅礴的格调。其三,真正实现了“诗体大解放”,创造出不拘一格的自由体诗。4、《女神》的时代特征精神气质——破旧立新、狂飙突进中心内容——表现自我诗体特征——绝端的自由5、历史评价(1)五四的自由精神+诗歌本身的艺术成就。使得《女神》成为中国现代新诗的奠基作品。(2)不足语言缺少提炼,过于铺张直露,欧化现象也比较严重三、湖畔诗派1、诗人与作品1922年,汪静之、冯雪峰、潘漠华、应修人在杭州成立“湖畔诗社”,出版他们的合集《湖畔》,同年还出版了汪静之的个人诗《蕙的风》,1923年又有合集《春的歌集》出版,文学史上称这四人为“湖畔诗人”。2、特点他们的诗是真正意义的“五四”的产儿,是“没有沾染旧文章习气老老实实的少年白话诗”。他们的爱情诗与自然景物诗都带有历史青春期的特色:“赞颂的又只是清新,美丽的自然,而非神秘,伟大的自然;所咏歌的又只是质直,单纯的恋爱,而非缠绵,委屈的恋爱。”冯至:“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1、他的诗注重抒情,有自己独立的创造与贡献。冯至抒情诗的最大特色是处处表现出了艺术的节制,内心的激情不采取直接倾泻的方式。他的抒情诗感情深沉含蓄,在手法上平淡中见奇巧,哀婉清丽,语言明净,大致押韵。早期代表作品是《一条小河》、《蛇》。四、小诗1、特点小诗是一种即兴式的短诗,一般以三五行为一首,表现作者刹那间的感兴,寄寓一种人生哲理或美的情思。小诗的出现,—方面表现了诗人对于诗歌形式的多方面的探索的努力,另一方面也表现诗人捕捉自己内心世界微妙感情与感受的努力。2、来源小诗体是从外国输入的,是在周作人翻译的日本短歌、俳句和郑振铎翻译的泰戈尔《飞鸟集》影响下产生的。3、诗人与作品1923年,同时出版了冰心的《繁星》与《春水》,以及宗白华的《流云小诗》。五、新月诗派1、概念是指形成于20世纪20年代中期、活跃至30年代初期的以闻一多、徐志摩为代表的一批诗人组成的一个新诗流派,他们以系统的理论主张和鲜明的诗风对新诗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因积极提倡并实践现代格律诗,亦被称为新格律诗派。2、历史意义:郭沫若的《女神》为新诗的发展开辟了道路以后,就迫切需要出现形式与内容的严格结合和统—,可供学习、足资范例的新诗作品,确守新的艺术形式与美学原则,使新诗走向“规范化”的道路。以闻一多、徐志摩为代表的前期新月派在新诗发展史所担负的正是这样的历史使命。理论主张:在新诗已经基本立足后,新月派所要做的:一是“在新诗与旧诗之间建立一架不可少的桥梁”,二是把创造的重心从早期白话诗人关注“白话”(非诗化,)转向“诗”自身,也即“使新诗成为诗”,由此,新月派举起了“使诗的内容及形式双方表现出美的力量,成为一种完美的艺术”的旗帜,中国的新诗创作于是进入了一个“自觉”的时期4、徐志摩(20年代散文)5、闻一多三美六、早期象征诗派1、理论主张1926年早期象征派诗人穆木天在《谭诗——寄沫若的一封信》指出:“胡适说:作诗须如作文,那是他的大错。”“先当散文去思想,然后译成韵文,我以为是诗道之大忌”,“得先找一种诗人的思维术,一个诗的逻辑学”,“用诗的思考法去想”,用“超越”散文文法规则的“诗的文章构成法去表现”。“诗与散文的纯粹的分界”,创作“纯粹的诗歌”。2、诗人与作品诗人:穆木天、王独清、李金发、冯乃超、胡也频王独清《玫瑰花》穆木天《雨后》3、李金发《微雨》、《为幸福而歌》、《食客与凶年》等诗集。思考题1、勾勒新文学第一个十年新诗的流变线索,并简评不同阶段新诗潮流彼此之间的承传关系。2、简析新月诗派对中国新诗的贡献。3、简述象征诗派的艺术追求。4、李金发诗的艺术特色和缺失。20年代喜剧1905年汪优游组织同学,成立中国第一个业余剧团,演出《官场丑史》。诞生期:1、春柳社:1906年在东京成立。主要成员有李叔同、欧阳予倩等。是中国最早的现代话剧社。2、民众戏剧社1921年成立,成员有沈雁冰、郑振铎、陈大悲、欧阳予倩等。3、上海戏剧协社1921年成立,成员有应云卫、谷剑尘等。二、20年代剧作家的创作社会问题剧胡适《终身大事》是第一个在刊物上公开发表的剧作。田亚梅:“孩儿的终身大事,孩儿应该自己决断”陈大悲《幽兰女士》从家庭入手来分析社会问题。3.欧阳予倩现代戏剧家、电影事业开拓者。建国后任中央戏剧学院院长。这一时期戏剧代表作有《泼妇》《潘金莲》等创造社剧作家:1.郭沫若代表作三个叛逆的女性:《卓文君》《王昭君》《聂嫈》。2.郑伯奇《抗争》被洪深誉为最早显露“反帝意识”的独幕剧。丁西林——“独幕喜剧的圣手”田汉:湖南长沙人。中国现代话剧奠基人之一。南国戏剧运动的领导者。1920年第一个剧本四幕剧《梵峨嶙与蔷薇》。《咖啡店之一夜》《获虎之夜》《名优之死》《苏州夜话》《湖上的悲剧》《南归》《古潭的声音》等是代表之作。(“两夜一死”)30年代加入左联创作话剧《梅雨》《乱钟》《暴风雨中的七个女性》《回春之曲》等.写电影剧本。40年代代表作《秋声赋》与《丽人行》。建国后话剧《关汉卿》《文成公主》。改编戏曲《白蛇传》《谢瑶环》等作品。1968年被迫害致死。二、田汉剧作的特征(P107)1、新浪漫主义的创作风格。1、新浪漫主义的创作风格。2、逐步增强的现实主义因素,戏剧性与抒情性的互相依存。独幕话剧《获虎之夜》,早期最优秀的独幕话剧之一。三幕话剧《名优之死》田汉戏剧的艺术风格1、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融为一炉、交互辉映2、抒情性与戏剧性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剧作趋向成熟。20年代文艺思潮学习内容:1.文学革命发生与发展的过程;2.外来思潮与文学社团;3.初期文学理论建设;4.文学创作潮流与趋向。第一节五四文学革命发生与发展一、五四新文化运动是文学革命的背景和动力1、辛亥革命后的社会现实2、新型知识分子队伍的壮大3、辛亥革命后不到二十年的时间,是中国思想的“黄金时代”二、五四新文化运动1、陈独秀与《新青年》2、《新青年》的两项主要工作:(1)倡导思想自由,重新评判孔子,抨击文化专制主义(2)广泛引进和吸收西方文化。三、五四文学革命(1)胡适与《文学改良刍议》《文学改良刍议》:文学革命的第一篇宣言(1917年1月)(2)陈独秀与《文学革命论》:文学革命的第二篇宣言(1917年2月)2、文学革命的响应钱玄同(化名王敬轩)、刘半农的“双簧信”;刘半农:《我之文学改良观》;胡适:《建设的文学革命论》周作人:《人的文学》、《思想革命》《平民的文学》《每周评论》、《新潮》3、文学革命的论争1)对国粹派林纾的斗争(1917年-1919年(2)与“学衡派”的论辩(1922年)3)与“甲寅派”的论争(1925年)4)新文学阵营内部的分化与斗争4、文学革命的实绩(1)白话文的全面推广。(2)外国文学思潮的广泛涌入和新文学社团的蜂起,呈现出我国历史上空前未有的思想大解放的局面。(3)文学理论建设取得了初步的成果。(4)创作取得了引人注目的实绩。第二节五四时期外国作品的译介和新文学社团的蜂起一、外国作品的译介二、文学社团的兴起1、文学研究会:我国新文学史上第一个纯文学社团。2、创造社:为艺术而艺术浪漫3、新月社:“要把创格的新诗当作一件认真事情做”第三节文学革命初期理论建设一、为文学革命寻找根据,证明其必然性与合理性。二、胡适的理论:侧重从语言、形式方面为文学革命寻找突破口1、“白话文学”论1917年1月《文学改良刍议》、1918年4月《建设的文学革命论》2、“历史的文学观念”论《白话文学史》3、主张采用写实主义《易卜生主义》、《谈新诗》三、周作人的理论:探讨新文学的思想建设第四节文学创作潮流与趋向第一个十年文学的三个阶段:1、1917-1919,文学革命初期。创作刚刚萌芽,是准备阶段。2、1919-1926,思想最解放,创作最活跃。第一代重要作家登上文坛,创作流派开始形成,各种文体有了较大发展,新文学初步站稳脚跟。3、1926-1927,革命形势发生巨变,创作沉寂。对于“革命文学”的理论提倡和最初的创作实践,为下一时期无产阶级文学的兴起奠定了基础。思考题:(1)简述文学革命发生发展的大致过程。(2)为什么说文学革命是我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文学革新运动?文学革命的意义是什么?(3)概述“五四”前后外国文学思潮的进入和文学社团兴起的情况。(4)如何评价文学革命时期胡适与周作人的文学观念与理论?需掌握知识点:《新青年》杂志、新文化运动与文学革命的关系、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钱玄同与刘半农的“双簧戏”、林蔡之争、《学衡》派、《甲寅》派、易卜生主义、“五四”前后西方思潮的大量涌入、文学研究会、创造社、语丝社、浅草一沉钟社、新月社、湖畔诗社、周作人的《人的文学》。第二十六章新诗(1937.7——1949)二、七月诗派:七月诗派是在艾青的影响下,以理论家兼诗人胡风为中心,以《七月》及以后的《希望》、《诗垦地》、《诗创作》、《泥土》、《呼吸》等杂志为基本阵地而形成的青年诗人群,其主要代表诗人有鲁藜、绿原、阿垅、曾卓、牛汉等人,他们以提倡革命现实主义与自由体诗为主要旗帜,在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统治区的诗歌创作中产生了巨大影响。中国新
本文标题:了解20年代诗歌的发展流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3532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