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人教版课外文言文习题集锦(二)
课外文言文习题集(二)1一、邹孟轲母(节选)邹孟轲母,号孟母。其舍近墓。孟子之少时,嬉游为墓间之事,踊跃筑埋。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乃去,舍市傍。其嬉游为贾人⑴炫卖⑵之事。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复徙舍学宫之旁。其嬉游乃设俎豆⑶,揖让进退。孟母曰:“真可以居吾子矣。”遂居。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君子谓孟母善以渐化⑷。注:(1)贾人,商人。(2)炫卖,叫卖。(3)俎豆,古代祭祀用的礼器。(4)渐化,逐渐濡染。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1)乃去.,舍市傍(2)及.孟子长2.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复徙舍学宫之旁。译文:3.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则故事的主要内容,然后谈谈这个故事给你的启示。内容:启示:(鲁国)邹邑人孟轲的母亲,人称孟母。(当初)她的家靠近(一片)墓地。孟子小时候,游戏玩耍的都是下葬哭丧一类的事,特爱(学)造墓埋坟。孟母(见了)说到:“这里不该是我带着孩子住的地方啊!”于是(领着孟子)离开了这里,迁住在了(一处)集市的近旁。孟子(又)学玩起了奸猾商人夸口买卖那一类的事。孟母又说:“这里(也)不是我应该带着孩子住的地方啊!”(就)再次把家迁到了一个公学学校的旁边。(这时)小孟子所学玩的,才是祭祀礼仪、作揖逊让、进退法度(这类仪礼方面的学问)了。孟母说到:“(这里才)真正是可以让我(带着)儿子居住的地方啊!”于是,(长久)把家安在了这里。等孟子长大成人,(便很顺利地)学(精)了《易》、《书》、《诗》、《礼》、《乐》、《春秋》等六艺(的学问),最终成就了儒家大师的大名。(后来的)君子贤人都说孟母(很)善于利用(环境)渐染教化(孩子)(三)邹孟轲母(节选)答案1.①离开②等到,至。2.再一次把家迁到一所学堂旁边。3.①叙述了孟母三迁的故事。②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至关重要。二、唐太宗论弓矢上①谓太子少师②萧瑀曰:“朕少好弓矢,得良弓十数,自谓无以加,近以示弓工③,乃曰‘皆非良材’。朕问其故,工曰:‘木心不直,则脉理皆邪④,弓虽劲而发矢不直。’朕始悟向者辨之未精也。朕以弓矢定四方,识之犹未能尽,况天下之务,其能遍知乎!”乃令京官五品以上更宿中书内省⑤,数延见,问以民间疾苦,政事得失。(选自《资治通鉴唐纪》)注释:①上:君主,这里指李世民。②太子少师:指教皇太子读书的官员。③弓工:造弓的工匠。④邪:不正。⑤:更宿中书内省:轮流在中书内省值班休息。更,轮流。中书内省,属朝廷决策的机构。1解释下列黑体字。(1)朕少好弓矢(2)皆非良材(3)朕始悟向者辨之未精也(4)数延见2选出与“问以民间疾苦”中的“以”意思相同的一项()A不以物喜,不以己悲B以塞忠谏之路也C皆以美于徐公D咨臣以当世之事3从这个语段中,你可以看出唐太宗是一位怎样的君主?皇上对太子少师萧瑀说:“我年少时喜欢弓箭,得到好弓数十张,自认为没有比这些更好的了,近来把它们给造弓的工匠看,却说‘都不是良材’,我问那原因。工匠说:‘木心不直,则木头的纹理都不正,弓虽然强劲,但射出的箭不直。’我这才明白先前的分辨不精了。我凭弓箭平定天下,辨别它还不能详尽,何况天下的事务,能够都知道吗?”于是命令五品以上的京官轮流在中书内省值班休息,多次召见,向他们询问民间的疾苦、朝政事务的得失。1(1)喜爱,爱好(2)全,都(3)从前(4)屡次,多次课外文言文习题集(二)22D3关心民间疾苦,善于治理国家,善于自省,善于纳谏的君主。三、鲍君昔有人设罝①以捕獐,得而未觉.有行人窃取之,犹念不仁,乃以鲍鱼置罝中而去.本主来,于罝中得鲍鱼,怪之以为神,不敢持归.于是置屋立庙,号为鲍君.后多奉之者,病或有偶愈者,谓有神.积七八年,鲍鱼主过庙下,问其故,人具为说.乃曰:“此是我鲍鱼,何神之有?”于是乃息.注:①罝:网,用以捕鸟兽.1解释文中黑体字。(1)乃以鲍鱼置罝中而去(2)问其故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此是我鲍鱼,何神之有?3本主“不敢持归“的原因是什么?4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从前有个人设下了绳网想捕获獐子,捕获后自己没有发现,一个过路的人偷偷取走了獐子。过路人想想觉得太不够仁义,就把带着的腌制过的咸鱼放一只在网里。本主来后看见了鲍鱼,惊怪地认为这是神,不敢拿回去。村庄里的人们知道后就在得鱼的地方建了个祠庙,叫鲍君神,传说开来,祭祀的人很多。有病的人求鲍神后偶然好了,就更说这神特别灵。七八年后,那个当初往网里放鲍鱼的人经过祠庙,问是怎么回事,村人就如实告诉了他。这人说,这是我的鲍鱼,哪里有什么神呀?从此人们才不再敬奉鲍君了。1(1)离开(2)原因2这是我的鲍鱼,哪里有什么神呀?3于罝中得鲍鱼,怪之以为神。4要主动探究事理;要敢于质疑等。四、王安石待客王安石在相位,子妇之亲①萧氏子至京师②,因谒公,公约之饭。翌日,萧氏子盛服而往,意为公必盛馔③。日过午,觉饥甚而不敢去。又久之,方命坐,果蔬④皆不具,其人已心怪之。酒三行⑤,初供胡饼两枚,次供猪脔⑥数四,顷即供饭,旁置菜羹而已。萧氏子颇骄纵,不复下箸,惟啖⑦胡饼中间少许,留其四旁。公取自食之,其人愧而退。注释:①子妇之亲:儿媳妇家的亲戚。②京师:京城。③馔:准备食物。④果蔬:泛指菜肴。⑤酒三行:指喝了几杯酒。⑥脔:切成小块的肉。⑦啖:吃。1解释下列句中的黑体字。(1)因谒公(2)觉饥甚而不敢去(3)旁置菜羹而已(3)公取自食之2下列句中黑体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方命坐(才)B萧氏子颇骄纵(很,非常)C惟啖⑦胡饼中间少许(只)D其人愧而退(表转折,但是)3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果蔬④皆不具,其人已心怪之。4王安石具有什么品质?根据文意,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王安石当宰相的时候,儿媳家的亲戚萧家的一个儿子来京城,于是这个萧公子就来拜会王安石,王安石就约他吃饭。第二天,萧公子穿着华丽的衣服来了,他以为王安石一定会盛宴款待他。过了中午,他觉得很饿可是又不敢就这样走。又等了很久,王安石才让他入席,果品蔬菜之类的菜都没有准备,那个萧公子心里就有些责怪王安石了。酒过三巡后,先上了两枚胡饼,又上了几块切成小块的猪肉,旁边只摆着菜汤。萧公子平时非常娇惯任性,这时候也就不再举筷子吃菜了,只是吃了胡饼中间很少的一部分,而饼的四边他动也不动。王安石就把他剩下的饼拿过来自己吃了,那个萧公子很惭愧的告辞了。课外文言文习题集(二)31(1)拜见,拜访(2)离开(3)放,摆(4)吃2D3菜肴都没有准备,那人心中已经对此感到奇怪了。4节俭,不铺张浪费五、郑人逃暑郑人有逃暑①于孤林②之下者,日流影移,而徙衽③以从阴。及至暮,反席于树下。及月流影移,复徙衽以从阴,而患露之濡④于身。其阴逾⑤去,而其身逾湿,是巧于用昼而拙于用夕矣。[注释]①逃暑:避暑,乘凉。②孤林:独立的一棵树。③衽(rěn):卧席。④濡(rú):沾湿。⑤逾:同“愈”,更加。1.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1)徙.衽以从阴()(2)其阴逾去.()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2分)是巧于用昼而拙于用夕矣。3.郑人的“拙”具体表现在(用自己的语言表达):4.这则寓言告诉人们的道理是:郑国有个在一棵独立的树下乘凉的人,太阳在空中移动,树影也在地上移动,他也随着树荫挪动自己的卧席。到了黄昏,他又把卧席放到大树底下。月亮在空中移动,树影也在地上移动,他又随着树荫挪动自己的卧席,而苦于露水沾湿了全身。树影越移越远了,他的身上也越沾越湿了。这个方法在白天使用很巧妙,但晚上用就相当笨拙了。(四)郑人逃暑答案1.⑴:移动⑵离开2.这个办法用在白天是巧妙的,而用在晚上是笨拙的。3.“拙”具体表现在晚上也跟着树影移动席子4.要随机应变,要顺应变化,不凭经验办事,不要墨守成规(1这则寓言告诉人们,外界条件是不断变化的,我们要随着事态的发展去解决问题所在,而不能只用老眼光,老办法去解决新问题,不然就会碰壁、受灾。2客观世界在不断运动、发展、变化,我们也一定要认识并适应这种发展变化,不能墨守陈规。3郑人用避暑的办法去对待夜间的露水,当然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用狭隘的经验去对待变化着的事物,必然会受到客观规律的惩罚。4这则寓言告诉人们,外界条件是不断变化的,我们一定要认识并适应这种发展变化,不能墨守陈规。)六、田不满怒斥髑髅田不满夜行失道,误经墟墓间,足踏一髑髅,髑髅作声曰:“毋败我面,且祸尔!”不满戆且悍,叱曰:“谁遣尔当路?”髑髅曰:“人移我于此,非我当路也.”不满又叱曰:“尔何不祸移尔者?”髑髅曰:“彼运方盛,无如何也.”不满笑且怒曰:“岂我衰耶?畏盛而凌衰,是何理耶?”髑髅作泣声曰:“君气亦盛,故我不敢祟,徒以虚词恫喝也.畏盛凌衰,人情皆尔,君乃责鬼乎?哀而拨入土窟中,公之意也.”不满冲之竟过.惟闻背后呜呜声,卒无他异.(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注释:髑髅{独楼}:死人的头骨,即骷髅。1解释下列句中黑体字词。毋败我面,且祸尔败:祸:2“且祸尔”与“戆且悍”中的“且”,分别作何解释?3翻译文中画线句。尔何不祸移尔者?4作者写这段志怪文字的用意是为了批评怎样的社会现象?请从原文中找出最关键的一句话。田不满夜晚出行迷了路,错误地经过废墟墓地之间,脚踩到一个骷髅。骷髅发出声音说:“别毁坏我的脸,(否则)将降祸于你!”不满(有点)傻并且凶悍,叱责道:“谁派你挡道啊?”课外文言文习题集(二)4骷髅说:“别人移我到这里,不是我要挡路啊。”不满又叱责道:“你为什么不降祸于他啊?”骷髅说:“他运道正盛,无可奈何啊。”不满(好)笑并且恼怒道:“难道我就衰吗?怕盛而欺衰,是什么道理啊?”骷髅发出哭泣的声音说:“您气运也盛,所以我不敢(对你)作祟,只是用虚词恫吓啊。怕盛而欺衰,人(的)情(况)都是这样,您就(光)责怪鬼干吗?哀求你(将我)拨进土坑中,您的好心哦。”不满(怒冲冲地)冲着超过去。只听见背后呜呜的声音,终久没有其他不正常的。1(1)毁坏(2)使……受到灾难2将而且3你为什么不使搬动你的人受到灾难?4畏盛凌衰,人情皆尔七、管鲍之交管仲①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②游.,鲍叔知其贤.。已而鲍叔事③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④管仲。管仲既用,任政⑤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⑥,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⑦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天下不多⑧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选自《史记·管晏列传》)【注释】①管仲:字仲,名夷吾,齐国颍上人,春秋前期齐相,曾辅佐齐桓公成就霸业。②鲍叔牙:齐国大夫,以知人著称。③事:侍奉。④进:推荐。⑤任政:执政。⑥贾:ɡǔ,做买卖。⑦见逐:被罢免。⑧多:赞扬。8.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含义。(3分)(1)常与鲍叔牙游.()(2)鲍叔知其贤.()(3)吾尝三战三走.()9.下列语句中加点虚词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A.任政于.齐贤于.材人远矣(《伤仲永》)B.鲍叔不以.我为贪以.衾拥覆(《送东阳马生序》)C.管仲之.谋也要离之.刺庆忌也(《唐雎不辱使命》)D.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濯清涟而.不妖(《爱莲说》)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1)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2分)(2)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2分)11.天下人为什么“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请结合韩愈“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这句话,并联系本文有关内容回答。(2分)管仲名夷吾,是颍上人。他年轻时经常与鲍叔牙来往,鲍叔牙知道他贤能。不久鲍叔牙侍奉齐国公子小白,管仲侍奉公子纠。等到小白立为齐桓公的时候,公子纠被杀死,管仲也被囚禁。鲍叔牙就向齐桓公推荐管仲。管仲被任用后,在齐国执政,齐桓公因此而称霸,多次会合诸侯,匡救天下,都是管仲的谋略。管仲说:“当初我贫困的时
本文标题:人教版课外文言文习题集锦(二)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3560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