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子/通信 > 综合/其它 >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1第一单元知识点
1高一地理第一章行星地球知识总结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天体:天体是宇宙中物质的存在形式。星光闪烁——恒星;恒星卫士——行星;行星卫士——卫星;轮廓模糊——星云;一闪即逝——流星;拖着长尾——彗星;气体和尘埃天体系统:运动着的天体与天体之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而形成的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天体系统的层次:最高一级天体系统:总星系;最低一级天体系统:地月系。宇宙包括总星系和人类未探测区域。光年:计算天体间距离的单位。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运动特征:同向、共面、近圆结构特征:质量、体积、距离局太阳由近到远:水金地火木土天海冥;小行星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金星距地球最近分类:类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远日行星:天海冥三、存在生命的行星①有适宜的温度——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适中,因而有适宜的温度②有液态水;——内部物质运动、距离适中③有适量的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因而有适量的大气④安全的宇宙环境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一、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太阳辐射: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四周发射能量,这种现象称为太阳辐射太阳辐射能量的来源:核聚变4H——He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生物的生成(光、热资源),促进水、大气的运动生产生活:太阳能、煤、石油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主要类型有黑子、耀斑,黑子发生在光球层,耀斑发生在色球层。黑子:温度比其他地方低;耀斑:色球的某些区域突然出现的大而亮的斑块。每当耀斑爆发会释放出很强的无线电波,大量的紫外线,X射线,γ射线,以及高能带电粒子黑子、耀斑周期:11年,同步起落,体现太阳活动的整体性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电离层扰动,干扰无线电短波通信;干扰地球磁场,磁暴现象;影响气候,图1.13注意:太阳对地球的最大影响是太阳辐射!第三节:地球的运动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地球运动的两种形式:自转和公转地轴的方向: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自转的方向、公转的方向:自西向东自转的周期:恒星日23时56分4秒,太阳日24小时自转角速度:除两极,角速度相同,15度每小时。两极点角速度为0。自转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赤道最大,两极点为0。公转的轨道(近日点和远日点、快慢):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河外星系总星系2地球公转轨道是近似正圆的椭圆形,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使地球绕日公转中出现近日和远日现象。地球位于近日点及附近时,公转速度快,位于远日点及附近,公转速度慢。公转周期:1年,也称为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二、地球自转与时差晨昏线(圈):晨昏线平分地球,太阳光线垂直于晨昏线地方时:经度相差1度,地方时相差4分钟,东加。正午时,太阳高度角为一天中的最大值,地方时为12点区时:全球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跨经度15度个时区都以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为本区的区时。相连的时区区时相差1小时,东加西减。国际日界线:基本沿东经180度。由西向东跨过国际日界线,日期减一天;由东向西跨过国际日界线日期加一天。日期变更:0时区和国际日界线把全球日期分为今天和昨天。当0时区和中时区重合时,今天的日期和昨天的日期相等。时区=经度/15,十分位四舍五入北京时间:东八区区时,东经120度地方时自转的地理意义:昼夜交替、地方时三、地球的公转与季节黄赤交角:赤道平面与黄道平面的夹角,23度26分,正午太阳高度角:地方时12点时,太阳光线与地面的夹角。太阳直射:正午太阳高度角为90度,光线延长线经过地心。(图中红线为太阳直射)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规律:从直射点向两边递减。某地正午太阳高度角=900—∣某地纬度—太阳直射点纬度∣,南纬用负值代入。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春分/秋分:侧视图:春分北回归线南回归线赤道秋分冬至夏至秋分晨昏线太阳光线3日期:春分3月21日前后,秋分9月23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在赤道,直射光线延长线经过地心晨昏线和太阳光线垂直,经过地心地轴和晨昏线重合昼夜等长正午太阳高度角从赤道向两边递减夏至:侧视图:日期:6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北纬23度26分,直射光线延长线经过地心晨昏线和太阳光线垂直,经过地心北半球昼长夜短,北极圈极昼;南半球夜长昼短,南极圈极夜。赤道昼夜等长。正午太阳高度角从北回归线向两边递减冬至:太阳光线晨昏线地轴赤道北极南回归线太阳光线地轴北回归线晨昏线赤道北极晨昏线太阳光线地轴赤道北极4日期:12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南纬23度26分,直射光线延长线经过地心晨昏线和太阳光线垂直,经过地心北半球昼短夜长,北极圈极夜;南半球夜短昼长,南极圈极昼。赤道昼夜等长。正午太阳高度角从南回归线向两边递减夏半年与冬半年:夏半年昼长大于夜长冬半年夜长大于昼长四季划分:夏季:白昼最长、太阳高度角最高、太阳辐射最多冬季:白昼最短、太阳高度角最低、太阳辐射最少春秋季:冬夏的过渡季节3、4、5为春季,6、7、8为夏季,9、10、11为秋季,12、1、2为冬季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的更替、五带的划分。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一、地球的内部圈层地震波: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层受到强烈的冲击会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即地震波。特性:纵波:速度快,可通过固液气传播横波:能量大,只能在固体中传播地震波在地下传播速度会发生变化,而某些地区一定深度处,地震波有明显的突变,这种波速发生突变处的层面叫不连续面。莫霍界面古登堡界面地壳:地面以下,莫霍界面以上部分,由岩石组成。大陆部分的平均厚度为33KM地幔:莫霍界面以下,古登堡界面以上。在上地幔的上部,有一个物质呈融熔状态的软流层,一般认为软流层是岩浆和地震的发源地。岩石圈:软流层以上部分,物质由岩石组成。包含地壳。地核:外核部分呈液态(因为横波不能通过),内核为固态。二、地球的外部圈层:大气圈:气体和悬浮物水圈:地表水、地下水、大气水、生物水;循环运动生物圈:地球表层生物及生存环境的总称。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太阳高度角的计算公式是H=90°-|直射点纬度与所求点温度的纬度差|减的是绝对值比如说太阳直射在北纬20°,求的点是北纬30°,那么H=90°-|30°-20°|=80°如果太阳直射在南纬20°,求的点还是北纬30°,那么H=90°-|30°+20°|=40°纬度差的计算规律就是同半球相减,异半球相加昼夜长度关键算所求点所在的时区区与晨昏线的交点是几点,日出日落的时间是一样的。太阳早几个小时升起,就早几个小时落下,时间是对称的。全球昼夜等长的时候,太阳在各地区都是6点升起,18点落下,如果一个地区日出是5点,那么日落就是19点,如果日出是7点,那么日落就是17点。图像题关键要先看清楚给的经度,纬度,晨昏线与经度的交点(用来先判断12点和24点在哪里),有没有特殊的经纬度,比如180°经线和0°经线。再看每个格子的经度差是多少。|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同一时间,不同纬度的分布规律:直射点上的正午太阳高度为90度,向两侧依次降低。同一地点,全年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纬度带夏至日冬至日北回归线以北的纬度地带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值正午太阳高度最小值5南回归线以南的纬度地带正午太阳高度最小值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值北回归线和赤道之间的纬度地带冬至日达到正午太阳高度最小值,太阳直射时达到最大值(每年两次)南回归线和赤道之间的纬度地带夏至日达到正午太阳高度最小值,太阳直射时达到最大值(每年两次)夏至日,北回归线及其以北的地区达到正午太阳高度的最大值,而整个北半球都达到正午太阳高度的最小值。冬至日,南回归线及其以南的地区达到正午太阳高度的最大值,整个南半球达到正午太阳高度的最小值。如:北回归线上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变化曲线为:晨昏线的判定侧视图:地球侧视图是最常见的一种日照图,一般北极在上、南极在下,地球自西向东自转。赤道为一条居中直线。居中的一条经线也为直线,其余各条经线为弧线。晨昏线为直线,与太阳光垂直,并平分赤道。二分日时,晨昏线起止于南北两极,全球昼夜平分(晨昏线将任意一条纬线平分为昼弧、夜弧);二至日时,晨昏线起止于南北极圈的各一端,除赤道上昼夜平分外,其它各条纬线的昼弧与夜弧都不相等。(图示为北半球夏至日,晨线的状况)极投影俯视图图中心为极点,若地球呈逆时针方向旋转,中心为北极,若地球呈顺时针方向旋转,中心为南极。二分日时,晨昏线为直线与太阳光线垂直,且通过极点。二至日时晨昏线为弧线,且与极圈相切。(图示为北半球冬至日,北极投影俯视图,弧AB为晨线,弧BC为昏线立体和变式图6这类图像一般首先确定地球的自转方向,再根据黑夜和白天的范围来判断晨昏线。(甲图冬至日,乙图为夏至日,丙图为冬至日)地球的自转方向如果北极点在地图的上端,则地球是从左向右自转的,也就是左西右东;如果南极点在地图的上端,则正好相反地球从右向左自转;如果从北极上空看地球,地球是逆时针方向自转的;如果从南极上空看地球,地球是顺时针方向自转的。例题(2011年山东文综)下图为某区域的海上航线示意图。在一艘驶往大西洋的轮船上,船员在图①处看到了海上日出景观,此时为世界时(中时区区时)4时。读图回答下题。下列四幅图中,与①处当日日出时刻相符的是ABCD(注:阴影部分表示夜半球,●表示①处位置)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区时推算及地球光照图的判读分析能力。依图可知,①处在南半球为45°E,依材料知①日出时世界时是4时,可算出①地日出的地方时为7时,又可算出当日该地昼长为10小时,昼短夜长,故此时为南半球的冬季,越向南昼越短、夜越长,南极附近有极夜。区时的计算公式法:所求区时=已知区时±时区差正负号选取原则:东加西减。(所求区时的时区位于已知区时时区的东侧,取“十”;若位于西侧,则取“—”)注意:计算时采用全天24小时制,区时计算结果若大于24小时,则为第二天,该数值减去24小时,即为所求时刻,日期加一天;若区时小于0,则为前一天,需用24小时减所得数的绝对值,即为所求时刻,日期减一天。例题我国一艘科学考察船,从上海出发向东航行,过日界线于2011年1月2日15时抵达加拿大温哥华(西七区)途经14天2小时,该船在上海启航时间是()A、2010年12月21日4时B、2010年12月20日4时C、2011年1月16日17时D、2010年12月20日10时7解析:这是一道有关时区和日界线的综合题,我们首先来看日期,到达温哥华的日期是2011年1月2日,途中航行了14天,减去14天为12月19日,考查船途中还自西向东穿过了日界线,航行时减了一天,现在还要加回来,也就是12月20日从北京出发的。我们再来看时间,航行时间中有一个2小时的零头,我们将其减去,15时就变成了13时,再换算成北京时间,从西7区向西到东8区,减9个小时,也就是12月20日4时。这道题在解题的过程中同学们最好先画一幅草图,明确了相对位置关系和方向就不容易发生错误了。答案:B例题读图,完成下列各小题。(1)该图表示的是每年________(节气)日的情况,此刻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是________。(2)图中,甲、乙两地均位于晨昏线中的________线上,乙地日出时刻是________点钟。(3)按图中所示情况,北京时间是________点钟,中国南极中山考察站的黑夜长________小时。(4)按图中所示的这一天,下列地点中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的是()A.北京B.广州C.甲地D.乙地解析:本题考查对地球的斜侧面投影图的理解。解题的关键是根据已有条件推知地球自转方向,从地球自转方向推测经度、晨昏线;根据赤道上终年昼夜等长,晨线与赤道的交点为6点、昏线与赤道的交点为18点(地方时)解答有关问题。由图知,每隔30°画一条经线,推知甲地为90°E。中国的中山站在南极圈内,而长城站不在南极圈内。答案:(1)夏至23°26′N,180°(2)晨4(3)824(4)B例题表中所列的是12月22日甲、乙、丙、丁四地白昼时间,根据表中数据回答下列问
本文标题: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1第一单元知识点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3584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