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 人格心理学讲义-第六章
第六章交互作用论情景论强调后天的环境,特别是社会文化环境对人格的决定作用。情景论者批判特质论,认为特质论所说的那具有跨情景普通性和跨时间稳定性的特质是不存在的,因为人的行为主要取决于他所处的情景。情景论与特质论产生了激烈的论战,最终谁也没有战胜对方通过相互的综合,形成了交互作用论。交互作用论主张人的行为是个人特质与环境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早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新精神分析内部就有卡丁纳和林顿的人格与文化交互作用论。沙利文的人际互动的人格发展论,后来有莫里的压力与需要的交互作用的当代研究。本章将从早期的交互作用论谈起,然而介绍情景论及其与特质论的争论,最后介绍交互作用论研究的发展。第一节人格与文化的交互作用论早期的交互作用论实际上源于一种特殊的情景论,即包亚士及其弟子们的文化决定论。卡丁纳等人在这种理论基础上,结合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发展了最初的交互作用论。一、人格的文化决定论文化人类学从文化的角度出发,对人格的形成发展作出了独特的解释。其代表人物有马林诺夫斯基、包亚士以及本尼迪克特和米德等人,他们主张人格是由文化塑造的,其理论就是文化决定论。1.马林诺夫斯基(D.K.Malinowski,1884-1942)是一位对心理学深具影响的人类学家。在1913年弗洛伊德出版《图腾与禁忌》之后的第二年,他就赴罗布思德群岛,进行跨文化的研究,以检验弗洛伊德“欧底帕斯情结”的普遍性。经过研究他认为弗洛伊德的欧底帕斯情结仅适用于父权制社会,并不适用美拉尼西亚人那种母系社会。他指出儿童对其教管者怀有敌意的情绪可能是普遍存在的,影响亲子关系及其儿童人格发展的不是“性”这样的本能因素,而是文化中的家庭制度、家庭组织以及教养方式。这种思想启发人们重视文化对人格的作用。2.本尼迪克特(R.F.Benedict,1887-1948)和米德(M.Mead,1901-1978)两人都在哥伦比亚大学从包亚士手中获得了人类学博士学位。前者在北美研究美国的印第安民俗和宗教;后者则在萨摩亚群岛进行自己的研究。这两位学者都强调文化对人格的决定性作用。两人都认为仅仅从心理学,还必须从历史的角度上去理解文化类型和习惯行为。环境因素和社会因素对人格及其类型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①1935年,米德报告了他对新几内亚三个原始部落的文化与人格关系的研究。这三个原始部落是阿拉佩什人、蒙杜古马人和德昌布利人。这三个部落虽然相邻而居,人种也相同,但其文化中的典型人格类型有很大差异,而人格类型上的差异与其文化有密切的关系。阿拉佩什人的文化强调男人和女人在性格与社会行为方面不应该存在性别差异,社会从小要求人们要友好合作,懂得关心与体贴他人,因而该社会中无论男女都倾向于温柔体贴的女性气质。与此相反,蒙杜古马人的文化提倡竞争与攻击,该社会中男女倾向于粗暴野蛮的男性气质。在德昌布利人中,男女角色与文明社会恰恰相反,女人占据统治地位,自主性与支配性强,具有男子气质,而男性则被动依赖,多愁善感,具有好气质。米德的研究启示我们生物的因素并不是决定两性心理与行为差异的决定性因素,相反,社会文化因素在更大程度上决定着两性角色行为与人格类型。②本尼迪克特深信不是本能,而是文化塑造和改变着人格。在其主要著作《文化模式》中,她描述了两个原始部落的文化与人格,一个是祖尼文化,另一个是夸扣特尔文化。祖尼文化具有所谓典型的太阳神型文化,该文化推崇希腊式的中庸之道,反对走极端,强调对过过激的抑制,因而该部落中的多数人具有恬静、理性与折衷的人格特点。与祖尼人相反,夸扣特尔文化具有突出的酒神型精神,对情感发泄不加抑制,为激烈的警钟而激动,追逐胜利后的狂喜。通过对原始部落文化的人格类型的划分与描述,本尼迪克特试图说明每一种文化都可以归纳出一种与其文化相应的主导性的人格类型。本尼迪克特与米德的研究直接推动了精神分析的发展,新精神分析体系中的社会文化论就是在他们的影响下形成发展起来的。在之后,林顿和卡丁纳等人把他们的文化决定论改造成为文化与人格相互作用论,并对当代国民性研究、人格与文化变迁的研究产生了影响。二、林顿和卡丁纳的文化与人格相互作用论林顿(R.Linton)和卡丁纳(A.Kardiner)是美国精神分析学家和文化人类学家,他们在批判和继承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和包亚士的人格文化决定论基础上,发展了自己的“文化与人格相互作用理论”,成为精神分析社会文化学派的杰出代表。(一)文化与制度1.什么是文化?(1)有组织的社会生活中形成的习惯化规范,获得物质生活资料的技术,以及对待出生、成长、发展、衰老、死亡的习惯化的态度等等。(2)特征:持续性、传播性,当这些规范、技术、态度具有,就是文化家庭组织、血缘、规范、姿态聚力、生活目标等。(3)功能:①是个人适应外部世界和社会生活的有效工具。②是社会延续和社会平衡的有效工具。(4)作用:①一方面促使个体的发展。②又为个体的需要制造了许多限制、制约个体的发展。为了使文化这一概念具体化和操作化,林顿和卡丁纳主张使用制度这一术语。2.什么是制度(1)定义:是一个社会的成员所共有的思想或行为相对固定的模式。对它违背或偏离就会导致个人或团体内部的失调。(2)种类:初级制度:是塑造一个社会的基本人格结构的基础,包括家庭组织、群体结构、基本规范、哺乳方式、对小孩的关怀或忽视、大便训练、性的禁忌、谋生技能等。次级制度:是基本人格结构的投射物,包括民间传说、宗教信仰、仪式、禁忌系统、思维方式以及一些相关的技术。初级制度与次级制度的关系:初级制度是个人在童年期时就必须面临的基本规范,对初级制度的适应塑造了基本人格结构,已经形成的基本人格结构反过来又对文化方面施加影响产生次级制度。(二)基本人格结构与早期经验1.什么是基本人格结构(类型):形成:林顿认为,在相同文化环境中,每一个成员都有一系列共同的人格特征,这些特征组合成为一个完整的结构,就形成了文化中不同成员之间的基本相似的人格类型或人格结构,这就是基本人格类型(林顿的术语)或基本人格结构(卡丁纳术语)。所谓基本人格结构是指社会中每一个人都具有的有效的适应工具。他们把人格看成是文化制度与人的需要相互作用与相互适应所形成的。2.早期经验对人格结构的形成起关键作用,共同的早期经验塑造了共同的人格特征。实际上林顿和卡丁纳的人格理论继承了弗洛伊德儿童早期经验决定论的思想,只不过是用儿童教养方式取代了弗洛伊德的性本能。他们认为在一个文化环境中,其基本制度,包括对儿童的教养方式。哺乳、断奶等不谋生技能的训练等都是一致的。这种基本的文化制度导致在该文化花茎中的儿童具有大致相同的早期经验。可见,文化的基本制度是通过影响个体的早期经验来塑造基本人格结构的。同时我们应该注意到虽然人格是文化的产物,但并非所有人格特征都是由文化的基本制度塑造的。在同一个文化中,不同的成员虽然有共同的人格特征或基本人格结构,但也存在不同的人格特点。文化的基本制度只是塑造了基本人格结构,而文化中的每个个体的具体人格需要通过具体分析其所处的社会环境与个人独特的早期经验,才能得到一个比较完整的理解。(三)人格投射与文化的次级制度卡丁纳认为具有基本人格结构的人能够创造和影响次级制度或适应性文化。那么是通过什么方式产生或创造次级制度呢?卡丁纳认为是通过投射作用。这里的投射作用指主体无意识地将自己的过失或不能满足的欲望归咎于外部事物,以便减轻内心焦虑的过程。投射是由挫折引起的,而人格是通过对挫折的反应而形成起来的心理和行为模式。人格的不同,在遇到挫折时的投射是不同的,因而,通过不同的投射创造出不同的次级文化制度,以便在想象中满足需要并缓解紧张。所以,文化的次级制度是挫折经验的潜意识的派生物,是人的愿望的曲折体现。卡丁纳用原始部落的祈雨仪式为例来说明这一过程。长期干旱使人的生存需要受到威胁,这种焦虑和紧张需要得到缓解,无能为力的部落人只能求助于万能的神,这正如无能为力的儿童只能求助于父母。通过这一投射过程,具有基本人格类型的部落人创造了他们的次级文化制度。所以以后就形成了这种祈雨仪式。从某种程度上讲,宗教迷信的心理根源是人在受挫折后向童年时代的一种退行。(四)林顿与卡丁纳文化与人格相互作用理论的贡献林顿和卡丁纳的文化与人格相互作用论强调了文化因素制度是社会的初级制度对人格形成的决定作用,对弗洛伊的德的本能论进行了重要的修正,同时,也避免了包亚士过于简化的文化对人格的单一决定论。其理论为人格与社会文化关系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启示和研究的新途径,开辟了对不同文化群体人格差异的跨文化研究新领域。三、沙利文的人际关系论(一)生平:哈里`斯塔克`沙利文(HarryStackSullivan,1892-1949)。1892年出生于美国,与其他理论家比起来,沙利文强调良好人际关系,特别是青年期良好人际关系的重要性,这可能与他本人经历过的困难和创伤有关。如,沙利文提出母亲的焦虑会转移给她的孩子,这或许是根源于他与自己母亲之间的不良关系,他母亲患有忧郁症。沙利文的儿童期是孤独的,隔绝的,他是家里独子(他的两个哥哥都夭折),在周围都是新教徒的邻居中,他家是惟一的爱尔兰天主教徒。沙利文强调青少年期人际关系重要性,或许是他紊乱的青少年时代的反映。8岁时,他与13岁的贝林格建立了很密切的友谊。传记作者们对他们是否是同性恋关系意见不一,但他们指出,当时人们普遍是这样认为的。贝林格后来也成为一名精神病医生,他们的干系在沙利文过了青年期后就结束了。沙利文的学术背景不像大学者们那样辉煌,1909年读大学一年级时,因所有课程都不及格而被康奈尔大学开除。几年后,没有大学毕业证书的他,进入了芝加哥医疗与外科学院,这个学校的教学质量很糟烂。沙利文因没交最后一学期的学费,学校不给他毕业证书,几年后他补交了学费才给他。之后不久,学校就关闭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沙利文因在巴尔的摩医院和华盛顿特区医院成功地治疗了精神分裂症而名声大振。1927年,沙利文非正式地收养了他的一个病人——15岁的詹姆斯,他陪伴沙利文一起度过了以后的岁月,沙利文一生未婚,他在1949年死于脑出血,终年56岁。(二)沙利文的人际关系理论沙利文(H.S.Sullivan)是美国著名的精神病学家,精神分析社会文化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通过对精神分析理论的研究,特别是通过对精神分裂症病人的治疗,创建了他自己的人格理论。很明显,沙利文的理论与弗洛伊德的理论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保留了焦虑和无意识的概念。但与其他精神分析家比起来,他特别强调弗洛伊德理论中人际关系的原因及其影响。正因为如此,它使得沙利文的理论处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和社会学习理论之间。沙利文认为,无乱是现实的人格还是我们想象的人格,都不能脱离人际关系而存在。人格是在人际情景中形成和表现出来的,人格本身就是一种相对持久和稳定的人际交互作用模式。在沙利文的体系中,“自我”的概念只有在人与人的关系中才是有意义的。沙利文的二个贡献表明了他把更多的社会成分掺入了弗洛伊德的理论中。这两个主要贡献就是“人格意象的概念和他对人格发展阶段的描述,对此我们给予介绍:1.人格意象(Personification)(自我系统)像弗洛伊德一样,沙利文强调焦虑的作用。然而沙利文不像弗洛伊德那样强调焦虑的根源,而是关注人们与其重要人物的关系。不良的社会关系导致不安全感和焦虑感,这一过程开始于出生后的头几个月里。情绪紧张的母亲在与孩子交往时,会把焦虑传给孩子。开始,婴儿不知道怎么对付这种情绪,然而,如沙利文所观察到的那样,很快婴儿就学会了缓解其焦虑的技巧。即选择了“选择性不注意”这种手段。所谓选择性不注意是指当儿童和成人主动地对引起焦虑的信息予以忽视或抗拒。如一个妇女因为与她的配偶发生了冲突,感到自己大安全感受到威胁时,她会通过多想那些不太令人恐惧的事来控制焦虑的增加,但是这种“选择性不注意”像弗洛伊德所描述的防御机制一样,对于解决问题最终是无敌的。个体的为了消除焦虑,减缓焦虑使用诸如“选择性不注意”对策的结果是形成人格意象。所谓人格意象是指为了消除焦虑,形成的一种具有防御功能的自我觉知系统或一套衡量自己行为的标准。人对自己的意象可分为三个范畴。即“
本文标题:人格心理学讲义-第六章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3726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