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实验作业
河北衡水中学高二历史作业高二历史作业·实验班第1页(共6页)高二历史作业·实验班第2页(共6页)历史实验作业LLLIIISSSHHHIIISSSHHHIIIYYYAAANNNZZZUUUOOOYYYEEE主编:李续赏校对:陈志涛审核:第1星期第2课时专题五:(二)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1.(2011·山东基能·29)“国运兴衰,系于教育。”下列有关中国教育的表述。按出现先后排列正确的是:①实施“科教兴国”战略②面向工“开门,开办工农学校③恢复高考④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A.②④①③B.②③④①C.④③②①D.④①②③2.(2009·广东文基·28)《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于A.20世纪70年代B.20世纪80年代C.20世纪90年代D.21世纪初3.(2008·广东单科·13)建国后各时期的教育方针具有不同的时代特点。属于“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教育方针是A.“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B.“紧密结合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的实际组织教学”C.“以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师资为重点,发展专门学院”D.“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4.(2008·海南单科·25)从1952年秋开始,我国对高等院校进行大规模调整,新设了北京地质学院、北京钢铁工业学院、成都工学院,昆明工学院等学院,院校数量从201所减少到181所。这表明,当时调整的主要目的在于A.彻底改变原有的不合理区域布局B.有计划地开始整顿和改造旧教育C.实现教育为工农服务D.为大规模经济建设培养专门人才5.(2007·广东单科·15)20世纪90年代,中共中央为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而作出的重大部署是A.开展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B.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C.提出“三个面向”的教育方针D.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6.历史不会自己发声,而语言则展示了具体而又个性化的历史画面,因此,每一个时代语言都有其特色。以下各项按时序排列正确的是①把资本家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②一颗红心两手准备,上了大学感谢邓小平③十亿人民九亿商,还有一亿待开张④我虽然不是一名头头,但“红卫兵”这个名称是我发明的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①C.①④②③D.①③④②7.20世纪以来,中国历代政府都重视中学历史教育。下列历史教育目标,分别颁布于1904年、1912年、1936年和1956年。其中1912年的是A.“多讲本朝仁政,俾知历圣德泽之深厚,以养成国民自强之志气,忠爱之性情”B.“了解劳动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历史的主人”C.“明于民族之进化,社会变迁,邦国之盛衰,尤宜注意于政体之沿革,与民国建立之本”D.“特别说明其(指中国)历史上之光荣,及近代所受列强侵略之经过,与其原因,以激发学生民族复兴之思想”8.右图为恢复高考制度以来报考与录取人数变化示意图。图中1977年反映的现象与其他年份相比,最能说明的问题是A.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较快B.当时我国经济建设需要大量人才C.“文革”对高等教育破坏严重D.高等教育质量不断提升9.《夫妻识字歌》唱道:“黑格隆冬天上,出呀出星星。黑板上写字,放呀么放光明。什么字,放光明?学习,学习二字我认得清。”这段反映某一历史时期我国扫盲和工农识字教育的材料所体现的教育方针属于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B.毛泽东有关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批示C.邓小平关于教育要“三个面向”的指示D.《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10.有研究者认为,近代中国出现过五次大的留学热潮,①②③处的初衷应该A.富国强兵、实业救国、建设国家B.实业救国、建设国家、富国强兵批次留学时间留学初衷第一次晚晴的留学热潮①第二次民国初期的留学热潮②第三次国民政府时期的留学热潮科技救国第四次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留学热潮③第五次改革开放以后的留学热潮创业立业河北衡水中学高二历史作业·实验班河北衡水中学高一历史作业高二历史作业·实验班第3页(共7页)高二历史作业·实验班第7页(共7页)C.建设国家、实业救国、富国强兵D.实业救国、富国强兵、建设国家11.表2为新中国历年高等院校招生数统计表(注:1949年为当年高校毕业人数)。下列各项对此表分析不正确的是A.《共同纲领》的颁布促进了建国初期高等教育的发展B.三大改造的完成推动了同时期高等教育的发展C.政治动荡导致了“文革”期间高等教育瘫痪D.“科教兴国”战略促使高等教育发展迅猛12.小明爷爷在20世纪五十年代就读于某工业大学,当时他在校学习的课程有电工技术、电机学、电路分析原理、电机测试与控制等,可见学校重在培养实用科技人才。他说那时我国创办了20个新的科技院校和26个新的工程研究所,在大约200个高等教育机构中,只有13个是有文理学科的综合性大学。该材料说明当时我国教育A.遵循旧中国的教育模式B.重视文理科院校均衡发展C.培养工业化建设人才D.实施“211工程”计划13.中国历史上某一时期,58%的翻译人员致力于工程技术,其中14%的人搞农业,24%的人搞纯科学,只有14%的人从事人文和社会科学的翻译……出版的中国书籍中译自俄文的书籍占了38%到45%,而其它语种的翻译只占3%到6%。这一现象的背景是A.洋务运动的兴起B.以俄为师,国共两党实现合作C.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D.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14.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阿尔巴尼亚电影《宁死不屈》、《海岸风雷》、《地下游击队》,罗马尼亚电影《多瑙河之波》、《橡树,十万火急》,南斯拉夫影片《桥》、《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等以战争和革命为题材风靡中国。这种现象出现的背景不包括A.中国宣传、文化部门的推动B.当时的中国还处于崇尚革命和英雄的年代C.这些影片与五十年代流行于中国的苏联影片风格上基本不同D.当时中国的电影事业逐步走向低潮15.邓小平指出:“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由此可见,“两弹一星”的研制①体现了中国科技进步②提高了中国国际地位③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成果④为维护国家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16.(李续赏原创)王胜利是和新中国同时诞生的,下列关于他经历的表述与史实不符合的是A.1954年,王胜利的父亲参加了人大代表选举B.1958年,王胜利放学后,上山砍柴参加大炼钢铁C.1976年,王胜利参加全国高考,拿到了大学录取通知书D.1984年,张建国的舅舅回国,来到深圳特区创办了一家服装加工厂17.1977年的中国没有冬天。这年冬季和1978年夏季报考大学的人数,竟高达1160万!当时百废待兴的中国,居然拿不出足够的纸来印考卷。为了解决77级考生的考试用纸,中共中央决定,调用印刷《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的纸张。由此,你可以获得的信息是①高等学校开始大量招收“工农兵学员”②国家在教育战线实行拨乱反正③国家开始实施高发展等教育“211工程”④邓小平提出教育应优先发展的思想A.①②B.②④C.①②③D.①②④18.“滨城欢,彩旗舞片片,风锁雾连天。……归燕杳、萧瑟秋色,喇叭响,尘土扬路面。一众痴少年,几多栋才,告别家国。漠然回首往事……转眼四十年间,梦已安闲。”这首词是回忆的哪一事件A.文化大革命B.教育革命C.上山下乡运动D.恢复高考19.下列属于科教兴国战略实施而推动的是①依法治教②普及九年义务教育③普教、职教并举④高校高速发展A.①B.①②C.①②③D.①②③④20.2001年,中国已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但这远远不能满足现代化建设对人才的需要。加快教育事业的发展,势在必行。2002年中共十六大明确提出,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这就体现了教育具有A.先导性、全局性作用B.历史性作用C.统筹性作用D.阶段性作用21.“XXX,教授。1950年1月生,1968年中专毕业,1969年作为知识青年到黑龙江上山下乡。1978年3月考进厦门大学经济学系;1982年2月大学毕业后分配到统计局工作,1985年年份1949195219651966-1970197719791984199219982008人数(万人)1.26.616.402728.44875160599河北衡水中学高二历史作业高二历史作业·实验班第5页(共6页)高二历史作业·实验班第6页(共6页)历史实验作业LLLIIISSSHHHIIISSSHHHIIIYYYAAANNNZZZUUUOOOYYYEEE主编:李续赏校对:陈志涛审核:第1星期第2课时进入江西财经大学任教……1996年至1997年在美国斯坦福大学亚太研究中心做高级访问学者……”该教授履历反映了A.“教育革命”对该人的成才起了积极的作用B.1977年恢复高考招生制度为该人人生的转折提供了机遇C.1972年中美关系正常化对该人成为学者至关重要D.《义务教育法》保障了该人少年时期的受教育权利,为后来的深造打下了基础22.下表是某人所持的一张高校入学履历,他能持有该证可能得益于A.新中国成立后大力发展教育B.《义务教育法》实施C.文革期间推荐工农兵上大学D.文革后恢复高考23.20世纪50年代,我国调整大专院校。“人文学科受到了抑制,许多所工科学院创办起来.进而综合性大学则被削减。……1960年,中国的25万科学家和工程师中,有90%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培养出来的。”这一史实说明A.国家工业化建设急需专业人才B.“三个面向”、和“科教兴国”战略得到贯彻C.“双百”方针得到顺利实施D.高等教育深受传统教育体制的影响24.2007年,在纪念高考制度恢复30周年时有人写道:30年前的12月10日,我有幸参加了那一次史无前例的“中华第一考”。当我从公社党委办公室拿到那张盖着鲜红印章的“准考证”时,我一下子从麻木的惯性中惊醒,我意识到改变自己命运的时刻来到了。这表明高考制度的恢复A.使我国的教育体系更加完备B.激发了社会成员的求知热情C.使社会素质得到普遍的提高D.促进了社会秩序的稳定和谐25.电影《高考1977》反映了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次考试。如果让你来设计这场考试的场景,可能出现的是A.背景音乐:反映粉碎“四人帮”的歌曲B.外景:考场门口悬挂着“改革开放送春风”的横幅C.内景:考场中张贴有“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标语D.特写:作文题目“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26.国运兴衰,系于教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在一个占世界人口1/5的发展中国家做到这一点,是一项史无前例的壮举,它改变了中国的命运。这项“壮举”是指我国A.1950年开始的扫盲教育B.1977年恢复统一高考招生的制度C.1986年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D.2001年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27.王军同学在整理父亲书房时,偶然发现书中夹着一张陈旧残破的大学招生宣传册,其中介绍有某学校本科生在校人数,并设有硕士、博士学位授予点等。这张宣传册最早应印制于A.20世纪60年代B.20世纪70年代C.20世纪80年代D.20世纪90年代28.“我国已有高等院校434所,中等专业学校1256所,普通中学1.8万所……初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奠定共和国教育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这段记载应该出现在A.20世纪60年代中期B.新中国成立之后的初期C.三大改造完成之初D.20世纪70年代中期29.“我们要千方百计,在别的方面忍耐一些,甚至牺牲一点速度,把教育问题解决好。”邓小平这段话的根本依据是A.教育是预防资本主义“和平演变”的战斗阵地B.教育是提高劳动者科技文化水平进而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C.教育是社会产业结构组成部分D.各国政府都很重视教育30.建国后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中国的科学文化事业生机勃勃,表现在①出现大批文学作品②拍摄了一些文艺影片③学术界探讨问题的风气浓厚④学校教育有新的发展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D.①②④姓名:张卫红推荐评语性别:男出生好,热爱伟大领袖毛主席、热爱中国共产党;阶级立场坚定,在农村广阔
本文标题: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实验作业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37493 .html